青树林经典民间俗语俗话,句句大实话!
【歇后语第1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惯)比喻抓了次要的,丢了主要的,主次不分。 也作“拣了芝麻,丢掉西瓜”。
【歇后语第2句】:草字不归格,神仙认不得。
【歇后语第3句】:鸭子吃糠壳——白欢喜;空欢喜;空喜一场
【歇后语第4句】:【少女的心,秋天的云】(谚)指少女的心最富于幻想,像秋天的云一样飘忽不定。也指少女的心最天真无邪,像秋天的云一样明丽爽朗。
【歇后语第5句】:【不到火候不揭锅】(谚)火候:烧火的火力大小和时间长短。指做饭时火候不到不可揭开锅盖。比喻凡事时机不到不可轻举妄动。 也作“火候不到不揭锅”。
【歇后语第6句】:小红学习成绩好,但很骄傲,经常自称是学习成绩最好的人。妈妈知道后,对小红说:“别人夸,一枝花;自己夸,烂冬瓜。学问知识无止境,一山还比一山高。你是不能骄傲的。”(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7句】:【腿肚子贴灶王爷——人走家搬】(歇)灶王爷:迷信称掌握一家祸福的神,供奉在锅灶边,这里指灶神的画像,指代“家”。指单身一人,没有家室拖累。
【歇后语第8句】:两口子吵嘴——讲不清的理
【歇后语第9句】:别人学习时,小叶不学习;别人睡觉哩,她又嚷着要看书。奶奶说她是“好吃剩菜”,还说她“牵着不走,打着倒退,是赶晚集的好手”。(河南·郏县)
【歇后语第10句】:【酱锅里煮元宵——混蛋】(歇)本指浑浊的球形东西,转指不懂道理或不明事理的人。含责骂意。
【歇后语第11句】:手榴弹炸臭虫——得不偿失
【歇后语第12句】:【消停作好事】(谚)消停:从容做事,不慌不忙。指做事出错,常由于慌乱;能从容舒缓,不急不躁,事情自然就做得圆满。
【歇后语第13句】:看到好吃懒做的小叔,爷爷的气就不打一处来:“你呀,天不会下黄金雨,地不会结金苹果,吹牛打不了粮食,说谎填不饱肚子,再不好好干可咋办啊?”(浙江·温州)
【歇后语第14句】:【抖起来了】(惯)指因有了钱或有了地位而得意起来。
【歇后语第15句】:【反其道而行之】这一词语经常用到,意思是用与对方相反的办法行事。 “反其道而行之”的出处与韩信有关。楚汉相争时,在力量对比上,项羽处于强势,刘邦处于弱势。在张良和萧何的力荐之下,刘邦封韩信为大将军。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对刘邦说:“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日其强易弱。今大王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意思是说,项羽虽然被称作一霸,但他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天下百姓的心。所以我说他的强大很快就会变弱。今天大王确实能够用相反的方法行事,聚集天下的勇武之士,还有什么不能被消灭的?刘邦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一直执行这方针,楚汉之间,强弱易势,最终取得了胜利。
【歇后语第16句】:【鸡啄到毛虫,叼走独吞】借指自私心理。柳青《种谷记》: “狗为了一块骨头互相咬得头破血流,满嘴是毛;两个牲口 拴在一个槽上,互相踢得神嚎鬼哭,鸡啄到一条毛虫,连忙 夹在嘴里跑开鸡群独吞了,人比它们更会耍心眼。”
【歇后语第17句】:【 伴君如伴虎】封建帝王不好侍候,弄不好就有杀身之祸。 姚雪垠《李自成》:“他深知皇上是一个十分多疑、刚愎自用 和脾气暴躁的人,很难侍候,真是像俗话说的:伴君如伴 虎。”
【歇后语第18句】:老师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心不在焉。老师说:“你要往秤上看,不要往肉上看。”(陕西·宜川)
【歇后语第19句】:【百人百条心,千人千个样】(谚)指人各有自己的思想、行为与性格,各不相同,这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相貌一样。
【歇后语第20句】:【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谚)路途远,才能检验出马力的强弱;日子久,才能考验出人心的善恶。 指要真正认识一个人,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观察与考验。 也作路遥知马力,时久见人心。 日久知人心,路远知马力。
