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精辟民间俗语经典俗话,让人爱到骨子里!

【谚语俗语第1句】:大伯家的猪糟蹋了二奶家的庄稼,他们两家在吵架。我对爷爷说:“就怨大伯,他为什么不把猪圈好呢?”爷爷说:“有活儿多插手,遇事少插嘴,你小孩家懂什么?”(河南·内乡)

【谚语俗语第2句】:【眼睛长到头顶上】(惯)形容人骄傲自大,目空一切。也形容人势利。 也作眼睛长上额头。 眼睛长到脑门子上。 眼睛长到脑瓜顶上。

【谚语俗语第3句】:【小姐】“小姐”现在一般指未婚女子。《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对未婚女子的一种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然而“小姐”这个称呼原非美称,更没有尊敬的意思。据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称:宋时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又据钱惟演《玉堂逢辰录》中说:小姐之称起于茶酒宫人韩小姐,是宫婢人名也。而苏东坡则有《成伯席上赠妓人小姐》诗,可见,宋代妓女也称“小姐”。小姐作为尊称,始于明代,当时朱有敦《元宫词》中有“帘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来”的诗句。从此便把“小姐”作为深闺女子的代称了。不过,当今黄、赌、毒又沉渣泛起,人们又习称“三陪女”为小姐了,弄得正经的“小姐”一词名声扫地,良家闺秀避之不及,历史兜了个圈又回到原地。

【谚语俗语第4句】:【老天爷睁眼】(惯)1比喻苦尽甜来或事实得到澄清。2指雨过天晴或愿望得以实现。 也作老天爷长了眼。 老天爷有眼。

【谚语俗语第5句】:【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最有说服力。台湾朱秀娟《女强 人》:“你很喜欢辩论是吧?不要来说服我。事实胜于雄 辩。”

【谚语俗语第6句】:【海水知深浅,人心难思量】人心难以捉摸。明代《金瓶 梅》:“莫不孟三姐也腊月里萝卜动个心,忽刺八要往前进嫁 人?正是世间海水知深浅,人心难忖量。”

【谚语俗语第7句】:土地庙钻出阎王爷——蹦出大神仙

【谚语俗语第8句】:【不因渔父引,怎得见波涛】(谚)渔父:也称渔夫,以打鱼为职业的人。指没有渔夫的指引,怎能见识大海中的波涛。比喻从事某种活动,离不开知情人的指引。

【谚语俗语第9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释义:不经历一番艰苦,就不能获得美满幸福。例句:正叫做: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礼别了小峰,到京会试,中了第二名会魁。

【谚语俗语第10句】:【家懒外头勤】释义:在外边勤劳,在家里什么都不管。例句:玉生是个“家懒外头勤”,每天试验这个,发明那个,又当着个民兵班长,每逢收夏、收秋、过年、过节就在外边住宿,根本不是管家的人。

【谚语俗语第11句】:缚在桩上的叫驴——绕圈转

【谚语俗语第12句】:【苦瓜虽苦其一藤,兄弟虽呆只一心】释义:比喻兄弟之间关系亲密,一条心。例句:十绝哥见硬的已不行,声音放温和说:“苦瓜虽苦其一藤,兄弟虽呆只一心。手指总是往里屈的。我认了这账,就要负责,几天内一定付清。你就说过几天来借。”

【谚语俗语第13句】:【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官尚且如此,贪官就更为严 重。反映封建社会官吏贪污受贿,搜刮民脂民膏的罪行。 三年,也说:一任。清代《儒林外史》:“王太守笑道:可见三 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确了。”

【谚语俗语第14句】:爸爸与一位干部的亲戚一起找工作,那人找到了,爸爸却没找到。爸爸悻悻地说:“交情有厚薄,砖头有缺角。”(江苏·扬州)

