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歇后语,万人收藏!
【歇后语第1句】:熟戏要当三分生,练成要加三分功。
【歇后语第2句】:【狗眼看人低】(谚)指狗眼看人低矮,这才敢见人就狂吠。借指见识短浅的人总是自高自大,看不起人。 也作“狗眼看人三分低”。
【歇后语第3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形容好打抱不平。成语:见义勇为。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人家秦先生,根本与农场无关,纯 粹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歇后语第4句】:【快刀斩乱麻】(惯)比喻用干脆利索的办法解决复杂难办的事情。 也作快刀断乱麻。 快刀砍乱麻。
【歇后语第5句】:【矢在弦上——不得不发】见“箭在弦上——不能不发”。
【歇后语第6句】:【 会偷吃不会抹嘴】指被抓住把柄,或露马脚。陈残云《香 飘四季》:“可水生真像个偷了油吃不会揩嘴的人,样子尴尬 得厉害,使他一眼就明白是什么回事。”
【歇后语第7句】:【凉水浇头】见“冷水浇头怀抱冰”。
【歇后语第8句】:【甜瓜嘴,苦瓜心】谓一片苦心,好言相劝。韩志君等《古 船·女人和网》:“大伙说你这人是甜瓜嘴儿,苦瓜心。”
【歇后语第9句】:【打蛇不死,后患无穷】释义:除害不干净、彻底,留下无穷祸患。例句:要不是石永吉那个该死的不辞而去,特派员的暗杀队,只怕连一根汗毛也捞不到。“打蛇不死,后患无穷!”
【歇后语第10句】:【君子成人之美】谓应帮助别人,成全别人。台湾琼瑶《月 朦胧鸟朦胧》:“又觉得自己做得好漂亮,好大方,好有风 度——君子成人之美!”
【歇后语第11句】:阎王爷讲故事——鬼话连篇
【歇后语第12句】:【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惯)1形容相貌丑陋、凶恶。2指被折磨得不成样子。3形容人形象太差。 也作三分不像人,七分不像鬼。 三分不像人,七分倒像鬼。 三分人,七分鬼。
【歇后语第13句】:【鸡啄鸡食袋,狗咬狗骨头】释义:鸡食袋:鸡嗦子,即鸡的嗦囊,鸡的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在食道的下部,像个袋子,用来储存食物。比喻自己人互相倾轧,自相残害。例句:他有什么事对不起你?我这做娘的有什么事对不起你?只有我屋的人淘气,鸡啄鸡食袋,狗咬狗骨头。又不是吃饭的人多了,咸的、辣的分不匀!
【歇后语第14句】:我做完作业正打算出去玩,妈妈叫住我:“为什么不看一会儿课外书呢?”我嘀咕着:“老师布置的作业写完了,还要我看课外书。”“乖女儿,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快去看书。”(江苏·如皋)
【歇后语第15句】:扯着耳朵腮颊动——互相牵连
【歇后语第16句】:高速公路——畅通无阻
【歇后语第17句】:王婶丢了钱包,她叹气说:“唉!人走了运,扁担头儿都开花哩;人倒了霉,推磨子都走岔路哩。”(陕西·干阳)
【歇后语第18句】:车顺道,马识途,就怕赶车的打糊涂。
【歇后语第19句】:合唱队的演出——异口同声
【歇后语第20句】:【—是一,二是二】谓区别明显,不含混。曹禺《原野》序 幕:“一是一,二是二,我问出口,你就得说,别犹豫。” [这样]是五八,不[这样]是四十五八等于四十,谓反正都 是一样。李准《李双双》:“没有功没有利,连个工分也不记, 劳动是五八,不劳动是四十,你去白出那牛力干什么呀?”
