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2022很现实的民间俗语经典歇后语,精辟有内涵!

【歇后语第1句】:半夜吃小鱼——摸不着头脑;首尾分不清;囫囵吞

【歇后语第2句】:【当红娘】(惯)红娘:《西厢记》中的人物,崔莺莺的侍女,促成了莺莺与张生的婚姻。指为男女婚姻或其他事情的当事双方牵线搭桥。

【歇后语第3句】:小刚自己的作业都没有完成,还告妹妹小兰的状。妈妈说:“自己都是四尺八,拿着五尺量人家,管住你自己就行了。”(河南·内乡)

【歇后语第4句】:吃完了分给我的一份儿点心,我又要去拿弟弟的,妈妈拍了一下我的手说:“一脸子驴毛,还想混着吃马料,一边去!”(河南·桐柏)

【歇后语第5句】:【心肝跌进肚里头】(惯)指终于放下心来。 也作“心放在肚子里”。

【歇后语第6句】:【乱成一锅粥】(惯)形容秩序非常混乱。 也作乱成一团。 乱成一团麻。

【歇后语第7句】:【老婆们斗牌——一张一张地来】(歇)斗牌:玩纸牌。指做事不急于求成,逐步进行。

【歇后语第8句】:【老蚌出明珠】(谚)蚌(bang):软体动物,生活在淡水中。指老蚌虽然很丑,却能产出珍贵的明珠。比喻上了年纪的人,也能生出俊美的子女。 也作“明珠产于老蚌”。

【歇后语第9句】:钢锤砸铁砧——硬碰硬

【歇后语第10句】:看着村上许多人经商致了富,爸爸也闲不住了。谁知他一趟广州跑下来,竟赔了五百多元,奶奶安慰他说:“地黄瓜上不了高架子,吃草的羊变不成牛,你还是安心种地吧!”(河南·南阳)

【歇后语第11句】:【身在曹营心在汉】“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人在一方,心却在对立的另一方。这一俗语源自《三国演义》。有两处描写。一处是关羽与刘备失散后,身保二位皇嫂(准皇嫂),不得已与曹操约三事(其中一事是得知大哥刘备下落后允其团聚),暂栖曹营。曹操对关羽礼遇有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封侯赐爵禄企图感化关羽。但关羽不为所动,日夜思念刘备,当得知刘备下落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因曹操故意回避不见),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张飞重新相聚。因而后人称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第二处是徐庶进曹营一计不献。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为刘备服务。曹操慕其才,屡招不致,遂用其母为质。徐庶是孝子,为保其母性命,无奈,只得投奔曹操。与刘备分别时,徐庶对刘备说:“请主公放心,庶不为曹献一计。”果然,到曹营后终不献一计。倒也有破例,那就是赵云为救皇嫂(准皇嫂)与后主刘禅,孤身一人,七进七出曹营,身陷险境。徐庶怕赵云有失,遂终向曹操“献一计”,对曹日:“丞相爱将,何不保住赵云性命,为阁下用。”曹遂下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保全了赵云的性命,才上{了一出“长坂坡”的好戏。

【歇后语第12句】:【冬吃萝卜夏吃姜】(谚)萝卜:有帮助消化功能的蔬菜。姜:生姜,有开胃暖胃的功能。指冬季多吃萝卜,夏季多吃生姜,有助于身体健康。 也作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郎中开药方。郎中:中医医生。 冬吃萝卜夏吃姜,免请医生免烧香。烧香:拜神上香,祈求保佑。

【歇后语第13句】:【乌之将死,其呜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释义:鸟快死了,呜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说出来的话是善良而有价值的。例句: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日:“鸟之将死,其呜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歇后语第14句】:【堵着窝儿要蛋】强求,没有通融的余地。浩然《艳阳天》: “只要是不立刻把门儿封住,就是乐意,事情已算成了;硬堵 着窝儿要蛋,就兴许憋回去。于是,他马上告辞。”

