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火俗语经典歇后语【100】
【谚语俗语第1句】:【阉猪割耳朵,两头受罪阉,割去生殖器】借指受双重的 罪,两面不落好。马烽《村仇》:“把田家村得罪了,咱也没取 上好。阉猪割耳朵,两头受罪!”
【谚语俗语第2句】:怀里揣兔子——不安
【谚语俗语第3句】:【嘴痒了去树上蹭蹭】厌恶人说话。李准《大河奔流》:“你 吹啥哩?人心里像棍子戳一样,你嘴痒了去树上蹭蹭!”
【谚语俗语第4句】:【 狗咬狗,争骨头】为了争夺权利,而互相伤害。成语:争 权夺利。古华《浮屠岭》:“山外边那花花绿绿、乱乱轰轰、狗 咬狗,争骨头的地方去不得!”
【谚语俗语第5句】:【破蒸笼——不盛气】(歇)盛:谐“成”。气:谐“器”。指没有出息。
【谚语俗语第6句】:八哥啄柿子,雷公打豆腐——专拣软的欺
【谚语俗语第7句】:【苗怕虫咬,儿怕娘娇】(谚)指禾苗怕的是害虫咬,咬过的禾苗不能正常生长;孩子怕的是娘亲溺爱娇惯,娇宠的孩子没出息,成不得人。
【谚语俗语第8句】:【在城随城,在乡随乡】(谚)到了城里,就遵循城里的习俗;到了乡里,就过乡里的生活。指到什么地方就要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
【谚语俗语第9句】:大炮轰苍蝇——不够本钱;不够本:不上算;不合算;大材小用;白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工
【谚语俗语第10句】:【程咬金的斧子——就这么三下】(歇)程咬金:唐初大将,古代小说《隋唐演义》、《说唐》中的人物.传说惯使两把很重的板斧,头三下很厉害,后来就差劲儿了。比喻本领不怎么样,就开头几下子,使不出新的花招。也用来表示自谦。
【谚语俗语第11句】:【宁跟明白人打一架,不跟糊涂人说句话】(谚)和明白人打架,有理总能说清;和糊涂人纠缠,永远分不清是非。指要尽量避开和不明事理的人打交道。
【谚语俗语第12句】:姐姐要代表水利局参加县工会举办的“国庆五十周年演讲会”。爸爸对姐姐说:“五年胳膊十年腿,二十年练不好一张嘴,得下工夫啊!”(山西·平陆)
【谚语俗语第13句】:【越说脚小越扶墙】把恭维话当真,以为自己真不错。类 似的:越扶越醉。贾平凹《废都》:“得了得了,说你脚小,别 扶了墙走。”
【谚语俗语第14句】:小明常埋怨自己笨,不会写作文。这天老师布置了一篇写读后感的作文,回家后,小明就开始找作文选。妈妈看到了,对他说:“人不学不灵,钟不敲不鸣。多读又多练,文章自然变。”(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15句】:【给小鞋穿】(惯)比喻有权有势者暗中刁难、限制或报复他人。
【谚语俗语第16句】:女大十八变,临了上轿还要变三变。
【谚语俗语第17句】:木偶谈恋爱——呆头呆脑
【谚语俗语第18句】:【 盆儿罐儿都有】耳朵意即到处有耳朵,容易被人听见。明 代《金瓶梅》:“你我如今是寡妇,比不得有汉子。香喷喷在 家里,臭烘烘在外头,盆儿罐儿都有耳朵。”
【谚语俗语第19句】:【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言出唇六月寒】(谚)和气的、体贴人心的话,即使在严寒之中也会让人感到浑身暖和;伤人的恶语,即使在炎热的夏天也会让人感到心寒。指好言能给人温暖,恶语只能煽动起仇恨情绪。 也作好话一句三冬暖。 一句好话三分暖。
【谚语俗语第20句】:【缝衣店里的营业员——左也衣,右也衣】(歇)衣:谐“依”。指一味依从。
【谚语俗语第21句】:长江里的浪头——后浪推前浪
【谚语俗语第22句】:隔道不下雨,隔村不死人——情况不一
【谚语俗语第23句】:割鸡用牛刀——大材小用;小题大做
【谚语俗语第24句】:【喝洋墨水】(惯)比喻上过大学或出国留过学。
【谚语俗语第25句】:【雨过了送伞】(惯)雨下过了才送来用不着的伞。比喻假情假意。
【谚语俗语第26句】:手拿谜条猜不着——执谜(迷)不悟
【谚语俗语第27句】:【一箭易断,百箭难折】释义:比喻个人力量孤单,经不起打击。团结起来力量大。例句:肖元山默默点头,像同意我的话。他又低声自语道:“一箭易断,百箭难折!”