【谚语俗语第15句】:【春困秋乏夏打盹】指气候温热,人容易困乏。《保健时 报》(1999,5,21):“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所谓打盹,就 是短时间的睡眠,多指午睡。中医认为,睡眠是阴阳交替的 结果,午睡不可缺少。”

【谚语俗语第16句】:【爬得高,跌得肿】(谚)指向上爬得越高,跌下来必定伤得越重。比喻人追求名利的欲望越强烈,失败起来就越惨重。也比喻权势越大,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 也作爬得高,跌得重。 爬得越高,跌得越惨。 攀得高,跌得重。

【谚语俗语第17句】:【宁失一人喜,不结千人怨】(谚)宁可失去顶头上司的欢心,也绝不使群众抱怨怀恨。指做事不能为了讨好当官的而坑害群众。

【谚语俗语第18句】:【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称“七夕”,民间传说这是每年牛郎织女在天河相会的时刻。牛郎和织女的原型是天空中隔着银河相望的两颗星。以现在的观点看,牛郎星属于天鹰座,是天空中第十二亮星,织女星属于天琴座,是天空中第五亮星。牛郎织女不愧为夜空中的一对闪耀伴侣,引得地上众生仰头观望。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早在东汉之前就已经有了雏形,后来演绎成我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相传,天上的仙女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孙女,她能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美丽的云彩。勤劳善良的人间男子牛郎,自幼父母双亡,跟随哥嫂度日。哥嫂对他十分刻薄,与他分家时只给他一头老牛。一天,织女和诸仙女到人间游戏,在小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织女也爱上了牛郎,于是织女没有回天庭而是嫁给了牛郎,并生了一双儿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人趁牛郎不在家时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后在老牛的帮助下,披上牛皮用扁担挑了两个小孩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空一划,划出了一条波浪滚滚的银河,硬生生将牛郎和织女隔开。不过二人的忠贞爱情还是感动了上苍,王母娘娘也只得同意他们每年七月初七可以相会。这天,会有无数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为他们搭一座鹊桥,让他们相会。据说,七月初七这天,在地上看不见喜鹊。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深入人心,因此,现代人将“七夕”视为中国的情人节。

【谚语俗语第19句】:【把好心眼挂在鼻子上——专为别人看】(歇)指假装出一副好心肠,在人前显示。

【谚语俗语第20句】:从湖南到河南——南上南(难上难)

【谚语俗语第21句】:【 提起千斤重,放下二两】轻感到重,实际上并不重。谓把 容易的事情看得太难。《燕山夜话》:“俗话说:提起千斤重, 放下二两轻。有若干问题往往看得太严重了反而无法解 决,也许无意中很随便就解决了问题。”

【谚语俗语第22句】:【让猫看肉,让獾守田】(惯)獾:即狗獾,哺乳动物,毛灰色,腹部和四肢黑色,趾端有长而利的爪,善于掘土,昼伏夜出。比喻为坏人干坏事提供方便。

【谚语俗语第23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见“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谚语俗语第24句】:【耽误一夜眠,十夜补不全】(谚)一夜睡不成觉,身体困损,接连几夜也补不回来。指夜间睡眠很重要,必须保证足够的夜眠时间。

【谚语俗语第25句】:【担迟不担错】(谚)宁可担当拖延了时间的责任,也不要让事情出差错。指出差错比拖延时间更干系重大。

【谚语俗语第26句】:【前有车,后有辙】释义:前面有车走过,后面便留下车辙印痕。比喻前人的经验教训,后人可作为借鉴。例句:万一碰上鬼子伪军跟他在一块儿,也是一样办法,反正跑不了就光荣牺牲。前有车,后有辙,双喜就是我的榜样!