【歇后语第21句】:【 头三脚难踢】事情开头难。苏叔阳《左邻右舍》:“都说头 三脚难踢,可您一脚就踢在腰眼儿上,把个罗锅儿厂子踢直 了”
【歇后语第22句】:妈妈见姨妈提来了满满一篮子青菜,觉得太多,不好意思收下。姨妈却说:“三斗田螺四斗壳,剥光了皮也不算多。”(江西·峡江)
【歇后语第23句】:【物有不同物,人有不同人】(谚)物和物不一样,人和人也不会相同。指人与人总有差别,不能强求一律。
【歇后语第24句】:我的表弟吃饭总爱掉米粒。他的妈妈生气地问他:“要不要到外婆家捉几只鸡养到桌子下面?”他每次吃饭很慢,他的爸爸说他是“人前吃到人后,种麦种到收豆”。(江苏·姜堰)
【歇后语第25句】:芋头叶浇水——润皮不润心
【歇后语第26句】:睡觉不蒙头,活到九十九。
【歇后语第27句】:【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谚)百病:各种各样的弊端。人要是勤劳,什么技巧都可掌握;人要是懒惰,什么弊端都会发生。指巧从勤中生,弊从懒中来。
【歇后语第28句】:【台上握手,台下踢脚】(惯)比喻耍两面手法,表面装得友好,暗地里害人。
【歇后语第29句】:电线杆上晒衣服——好大的架子
【歇后语第30句】:【千金念白四两唱】(谚)念白:也叫白口,戏曲表演中的道白。道白可值干金,唱只值四两。指戏曲表演,唱词远不知道白难度高。
【歇后语第31句】:我出出进进总不爱关门。妈妈数落我:“你啊,真是属耗子的——拖着尾巴走路!”(黑龙江·宝清)
【歇后语第32句】:【烹牛而不盐,败其所为也】(谚)煮牛肉不舍得放盐,结果把牛肉煮坏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甚不可取。
【歇后语第33句】:天窗下谈天——说亮话
【歇后语第34句】:【圣诞老人】圣诞节期间,在英、美等国,不少大百货商店、超市专门派人装扮成圣诞老人,向顾客,尤其是孩子们分发糖果和礼品,这一风俗现在已传到中国,商店或超市也有了圣诞老人的形象。那么,圣诞老人是怎么回事呢?相传,圣诞老人是罗马帝国东部小亚细亚每拉城(今土耳其境内)的主教圣尼古拉的化身。圣尼古拉主教生前乐善好施,曾暗地里赠送金子给一个农夫的三个待嫁的女儿做嫁妆,将其中一袋金子从烟囱口扔进去,恰好掉在壁炉上的一只长筒袜子中。于是,现在每逢圣诞夜,必有不少天真的孩子把袜子口朝上小心翼翼地吊在壁炉旁,期待圣诞老人送来礼品。圣诞老人的形象非常可爱。他是个留着银白胡须、和蔼可亲的老人。头戴红色尖帽,身穿白皮袖边,白皮领子的大红袍,腰间扎一条宽布带。传说圣诞老人住在北极。在圣诞夜,圣诞老人架着八只鹿拉着满载礼品的雪橇,从北方雪原来到各家,由屋顶的烟囱下来,经过壁炉到房间内,把糖果、玩具等礼品装进孩子们早已吊在壁炉旁或床头上的袜子里。所以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歇后语第35句】:半夜吃柿子——拣软的捏
【歇后语第36句】:【说人话,屙狗屎】(惯)指说出的话像个人,做出的事儿却没人性。 也作“说人话不做人事”。
【歇后语第37句】:【泼翻了五昧瓶——酸甜苦辣咸各色俱全】见“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咸样样全”。
【歇后语第38句】:我离开教室的时候忘了拿红领巾,回到家才想起。妈妈说:“今后到哪儿走的时候,都要看一看丢东西没有。千金难买回头望啊!”(四川·犍为)
【歇后语第39句】:【交人交心,浇树浇根】释义:交朋友要真诚。例句:“交人交心,浇树浇根,人不能不讲良心,也不能不识抬举。”
【歇后语第40句】:【不管三七二十一】“不管三七二十一”,意为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非曲直,什么也不管不顾的蛮干行为。它源自战国苏秦。战国时期,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见了齐宣王,对他进行游说抗秦。齐宣王犹豫不决,说齐国的兵力不足。苏秦说,都城临淄有七万户,我私自计算了一下,每户按三个男子服役,这就是三七二十一万兵,抗秦的兵源,用不着再往别处征兵,仅临淄一城便绰绰有余了。苏秦确实是个游说家,后来竟挂六国相印,联合抗秦。苏秦的这个算法,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全城不能达到每户都出三个男子当兵,有的人家只有女孩没有男孩。即使有男子,也不一定都能从军,因为还有老、幼、病残在内。所以苏秦的计算是即兴蒙一下齐宣王,按现在流行的说法叫忽悠人,达到说服对方,鼓舞对方,使对方不再悲观失望,看到光明的前途,达到出兵抗秦的目的。后来,人们把苏秦的话概括为“不管三七二十一”,作为讥讽的贬义词来相传,并且在含义上有所扩展,形成了一味蛮干、愣头青的同义语。