【谚语俗语第28句】:大蒜老了——扯破衣裳分家
【谚语俗语第29句】:【人生七十古来稀】(谚)旧时认为,人能活到七十岁,就算是高寿了,从古以来活到七十的人是很少的。 也作人生百岁,七十者稀。百岁:指一辈子。 人生七十从来少。
【谚语俗语第30句】:【人靠运气马靠膘】(谚)运气:好的机遇。膘:肥肉。指人靠的是机遇,没有好的机遇就难以成事;马靠的是膘实,没膘的马就没实力。 也作“人走时,马走膘”。
【谚语俗语第31句】:【油髻上封官,粉鼻凹里受宣——裙带头衣食】(歇)髻:假发盘成的髻。鼻凹:鼻翼两旁凹下去的地方。受宣:接受皇帝的宣召。指靠裙带关系当上高官。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32句】:一脚踩上磅秤台——举足轻重
【谚语俗语第33句】:妈妈夸我普通话讲得标准,写文章有条理,我也喜滋滋地说:“常说口里顺,常写手不笨,这是我勤奋的结果。”(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34句】:小人手多,老人口多。
【谚语俗语第35句】:【 插起翅膀也飞不出去】表示不可能走掉。成语:插翅难 飞。明代《二刻拍案惊奇》:“衙门封锁,插翅也飞不出去。 况且房里兀自关门闭户的,打从那里走得出来?”
【谚语俗语第36句】:【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释义:事情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做,不能急躁。例句:曾作金、高则冬那帮混蛋,只给我们留下这么个烂摊子,你又有什么办法呢?饭要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件一件做哇!
【谚语俗语第37句】:【揭底就怕老乡亲】(谚)揭底:揭开见不得人的老底。指老乡亲最知底细,要揭发老底,最有效的还是知情的老乡亲。
【谚语俗语第38句】:我单元测试得了100分,有点儿骄傲,老师教育我说:“赶路最怕脚懒,学习最怕自满。”(江苏·新沂)
【谚语俗语第39句】:表哥初中毕业,嫌自己家穷,想出外打工。舅母说:“人勤,穷不久;人懒,富不长。只要你脚踏实地地干,在哪都会过上好日子。”(广东·龙门)
【谚语俗语第40句】:【割猫儿尾拌猫儿饭】(惯)比喻替当事人办事,花费的是当事人的钱。 也作割猫尾巴拌猫儿食。 将猫儿尾拌猫儿饭。
【谚语俗语第41句】:【横草不拿,竖草不拈】什么事情都不做,形容闲懒。草,也 说:针。老舍《四世同堂》:“无论她怎忙,他依然横草不动, 竖草不拿。”
【谚语俗语第42句】:【事要多知,酒要少吃】(谚)指事理要知道得越多越好,以增添识辨是非的能力,饮酒却是越少越好,以免伤身滋事。
【谚语俗语第43句】:卖孩子唱大戏——庆的什么功
【谚语俗语第44句】:【走江湖】(惯)指奔走四方,靠卖艺、卖药、占卜、行医为生。 也作“跑江湖”。
【谚语俗语第45句】:【一手托两家】(惯)比喻同时为当事双方办事,一次解决两家的问题。
【谚语俗语第46句】:门角里晾衣裳——阴干
【谚语俗语第47句】:【三公后,出死狗】(谚)三公:朝廷最高官位的合称。死狗:借指人群中的败类。三公的后代,往往出败类。指养尊处优的环境容易使人堕落。
【谚语俗语第48句】:大街得讯小街传——道听途说
【谚语俗语第49句】:一个船上的难友——同舟共济
【谚语俗语第50句】:【提着头过日子】(惯)比喻时时处于危险的境地。
【谚语俗语第51句】:【促风暴雨,不入寡妇之门】(谚)促风:又急又猛的狂风。即使遇到急风暴雨,也不进寡妇人家去躲避。旧指寡妇门前是非多,必须远避嫌疑。 也作“疾风暴雨,不过寡妇之门。