【歇后语第21句】:【木匠要巧,郎中要老】(谚)郎中:医生。指木匠的手艺越巧,越能制作出精美的成品;医生的年龄越大,临床的经验越多,治病越有把握。
【歇后语第22句】:【好事全归花大姐,坏事全怪秃丫头】(谚)花大姐:富贵人家的小姐。秃丫头:侍候小姐的丑丫头。 好事情全都归在小姐的名下,坏事情全都扣在丫头头上。借指有功劳都是头头们的,有错误都是手下人的。 也作“好事总归花大姐,坏事总怨秃丫头”。
【歇后语第23句】:八月里的石榴——合不上嘴
【歇后语第24句】:【按倒葫芦瓢起来】(惯)葫芦: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像两个上小下大的球连在一起,中间较细,表面光滑,可做器皿。瓢:用对半剖开的匏瓜做成(也有用木头挖成)的舀水或撮取面粉等的器具。刚把葫芦摁入水里,瓢又浮了起来。比喻问题一个接一个,刚解决一个,另一个又冒了出来,使人应接不暇。 也作按倒葫芦漂起瓢。 按下葫芦瓢起来。
【歇后语第25句】:【没有好种,长不出好苗】(谚)种:种子。指农作物没有好种子,就长不出好禾苗来。比喻父母品行不正,子女就很难学好。
【歇后语第26句】:黄鼠狼不出洞门——死守臊窟窿
【歇后语第27句】:扁担挑水走滑路——心挂两头
【歇后语第28句】:隔山须动炮,临阵快出车。
【歇后语第29句】:牵着肠子挂着肚——放心不下
【歇后语第30句】:老虎长翅膀——能飞能闯
【歇后语第31句】:【脚底板抹香油——溜了】(歇)本指脚底擦了油很滑溜,转指人悄悄地溜走了。 也作脚底擦油——溜了。 脚底下擦油——滑溜。 脚底抹油——开溜。
【歇后语第32句】:【猪八戒掉在泔水桶里——得吃得喝】(歇)泔水:淘米、洗刷锅碗等用过的水,可用来喂猪。指得到吃喝的机会。
【歇后语第33句】:大麦芽做饴糖——好料子
【歇后语第34句】:【—床锦被遮盖】原指以结婚来掩盖男女在婚前的性行 为,借指掩盖丑闻、真相。明代《古今小说》:“虽然如此,也 亏陈小姐后来守志,一床锦被遮盖了,至今河南府传为佳 话。”
【歇后语第35句】:【内有斗秤,外有眼睛】(谚)家里的财物多少,有斗有秤,可量可称;外人虽无斗秤,却有眼睛看得分明。指一个家的钱财多少,四邻八舍的人们看得一清二楚。也指一个人的人品行为,瞒不了周围的人。
【歇后语第36句】:螃蟹满地爬——到处横行
【歇后语第37句】:钻进风箱里的老鼠——受不完的气
【歇后语第38句】:【打圆场】(惯)指调解纠纷,打破僵局,使矛盾得到缓和或解决。
【歇后语第39句】:【连中三元】现在比喻在三次考试或各种比赛中连续取得第一名。那么,“连中三元”典出哪里呢?宋代赵升《朝野类要·举业三元》有云:“解试、省试并为魁首者,谓之双元;若又为殿魁者,谓之三元。”“连中三元”即源于此。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一级乡试,二级会试,三级殿试。乡试由朝廷正副考官各一人到各省主持。参加乡试的对象,主要是生员科考中的优等生及监生、贡生。乡试每三年一次,考试在秋季八月,故称“秋闱”。乡试考取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取举人就取得高一级会试的资格。会试,由全国各省举人参加。每三年一次。考期在春季二月(或三月),即乡试后的次年春天,故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会试考取的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在宫中殿廷举行,故又称“延试”。参加殿试的是贡生,考期在四月。因考试在宫中,故号称由皇帝主持,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科,名殿试策。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或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殿试考中的称进士,第一名叫“状元”。如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则叫“连中三元”。现在没有科举考试了,“连中三元”只剩用作比喻了。但在中考、高考时还借称第一名为“中考状元”、“高考状元”、“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这种用法还是受连中三元之影响。