【歇后语第41句】:【一文钱难倒英雄汉】(谚)哪怕只是一文钱,关键时刻缺了它,能耐再大也会被难住。指金钱是生活的必需品,应珍惜,莫浪费。 也作一文钱急死英雄汉。 一文钱逼死英雄汉。
【歇后语第42句】:韩信拜帅——有用武之地
【歇后语第43句】:【打是疼,骂是爱】(谚)指对后代或部下严格管教才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也指夫妻之间的冲突常常是爱的表示。
【歇后语第44句】:【汤元】“汤元”是中华美食之一,既好听又好吃,它历史悠久,但其名却历史不长。这么好听的名字,却与臭名昭著的袁世凯有关。汤元雅名元宵。食品的元宵和节日的元宵同名,显然是因借而来。元宵形如圆月,所以还有“圆宵”、“汤团”、“团子”等别称。此外,元宵还叫元子、糖元、汤元等。这里的“元”,大概是和卜元之元联系着的。而关于汤元的名称,还有一则与袁世凯有关的故事。据说,民国年间,时任大总统的袁世凯觉得元宵和“袁消”同音,很不吉利,他又整天怕百姓推翻他的统治,所以下令改称“汤元”。然而,民意难违,袁某人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梦,该消还是消了。
【歇后语第45句】:【门神老了不捉鬼】(谚)门神:旧时贴在大门上护宅的神像。比喻人年岁老了,精力衰弱,办不了事。
【歇后语第46句】:【阿母爱郎,脱裤换糖】(谚)郎:儿郎。阿母爱儿,不惜脱下裤子换糖给儿子吃。指母亲疼爱子女,往往到了不顾一切的程度。
【歇后语第47句】:【事不过三】(谚)指凡事不宜重复三次。也指一件事情可以一败再败,到第三次就会见效。 也作事不过三,过三难办。 事不过三,事难过三。
【歇后语第48句】:【止寒莫若重裘,止谤莫若自修】见“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
【歇后语第49句】:【前打后商量】(惯)指先用武力制服对方,然后再与之议事。
【歇后语第50句】:【人多出圣人】(谚)圣人:品德极高、智慧极广的人,此处偏指智谋深远的人。指人多出智慧。也指群众中蕴藏着大智大慧。 也作人多是圣人。 人多出智慧。
【歇后语第51句】:我和小侄子一块儿看哥哥修收音机,小侄子直伸脖儿看。哥哥一抬头,拍了拍他的脑门儿:“看你把鸭颈伸得像鹅颈一样长了。”(湖北·英山)
【歇后语第52句】:昨天是我的生日,晚上,爸爸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我尽情地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的肚皮撑得像皮球似的。第二天早上只喝了一杯水就上学去了。中午,又是一桌丰盛的饭菜,我还是不想吃。爸爸说:“这真是一顿吃伤,十顿喝汤啊!”(河南·许昌)
【歇后语第53句】:【打人一拳,防人一脚】(谚)打人家一拳,要防人家一脚。指向人进击要防人反扑。 也作“打出一拳去,谨防一脚来”。
【歇后语第54句】:【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谚)指知道满足就能永远保持快乐,能够忍让就能永远保持安宁。 也作知足心长乐,能忍身自安。 知足身常乐,能忍心自安。
【歇后语第55句】:【门神】门神画像多为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传说唐太宗即位后身体很差,夜间多做噩梦,常见群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凄厉呼叫。群臣建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果然,太宗不再梦见闹鬼。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效果依然。后流传民间,人们在画像两边添加一副对联“昔为开国将,今作镇宅神”,与画像一起贴于门上,镇守宅门。门神的形象很多,还有钟馗、穆桂英、四大天王等。与其他神祗相比,门神所受礼遇较差。每逢新年,户主买一张新画像,把旧的撕掉,然后贴上就算完事,所谓“旧桃换新符”,没有供品也没有鞭炮迎送。难怪有一剧本写门神满腹委屈请玉帝另选高明,要撂挑子不干了。