【谚语俗语第52句】:【打官司】“打官司”一词是个俗语,就是现在的诉讼。那么,“打官司”一词是怎么来的呢? “官司”一词原来泛称旧时的官吏或官府,最早见之于春秋时期的《左传》:“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西晋学者杜预解释说:“官司,百官也。”这里说的官司,是指官吏。 “官”是处理国家事务的人;“司”是掌管、负责的意思,后来人们称“官司”是官事。为什么将诉讼称作“打官司”呢?有三种说法。其一是诉讼的双方即原告与被告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解决其讼事,常常为此大打出手,闹个你死我活,故将诉讼称为“打官司”,时间一长成为口头俗语。其二是说“被官打”。从戏剧当中的“击鼓升堂”看确实是被官打。告状人不管有理没理,有冤无冤,只要击鼓,上堂后先打三十大板,然后再递状子。“打官司”一词是主谓语倒置,应当是“官司打”,就像戏曲《三打陶三春》一样,陶三春是打的主角,不是被动挨打。因此,上官府诉讼称为“打官司”。其三是说与“打”的词义有关,左边偏旁是手(扌),右边偏旁是人(丁),做什么事情都离不开手,所以“打”是个广义词,如打酱油、打电话、打篮球等,所以,“打官司”也类同,打官司就是请官吏公断。以上三说都有一定道理,观者自判。
【谚语俗语第53句】:大伯和大婶吵架后,大婶委屈得在屋里直哭。妈妈劝她说:“大妹子,两口子家,哪有筷子不碰着碗的啊?想开一点儿吧!”(山东·临的)
【谚语俗语第54句】:邻家的一个女孩爱偷拿别家的东西,好多次被抓住,可总也不改。奶奶叹息说:“人要脸,树要皮,土墙还要抹层泥。这孩子怎么这样不要面子?”(内蒙古·准格尔)
【谚语俗语第55句】:小鬼叫门——要命
【谚语俗语第56句】:河边娶媳妇——给王八找喜欢
【谚语俗语第57句】:【不吃鱼,口不腥】释义:比喻不贪小便宜,就不会惹出是非。例句:我们不要占便宜,不吃鱼,口不腥!
【谚语俗语第58句】:【好事不在忙】(谚)指好的事情做起来不必急躁忙乱。
【谚语俗语第59句】:【纸糊的灯笼——一戳就破】(歇)用纸糊成的灯笼经不起一戳。 形容人或某种势力十分虚弱,不堪一击。 也作“纸扎的灯笼——一戳就破”。
【谚语俗语第60句】:【穿上龙袍不像太子】释义:比喻衣着打扮可以改变人的本来样子。例句:细娇穿上这种怪异的服装,自然很不称心,很不舒服,正是“穿上龙袍不像太子”,使她显得呆呆笨笨,浑身出汗。
【谚语俗语第61句】:【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工夫】(谚)要想求得生平的富裕贵显,就得下苦功夫。指努力拼搏,可求得富贵享乐。 也作欲求生快活,须下死工夫。 欲求生受用,须下死工夫。
【谚语俗语第62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释义:比喻大的欺压小的,强的欺压弱的。“虾水”又作“蚂虾”、“虾”、“虾子”。例句:但他就没有想到还有人比他更没良心,一个小钱不花,白白拿走他的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难道那样的世道又回来了么?
【谚语俗语第63句】:老猫爬屋檐——辈辈往下传
【谚语俗语第64句】:八卦阵里骑马——不好找出路
【谚语俗语第65句】:【坏人不臭,好人不香】好坏不分。或说:香的不香,臭的不 臭。张贤亮《土牢情话》:“在他手下都一律按政策规定享受 同样的经济待遇;只要是公民,都有公民权。这样,搞得‘坏 人不臭,好人不香’,后一种人怨气冲天。”
【谚语俗语第66句】:【调过来葫芦,翻过去又是瓢】释义:比喻反复无常,变来变去。例句:你郑科长原来怎么说的?调过来葫芦,翻过去又是瓢!吃着咱们种的粮粒儿,你还为不为民作主?