【歇后语第15句】:忍渴上床,起身健康。

【歇后语第16句】:【缸里的酱萝卜——没了缨儿】(歇)缨儿:萝卜的茎叶,谐“影儿”。 指人没有踪影,去向不明。

【歇后语第17句】:邻居的王大伯最喜欢小孩。可是,有一次我故意把他的帽子碰落踢着玩时,他却狠狠地训了我一顿。这事让奶奶看见了,奶奶对我说:“惹人莫惹帽,打人莫打轿。”(湖北·丹江口)

【歇后语第18句】:【火上弄冰凌】(惯)冰凌:冰。在火上玩冰凌很快就化掉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成。

【歇后语第19句】:【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惯)前门挡住了猛虎,后门闯进了恶狼。比喻刚赶走一个坏人,另一个坏人又来了,灾难接踵而至。 也作前门拒虎,后户进狼。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前门驱虎,后门进狼。

【歇后语第20句】:【 戏台里喝彩】指自己赞扬自己。成语:自吹自擂。胡适 《尝试集》自序:“你这篇再版自序又犯了你们徽州人说的 ‘戏台里喝彩’的毛病,你自己说你自己哪几首诗好,哪几首 诗不好,未免太不谦虚了。”

【歇后语第21句】:挖了眼睛的判官——瞎鬼

【歇后语第22句】:【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惯)1指动刀子杀人或杀生。2指跟人拼命。

【歇后语第23句】:石灰见火——龇牙咧嘴

【歇后语第24句】:【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惯)形容人安分守己。

【歇后语第25句】:【真佛面前不烧假香】(谚)比喻在知情或懂行的人面前不得编造谎言。

【歇后语第26句】:【骑瞎马走黑道】(惯)比喻盲目行动,走错了路。

【歇后语第27句】:【开弓不放箭】释义:拉开弓而不射箭。比喻故作姿态、虚张声势,或拉开架势,待机行事。例句:事还是竟弄破了好,还是“开弓不放箭”,大家弄几个钱有益?

【歇后语第28句】:【黄泥巴糊裤裆——不是屎来也是屎】(歇)黄泥巳:黄色的泥,外表上像人粪。屎:谐“事”或“死”。 指蒙受冤屈,无法申辩,或性命难保,必死无疑。

【歇后语第29句】:东家瓜,西家枣——没话寻话

【歇后语第30句】:火柴头碰磷片——触即发

【歇后语第31句】:大桥上卖钵子——套一套的

【歇后语第32句】:【上有老,下有小】(惯)上有老人要赡养,下有儿女要抚育。指家里有负担,有拖累。

【歇后语第33句】:【为着别人的豆子,炸了自己的锅】(惯)比喻为给别人办事,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歇后语第34句】:我总喜欢在老师要检查的时候才写日记,爸爸说我是寒号鸟,冷了才知道搭窝。(湖南·武冈)

【歇后语第35句】:【左撇子改不了】吃饭左手用筷子,一经养成习惯,则难用 右手。借指不容易改变。左,又指极左思想。电视剧:“有 些人就是左撇子改不了,情况变了,也还是老一套。”

【歇后语第36句】:【门神】门神画像多为唐代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传说唐太宗即位后身体很差,夜间多做噩梦,常见群魔在寝殿内外抛砖扔瓦,凄厉呼叫。群臣建议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果然,太宗不再梦见闹鬼。太宗念秦琼、尉迟恭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戎装像,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效果依然。后流传民间,人们在画像两边添加一副对联“昔为开国将,今作镇宅神”,与画像一起贴于门上,镇守宅门。门神的形象很多,还有钟馗、穆桂英、四大天王等。与其他神祗相比,门神所受礼遇较差。每逢新年,户主买一张新画像,把旧的撕掉,然后贴上就算完事,所谓“旧桃换新符”,没有供品也没有鞭炮迎送。难怪有一剧本写门神满腹委屈请玉帝另选高明,要撂挑子不干了。

【歇后语第37句】:孙猴子过火焰山——显真本领的时候了

【歇后语第38句】:【班门弄斧——不知自量】(歇)班:鲁班,春秋末年鲁国人,古代著名的巧匠,被木匠、瓦匠等奉为祖师。弄:舞弄。在鲁班门前耍弄斧头,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含讥讽意味。 也作“班门弄斧——自不量力”。