【歇后语第40句】:东街卖鱼西街买鸡——东鳞西爪
【歇后语第41句】:【千日锛子百日斧】(谚)锛(ben)子:木匠斫削木料的工具。指木匠使用工具,三年才能练好锛子,一百天才能练好斧子。泛指各行业要练好基本功并非易事。
【歇后语第42句】:一位阿姨要买衣服,连喊了售货员几声也没喊应。旁边有位顾客说:“别喊了,那是个‘模特’,她听不见。”(河北·邢台)
【歇后语第43句】:【一着不到处,满盘俱是空】(谚)一着:一步棋。关键时刻一步棋不到位,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比喻在事情的主要环节中,稍有差错就形成无法挽回的失败。 也作一着错,满盘输。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歇后语第44句】:【牛马年,好收田】(谚)旧指每逢牛年和马年,往往风调雨顺,农业丰收。
【歇后语第45句】:法场上的麻雀——胆子早吓大了
【歇后语第46句】:【请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做事另有企图。成语:别有用 心。柳青《种谷记》:“我早看见行政请女客引外甥,就是请 小姨子做伴,不安好心眼。”
【歇后语第47句】:【对事不对人】针对事情讲道理,不是看人行事。台湾林 海音《春风》:“他们这场辩论,对事不对人,这句话只是脱口 而出罢了。”
【歇后语第48句】:【看到绳子都是蛇】(惯)形容过分胆小谨慎。
【歇后语第49句】:【船家不打过河钱】(谚)船家:摆渡渡客的船主。船主不在船靠到对岸后才收船钱。指渡客在船开动时就必须把摆渡钱交上。
【歇后语第50句】:【麦糠底下走水】(惯)麦糠底下流水,表面上看不出来。比喻暗中行事。
【歇后语第51句】:【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眼前】遇到屈辱、失败,要沉得住 气,善于忍耐,等待时机报仇。不一定要立即报仇。沈从文 《长河》:“打什么仗?调什么兵?君子报仇三年,小人报仇 眼前。”
【歇后语第52句】:【聋子放炮仗,散火听不见响,只见烟火散】借指散伙,结 束。清代《红楼梦》:“外头已经四更多了,依我说,老祖宗也 乏了,咱们也应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歇后语第53句】:孔夫子的弟子——贤(闲)人
【歇后语第54句】:【黑名单】“黑名单”指反动势力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名单;也指有关部门对不合格产品或违反规约、不守信用的企业、个人采取相关措施而开出的名单,或内部掌握或向社会公布。 “黑名单”是个外来词,它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国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时,这些学校规定对于行为不端的学生,将其名单、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一辈子被人唾弃,也是从此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会使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做很多事情都会受到限制。学生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唯恐自己的名字上了这样的黑皮书。没想到本来是学校惩罚学生的做法,却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引申到商业活动中,用黑皮书来惩戒那些时常赊账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英国商人把这类顾客的名字开列在黑皮书上,后来又将一些破产者或即将破产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书上。事情传开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先是商人们争相仿效,继而,各行各业都兴起了黑皮书。从此以后,黑名单的做法在各行各业中使用。当然,在特务活动中使用最频繁后果最严重。从而黑名单多被社会诟病。目前,中国也有了“黑名单”,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对不守信用的客户采取相应措施。
