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很现实的俗语,句句触动内心!
【谚语俗语第1句】:【六一儿童节】“儿童节”也叫“六一国际儿童节”,每年的六月一日举行,是全世界少年儿童的共同节日。每当此时,孩子们都兴高采烈地欢度着自己的节日。其实,“六一”是一个悲惨的日子。 “六一儿童节”源自“二战”的一个悲惨的事件。在“二战”期间,1942年6月,捷克利迪策村十六岁以一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婴儿遭到德国法西新的枪杀。他们还把妇女和九十多名儿童押往集中营,并烧毁了这个与世无争的村庄。为了纪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也为了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的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把每年的6月旧定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谚语俗语第2句】:搬着磨盘过江——吃力不讨好
【谚语俗语第3句】:【大人不记小人过】释义:地位高或年长者不跟地位低或年幼者计较。例句:“郭司令,大人不记小人过,我当时,也不晓得,怎么会把那只青铜双耳壶,朝依掷过去。”
【谚语俗语第4句】:【以貌取人,失之千里】(谚)从人的外表上选取人材,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失错。指选取人材,重在德才与实践,不在外貌。
【谚语俗语第5句】:【碰翻了五昧瓶——咸酸苦辣都涌上心头】(歇)见“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成样样全”。
【谚语俗语第6句】:【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谚)英雄好汉能保住周围村庄的安定,一条好狗会护住周围邻居不遭偷盗。指是好男儿就要做好一方的保护神。 也作“好狗护三邻,好汉护三村”。
【谚语俗语第7句】:【拳头大的是哥哥】以力压人,无理可讲,谁力气大就听谁 的。《桥隆飙》:“俗语说:拳头大是哥哥,个头壮是强梁。在 大树底下,哪能有小草的露水?你我兄弟怎么能寄人篱 下?”
【谚语俗语第8句】:【磨面先洗驴】(惯)为了把面磨得又白又净,磨面前把拉磨的驴子洗得干干净净。形容做事情过分讲究。
【谚语俗语第9句】:【脚面砌锅——踢倒就走】(歇)比喻人没有烦事缠身或没有家庭、子女、财产等牵挂。
【谚语俗语第10句】:阎王出丧——鬼哭神嚎
【谚语俗语第11句】:【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释义:比喻本事再大的人有时也会疏忽。例句:她时时留意着,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终于有一天,老头出门锁没有锁死,叫她拔开了。
【谚语俗语第12句】:【 鼍鸶不吃鹭鸶肉】比喻同类不相伤。明代《西游记》:“悟 空,且休争竞。我们既进来就出去,显得没了方情。常言 道:鹭鸶不吃鹭鸶肉。他师既是不在,搅乱他做什?”
【谚语俗语第13句】:厕所题诗——臭秀才
【谚语俗语第14句】:【十访九空,也好省穷】(谚)向亲友借贷,即使十次去九次落空,总会有一次得些资助,可免受穷。指求助总有希望,不求希望全无。
【谚语俗语第15句】:【拍胸脯】(惯)比喻为某人或某事担保,下保证。也比喻反思自己做得如何。 也作拍胸口窝。 拍胸膛。 拍胸口。
【谚语俗语第16句】:【人老不算老,心老才算老】(谚)指生理上的衰老不能算老,心理上的衰老才是真正可怕的。
【谚语俗语第17句】:【敲边鼓】(惯)1比喻从旁帮腔助势。2比喻有话不直说,拐弯抹角。 也作“打边鼓”。
【谚语俗语第18句】:【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条俗语的意思是比喻做事情一方愿意,另一方冷淡,也叫“一厢情愿”。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过去,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流动理发师。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工具全部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供顾客坐着理发用,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小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就好像公交车上的投币箱一样。第二第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高长圆笼,里面底部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热度,供顾客洗头。圆笼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儿上挂钢刀布和手巾。如今,这种挑着担子剃头的已经很难见到了。故而,民间有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现在还常用,如一方热恋,另一方冷淡,被人称为“剃头挑子——一头热”。也就是单恋了。
【谚语俗语第19句】:老虎饿了逮耗子一饥不择食
【谚语俗语第20句】:暑假里,每天傍晚吃过晚饭,爸爸、妈妈和我三个人就一起到河边去散步。爸爸的熟人见了,总是说:“每天傍晚怎么你们三个都在一起?”妈妈说:“一把萝卜不零卖。”(甘肃·华亭)
【谚语俗语第21句】:【见钱眼就钻】(惯)比喻利用各科机会捞取钱财。
【谚语俗语第22句】:【青天里一个霹雳】(惯)比喻突然发生了令人震惊的事情。 也作青天打下一个霹雳。 晴天里一声霹雷。
【谚语俗语第23句】:【自己堵自己的嘴】说话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类似 的:拿你的拳头(包子、馒头)堵你的嘴。清代《红楼梦》:“可 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堵自己的嘴。”
【谚语俗语第24句】:【东家长,西家短】(惯)指议论人家的是非短长或谈论别人的家事。
【谚语俗语第25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谚语俗语第26句】:【结疙瘩】(惯)1比喻双方因为某些原因而产生矛盾、隔阂。2比喻由于对某事不明白而心存疑问。 也作结扣子。 结死扣。
【谚语俗语第27句】:【栽花不栽刺】指给人方便,不得罪人。反义说:栽刺不栽 花。《文摘报》(1987,7,16):“这些同志自个儿得过且过,对 别人也只栽花不栽刺。他们想的是:我对别人丁是丁、卯是 卯,轮到我时怎么办?”