【歇后语第39句】:【趁热打铁,趁早治病】见“打铁要趁热,治病要趁早”。

【歇后语第40句】:弟弟和我常常在一起打闹,惹得妈妈心烦意乱,她说:“你俩呀,是弯刀对着瓢切菜,瘸驴驮个破口袋,杏掺南瓜对色了。”(内蒙古·开鲁)

【歇后语第41句】:喝多了滚开水——热心

【歇后语第42句】:【 两股道上跑的车】谓各走各的路,弄不到一起去。海外 老六《丫头你嫩嫩地嫁了吧》:“婚后的朝夕相处中,我才发 现我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脾气、性格、价值观都不同。”

【歇后语第43句】:【 不见棺材不落泪】指固执,不听规劝,直至失败。明代 《金瓶梅》:“如今将理他说,不见棺材不下泪,他必然不肯。”

【歇后语第44句】:白瓷壶——有口无心

【歇后语第45句】:【老鹰不吃窝下食】(谚)老鹰宁可飞向远处觅食,也不吃窝旁的东西。比喻恶人为掩护自己,从不在自己落脚的周围作案。 也作老鹰不打窝边食。 岩鹰不打窝下食。

【歇后语第46句】:【因风吹火,用力不多】指顺便,或利用有利条件。因,也 说:顺。成语:顺水推舟。明代《警世通言》:“因风吹火,用 力不多,一发搭了她去。”

【歇后语第47句】:【大夫】我国北方称医生为“大夫”,南方则称“郎中”。这种称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唐末五代时期,朝政腐败,战祸频繁。统治阶级穷奢极欲,甚至把国家的官职拿来卖钱,致使官衔泛滥。当时,以官名相互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比如叫读书人为“相公”,称工匠为“待招”,卖茶人叫“茶博士”,当铺老板叫“朝奉”,有钱人叫“员外”。这既反映了当时卖官鬻爵的混乱,又反映了人民对那些封建官职的藐视,几乎社会上任何一个职业都可以用一个相应的官职名称来称呼。医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谁都离不开,因此人们就用官职中品级极高的“大夫”、“郎中”来称呼他们。但是,医生称“大夫”真正的起始则在我国宋代。大夫在古代也是一种官职,自周至唐都有。到了宋代,医官也开始设置“大夫”官阶。医官中最高级的是“大夫”,其次是“郎中”,再次是“医效”等。后人因为“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职位,所以把“大夫”作为医生的尊称。这一称谓沿用至今。

【歇后语第48句】:【杀回马枪】(惯)回马枪:古时一种枪法,两人交战时,一方诈败而走,待对方追至切近,回过马来给追击者以致命一击。1指先撤退,待对方麻痹后,回过身来进行突然袭击。也指假装离开,出其不意突然回来。2指揭发自己同伙的问题。

【歇后语第49句】:【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俗语是说一个人坏事干得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它源出《左传·隐公元年》:“公日:‘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春秋时期,郑国君主郑庄公有个弟弟,名叫共叔段,他深得母亲姜氏的宠爱。姜氏为他向庄公讨封京地,庄公答应了。共叔段与母亲姜氏一起密谋,想除掉庄公,自立君主。为了积蓄力量,共叔段把京地的都城修得很大,超过了国城,并且招来许多人。郑国的大夫祭仲看到这种情况,便告诉庄公说,共叔段修建的都城超过了国城,违犯了祖制,是大逆不道,趁他还没有成气候,赶紧除掉他吧。庄公没有听祭仲的劝告,只是说:“他既然多做不义的事情,就一定会自取灭亡。你就等着瞧吧!” 共叔段得寸进尺,又占据京地北边的大片地盘,扩大了军队,制造兵器,准备与姜氏里应外合,企图一举推翻郑庄公。郑庄公早有准备,他得到共叔段叛乱的消息后,便下令攻打京地,派兵包围了京城,京城内部的士兵也反叛过来,袭击共叔段。共叔段遭到惨败,只得逃之天天。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虽然历经二千五百多年,现在还被人们经常引用。