【歇后语第55句】:【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释义:不经过实践,不知道困难有多大。例句:俗话说,“不到西天,不知佛大小。”短短几天的严酷斗争实践,使他深深体会到,作为这支队伍的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自己能力不足。
【歇后语第56句】:脊梁驮黄连——背(悲)苦
【歇后语第57句】:【和尚的房子——庙】(歇)庙:寺庙,谐“妙”。用来表示赞赏,指非常美妙,妙极了。
【歇后语第58句】:【千日琵琶百日琴,告化胡琴一黄昏】(谚)告化:叫花子,乞丐。学好琵琶需要三年工夫,学琴只需百日,至于乞丐拉的胡琴,一晚上就能学会。指琵琶难学,胡琴容易。
【歇后语第59句】:【赊三不敌见二】(谚)赊:赊欠,未当场结清货款。见:同“现”。赊卖三文,不如现得二文。指宁可少得现钱,也不要不牢靠的欠账。 也作赊得不如现得。 赊三千不如现八百。
【歇后语第60句】:【若要俏,带三分孝】(谚)俏:俊俏。孝:孝服为白色,故代指白色。 若要衣着打扮俏美,最好是在艳色服装上配三分白色。指女性着白,能增添几分姿色。 也作若要俏,添重孝。 若要俏,须戴三分风流孝。 若要俏,三分孝。
【歇后语第61句】:不拉胡琴只吹箫——光在鼻孔里出气
【歇后语第62句】:吃着黄连长大的——苦人儿
【歇后语第63句】:【大厦千间,不过身眠七尺】(谚)高大的房屋纵然有成百上千间,一个人睡眠也不过只需七尺的地面。 指人在世问,物质的享用应当知足知止,多贪多占毫无意义。
【歇后语第64句】:新年伊始,爸爸要我们谈谈自己的理想。哥哥说:“我将来要做一名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我抓抓头皮说:“将来我要当一位科学家。”小弟弟笑着说:“将来我要当联合国秘书长!”爸爸听后夸奖道:“好,好!炎黄小龙,各奔前程!”(新疆·叶城)
【歇后语第65句】:【捂着耳朵捅铃铛】见“堵着耳朵摇铃铛”。
【歇后语第66句】:【一支筷子不能调炒面,一只脚不能走路】释义:比喻一个人力量孤单,办不成事。例句:以前跟你们喝血酒的那些奴隶主都去了,只剩下我阿达一个人。“一支筷子不能调炒面,一只脚不能走路”,我阿达没有办法,只好派我去同共产(党)假靠拢。
【歇后语第67句】:【砍不倒大树,弄不多柴禾】释义:比喻做事不花大气力,不能获得更多的成果。例句:他们见姚士杰和郭世富两家大户都叫不到会场,只靠每年往出周借几斗粮的小庄稼户儿,去做什么呢?砍不倒大树,弄不多柴禾!细枝碎草,抵得什么?
【歇后语第68句】:【一只脚棺材里,一只脚棺材外】谓处于死亡边缘,或处于危 险境地。电视剧:“五十六岁了,快退休了,已经是一只脚跨 进棺材里了。”
【歇后语第69句】:山羊尾巴上挂铃铛——声儿不停;响(想)在后头
【歇后语第70句】:【洞房三天没大小】(谚)洞房:新婚夫妇的房间。新婚三天内,不论年长年幼、辈分高低,都可和新婚夫妇逗乐。指民间习俗,新婚三日,人人都可闹洞房。 也作“新婚三天没大小”。
【歇后语第71句】:【戴绿头巾】(惯)绿头巾:元明两代,娼家、乐人家男子用绿头巾裹头。指妻子有外遇。 也作“戴绿帽子”。
【歇后语第72句】:【斑鸠嫌树斑鸠起】释义:斑鸠讨厌树,只能斑鸠飞起,而树不动。比喻客人与主人之间有了矛盾,只能是客人离开。例句:谁不愿遵守军纪,请不要留在我的大旗下边,斑鸠嫌树斑鸠起,任诸位远走高飞,我决不相留。
【歇后语第73句】:【只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惯)比喻只看见别人享受,没看见别人付出的代价。
【歇后语第74句】:【坐在家里等屋压】消极等待,没有好处。成语:坐以待 毙。王统照《山雨》:“再一说:咱也要另找点路子走,难道真 要坐在家里等屋压?”
【歇后语第75句】:【家有梧桐招凤凰】(谚)梧桐:梧桐树,传说凤凰鸟只在梧桐树上栖息。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指家里有了梧桐树,才能招得凤凰来。比喻具有优越的条件,才能吸引来人才。 也作“家有梧桐树,不愁凤凰来”。
【歇后语第76句】:火车响汽笛——鸣惊人;火气冲天
【歇后语第77句】:【巧舌头转不出腮帮子】能力再大,也超不出范围。或说: 舌头硬,挺不过腮去。亦可用反义。韩志君等《古船·女人 和网》:“我再能,也不如你呀!你那巧舌头,都能转出腮帮 子!”
