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青树林经典歇后语,让人相见恨晚!

【歇后语第1句】:【眼经不如手经,手经不如常舞弄】(谚)用眼看过,不如用手经过;用手经过,不如反反复复习练。指学习技艺,重在不厌其烦地实践。

【歇后语第2句】:【拿着银碗讨饭吃】(惯)比喻自己有极好的条件不知利用,却伸手乞求别人施舍。 也作“捧着金碗讨饭吃”。

【歇后语第3句】:【不图打鱼,只图混水】制造声势,制造舆论。浩然《艳阳 天》:“我就嚷嚷,看你怕不怕,我不图打鱼,还图混水哪!” 惟恐天下不乱做事引起混乱,添乱,或希望有变乱。海 外於梨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以前的我,是惹事,惹人, 惟恐天下不乱,现在我既怕人,又怕事。”

【歇后语第4句】:【肚皮贴着脊梁骨】(惯)肚子里没有一点食物,瘪瘪的。形容非常饥饿。 也作“肚皮饿得贴脊梁”。

【歇后语第5句】:【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谚)否、泰:《周易》六十四卦中的两个卦名,否是凶卦,泰是吉卦。指欢乐过度就会招来悲苦,倒霉到极点就会转交好运。 也作乐极悲生,贯盈祸起。 乐极则悲,泰极则否。

【歇后语第6句】:【人生面不熟】(惯)指彼此没见过,不认识。

【歇后语第7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谚)他投送给我桃,我用李去回敬他。指桃与李的价值是相当的,礼尚往来,合情合理。

【歇后语第8句】:爸爸教给我一个看天气的口诀:“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江苏·海安)

【歇后语第9句】:【破茧出俊蛾】(谚)不起眼的茧壳里能生出惹人喜爱的蛾。比喻穷苦人家或丑陋的妇女,往往能生养出俊秀的子女。

【歇后语第10句】:光屁股打老虎——又不要脸,又不要命

【歇后语第11句】:【养鱼池里钓鱼】指侵犯他人利益。《北京日报》(1985,3, 7):“长途客运部门的某些同志所以挤兑个体户,无非是认 为个体抢了国营的生意,农民跑到他们的养鱼池里钓鱼来 了。”

【歇后语第12句】:长衫马褂瓜皮帽——老一套

【歇后语第13句】:【浅水里养鳖——早就看透是什么货】(歇)货:本指物品、东西,转指人(骂人的话)。指早就清楚某人不是什么好人。

【歇后语第14句】:【报喜不报忧】释义:只说好的,不说坏的。比喻虚报成绩。也说“报吉不报凶”。例句:“会不会因为马之悦去年犯了错误,现在想要讨好、表功,故意跟自己报喜不报忧呢?”

【歇后语第15句】:【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谚)只要能编成簸箕和斗供人使用,粗柳细柳是一样的;只要有能耐,男子美与丑都关系不大。

【歇后语第16句】:每当看见妈妈穿着高档羊毛衫、鸭绒衣,或者看见我大吃巧克力、旺旺系列食品时,外婆总是摇头叹息:“穿不离棉,吃不离盐,看看你们!”(湖南·溆浦)

【歇后语第17句】:【靠山山崩,靠水水流】释义:依赖别人靠不住。例句:“……人家说我命苦,是命苦;靠山山崩,靠水水流,靠树树歪,一心靠社会主义,可生产队又说我是累赘……”

【歇后语第18句】:【装幌子】(惯)幌子:旧时店铺门外悬挂的所卖商品的标志。比喻做出样子给人看。也比喻出丑,出洋相。

【歇后语第19句】:“大毛”常偷偷摸摸,谁知他的儿子才十来岁,手脚也不干净了。邻居们说:“这真是啥山照啥影,啥葫芦出啥种;老鼠溜屋檐,辈辈往下传哩!”(河南·新野)