【谚语俗语第67句】:一百个人相骂——多嘴多舌
【谚语俗语第68句】:镜子里的鲜花——空好看;好看不好拿
【谚语俗语第69句】:【不费吹灰之力】容易成功。成语:轻而易举。海外於梨 华《又见棕榈又见棕榈》:“但是你用劳力换来的东西,却由 小偷不费吹灰之力获得了,多叫人痛心。”
【谚语俗语第70句】:鼻梁上套绳索——让人牵着鼻子走
【谚语俗语第71句】:一大早,张婶就来还昨天借的十个鸡蛋,奶奶不肯要。她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我一看,怎么是十一个鸡蛋,张婶又笑笑说:“借一驴,还一马,再借不设卡。”(河南·新野)
【谚语俗语第72句】:【高鸟尽,良弓藏】(谚)指高飞的鸟射尽,良弓就收藏起来不用了。 比喻功臣良将出生入死打天下,及至政权稳固,最高统治者便会排斥残杀他们。 也作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
【谚语俗语第73句】:校长带头挖坑栽树,同学们干得格外起劲儿,提前完成了植树任务。回去后我给奶奶一说,奶奶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你们校长这个头带得好。”(河南·信阳)
【谚语俗语第74句】:棺材里的臭虫——咬死人
【谚语俗语第75句】:【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释义:保密,连自家人都不能知道。例句:“你小声些!这事儿可得保守秘密;上不传父母,下不传妻子,谁也不能给知道。”
【谚语俗语第76句】:【一个鼻儿的罐子,豁着抡了】释义:比喻不顾一切,与人相拼。例句:既然走到这步棋上了,就得一个鼻儿的罐子,豁着抡了;他成心要我死,我临死也要皎他两口!
【谚语俗语第77句】:买个炮仗没捻线——咋响(想)
【谚语俗语第78句】:【打人不过先下手】(谚)不过:没有超过。指打仗或争斗,先出手就能取得主动,后下手不免吃亏。
【谚语俗语第79句】:【敬酒不吃吃罚酒】(惯)比喻对别人好言相劝或抬举不理睬,被逼迫或受到惩罚时才肯答应。 也作赏酒不吃吃罚酒。 请酒不吃吃罚酒。
【谚语俗语第80句】:【退一步想,过十年看看】事情眼光要远,不要争一时的得 失。清代《儿女英雄传》:“古语云:退一步想,过十年看。这 两句话似浅而实深。”
【谚语俗语第81句】:吃过晚饭,我觉得很困,就上床睡觉了。奶奶笑着说:“落了夕阳关山门——真是老实和尚啊!”(河北·沧县)
【谚语俗语第82句】:【女大不中留】(谚)指女儿长大了就应该出嫁,不可久留娘家。 也作女大不中留,留下结冤仇。 女大留不得,留下惹是非。
【谚语俗语第83句】:【混账】“混账“是句训人或骂人的话,是对无理、无耻一类言行的指责或训斥。说起这个词的来历,既可笑又有意思。以前,我国北方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蒙古包群落就像游动着的小村庄,经常搬迁。为了寻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牧民们不得四处游荡。一旦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把蒙古包支起来暂时定居。白天,男人们外出放牧,留下老人和妇女儿童看守帐篷。于是,一些年轻小伙子趁此机会,为了找姑娘们谈情说爱,就混进姑娘家的帐篷里去。一些老年人看不惯,便会严厉地训斥道:“你又来混账了”;“你这混账东西又来了。”小伙子碰了钉子,自知没趣,就急忙退出帐篷。爱情的力量使他下次混账更隐蔽了,或许能够收获爱情。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混账”变成了训斥或骂人的词了。
【谚语俗语第84句】:【绣花枕头——一包草】(歇)比喻人徒有其表。常含讥讽意味。 也作绣花枕头——一肚子草。 绣花枕头——里面一包草。
【谚语俗语第85句】:电灯泡上点香烟——其实不然(燃)
【谚语俗语第86句】:木钻钻钢板——纹丝不动
【谚语俗语第87句】:一吊钱分四开一二百五