【歇后语第56句】:数学测验,我得了100分,乐得不得了。爸爸见了,说:“雷声大,雨点小;人骄傲,成绩少。你可千万翘不得尾巴啊!人说‘走不尽的路,读不尽的书,知不尽的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还得努力啊!”(安徽·寿县)
【歇后语第57句】:【脚上的燎泡——自己走的】(歇)指事情的不良后果,是自己造成的。 也作脚上的泡——自己走出来的。 脚上的茧子——自个儿走的。
【歇后语第58句】:【金刚厮打,佛也理不下】(谚)金刚:佛的侍从力士。金刚要是互相打起来,佛也调和不了。比喻内部闹起纠纷来,有权威有地位的人物也难以排解。
【歇后语第59句】:【逃出了黑店,又搭上了贼船】(惯)黑店:坏人开的杀人劫货的客店。比喻逃脱了一个灾难,又遇上了另一个灾难。
【歇后语第60句】:【近不过夫妻,亲不过父母】(谚)世间夫妻之间的关系最亲近,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最真切。指论亲近数夫妻,论恩情数父母。 也作至亲不过爹娘,至近不过夫妻。 最亲不过父母,最近不过夫妻。
【歇后语第61句】:【 躺在功劳簿上】自恃有功,不再进步。《人民日报》(1984, 12,11):“他的教训启示人们: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是很危险的。”
【歇后语第62句】:【遇着善人便烧香,遇着恶人便使枪】(谚)指对人要爱憎分明,善恶分清,不能是非混淆,敌友不辨。
【歇后语第63句】:【人到事中迷】(谚)指人在事件变故中最容易陷入迷惘,亟需旁人提醒。 也作人到事中迷,就怕没人提。 人到事中迷,就怕不听劝。 人在事中迷,只要有人提。
【歇后语第64句】:【清官难断家务事】(谚)清正廉明的官员,也难把家务事断清楚。指家庭内部的事务琐碎繁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纠缠不清,任何外人都无法理顺,更不用说作出公正的裁决了。 也作清官难断家事。 清官难断家常事。 清官难审家庭案。
【歇后语第65句】:【口惠而实不至】(惯)指口头上给人好处却并不兑现。
【歇后语第66句】:妈妈很勤劳,但常为太胖而烦恼。爸爸说:“这有什么,家有胖胖妻,生活甜蜜蜜。”我也说道:“家有胖胖妈,生活顶呱呱。”听了这话,妈妈笑了。(河南·孟津)
【歇后语第67句】:【惹祸招灾,问罪应该】(谚)指因行为不轨而惹下了祸,招来了灾,就应该受到法律的查处和制裁。
【歇后语第68句】:【真桐油不晃荡,真财主不露相】(谚)指真正的财主不露富,就像真正的桐油不会晃动一样。
【歇后语第69句】:【想象】“想象”词典上的解释为“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顾名思义,“想象”就是对大象的想念。它源自《韩非子·解志》中记载:“人稀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国时候,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方人已经很难见到活的大象了,人们只能看到死去大象的骨骼,于是人们就对着以前画下来的大象的图案意想过去的大象到底有多大,长什么样,这就是想象。夏商时期,北方是有大象的,当时北方也是亚热带气候,但到了战国时期,气候变得干旱,北方的大象就逐渐迁到南方,北方于是就看不到大象了。徐中舒先生在193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的论文,指出河南一带是大象的产地,商人服象用于军事也是当时的历史事实。河南省简称“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是以出产大象闻名的。河南一家出版社叫“大象出版社”,紧扣省名。对于曾经见过但后来又见不到的大象,人们自然特别想念。可见象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从想象大象引申为想象一切。
【歇后语第70句】:【肚脐上长茵子——心花儿都开了】(歇)茵子:茵陈蒿,别称茵陈,多年生草本,秋季开黄花。指开心,高兴。
【歇后语第71句】:大庙里的娘娘——有求必应
【歇后语第72句】:【 杀人一万,自损三千】战争中不论胜负,双方均有损失。 明代《西游记》:“胜负乃兵家之常。古人云:杀人一万,自损 三千。何须烦恼?”