【歇后语第20句】:【三天两后晌】(惯)晌:一天内的一段时间。形容很短的时间。 也作三天两晚上。 三天两早上。 三早起两晚晌。

【歇后语第21句】:【鸡蛋磕在石头上——碰不碎也叫它腥一大片】(歇)磕:碰在硬东西上。比喻以弱对硬,即使失败了,也要叫对方受些损失。

【歇后语第22句】:【汗珠摔八瓣儿】(惯)形容非常辛苦、劳累。多指从事农业生产。 也作“一个汗珠摔八瓣儿”。

【歇后语第23句】:【牛人】“牛人”比喻固执且十分傲气。“牛人”在先秦是一种职务,源自《周礼》。《周礼》记载,地官有“牛人”一职,春官有“鸡人”和“龟人”,夏官有“羊人”,秋官有“犬人”。书中写道:“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政令,祭祀供享牛;宾客供膳牛;军队供犒牛;丧事供奠牛……”意思是说祭祀的时候把牛作为祭品,有宾客的时候招待宾客用牛肉做膳,军队打了胜仗犒赏三军要用牛来犒赏,丧事要用牛来祭奠。看来“牛人”真的与牛有关。后转义成固执、傲气、脾气大。“牛人”又称“牛”。

【歇后语第24句】:【没有主心骨儿】(惯)比喻没有主见。 女:容貌丑陋的女子。美女进了家门,丑女就会嫉妒。指丑恶假对美善真永远是不相容的。 也作美女入室,恶女仇之。 美女入市,恶女之仇。

【歇后语第25句】:【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释义:比喻做事情干脆利落。例句:这正是件迅雷不及掩耳的事情。说句外话,叫做:“胡萝卜就烧酒,仗个干脆。”

【歇后语第26句】:近厨得食,近民得力。

【歇后语第27句】:妈妈给我做了条新裤子,没几天,膝盖就磨破了。妈妈说:“你身上是不是长牙了,刚穿几天啊,新裤子就破了洞。”(安徽·天长)

【歇后语第28句】:【叫化子打狗——边走边打】(歇)本指边打边脱身,转指在走动或运动中打击敌人。

【歇后语第29句】:【豆腐】“豆腐”是深受大众喜爱的家常菜。豆腐不仅味美价廉,营养丰富,还具有相当的养生保健作用,自问世以来,颇受大众的喜爱。中国是豆腐的故乡,这种传统美食的历史可追溯到汉朝。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子奇的《草目子》,罗欣的《物原》等著作,都把豆腐的发明权归功于西汉淮南王刘安。有诗为证,明代一个名叫苏平的人创作了一首豆腐诗:“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去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有沸汤中滚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这首诗通俗易懂,只有两个地方需要稍作解释,一是“淮南”,指淮南王刘安;一是“蟾”,指明月。据说,刘安的这项发明得益于他的神仙梦。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他生性喜好炼丹之术,潜心炼丹欲求长生不老。众所熟知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和他有关。刘安一生耽于修炼丹药,他在一次炼丹过程中用磨制的豆汁来培育丹苗,结果豆汁与盐卤意外凝结成美味可口的“豆腐”,并最终走进了千家万户,还漂洋过海到了日本、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周边国家。现在恐怕遍及全世界。

【歇后语第30句】:【三明治】“三明治”是“进口”货,它来自英国,意思是“夹肉面包”,它是以人命名的食品。 “三明治”原来是大不列颠王国侯爵的封号,三明治侯爵的第四代约翰·蒙泰古是一个喜爱玩纸牌的贵族老爷,他一天到晚沉湎于纸牌之中,玩得废寝忘食。有一天,已到了吃饭时间,他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好牌,就吩咐仆人把餐桌上的肉、香肠和面包片拿来,随手将肉和香肠夹在两片面包之间,一边吃一边玩纸牌。以后,这种用两片面包夹肉或香肠的吃法就流传开了,并以这位爵爷的封号来命名它。

【歇后语第31句】:玻璃罩里的苍蝇——看到光明无出路;处处碰壁

【歇后语第32句】:【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惯)比喻既要人好或事情做得好,又不愿付出相应的代价。

【歇后语第33句】:【癞蛤蟆爬香炉,触一鼻子灰】释义:比喻做事不顺利、碰钉子,或想讨好却落得没趣。例句:李春山的手脚却舞不开,接二连三地癞蛤蟆爬香炉,触一鼻子的灰,又一鼻子的灰。

【歇后语第34句】:【各人头上一片瓦】释义:各人只管各人的事。例句:“他们乡里干都会你‘半二流子’,我就不服气,‘各人头上一片瓦’,过日子的事情也用得着他们管?”