【歇后语第78句】:天天练长跑,年老变年少。
【歇后语第79句】:【瓮中捉鳖——手到拿来】(歇)形容非常容易或很有把握。多指捉拿人。 也作瓮中捉鳖——手到擒来。 瓮里抓鳖——手到擒来。
【歇后语第80句】:【饿鸡不怕打】被逼反抗。台湾《吴浊流小说选》:“这就是 弱者的抵抗方法,所谓饿鸡不怕打。饿鸡任凭怎样去打它, 还是要偷东西吃的;饥饿的人也一样,他们对任何人都无所 畏惧。”
【歇后语第81句】:【有酒胆没饭胆】(惯)比喻虚张声势,貌似胆大,其实内心虚弱,胆子很小。
【歇后语第82句】:【兵对兵,将对将】(惯)指较量的双方势均力敌。
【歇后语第83句】:【老和尚看嫁妆——下辈子见】(歇)指这辈子没指望,看下一辈子。 也作“老和尚过嫁妆——来世再见”。过:过目,看。
【歇后语第84句】:【不成器】(惯)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比喻没出息,不成材。
【歇后语第85句】:【靠着米囤挨饿】谓不会开发利用。类似的:守着烙饼挨 饿。明代《醒世恒言》:“常言道:有千年产,没千年主,不如 将来变卖,且作用度,省得靠着米囤却饿死了。”
【歇后语第86句】:【七大姑,八大姨】(惯)指众多的女性眷属。
【歇后语第87句】:坐飞机旅游——世界观
【歇后语第88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歇)司马昭:三国时魏国大将军,司马懿的儿子,魏帝曹髦在位时专国政,企图谋取帝位。路人:行路的人。指野心勃勃,世人共知。 也作司马昭之心——路人皆见。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歇后语第89句】:【七十不保年,八十不保月】(谚)人上了七十岁,就难保一年能活到头;上了八十岁,就难保一月能活到头。指人老到七十八十,就要有生命随时可能结束的准备。
【歇后语第90句】:【枸杞子】“枸杞子”既是良药,又是保健食品,很受人们的青睐。我国宁夏枸杞子驰名中外。那么,“枸杞子”之名是怎么得来的呢?相传战国时,在秦国境内黄河南岸有一青年农夫,乳名狗子,以农耕为业。娶妻杞氏,杞氏勤而贤惠。时秦吞并六国,倾国之男丁,拓疆征战,狗子被召戍边。一晃十年过去了,狗子命大戍边归来。路见家乡正闹饥荒,田园荒芜,路人乞讨,饿殍遍野,众乡邻面带菜色,孩子嗷嗷待哺。狗子甚为恐慌,不知老母与妻子现状如何。到家以后,发现老母发丝如银,神采奕奕,妻子面色红润,不像路人饥饿之状,感到非常惊讶,问妻子是怎么回事。妻子回答说,自己采摘山间红果和老母充饥,才免于挨饿。老母也说,如果不是儿媳采红果,自己就见不到儿子了。狗子喜极而泣,对妻子更加敬重。邻居听说后,都争相采食红果,并称之为“枸杞食”,讳“狗妻杞氏”之不雅。后人发现狗妻杞氏所采山间红果有滋阴补血养肺健胃之功效,特别补肾效果更佳,民间医生采之入药,改其名为“枸杞子”,简称“枸杞”。
【歇后语第91句】:【张和尚的帽子,抓给李和尚戴】释义:比喻弄错了对象或事实,张冠李戴。例句:你老东西听明白:那是竹子钱!我卖竹子给你们纸厂的钱!莫张和尚的帽子,抓给李和尚戴!
【歇后语第92句】:爸爸给“希望工程”捐了五百元钱,妈妈知道后冲着爸爸说:“这么大的事也不和我言语一声,好让我也光荣光荣,两口子之间,咋还三伏天戴手套——保守(手)呢?”(安徽·肥西)
【歇后语第93句】:泥人的脸——面如土色
【歇后语第94句】:【吃过水面】(惯)本指面条煮熟后在凉水中过一下再吃,比喻在商品交易中转手倒卖,从中获利。也比喻替别人办事,从中得好处。
【歇后语第95句】:【一个鼻孔出气】(惯)形容立场一致,臭味相投。 也作一个鼻子眼儿里出气。 一鼻孔出气。 一个鼻孔喘气。
【歇后语第96句】:【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谚)英雄好汉能保住周围村庄的安定,一条好狗会护住周围邻居不遭偷盗。指是好男儿就要做好一方的保护神。 也作“好狗护三邻,好汉护三村”。
【歇后语第97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见“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歇后语第98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谚)既是亲亲热热的一家人,就不会说出不是一家人的冷漠话。多指彼此关系亲密得如同一家人,就不可说见外话。
【歇后语第99句】:天黑了,全家人还在地里忙着。妈妈感叹地说:“忙人无黑路啊!”(安徽·枞阳)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