【谚语俗语第28句】:【看人下菜碟儿】根据人的身份,用不同的菜肴招待。谓 看人行事,态度不一。韩志君等《篱笆·女人和狗》:“你就是 看人下菜碟儿呗,也不能这样啊!我和香草,人再不济,可 也有脸皮。”
【谚语俗语第29句】:【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胆大的胡作非为,吃多了以致 撑死;胆小的不敢越轨,没吃的以致饿死。指一种无法纪状 态,坏人得志,老实人吃亏。《北京日报》(1988,2,9):“过去 由于监督不力,确实存在‘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情况, 滥发被查到的倒霉,没被查到的收益,致使有些单位存在侥 幸心理。”
【谚语俗语第30句】:【毒蛇黄鳝分不清】释义:黄鳝:鳝鱼,像蛇而无鳞。比喻分不清真假好坏。例句:武斌呀!你可不能毒蛇黄鳝分不清,好人坏人辨不明呀!你要看看清,想想明,不要把敌人的砒霜当冰糖吃,受骗上当啊!
【谚语俗语第31句】:【吃了秤砣——铁了心】(歇)本指心变成铁打的,转指人拿定了主意,下定了决心。 也作“吞下秤砣——铁了心”。
【谚语俗语第32句】:捧着鲜花坐飞机——美上天了
【谚语俗语第33句】:【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指坏人积聚之所。古华《芙蓉 镇》:“芙蓉镇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窝藏坏人坏事,对他 这个外来干部欺生。”
【谚语俗语第34句】:【 翻脸不认人】记不住别人的好处,稍于自己不利,就闹翻 了。成语:反眼成仇、六亲不认。老舍《骆驼祥子》:“过河拆 桥,老头子翻脸不认人,他们替祥子鸣不平。”
【谚语俗语第35句】:【咬人的狗不露齿】指不动声色,或坏人阴险。或说:恶狗 咬人不露牙。张贤亮《土牢情话》:“看不出你,还有这么一 手。咬人的狗不叫唤,暗地里来啊!”
【谚语俗语第36句】:【打狗不看主人面子】释义:比喻惩处某人,不顾情面,不怕得罪他的主人或上司。例句:咱们同敬轩之间本来就犯了生涩,不必为这件事儿使敬轩骂咱们打狗不看主人面子。
【谚语俗语第37句】:上高中的姐姐向妈妈诉苦:“怎么白天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妈妈说:“长五月,短十月,不长不短二八月。过了十月中,梳头洗脸功。”(陕西·城固)
【谚语俗语第38句】:【甩袖子】(惯)形容什么也不管不顾。
【谚语俗语第39句】:玻璃耗子琉璃猫,铁铸公鸡铜羊羔———毛不拔
【谚语俗语第40句】:茶馆里开除的伙计——哪壶不开提哪壶
【谚语俗语第41句】:【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谚)渊:深潭。羡:思慕,希望得到。 站在水潭边心想着潭里肥美的鱼,不如赶快回去织起网来捕捉它。 指任何美好的空想都不如动手实干。
【谚语俗语第42句】:地里的竹笋——有钻劲
【谚语俗语第43句】:我既想学唱歌,又想学弹琴,还想学画画、踢足球、打乒乓球。结果,什么也没学好。爸爸说:“全面发展是好,但要想取得成就,就得瞄准一个目标,专心致志。莫学箩筐千只眼,要学红烛一条心。”(湖南·益阳)
【谚语俗语第44句】:【照葫芦画瓢】见“依样画葫芦”。
【谚语俗语第45句】:【空对空】(惯)1指讲话、写文章没有实际内容。2指什么东西也没有。
【谚语俗语第46句】:【菜没盐无味,话没理无力】(谚)做菜要是不放盐,这菜吃起来就没味道;说话要是不占理,就没有说服力。指说话要人信服,必须有理有据。
【谚语俗语第47句】:【留得葫芦子,不怕无水瓢】释义:比喻只要人在,虽少,也会像种子一样,发展壮大起来“子”又作“籽”。例句:“留得葫芦子,不怕无水瓢”,别看我们游击队只剩下二十多个人,都是雷山的革命火种。火种本身不大,但它燃烧起来,就会引起漫山大火!