【歇后语第50句】:【付之东洋大海】(惯)比喻丢得远远的,不再理会。

【歇后语第51句】:【债有主,冤有头】见“冤有头,债有主”。

【歇后语第52句】:扁担做桨用——划不来

【歇后语第53句】:蟹子过河——随大流

【歇后语第54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它是个家喻户晓的美丽传说故事,它是怎么来的呢?有关“八仙”的传说很早,早在晋代就产生了八仙群体,可惜已无据可考。要没有这些传说,也不会有杜甫的《饮中八仙》,称李白、贺知章等八位诗人是酒仙。也就不会有西蜀道士张素卿所画的“八仙图”,图中八仙是董仲舒等人。他们都是鲜活的凡人,与八仙毫不搭界。不过,这也证明“八仙”的传说早就存在。经过中唐、五代、两宋至元朝,仙班的成员逐渐清晰,到明代嘉靖年间才算固定下来。现在的“八仙”,源出明代吴元泰写的神话小说《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他们的姓名和神通本领如下:铁拐李,腿跛挟拐能借尸还魂;汉钟离,能点金济众,飞剑斩虎,本领全面;蓝采和,居无定所,到处旅游,有些散漫习气;张果老,倒骑驴,可以万变,高深莫测;吕洞宾,文武兼备,到处点化,组织能力强;韩湘子,不避艰危,乐于助人;曹国舅,潇洒风流,人物俊俏,不摆架子,很受女士们青睐;何仙姑,坚持独身,行走如飞,是个性格比较孤僻的女子。他们无门户之见,也不嫉贤妒能,在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于归途当中来到东海,借着酒力,各显神通,漂洋过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传奇故事。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头民间传说逐渐结集起来的。换句话说,它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八仙过海的故事虽是虚构,但也不是一点原型也没有。据资料介绍,它来源于宋初建隆年间的真实故事。当时东海中的沙门岛(今山东长岛县庙岛群岛)是重要人犯流放地,自建隆三年(962年)开始,这里只关押犯罪军人。后来岛上的人犯越来越多,但朝廷只发给三百人的口粮,人多粮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使看守头目李庆很伤脑筋,无奈之下把多余的犯人扔进大海淹死,先后有七百多人葬身鱼腹。这天,有几十名犯人闻知会遭毒手,他们每人抱了根木头,乘夜往三十里外的蓬莱山游去。殊料途中遇风,只有八人侥幸游到蓬莱城北的丹崖山下,便在一个山洞中隐藏下来。不久,这八个人被当地渔民发现,他们害怕暴露真实身份,随口编了来自远洋的假话,渔民们惊异其为神人。此事传开,有人加以附会,编成了神话故事,于是,“八仙过海”之说不胫而走,一些渔民甚至为其祭祀。后来庙岛群岛显应官建有“八仙过海”的雕塑群像。想当年泅渡大海的八位好汉,变成了神通广大的“八仙”。

【歇后语第55句】:【儿孙、自有儿孙福】释义:儿孙们的前程,由他们自己决定,长辈不必过分操心。例句:那火龙自知兰公法大,难以抵挡,叹日:“‘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后来子孙,福来由他去享,祸来由他去挡,我管他则甚?”

【歇后语第56句】:【敲锣卖糖,各有一行】各有各的职业,各有各的职责。金 近迈《欧阳海之歌》:“这有什么!欧阳海不屑地说:敲锣卖 糖,各有一行。我从小就干这个,惯了。”

【歇后语第57句】:【打幌子】(惯)幌子:店铺门外面表明所卖商品的标志。1比喻某种迹象显露在外面。2比喻打着某种旗号,暗中却做着另外的事情。

【歇后语第58句】:【牛鼻上穿绳,哪里情愿】释义:指很不愿意。例句: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静心读书,好像牛鼻上穿绳,哪里情愿?