【谚语俗语第27句】:【地肥茄子嫩】(谚)土地肥沃,长出的茄子就鲜嫩肥大。比喻基础好,就容易出好的成果。

【谚语俗语第28句】:师范毕业后刘畅和吴宝分到了同一单位。吴宝在单位安心工作,刘畅要辞职下海。刘畅妈心急如焚,百般阻挠。吴宝妈劝道:“鹰飞高空鸡守笼,两者理想各不同,你由他去吧!”(湖北·荆沙)

【谚语俗语第29句】:【 一肚子花花肠子】坏主意多。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 网》:“巧姑这娘们儿,一肚子花花肠子。今天这事儿,硬是 让她给搅了!”

【谚语俗语第30句】:【大意失荆州】关云长镇守荆州,因骄傲轻敌,荆州失守。 现指遇事不可疏忽大意。陈登科《淮河边上的儿女》:“快 吧!不要大意失荆州,我们不靠圩边走,奔南河底去。” 担迟不担错意为要慎重,不可出错。担,也说:耽。明 代《金瓶梅》:“假如灵柩、家小、箱笼一同起身,未免起眼,倘 遇小喽罗怎了?宁可耽迟不耽错。”

【谚语俗语第31句】:【谁当皇上,给谁纳粮】不论是谁掌权,都得服从。萧军《八 月的乡村》:“反正我们老百姓谁当皇上给谁纳贡呗;种谁地 给谁纳租呗。”

【谚语俗语第32句】:【万万岁】在古代,天子或皇帝称为“万岁”,诸侯或亲王称为千岁,“万万岁”称谁呢?太上皇?显然不是。“万万岁”不过是对皇上的阿谀奉承之词。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 “万万岁”一词,出现于唐朝。相传武则天称帝后,特别喜欢别人吹捧她,借以抬高自己名不正的地位,但她又不好直言。一天,她在金銮殿召集翰林院众学士,出题答对。她脱口出了上题:“玉女河边敲叭梆,叭梆!叭梆!叭叭梆!” 众学士搜肠刮肚,对答了几十句,武则天都不满意,甚觉扫兴。这时一位惯于拍马屁的学士看出她的心思,忙吟答道:“金銮殿前呼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武则天听了十分满意,推为杰作。从此,“万万岁”一词就流传于朝野,历朝历代如此。

【谚语俗语第33句】:生气催人老,笑笑变年少。

【谚语俗语第34句】:遍山都是草——没树(输)

【谚语俗语第35句】:牛犊子撒娇——顶顶撞撞

【谚语俗语第36句】:【禾秆盖珍珠】释义:比喻不显露本领、才华。例句:我知道他们有锋芒,不过像俗话所说的,“禾秆盖珍珠”,他们把光芒隐蔽起来,使你看不见。

【谚语俗语第37句】:【花架子】“花架子”比喻徒有其表、华而不实的行为或中看不中用的用具。现在的机器为什么用“架”来表示,如一架飞机等。这和古代的纺车、织布机有关,它们的形状都像“架子”,时称一架织布机。“花架子”来源于一个有趣的传说。据说在元朝时,松江纺织家黄道婆的纺织技术非常高超,远近闻名。而和黄道婆同在一个镇上的李秀才,他不愿意从事认为低贱的体力劳动,生活不下去,就到浙江湖州乡下当私塾先生.以此维持生活。这个秀才教书的地方也是个纺织之乡,大家听说李秀才是黄道婆家乡的人,就纷纷找他请教纺织新技术。李秀才对纺织技术一窍不通,又不愿意承认自己不懂,就撒谎说自己是读书人,没动手亲自纺织过,但他可以把黄道婆的织机图纸画给乡亲们,让他们改进工具,提高技术。乡亲们拿着秀才画的图纸,请木工做_了一架织布机。织布机看起来很漂亮,很新颖,但是却不好用,根本没法工作。大家去问秀才,他却说你们的手艺不行,对最新的机器理解不透,所以才织不出布来。后来,黄道婆发明的织机传到这里,人们才知道李秀才画的织布机只是样子好看而已,根本不具备实用性,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花架子”。