【谚语俗语第48句】:【门前结起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释义:人一旦有了权势,不是亲戚的人也来认亲戚。倒句:俗话说的:“门前结起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武大郎有了这样一个好兄弟,邻舍听见了,自然都赶来问长问短。
【谚语俗语第49句】:【慢工出巧匠】慢,有可能精算,提高手艺。《刘澍德小说 选》:“古人说,慢工出巧匠。小郑心很巧,手也不慢。”
【谚语俗语第50句】:刘大妈让儿子小卫跟王师傅学习铁匠技术。没干多长时间,小卫觉得太吃苦,要求改学建筑。可干着干着,小卫又抱怨说建筑这活太脏,想改行学别的。刘大妈生气地说:“我看你呀,就像那三条腿木板凳,放到哪里都不行。”(河南·长葛)
【谚语俗语第51句】:【有钱四十称年老,无钱六十逞英豪】(谚)有钱人,四十岁就称老太爷;没钱人,六十岁还要卖力充好汉。旧指财富人家中年就称老人了,穷人家年过花甲还得苦干。
【谚语俗语第52句】:小芳在家是个宝贝蛋,闹了东又闹西。妈妈常说她“越说你脚小,你越扶墙走”。(河南·商水)
【谚语俗语第53句】:【屁眼里栽葱——倒蒜】(歇)倒蒜:倒长着的蒜。蒜:谐“算”。指反过来算计别人的钱物。
【谚语俗语第54句】:我每次回家,小狗都跑到门口和我亲热。我说:“奶奶,狗也通人性吧?”奶奶笑着说:“猪有情,狗有义。在这点上,人畜是一样的!”(湖南·浏阳)
【谚语俗语第55句】:【刀尖上过日子】释义:比喻在危险境况下生活,日子难熬。例句:杏花!现在咱们是刀尖上过日子啊!你想的多么便宜呀!
【谚语俗语第56句】:【外无救援,内绝粮食】见“内无粮草,外无救兵”。
【谚语俗语第57句】:【乌鸦嘴】“乌鸦嘴”指那些说话不吉利、讨人嫌的人。那么,乌鸦是一种什么鸟呢?早先,乌鸦不仅不是不吉利的鸟,还是一种神鸟。乌鸦在古代也被称作“乌”,《尚书·大传》曾记录说:“周将兴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这是把乌鸦当做瑞兆的例子。古代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所以把太阳称作“金乌”。古人还相传乌鸦能反哺其母,所以常赞颂乌鸦,用“乌鸦反哺”来比喻孝敬父母。甚至用慈乌来代指母亲。晋代王嘉《拾遗记·鲁僖公》说:“仁鸟,俗亦谓乌……。”乌鸦变成不祥之鸟,大概是从它能预示吉凶开始的。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就记载:“乌鸣地上无好音。人临行,乌鸣而前行,多喜。此旧占所不载。”可见到了后来,把乌鸦报吉凶变成了报凶不报吉。民间开始越来越排斥乌鸦,认为乌鸦会带来晦气,专主报凶。宋代梅尧臣还曾写文为乌鸦辩解,认为乌鸦为表忠心才预示吉凶,却为人们误解以为它专报凶信。可见,乌鸦由吉祥鸟转变为不祥之物,当在唐宋时期。 “乌鸦嘴”一词意思的演变,和民间的世俗观点有关。在民间,人们总把乌鸦和霉运相连,于是赋予“乌鸦嘴”另一种意思,即称喜欢说话又出言不吉的人,这种人好事说不灵,坏事一说就灵。
【谚语俗语第58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找话】(歇)指本来无话可说,硬要找些话来说。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见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没话搭拉话”。搭拉:方言,闲谈,闲扯。
【谚语俗语第59句】:【牛不吃水强按头】(惯)比喻强迫别人做不愿做的事。 也作“牛不喝水强按头”。
【谚语俗语第60句】:【水漂的瓜菜,风落的梨子】释义:比喻失势,振作不起来。例句:素寒这才说:“他们既编造小集团,你我自然是主要成员,可我不是为自己难过。我是水漂的瓜菜,风落的梨子,算个什么呢!可叹你南征北战多年,负伤回来,靠自己劳动生活,不要公家补助,一心为集体,一心斗地主,还落这种下场。”
【谚语俗语第61句】:张果老卖寿星——以(倚)老卖老
【谚语俗语第62句】:【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释义:不能靠父母的余荫过日子。比喻自己要有志气,不依靠别人。例句:小姐道:“‘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依孩儿的意思,总是自挣的功名好,靠着祖、父,只算做不成器!”