【谚语俗语第88句】:【压轴戏】“压轴戏”是京剧用语。现在“压轴戏”用来比喻引入注目、有影响的或最后出现的事件。如郭沫若《洪波曲》第十三章:“因为他们(外国记者)都没有逃走的必要,只消安安稳稳地睡上一晚上,便要看到‘改朝换代’的压轴戏了。”因此,许多人误认为“压轴戏”就是最后一出好戏,其实并非如此。 …时,戏园演白天戏,中午卜二点多开锣,傍晚六点多打住,戏目有六七个甚至八九个。一般分为三段。前三出通常为新角儿或学生们演,中间两三出比较好,后三出是观众期待的最受欢迎的戏。这三段每一段的末一出做“轴子”——前轴子、中轴子、大轴子。这是清末民初北京几家戏园子演戏的规程。所以说“轴子”就是最末演出的剧目,倒数第二出便成了“压轴”。为什么说最好的演员所演的剧目叫“压轴”呢?这和北京老戏班的传统有关。派戏人总是把唱工最好的戏,也就是这戏班的台柱子演员的戏,排在倒数第二出。而最末一出戏,则是全武打行的武戏(本戏班全体武行演员参加演出)。这类戏占用的时间也就是一刻钟,所谓“一打散”(角色上来简单地交代一下情由,就双方开打,打几个回合胜负一定,戏就结束了)。多数听戏行家、达官贵人之属,看大轴子一上,往往就起座出园。有这样的一句话:“轴子一上就套车。”说的就是这个情况。那时没有小汽车,达官贵人看戏都是坐骡车来的。所以那年代的大轴子,又叫“送客戏”。真正的好戏乃在倒数第二出的压轴戏。
【谚语俗语第89句】:【家有千口,主事一人】释义:应该由当家人主事。也借指集体中要有领导,办事要有负责人,不能乱当家。例句:“家有干口,主事一人。有你男人在场,叫你做什么?走吧走吧!”
【谚语俗语第90句】:【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见“八两换半斤,人心换人心”。
【谚语俗语第91句】:【羊上狼不上,马跳猴不跳】(惯)形容心不齐,步调不一致。
【谚语俗语第92句】:【雪地里埋不住死人】(谚)雪地里埋死人,雪一消就显露了出来。 比喻事实终究是事实,无论怎样遮掩,瞒得一时,瞒不得长久。
【谚语俗语第93句】:拔不倒子坐车——充人
【谚语俗语第94句】:【老鸨子死了粉头——没指望】(歇)老鸨子:开设妓院的女人,也叫鸨儿、鸨母、老鸨。粉头:妓女。 指失去了所指望的人,没有盼头。 含讥讽意味。
【谚语俗语第95句】:【话是开心的钥匙】释义:说话能打开人的心扉。例句:“人常说:话是开心的钥匙,只要打通大家的思想,事情就会好办得多。”
【谚语俗语第96句】:【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此语指拿小人卑劣的想法揣测道德高尚之人的心思。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典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国梗阳有人打官司,魏戊审理不了,把案子上报给献子。官司一方拿女乐贿赂献子(即性贿赂),献子准备接受,魏戊派阎没和女宽前去劝谏。三人一块吃饭时,阎没、女宽一语不发,三次叹气。献子问其原因,二人答道:“饭菜刚上来时,我们担心不够,所以叹气;饭菜上到一半,责怪自己不该那么想,因此再次叹气;饭菜上齐后,想到我们这些小人的肚子犹知满足,想必君子之心也应该是这样的吧?”献子听出二人是在婉言劝谏,于是坚决回绝了贿赂。看起来三人谁也不是小人,尽管献子准备受贿,知错就改,也不乏君子之风。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现在的词义,已今非昔比,完全是反词叉而用之,由褒义转为贬义。
【谚语俗语第97句】:【灌迷魂汤】(惯)迷魂汤:迷信指在阴间使灵魂迷失本性的汤药,比喻迷惑人的话语。指用甜言蜜语迷惑人,使人受骗。 也作“灌迷汤”。
【谚语俗语第98句】:弟弟一手写着字,一手玩着泥,眼睛看着书,嘴里哼着曲。爸爸看见可生气了,说:“像你这样,一手牵着牛,一手拉着驴,嘴里吃苹果,想着油炸鱼。如果不改正,学啥也不成器。”(河南·鄢陵)
【谚语俗语第99句】:上等轮胎——有气难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