【谚语俗语第38句】:【鸡抱鸭子——干忙活】(歇)抱:孵。干:徒然,白白地。忙活:急急忙忙地做活,指白忙一场。 也作鸡孵鸭子——干着忙。 鸡孵鸭子——白忙乎。

【谚语俗语第39句】:【寂寞恨更长,欢娱嫌夜短】见“欢娱嫌夜短,寂窦恨更长”。

【谚语俗语第40句】:我进步很快,老师夸我是锅炉烧足了的压力表——直线上升,我的心里美滋滋的。爸爸却说:“以后可要继续努力呀,希望你能凤凰头上戴牡丹——好上加好。”(河南·许昌)

【谚语俗语第41句】:【肉骨头敲鼓——荤咚咚】(歇)荤:荤腥,谐“昏”。咚咚:本形容敲鼓的声音,转以形容昏沉沉的样子。形容人昏头昏脑,十分糊涂。

【谚语俗语第42句】:【风水不便,客人背纤】(谚)背纤:人在岸边用绳拉船前行。行船遇到逆风或逆水,乘船的客人也只好下船背纤。借指事到无奈时,只好劳动尊客。

【谚语俗语第43句】:【背着牛头不认赃】(惯)偷来的牛头就背在身上,却不承认。比喻干了坏事就是不认账。

【谚语俗语第44句】:【不图三分利,不起早五更】(谚)五更:天色未明的时刻。指人不是为了生活,为了谋利,谁也不肯起早睡晚,辛勤苦干。 也作“不为谋利,谁肯早起”。

【谚语俗语第45句】:荷叶包粽子一宽大有余

【谚语俗语第46句】:鹰飞蓝天,狐走夜道——各有各的路

【谚语俗语第47句】:【不叫的狗咬人】释义:比喻害人的人凶相不外露。例句:故玉音的男人黎桂桂,是个老实巴交的屠户,平日不吭不声,三锤砸不出个响屁。可是不叫的狗咬人。他为王秋赦总结过一句话,当时流传甚广,影响颇坏。

【谚语俗语第48句】:【天塌下来,自有长子顶着】这个俗语比喻再大的风险,自有该承担的当事人担着,不必害怕。它典出《醒世恒言》七:“天塌下来,自有长的撑住。” 此书记载了太湖西山有个富翁名叫高赞,他有个女儿既漂亮又能干,一心想找一个才貌双全的女婿。他决定自己当面挑选,试过文才,自己满意才行。湖对面吴江县有个富人叫颜俊,想去应试,自知貌丑学浅,便托表弟钱青冒名顶替。钱青当真是饱读诗书,一表人才,只是穷困潦倒,寄住在颜俊家里习书应考。听说表哥让他去干这伤天害理的缺德事,心里踌躇。颜俊便说:“贤弟,常言道:‘天塌下来,自有长子撑住’。什么事有愚兄在前,贤弟不必多虑。”钱青无奈,只得去了。高赞一见假颜俊小小后生,气宇轩昂,心里很是喜欢。一试,果然高才,大喜过望,当即允婚,只提出一个条件,迎亲时,必须女婿亲自上门会见亲友,才能把女儿嫁过去。颜俊无奈,只好在迎亲那天,再请钱青假冒一次,他认为:迎回来再由自己拜堂成亲也不迟。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钱青会见亲友后,刚想带新娘回程,突然刮起了大风,三天三夜都不停,太湖根本无法渡过去了。高赞便做主,立即在娘家成亲,假颜俊变成了真女婿。

【谚语俗语第49句】:【和尚无儿孝子多】(谚)指和尚虽然无儿无女,但受着众多的善男信女像孝子一样的供奉。

【谚语俗语第50句】:石头棒槌灌米汤——滴水不进

【谚语俗语第51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俗语比喻办事情没有规则、标准,就不会有合于这种规则、标准的结果。特别是对人的约束,不能谁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用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约束,才能保证社会和谐运转发展前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源自战国时期《孟子》一书。《孟子·离娄上》中说:“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规”是校正圆形的用具,“矩”是校正方形的工具。这句话是说,公输班(即鲁班)虽然木工技能高超,但是他不用规和矩这两种工具,也画不出方和圆的图形,做不出方形或圆形的木制品。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乎。