【谚语俗语第63句】:【无风三尺浪】原形容海洋波涛。借指造谣生事。成语: 兴风作浪。《邓丽君传》:“人怕出名猪怕壮。邓丽君名噪海 内外,一言一行常起‘地震’。真是无风三尺浪,有风浪千 尺。”
【谚语俗语第64句】:黄牛吃草——吞吞吐吐
【谚语俗语第65句】:【顶高帽子】见“戴高帽子”。
【谚语俗语第66句】:【耍了猴子下不了竿】(惯)比喻被人玩弄得无法下台。
【谚语俗语第67句】:【上西天】(惯)西天:佛教徒指极乐世界。 也作“升西天”。
【谚语俗语第68句】:【抓条岔道跑到底】(惯)比喻坚持走错误的道路而不悔改。
【谚语俗语第69句】:【铁不磨要锈,水不流要臭】(谚)铁要打磨,才不会生锈;水要流动,才不会发臭。比喻人要经常运动身体,才能保持健康。
【谚语俗语第70句】:【助一臂之力】(惯)指给人一些帮助。
【谚语俗语第71句】:【癞蛤蟆上樱桃树,尽想高口味】释义:讽人想得太高太美,实现不了。例句:丁万红越听越失望,暗自骂道:“见鬼!尽他那套富农思想……我算对牛弹琴!难怪马村长发脾气的,原来他——癞蛤蟆上樱桃树,尽想高口味呀。”
【谚语俗语第72句】:喜鹊落满树,乌鸦漫山飞——吉凶未卜
【谚语俗语第73句】:【单身汉的钱多,讨了婆娘烧破锅】(谚)烧破锅:比喻生活拮据。 指单身汉一人开支小,钱就多,一旦娶了老婆成了家,不精打细算,就会受穷。
【谚语俗语第74句】:【百样通,不如一样精】(谚)指在技艺上样样都会,不如有一样是精到的。 也作“宁要一艺精,不要百艺通”。
【谚语俗语第75句】:佛教的章法——清规戒律
【谚语俗语第76句】:【东西耳朵南北听】释义:指把话领会错了。例句:唉!东西耳朵南北听。我说的是立什么业?你还是光看手心里那一点!
【谚语俗语第77句】:【你一言,我一语】(惯)指两人或众人交谈、讨论或争辩。 也作你一言,我一句。 你一句,我一句。 你一舌,我一嘴。
【谚语俗语第78句】:【海里无风三尺浪】释义:海浪总是很大的,即使无风天也有三尺高的浪。例句:“你俩去?”齐师傅吃惊地说,“这行船走海可不是打哈哈呀!俗话说,海里无风三尺浪。又是个黑夜,险乎啊!”
