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有启发的歇后语,句句经典 深入人心

【谚语俗语第1句】:木头上钉钉子——个个有钻劲

【谚语俗语第2句】:梦里失火喊救命——虚惊一场;一场虚惊

【谚语俗语第3句】:【六必居】“六必居”是全国闻名的老字号酱菜店,不仅它的咸甜适口、味美的小菜人人称赞,而且它那“六必居”的三字大匾,书法结构匀称、苍劲有力,人人赞叹。你道它出自哪家之手?它出自明朝奸相严嵩之手,距今已有五百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老字号。六必居的掌柜为什么给自己的店铺起个“六必居”的字号呢?传说颇多,这里只录比较可信的一则。最早六必居的后厂酿酒,前店除卖酒外,还卖些柴,米、油、盐、酱、醋等六样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用品,所以叫“六必居”。为什么不卖茶,试想茶和前六样混在一起容易串味。六必居是山西临汾赵姓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创办的。由于赵姓会经营管理,六必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好,所以买卖开张后,生意很是兴隆。后来又扩充了门面,买卖越做越大。但是店外的牌匾太小,不像样子,想弄块好匾。关于严嵩给六必居写匾有种种传说,最普遍的有两种说法。一说严嵩在没做官以前,闲居在家,时常来六必居喝酒,与六必居的掌柜和伙计都很熟悉。店里听说他写得一手好字,掌柜的就请他写了此匾。当时严嵩还是个小人物,所以没有落款。另一说六必居的匾是严嵩做官以后写的。据说严嵩爱喝六必居的酒,严府时常派人到六必居买酒。店掌柜想用严嵩的社会地位以抬高六必居的身价,就托严府仆人请严嵩为六必居写块匾。于是男仆就去求女仆,女仆又去求夫人。夫人知道严嵩不能为一个普通店铺写匾,就天天在严嵩面前反复练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不知是计,看夫人写不好,他就给写个样子,让夫人照着去练,于是“六必居”大匾就这样写成了,所以没有题名。自严嵩手书“六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挂出后,原来无名的小酱园身价倍增,六必居的名声很快传遍北京城,来买东西的越来越多。由于酱菜卖得快,以后就专营酱菜了。

【谚语俗语第4句】:【话里有文章】(惯)指话语里含有其他的意思。

【谚语俗语第5句】:【老表】“老表”是江西人的别称,此称从来没有外传或扩大地域,是江西人的“专利”。为什么称江西人为“老表”呢?传说朱元璋同元军作战,被打得大败,而且身负重伤逃到江西康山地方,当地贫苦乡民知道他是反对元朝的,就把他藏到山洞里,治伤供食,使朱元璋的伤口很快治愈。当要离别乡亲时,他非常感激,老乡们好像未卜先知地对他说:“你要是将来当了皇帝,恐怕就不认得我们平民了!”朱元璋连忙回答说:“不会的,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们只管来找我。”老乡们说:“皇宫大院的,我们去哪里找你?就算找到了,我们平民又哪里进得去?文案高兴高兴算了。”朱元璋却一本正经地说:“你们就说是我朱元璋表亲来找就行了。” 1368年,朱元璋真的当上了明朝开国皇帝。有一年,江南一带发生了旱灾,尤以江西为重。广大农民每年还是分夏秋两季向朝廷交纳赋税,并要按丁服“徭役”。贫苦乡民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想起了“朱老表”,于是,乡民来到朝廷后,自称是朱元璋的老表,获准进了皇宫大院。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朱元璋真的召见了他们,并详细地听了他们的意见和要求。结果.在这一年,朱元璋下令减免了他们的税收。从此,“老表”便成了江西人的代名词。外人不知道就里,还以为“老表”是笑话江西人土气呢。

【谚语俗语第6句】:【他弓莫挽,他马莫骑】(谚)挽:拉动。别人的弓不要拉,别人的马不要骑。指为人要守本分,不属于自己所有,不可贪爱贪占。

【谚语俗语第7句】:珠穆朗玛峰插旗杆——高到顶了

【谚语俗语第8句】:【秤不离砣,公不离婆】(谚)秤:用来称定物品重量的器具,此处特指秤杆。砣:秤砣。指就像秤杆和秤砣谁也离不开谁,缺一就不能称物的轻重一样,老夫老妻相依为命,缺了一方就难以生活。 也作“公不离婆,秤不离砣”。

【谚语俗语第9句】:【兔子不吃窝边草】释义:兔子不去吃自己窝旁边的草。比喻人不在家门口或当地干坏事,不去侵犯周围人的利益。参见“老鹰不吃窝下草”、“猛虎不吃傍窝食”。例句:洪大哥,我不是来追赶你的。自古道:“兔子不吃窝边草。”