【谚语俗语第52句】:【搭起戏台卖螃蟹——买卖不大,架子倒不小】(歇)讥讽人本事不大,派头却不小。 也作“卖螃蟹的搭戏台——架子大”。

【谚语俗语第53句】:【放屁砸了脚后跟】倒霉透顶。类似的:放屁扭了腰。贾 平凹《废都》:“但出门时,头却在门框上碰了,打一个趔趄, 又撞翻了墙角痰盂,脏水流了一地。他骂道:人晦气了,放 屁都砸脚后跟!”

【谚语俗语第54句】:【幸运医生医病尾】病已快好,容易医治。借指客观条件 已具备,侥幸取得成功。海外梁厚甫《海客随笔》:“美西战 争是险胜,第【第1句】:二次世界大战是幸运医生医病尾,韩、越两 战,更是打得一塌糊涂了。”

【谚语俗语第55句】:【挨打不说痛,挨骂不知羞】形容人窝囊,受欺侮而不能反 抗。西戎《两涧之间》:“他老婆骂他没出息,说他是挨了打 不说痛,挨了骂不知羞,其实她对吕焕玉的评判,并没有抓 住本质。”

【谚语俗语第56句】:远洋轮出国——四海为家

【谚语俗语第57句】:胡同里跑马——回头难

【谚语俗语第58句】:【有百害而无一利】(惯)指有许多害处而没有一点儿好处。

【谚语俗语第59句】:【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喻由于关系近而优先得到好处。它出自宋俞文豹的《清夜录》,讲的是北宋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推荐提拔了许多关系亲近的人。当时,他手下一名官员苏麟由于在外县任巡检,一直没有得到升迁。苏麟意见很大,给范仲淹写了首诗,发泄自己的不满。其中有这样两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一作‘逢’)春。”不久范仲淹提拔了他。

【谚语俗语第60句】:【慈悲面孔蝎子心】脸上慈悲,心里狠毒。苏童《妻妾成 群》:“卓云是慈悲面孔蝎子心,她的心眼点子比谁都多。”

【谚语俗语第61句】:邻居王叔叔见到虎子妈,告了虎子一状:“你家虎子今天骂我了。”虎子妈开玩笑说:“活该。做大不正,做小不尊。谁叫你常和他闹着玩呢?”(江苏·兴化)

【谚语俗语第62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代时此俗语已颇为流行,吴敬梓所写的《儒林外史》中曾写道:“可见‘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话,而今也不甚缺了。”不少作品频繁载录这句俗语,民间百姓也把这句话当做了口头禅,时常挂在嘴边。这句俗语折射了当时官场贪污腐败的事实,而官员的俸禄可没那么多啊。清代官员的法定收入包括俸薪、养廉、公费、津贴等项,总额相对较低,仅够家庭支出。据今人统计,清代前期,知府一年的俸禄才有180两银子,这个数目离十万两相差太多。俸禄不在多少,清官自清,贪官自贪。这些贪官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借以中饱私囊。清代咸丰年间,御史胡家玉曾给南昌县县令的收入做过统计:县令可由土地税、实物税中抽取附加税,这个数额是相当惊人的,要不了几年就能凑个十万两。官员还可以接收属下的贿赂,大行贪污,这笔款项也不少呢。雍正朝之后,清政府还给官员们发养廉银。这笔钱出自向百姓征收的附加税,它的数量高达官员俸禄的十多倍至数十倍。据说十九世纪时,一个知府一年的灰色收入约为【第5句】:25万两白银,这可是养廉银的二十来倍。如此下去,三年十万两不成问题。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揭示了古代官员贪污腐化的事实。