【谚语俗语第79句】:【一步高,一步低】见“高一脚,低一脚”。
【谚语俗语第80句】:【 孙猴子七十二变】变化不定。或说:属孙悟空的,七十二 变。类似的:一天十八变。成语:变化无常。古华《浮屠 岭》:“放了口风。任什么人,都是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还讲 什么孙猴子七十二变,一个跟头能打出十万八千里,但逃不 出如来佛的巴掌心。”
【谚语俗语第81句】:包米秸子当笛儿吹——没眼儿
【谚语俗语第82句】:锯大树做镰把——大材小用
【谚语俗语第83句】:【大白菜倒了秧——打根上坏】(歇)倒了秧:植物幼苗因病虫害等而枯萎。本指植物从根部坏死,转喻人从根本上变坏了。
【谚语俗语第84句】:马脖子上的铜铃——叮当响
【谚语俗语第85句】:【水果生熟看在皮】释义:比喻从外表就能看出事物如何。例句:古谚语说:“水果生熟看在皮。”金夫人仔细瞧了半晌,更觉得内里有名堂。
【谚语俗语第86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谚)从前发生过的事能够牢记不忘,便可作为以后行事的良好借鉴。指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可以总结经验,接受教训。
【谚语俗语第87句】:【早知要尿炕,一宿不睡觉】没有料到会出事,未能预防,表 示后悔。相关的:怕尿炕,不喝水。李准《龙马精神》:“你早 知道尿床,一夜不睡觉了!吃那个后悔药干啥!”
【谚语俗语第88句】:【翻老皇历】(惯)皇历:历书。比喻按照陈旧过时的经验、规矩办事。 也作翻隔年的皇历。 翻过去皇历。 翻旧皇历。
【谚语俗语第89句】:我出出进进总不爱关门。妈妈数落我:“你啊,真是属耗子的——拖着尾巴走路!”(黑龙江·宝清)
【谚语俗语第90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释义:朱:朱红。接近好的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的可以使人变坏。例句:我们研究外国文学的,整天接触外国的东西,“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注意世界观的改造,很容易接受外国的影响。
【谚语俗语第91句】:【公主】在古代,封建帝王的女儿称为“公主”。这个名称始于战国时代,在此以前,周朝天子的女儿称“王姬”。那么,“公主”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与天子女儿的主婚人有关。当时,老百姓出嫁女儿,例由父亲主持婚礼。天子具有九五之尊,他的女儿出嫁,怎么会出面主持婚礼呢?只好由同姓诸侯做主婚人。据《公羊传》记载:“天子嫁女子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故谓之公主。”那时候诸侯都称之为“公”,“主”是主婚之意,移用于对天子女儿的称呼,此即“公主”名称的由来。当时诸侯的女儿也被称为“公主”。自汉代起,皇家礼仪制度进一步健全,称谓方面也做了明确规定。皇帝的女儿专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其他人的女儿不准用这些名称。分封各王、侯的女儿则称为“王主”、“翁主”。这也有记载,颜师古在对《汉书·高帝纪下》“女子公主”条下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或谓公主;诸侯王即自主婚,故其主曰翁主。翁者,父也,当父自主其婚也。亦日王主,言王为其主婚也。”可见,“王主”、“翁主”比“公主”低了一个级别。其后,“公主”称谓一直沿用到封建王朝灭亡。
【谚语俗语第92句】:【有钱难买不卖货】(谚)别人不卖的货,有钱也买不到。比喻别人不愿意的事,是强迫不得的。
【谚语俗语第93句】:【吃饭先喝汤,不用请药方】(谚)指饭前宜先喝汤水,有益于肠胃消化,避免生病吃药,保持健康。
【谚语俗语第94句】:【葫芦黄瓜要上架,穷人不听富人话】释义:比喻各有各的打算,不听别人摆布。例句:人常说,葫芦黄瓜要上架,穷人不听富人话。现在红军开到了陕西,李宝泰是在心里发慌。
【谚语俗语第95句】:星期天,我买了两块自己爱吃的巧克力,心想,自己吃一块,留给哥哥一块,结果吃完了自己的那一块,忍不住把哥哥的那一块也吃了。纸里包不住火,哥哥知道了这件事,开玩笑地说:“妹妹,有肉莫埋在碗底下吃,这样吃下去的东西,多没滋味啊!”(湖南·醴陵)
【谚语俗语第96句】:头上长秃疮——顶坏;坏到顶了
【谚语俗语第97句】:【忧人发迹怕自穷】(谚)发迹:发财得势。指心怀自私的人,既嫉妒别人走红运,又怕自家贫穷困苦,忧心忡忡,不可终日。
【谚语俗语第98句】:【老鸦占了凤凰巢】(惯)比喻卑贱的人霸占了高贵人的位置。
【谚语俗语第99句】:不挨皮鞭挨砖头——吃硬不吃软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