【歇后语第35句】:老鹰吃麻雀——连皮带骨一起吞;一点不留

【歇后语第36句】:【跑江湖】见“走江湖”。

【歇后语第37句】:【桌子底下放风筝——出手就不高】(歇)比喻起点低,条件差,事情不会做好。

【歇后语第38句】:大吊车吊小平板——稳拿

【歇后语第39句】:【麦秀风摇,稻秀雨浇】见“稻秀雨浇,麦秀风摇”。

【歇后语第40句】:鳄鱼的眼泪——可怜不得;假慈悲;掩盖不了凶相

【歇后语第41句】:【老板】“老板”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私营企业主的代称,“大老板”就是资本家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告”,实现了公有制,自然也就失去了老板存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又有了大发展,出现了“老板”遍地都是的现象,具有亿万资产大买卖的富豪称“老板”,小吃店的店主、摆地摊的摊主也称老板,反正见怪不怪,人们也都习惯了。那么,“老板”是怎么来的呢? “老板”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这里只选择一种,“老板”源于“拍板”。“老板”最早是用于称戏班班主的。如梅兰芳在旧时称梅老板。清代张涛《津门杂记》云:“优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讹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候家后,其寓所日‘下处’,主人日‘老板’;多半亦梨园子弟出身,积有资金,遂畜雏伶,自立堂门。”这里再明白不过地说明,戏班班主称为“老板”,他们多是梨园子弟出身。戏班班主被称为“老板”,是从唱曲中的“拍板”来的。要节奏鲜明,就得有指挥棒,指挥戏曲演唱的指挥棒,就是“拍板”,即打拍子的长条板子。明代曲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的“盖凡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曾说:“惟腔与板两工者,乃为上乘。”这就是说,演唱者要唱得腔纯板正,才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老板”之“板”是源于“拍板”之“板”的端倪来。正因为曲坛领袖或戏班班主多是“腔纯板正”的梨园杰出人物,正因为他们老于板眼纯正而歌,所以把他们称为“老板”是再形象不过了。

【歇后语第42句】:【粪桶改水桶——臭气还在】(歇)责骂或讥讽人身上的坏毛病、坏习气还没有改掉。

【歇后语第43句】:买干鱼放生——尽做糊涂事

【歇后语第44句】:航空公司开业——有机可乘

【歇后语第45句】:【一路哭不如一家哭】使多数人受损失,不如让一家人受损 失。海外传记图书:“他的‘一路哭不如一家哭’,曾成为传 诵一时的政治格言。”

【歇后语第46句】:【夹着尾巴】(惯)1形容狼狈逃跑的样子。2比喻隐瞒错误。3形容隐藏张狂本性。

【歇后语第47句】:针对社会上有些人爱吃野味儿的现象,外婆说:“吃尽美味还是盐,穿尽绫罗还是棉。”(四川·忠县)

【歇后语第48句】:【上有皇天,下有后土】意即天地共鉴,天地作证,行为光明 磊落。类似的:天地为凭,日月为鉴。姚雪垠《李自成》:“上 有皇天,下有后土,我李自成倘若对这个案子不一秉至公, 天地不容!”

【歇后语第49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释义:把耻辱当光荣。例句:“哈哈哈!”几个小青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张着嘴乐开了。

【歇后语第50句】:【老鼠钻到风箱里——两头受气】(歇)受气:本指受气流的挤压,转指遭受指责、欺压。指两方面都受到指责或遭到欺压。 也作老鼠落在风箱里——两头受气。 老鼠入风箱——两头受气。 耗子钻风箱——两头受气。

【歇后语第51句】:【仁不统兵,义不聚财】见“慈不掌兵,义不主财”。

【歇后语第52句】:【披的人皮,做的鬼事】释义:比喻外表像人,暗地里尽做坏事。例句:“你们朝廷无道,奸贪横行,一个个披的人皮,做的鬼事,弄得民不聊生,走投无路。”