【谚语俗语第63句】:【腊月初三打春雷——少有的事】(歇)腊月初三:农历十二月初三,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不会打雷。指事情反常,很稀罕。

【谚语俗语第64句】:【就地起炉灶】(惯)比喻利用现有的条件办事。

【谚语俗语第65句】:【有铁就能碾钉子】(谚)有了铁,就能打出钉子来。比喻具备了基本条件,事情就能成功。

【谚语俗语第66句】:【狗肉包子上不得席】不够资格,不配抬举。王蒙《相见时 难》:“你怎么这么土鳖,真是狗肉包子上不得台盘。” 好汉不提当年勇夸耀以往的功劳,没有用处。王朔《爱 你没商量》:“不提了,没意思,好汉不提当年勇。”

【谚语俗语第67句】:【吃鸡蛋不吃鸡母】(谚)鸡母:母鸡。指只可吃鸡蛋,不可吃下蛋的母鸡。比喻投入再生产的资本不能花销,只可花销利润。

【谚语俗语第68句】:【饿不死的伤寒,吃不死的痢】见“吃不死的痢疾,饿不死的伤寒”。

【谚语俗语第69句】:【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一般认为对社会上三百六十行职业人物所做出的基本区分评价。最初,“三教”与“九流”并未联袂,而是各自流行。所谓“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指向比较明确,只是排序有争执。儒教排第一,都能认可。道与佛的争执延续了很长时间。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日趋激烈,甚至连带了儒家学说。为此各代帝王伤透脑筋,不得不费神安排三教的位次。佛道争执不下,各代帝王喜好也有不同,因而三教排序屡有变动。南北朝时期周武就灭佛,明文规定了儒、道、佛三教等级。但之后又经过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直到晚唐才基本以儒、佛、道的顺序确定三教地位。查阅资料,可知“九流”在早期并没有明确的内容。不过,后来衍生出的上、中、下“九流”却很明确。一般认为“上九流”是佛祖、天、皇帝、官、阁老、宰相、进士、举人、解元等,基本上为神为官,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也有人将九流分为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等,也是在当时被认为地位优越或正当职业的群体;“中九流”是举子、医生、相士、画家、书生、琴棋手、和尚、道人、尼姑等。有的顺口溜排序为:一流秀才二流医,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弹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琴棋。除了上九流已列举的举人外,这部分都是技巧艺人和僧道寄食者,主要靠手艺挣钱或靠神灵吃饭;“下九流”是:一流高台(唱戏)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剃头),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给家畜配种)九娼妓。这些基本上是职业低贱、颇受歧视的群体,在旧社会属于最下层的百姓。后来“三教”、“九流”联袂,词义发生了变化.泛称江湖上各种各样的人。

【谚语俗语第70句】:【胡子老儿吹灯——把人燎了】(歇)胡子老儿:长有长胡须的老人。燎:(毛发)挨近了火被烧焦,谐“了”,本指完毕、结束,转指人死亡。指人死了。

【谚语俗语第71句】:挨了刀的皮球——没气了

【谚语俗语第72句】:【脱了裤子放屁——费两道手】(歇)指多此一举或自找麻烦。常含责骂意。 也作脱裤子放屁——多费一道手续。 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谚语俗语第73句】:每当看见妈妈穿着高档羊毛衫、鸭绒衣,或者看见我大吃巧克力、旺旺系列食品时,外婆总是摇头叹息:“穿不离棉,吃不离盐,看看你们!”(湖南·溆浦)

【谚语俗语第74句】:脚底板抹酥油——溜得快

【谚语俗语第75句】:豆芽长得一房高一一还是个小菜

【谚语俗语第76句】:不管做什么,妈妈总是护着我。奶奶说:“这孩子让他妈给惯坏了,成了豆腐掉在灰窝里,吹,吹不得;打,打不得。”(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77句】:【打保票】(惯)保票:旧时为他人的行为或财力作保证而写的字据,也叫保单、包票。指对事情的成功有绝对把握。 也作打包票。 打保单。