【歇后语第59句】:【有心采花无心戴指】爱好而不利用。刘绍棠《渔火》:“但 是也看得出,藏书的主人是有心采花无心戴,满橱满架的线 装、精装、平装书籍,都常年沉睡。”

【歇后语第60句】:麻雀的内脏——小心肝

【歇后语第61句】:【有钱难买自主张】(谚)指遇事可贵的是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

【歇后语第62句】:【两国相战,不斩来使】(谚)两个国家交战,彼此都不杀害对方派来的使者。指交战双方派来的使者是交换信息的,应该受到保护。 也作两国交兵,不拒来使。 两军交战,不杀来使。

【歇后语第63句】:【放马后炮】(惯)马后炮:象棋术语。比喻事过之后才采取行动,已来不及。

【歇后语第64句】:【换汤不换药】(惯)比喻只改变外表或形式,内容或实质却不变。

【歇后语第65句】:【一锥子扎不出血】(惯)1形容人不爱讲话,对外界事物反应慢或无动于衷。2形容人脸皮厚,不知羞耻。

【歇后语第66句】:【好处安身,苦处用钱】(谚)在称心如意的地方就安身受用,在遇到困厄的时候就使钱沟通。指到什么境况,就作什么打算。

【歇后语第67句】:【 猪羊奔入屠宰家】谓送死,找死。或说:肥猪往屠夫家 跑。明代《警世通言》:“这妇人不去则罢,这一去,好似猪羊 奔屠宰之家,一步步来寻死路。” 撞在抢口上遇到危险。类似的:碰到刀头上。图书: “赵某这次来局里,其实是来探探虚实,没想到正撞在抢口 上。”

【歇后语第68句】:【万变不离其宗】(惯)宗:宗旨。 指形式上千变万化,本质却没有变。

【歇后语第69句】:【逐客令】“逐客令”一词源自战国后期的秦国。起因是韩国派了一个水利工程师,名叫郑国,他帮助秦国修建了一项水利工程郑国渠。其目的是让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工程上,没有力量对外用兵。这个阴谋被揭穿后,秦王大怒,下令把别国在秦国做官的人一律驱逐出境,即驱逐客卿。李斯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驱逐之列,于是李斯就写下了著名的文章《谏逐客令》,文章写得有理有据,终于感动了秦王,收回了“逐客令”,并提拔李斯做了“廷尉”,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后来,李斯又帮助秦王统一了六国,秦王才改王称帝。

【歇后语第70句】:黄鼠狼生耗子———辈不如一辈

【歇后语第71句】:【天塌下来有高人,地陷下去有矮子】谓不论发生什么灾难, 都不会先临到自己头上,尽管放心。沈从文《长河》:“师爷, 说好倒真是你们好,什么都不愁,不怕,天塌了有高长子顶, 地陷了有大胖子填。吃喝自在,日子过得好不自在!”

【歇后语第72句】:【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谚)指年节的交接,月份的交接,好在都是短暂的一天,容易混过;只有这一天接一天无尽头的困苦日子,最是难熬。

【歇后语第73句】:【两眼一抹黑】(惯)1比喻新到一个地方,什么人也不认识,什么情况也不了解。2指没文化,不识字。 也作两眼一麻黑。 两眼墨黑。 睁眼一抹黑。

【歇后语第74句】:【 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指好东西不被赏识,没有派上用 场。陈登科《赤龙与丹凤》:“这才是乌龟吃大麦,糟蹋粮食。 我怎么也尝不出一个乐趣来。” 瞎子点灯,白费蜡指没有必要,浪费。浩然《艳阳天》: “我看咱们多余这一手,瞎子点灯,白费蜡,不如来个干脆 的!”

【歇后语第75句】:【明人点头即知,痴人拳打币晓】(谚)指对悟性高的人,只需点头暗示,他就会领悟你的意思;对愚蠢的人,纵然动起手来,他还是不会明白。 也作“明人点头即知,痴人棒打不晓”。

【歇后语第76句】:【毒蛇口中吐莲花】(惯)莲花:荷花。比喻阴险毒辣的人伪装慈善。

【歇后语第77句】:家里的生活条件好了,奶奶却又发起愁来:“这有了金窝却养不出灵鸟,有了果树却结不出甜桃。咱家啥时能出个大学生啊?”(河北·海兴)

【歇后语第78句】:【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惯)指不说还好,说出来的事情令人大吃一惊。

【歇后语第79句】:【闲时不烧香,急则抱佛脚】(惯)平时不在佛前烧香,急难之时才去求佛救助。比喻平时不作准备,事到临头才仓促应付。 也作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 闲时不烧香,忙时抱佛腿。

【歇后语第80句】:【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指坏人积聚之所。古华《芙蓉 镇》:“芙蓉镇庙小妖风大,池浅王八多,窝藏坏人坏事,对他 这个外来干部欺生。”