【歇后语第53句】:【得理让三分】(谚)和人相处,即使自己占着理,也应该让人几分。 指处世待人务必宽厚,要有容人的度量,不可把事做绝。 也作“有理也要让三分”。

【歇后语第54句】:【插起招军旗,就有入伍兵】(谚)招军旗:招募兵士的招幌。比喻事情只要有人号召,就有人闻风响应。 也作“插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 吃粮:当兵的吃公家的粮饷。

【歇后语第55句】:水边建磨房——全靠冲动

【歇后语第56句】:【谁家锅底没有黑】释义:谁家都有不光彩的事。例句:唉!这也是劫数啊!其实这也没有关系,谁家锅底没有黑?

【歇后语第57句】:【远处烧香,不如门前积德】(谚)跑远路去朝拜烧香,不如就近在门前做些实实在在的善事。指行善积德应从身边的平凡小事做起。

【歇后语第58句】:剃头的刀布——脏透了

【歇后语第59句】:塘里的荷花一众人其赏

【歇后语第60句】:换汤不换药——还是那一套

【歇后语第61句】:【年关】过年是中国民间最为喜庆浓重的传统节日,可古人为什么把年说成“年关”呢?它源自于对“年”的一个传说。其实,最早过年是为了防备一个叫“年”的怪兽的攻击。当时的人们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把这可怕的一夜当做关口来熬,所以称为“年关”。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提前备好晚饭(提前到黄昏时分吃饭,所以有“黄昏饺子”之说),熄火净灶,把鸡圈牛栏拴牢,前后封锁后,全家人聚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吉凶未卜,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到“年”的袭击,所以置办得十分丰盛,全家老小不仅要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而且在吃饭前还要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吃过晚饭后,大家都不敢睡觉,便挤在一起闲聊壮胆,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过年关的习惯。之所以称新年前后为“年关”,更实际的原因恐怕是一个“钱”字。旧时讲究不论是借钱还是借东西,一般年前都要归还,这是一种民俗。所以,债务人年前要忙着筹钱还账,债权人(债主)年前要讨债。还不起债的穷苦百姓,只好出去躲过年再回来。往哪里躲,按年俗亲戚家不能去,只好到破庙寒穿去躲着。所以视年根儿为关口,过年像过关一样难熬。经典歌剧《白毛女》杨白劳被逼喝卤一场便是对“年关”一词的最好的注释。因此,过年对穷人来讲,无异于过关。

【歇后语第62句】:见人张嘴跟着唱——盲从

【歇后语第63句】:叔叔养鸡发了家。奶奶提醒说:“孩子,你爹这辈子可是一分钱破成八瓣花。如今咱富了,钱也得计算着用啊!”(河北·邢台)

【歇后语第64句】:王照好吃懒做,别人怎么劝他就是不改。人们背后说:“竖得起竹竿,竖不起井绳。什么时候进墓坑,什么时候才会勤快。”(河南·邓县)

【歇后语第65句】:【小儿欲得安,无过饥与寒】(谚)要想让小儿平安,最好的办法是不让他吃得过饱,穿得过暖。指经常让小孩受点饥寒,反而会少生疾病。

【歇后语第66句】:【除死无大灾】(谚)指人如果横下一条心,连死都不怕,就不怕有更大的灾祸。

【歇后语第67句】:我从县城买了几个苹果要给姥姥带回去,可半路上忍不住自己吃了。妈妈知道后,指着我的脑门说:“你啊,心孝嘴不孝,买个烧饼捎不到!”(河南·邓县)

【歇后语第68句】:【兜圈子】(惯)指走迂回曲折的路或到各处走一遭。也比喻说话拐弯抹角,不直截了当。

【歇后语第69句】:黄牛打架——死顶

【歇后语第70句】:【和尚庙借梳子——走错门】(歇)和尚不留发,用不着梳子。指找错了地方或对象。

【歇后语第71句】:【成大事不记小仇】释义:要成就大事业,就不能在小事上计较。例句:“他的左右人都巴不得一下子攻破城市,替他报仇。……他说,成大事不记小仇。”

【歇后语第72句】:【 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谓没有做坏事、丑事,没有做什 么对不起人的事情。相关的: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 孙。王蒙《活动变人形》:“说起咱们姜家女人的正经来,咱 们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 孙!”