【谚语俗语第78句】:【吃大锅饭】释义:许多人合伙在一个大灶里吃饭。比喻平均主义的分配办法,不论干好干坏、干多干少都拿一样报酬。例句:社会主义实行的是“不劳动者不得食”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并不是什么“吃大锅饭”。

【谚语俗语第79句】:【发面馒头——搁不住一咬】(歇)本指发面馒头松软,经不住咬,转喻人或某种势力软弱,经受不住一次打击。

【谚语俗语第80句】:【牛瘦不倒架子/倒驴不倒架】指坚持,支撑。牛瘦,也说: 虎死、猪死。邓友梅《那五》:“他是倒驴不倒架儿,穷了仍然 有穷的讲究。”

【谚语俗语第81句】:司马迁的名著——史(死)记

【谚语俗语第82句】:【 置之死地而后生】陷入困境,被逼奋发图存。成语:绝处 逢生。王蒙《活动变人形》:“置之死地而后生,他才会变得 老实和现实一些。”

【谚语俗语第83句】:【有钱常记无钱日】(谚)指有钱时必须常常记取没钱时的困苦,只有如此,才能厉行节约,才能保持人在清贫中的种种美德。

【谚语俗语第84句】:妈妈让我去河边提水,我说:“以后我要换上自来水,免得天天朝河边跑。”妈妈听了说:“你是吃了灯草,说得轻巧。一个人能架得起管子?”(湖南·新宁)

【谚语俗语第85句】:骑驴背口袋——白费力

【谚语俗语第86句】:【人吃五谷生百病】见“吃五谷杂粮,保不住不生病”。

【谚语俗语第87句】:【传言过话,自讨挨骂】传话容易误解,引起不和,最后双方 都会骂传话人。周肖《霞岛》:“你可知传言过话,自讨挨骂 啵!所以今日之事,只当阿姨跟你谈谈家事,就莫向别人讲 罗!”

【谚语俗语第88句】:【拿皇杠压人】释义:比喻用皇家或官府的权势压服别人。例句:什么尊重不尊重国府,你别拿皇杠压人,这是咱地方上的事儿。

【谚语俗语第89句】:【穷家值万贯】见“破家值万贯”。

【谚语俗语第90句】:【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谚)指暗了东方,西方还亮;南方黑了,北方还明。比喻一处情况不利,还有别处,做事应当灵活通变,不可拘泥。

【谚语俗语第91句】:【三句不离本行】(谚)指人的言语话题,总离不开已经形成习惯的行话。 也作三句话不离本行。 三句话离不了本行。

【谚语俗语第92句】:【豁牙子啃西瓜——净道道】(歇)道道:本指牙啃的一条条痕迹,转指主意、道理等。形容主意很多,或事情的道理、奥妙很多。

【谚语俗语第93句】:【不废江河万古流】释义:这是杜甫《戏为六绝句》诗句。原意是借长江大河奔流不息的形势,说明唐朝初年四位杰出作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能抹杀的。现用来比喻革命洪流滚滚向前。例句:韦克老师在分手的时候,对我说的最后一句话就是:“不废江河万古流!革命就像黄河的水永远滚滚向前,一定会得到最后胜利!”

【谚语俗语第94句】:【女不女,男不男】见“男不男,女不女”。

【谚语俗语第95句】:阿波罗闯月球——开创人类新纪元

【谚语俗语第96句】:【破磨对瘸驴】见“瘸驴配破磨”。

【谚语俗语第97句】:马褂改裤衩儿——大材小用

【谚语俗语第98句】:江心补漏——不济事

【谚语俗语第99句】:【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释义:比喻能干的女人嫁给无能的丈夫。例句:王婆道:“便是这般苦事!自古道:‘骏马却驮痴汉走,巧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这般配合!”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07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