【歇后语第81句】:刀切大葱——两头空

【歇后语第82句】:【一山不藏二虎】释义:比喻两个互不相让的强人不能在一起共事。例句:“只有一桩,他跟展公有点一山不藏二虎的味道,这是他太狂妄。如果展公伏得住他,这人也有用处。”

【歇后语第83句】:【双日不着单日着】不是双日就是单日,谓逃避不了。明 代《水浒》:“贼老咬虫,不要慌!我不看宋押司面皮,教你这 屋里粉碎!教你双日不着单日着,我不结果了你,不姓唐。”

【歇后语第84句】:【一斤酒装进十六两的瓶子】旧制一斤为十六两。喻正合 适。柳青《创业史》:“生宝又提议:两人分工——他管外事 和思想教育,增福管庄稼事务和活路安排。大伙都说:一斤 酒装进十六两的瓶子里头了,正好!”

【歇后语第85句】:吃香蕉剥皮——吃里爬(扒)外

【歇后语第86句】:【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谚)树:栽种,培植。指作一年打算的,最好种谷,当年就可收益;作十年打算的,最好栽树,十年就可成材。

【歇后语第87句】:【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想要又好又省,想要人们努 力工作,却不给条件和报酬。马烽《三年早知道》:“真是又 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你又要我们多浇地,又不多给 水。”

【歇后语第88句】:【锔碗的丢了眼镜——这个碴儿你找不着】(歇)碴儿:谐“茬儿”。 指挑不出毛病,找不出差错。

【歇后语第89句】:肚子里长草——闹饥荒

【歇后语第90句】:【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谓能够帮助别人,别人也会帮助你。 清代《红楼梦》:“老老说哪里话?俗语说得好,与人方便,自 己方便。不过用我一句话,又费不着我什么事。” 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尽量帮助别人,原谅别 人。明代《西游记》:“徒弟!常言说得好:遇方便时行方便, 得饶人处且饶人。操心怎似存心好,争气何如忍气高!”

【歇后语第91句】:黄鼠狼拜月亮——装神弄鬼

【歇后语第92句】:【棉桃里面找胡桃——专拣硬的敲】(歇)棉桃:棉花的果实,形似桃。胡桃:核桃,这里指核桃树的果实。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 比喻专打击态度强硬或本领过硬的。

【歇后语第93句】:檀树火筒——死也勿通

【歇后语第94句】:【巧媳妇做不出没米的饭】没有材料,手艺再高也不行;条 件不具备,能力再强也白搭。或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类 似的:巧姑娘绣不出无线的花。沙汀《淘金记》:“大家想吧, 钱没有一个,是你们也不见得搅得转呀!巧妇难为无米之 炊,就是这个道理!”

【歇后语第95句】:小芳在家是个宝贝蛋,闹了东又闹西。妈妈常说她“越说你脚小,你越扶墙走”。(河南·商水)

【歇后语第96句】:一家盖不起夫子庙,一个人修不起洛阳桥。

【歇后语第97句】:演员卸装一真相大白

【歇后语第98句】:竹林里的笋子——嘴尖皮厚腹中空

【歇后语第99句】:【清明节插柳】我国有清明节插柳的风俗,特别是江南,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就来源于清明插柳活动。现在看来是个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好习惯。据说,清明节插柳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有一年清明节,马娘娘身穿便装出城游玩。可乡下路窄,不能过车,她只得下车步行。不知底细的人见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双脚。”马娘娘听见后十分生气,叫人记住这个村名转身就走。忽听得有人哭着走来,马娘娘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婆,老太婆那双脚,比自己的还大。马娘娘问其原委,原来是人们讥骂她生有一双大脚。马娘娘听后,产生了怜悯之情,便说:“那些无知村民,回头都得杀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枝柳。” 原来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装扮的,他见村民奚落马娘娘,知道闯了大祸,便改装前往打探虚实。结果不出所料,他赶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门前插上柳条。马娘娘回宫后,立即派兵将那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门前无柳的人家全部杀掉。可官兵进村,看见家家门前都插上了柳条,只好作罢。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马娘娘又来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45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