【歇后语第73句】:每次写作业的时候,我总要请爸爸帮我想问题。外婆说:“刀子不磨要钝,脑袋不用要笨,自己的作业应该自己完成。”(四川·广元)

【歇后语第74句】:三婶家人多,今春娶了媳妇,就分了家。有人说三婶是“没媳妇,想媳妇,有了媳妇又赶媳妇”。三婶却想得开,笑眯眯地回答道:“俺这是小锅饭,吃着香,又有葱花又有姜,浇点香油也明晃晃,怪美气!”(河南·方城)

【歇后语第75句】:【狗是百步王,只在门前狂】(谚)百步王:在离家百步以内逞能。指狗只会在家门口狂吠,一离家门口就老实了。比喻没见过世面的人,一到生地方就会胆怯。

【歇后语第76句】:【人怕逼,马怕骑】见“马怕骑,人怕逼”。

【歇后语第77句】:好菜全凭炒,好画全凭裱。

【歇后语第78句】:【吸西北风】见“喝西北风”。

【歇后语第79句】:【独占鳌头】见“占鳌头”。

【歇后语第80句】:吃进狼嘴的羊肉——吐不出来

【歇后语第81句】:【洗脸盆里扎猛子——不知深浅】(歇)扎猛子:游泳时头朝下扎到水里。讥讽人缺乏自知之明,不晓得风险有多大。

【歇后语第82句】:【刮地皮】见“卷地皮”。

【歇后语第83句】:【活人眼里伸拳头】(惯)比喻太欺负人了。

【歇后语第84句】:【赶鸭子上架/打鸭子上架鸡】上架,鸭不上架。指做事不 在行。成语:强人所难。台湾朱秀娟《女强人》:“你有能力 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不能打着鸭子上架。”

【歇后语第85句】:仙女下几——飘飘然

【歇后语第86句】:爸爸的工作很忙,顾不了家,家里的重担全压在了妈妈肩上。妈妈却乐呵呵地不觉苦,还打趣说:“嫁给皇上当娘娘,嫁鸡随鸡住草房。为这个家,再累也心甘啊!”(河南·泌阳)

【歇后语第87句】:表哥初中毕业,嫌自己家穷,想出外打工。舅母说:“人勤,穷不久;人懒,富不长。只要你脚踏实地地干,在哪都会过上好日子。”(广东·龙门)

【歇后语第88句】:【 遇到拦路虎】遇到巨大的障碍。马烽《饲养员赵大叔》: “遇到拦路虎就去问别人,学到一点好的办法,马上就试 验。”

【歇后语第89句】:【横插一杠子】见“插杠子”。

【歇后语第90句】:一张嘴巴两层皮——横说竖说都由你

【歇后语第91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谚)苦中苦:常人难以忍受的苦痛。人上人:出类拔萃的人。指只有承受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苦痛,才能出人头地。

【歇后语第92句】:【拔一根汗毛,比别人腰粗】有钱有势,说话顶用。或说:伸 一个指头,比别人腰粗。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我就 说呀,人家拔一根汗毛,比咱们腰都壮呢!你不奉承他去罢 了,你怎还得罪他呢?”

【歇后语第93句】:【把好心眼挂在鼻子上——专为别人看】(歇)指假装出一副好心肠,在人前显示。

【歇后语第94句】:【 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事要认真对待,小事不必计较。 《短暂的春秋》:“你要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大可不必在一些 历史旧账上纠缠。”

【歇后语第95句】:【软刀子杀人】用和缓的方式害人。贾平凹《废都》:“你要 离婚你就明说,别拿了这软刀子杀我!”

【歇后语第96句】:丰收靠劳动,健身靠运动。

【歇后语第97句】:【一客不烦二主】(谚)指求人办事,应一家求到底,不要再去麻烦其他人。 也作一客不犯二主。 一事不烦二主。

【歇后语第98句】:铁匠炉里的料,庵堂寺庙的钟——不是挨打就是挨敲

【歇后语第99句】:鸭子改鸡——磨嘴皮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489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