【歇后语第73句】:【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谚)真人:本指成仙或修炼圆满的人,此处指本领高强的人。指真正本领高强的人,不轻易显露高超的技艺。
【歇后语第74句】:【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释义:比喻无论怎样狡猾的坏人也斗不过好人。例句:哼,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哇!有关联络图的事和他的口供跟野狼嗥倒是一致的。
【歇后语第75句】:【三十晚上咽了气——活不到大年初一】(歇)指活不长久,即将死亡。
【歇后语第76句】:【芒种三日见麦茬】释义:芒种: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6日前后。麦茬:麦子收割后留在地里的麦茎和麦根。过了芒种,就是麦收季节。例句:五月底,再过几天就到夏历芒种节了。农谚说:“芒种三日见麦茬”,麦收季节眼看就要到。
【歇后语第77句】:【墙上画的饼——好看不中吃】(歇)指空有好看的外表而无实际作用。
【歇后语第78句】:【多个香炉多个鬼】(谚)比喻多一个人就多一份麻烦或支出。
【歇后语第79句】:【 十五不圆十六圆】原指月圆,借指事情总会有希望。民 歌:“十五的月亮十六圆,要想吃饭先种田。”
【歇后语第80句】:【翻老皇历】(惯)皇历:历书。比喻按照陈旧过时的经验、规矩办事。 也作翻隔年的皇历。 翻过去皇历。 翻旧皇历。
【歇后语第81句】:【见不得沟,过不得梁】(惯)形容没见过世面,没经历过挫折。
【歇后语第82句】:钓鱼有三得:跑得、等得、饿得。
【歇后语第83句】:【 置于死地而后快】不断加害,不肯罢休。尤凤伟《中国一 九五七》:“仍不算完,倒底想怎么样呢,真要将人置于死地 而后快么?”
【歇后语第84句】:【 眼大漏神,刷锅漏盆】粗心大意。成语:心不在焉。冯德 英《苦菜花》:“你呀,唉!可惜你的眼这么大,真是眼大漏 神,刷锅漏盆。你猜那团长是谁?”
【歇后语第85句】:【人心同一起,黄土变成金】见“大家齐了心,黄土变成金”。
【歇后语第86句】:不吃羊肉沾羊臊——白背臭名
【歇后语第87句】:【把好心眼挂在鼻子上——专为别人看】(歇)指假装出一副好心肠,在人前显示。
【歇后语第88句】:【有钱的王八大三辈】(谚)王八:乌龟,骂人语。旧指卑劣的小人只要有了钱,在乡邻的眼中就被抬高三辈,受世俗的恭维。
【歇后语第89句】:我从县城买了几个苹果要给姥姥带回去,可半路上忍不住自己吃了。妈妈知道后,指着我的脑门说:“你啊,心孝嘴不孝,买个烧饼捎不到!”(河南·邓县)
【歇后语第90句】:【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原指中国只能有一个皇帝,借指需 要集中统一。地,也说:国。主,也说:王。姚雪垠《李自 成》:“天无二日,地无二王。倘若张献忠他们不愿臣服的, 一律剿灭。”
【歇后语第91句】:【老母猪啃砖头——嘴硬】(歇)嘴:本指嘴巴,转指说话。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指说话语气强硬。常含责骂意。
【歇后语第92句】:绵羊进狼窝——自投罗网
【歇后语第93句】:【宁吃对虾一口,不吃杂鱼半篓】(谚)对虾:肉味鲜美,是我国的特产之一,市场上常成对出售,故称。 宁可品尝一口对虾,也不吃成堆的杂鱼。指食品宁可少而鲜,不要多而杂。
【歇后语第94句】:缚在线上的蚂蚱——跑不了
【歇后语第95句】:【阿爷的衣服辈辈穿】释义:比喻世代贫寒。阿爷:(方言)父亲或祖父。例句:他们一直过着衣不果体,食不饱肚的生活。九儿的衣服是祖上留下来的破大褂改成的,真正是阿爷的衣服辈辈穿啊。
【歇后语第96句】:【久处令人贱】(谚)住在别人家时间久了,容易让人家厌烦甚至瞧不起。指亲戚朋友家不宜久居。
【歇后语第97句】:【怕狼怕虎就别在山上住】(谚)比喻人既然胆小怕事,就干脆别干了。
【歇后语第98句】:扁豆绕在竹竿上——有依靠
【歇后语第99句】:【有智赢,无智输】(谚)指在任何比赛中,智慧的高下往往决定着输赢。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