【谚语俗语第10句】:【福从赞叹生】(谚)赞叹:发自内心的赞美与感激。指得到人们普遍的、由衷的赞叹,这才是真正的福气。

【谚语俗语第11句】:【矮子肚里疙瘩多】(谚)指身材短小的人心里的算计往往比常人多。 也作矮子心内三把刀。 矮子多心。

【谚语俗语第12句】:一脚踩死个麒麟——不知贵贱

【谚语俗语第13句】:邻家王奶奶去世了,吊唁的人很悲痛。一位老爷爷说:“阎王爷请定的客,谁能怎样?”(河北·沧州)

【谚语俗语第14句】:【火心要虚.人心要实】(谚)火心要架空,才能烧出旺火;人心要诚实,才能得到信任。指为人处世,最忌浮滑,应以诚信为本。 也作火要虚,人要实。 人要实心,火要空心。

【谚语俗语第15句】:【贱陀螺——不打不转】(歇)陀螺:海螺形玩具,木制,玩时用绳子或布条缠绕后用力抽开,使直立旋转,越抽打转得越快。本指陀螺不抽打就不转,转喻不施加压力或不来硬的就不听从。

【谚语俗语第16句】:表壮不如里壮。

【谚语俗语第17句】:自从“争做文明少年”活动以来,纪律和卫生方面的流动红旗就像是在我们班歇了脚似的,从没间断过。“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班级搞好。”班主任表扬我们说,“这就叫众人拾柴火焰高。”(浙江·诸暨)

【谚语俗语第18句】:【沙锅砸蒜——一锤子的买卖】(歇)本指沙锅是用陶土和沙烧成的,质地很脆,用来砸蒜,一下子就碎;转指不管结果如何,就全靠这一次行动。也指只干一次,就全坏了事。 也作“沙锅捣蒜——一锤子的买卖”。

【谚语俗语第19句】:【人去不中留】(谚)指人决意想离开时,不宜勉强挽留。 也作人去不中留,花落难返枝。 人去不中留,留人难留心。

【谚语俗语第20句】:井底撑船——无路可走

【谚语俗语第21句】:【 武可安邦,文能治国】具有很高的文武全才。《短暂的春 秋》:“武可安邦,文能治国,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今后,还 要多发挥他的作用呢。”

【谚语俗语第22句】:【叫化子打狗——边走边打】(歇)本指边打边脱身,转指在走动或运动中打击敌人。

【谚语俗语第23句】:【一打三分低】打架粗野,互相都降低了人品。明代《西游 记》:“不用打!不用打!常言道:一打三分低。你们都跟我 来。”

【谚语俗语第24句】:【露马脚】现代人们用“露马脚”来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关于露马脚,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明太祖朱元璋原是布衣,家境十分贫寒,参军后与一位在军中长大的姓马的姑娘结婚。马氏聪明贤惠,相貌也不错。朱元璋当了皇帝,马氏夫人被封为皇后。马皇后苦尽甘来,尽享荣华富,但也有令她苦恼的隐衷。她深居简出,每当与外人接触时,总是长裙拖地,把双脚盖住。原来这位皇后,没有缠足,长有一双“天足”。在封建时代,女子大脚,本来就是一大忌讳,何况皇后呢?一天,马皇后坐轿到金陵街头,当然她不会忘记隐藏那双“天足”,不料一阵大风掀起了轿帘,马皇后的脚露出来了。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金陵城。于是“露马脚”一词就像一阵风刮到了民间。这是“露马脚”一词来源的主流说法,影响很广。

【谚语俗语第25句】:【歪嘴和尚念不好经】谓有缺点,有毛病,做不好事情。韩 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歪嘴和尚还能念出好经?铜锁 这回,又上了他的当了。”

【谚语俗语第26句】:【东家种竹,西家治地】(谚)东边的人家种了竹子,西边的人家只要整好地,竹子就会长出来。指竹子爱向西南方向滋长,只要东边种竹,西边自然长出。

【谚语俗语第27句】:【东山看着西山高;真到西山,西山还不到东山的腰】(谚)人在东山,总羡慕西山高;到西山一看,却比东山矮得多。借指不务实的人见异思迁,结果只落得个失望与悔恨。

【谚语俗语第28句】:叫花子拨算盘——穷打算

【谚语俗语第29句】:【欲知其人,视其朋友】(谚)指要了解某人的为人,看他结交些什么朋友就清楚了。

【谚语俗语第30句】:路不常走草成窝,坐立不直背变驼。

【谚语俗语第31句】:【打破脑袋用扇子扇】释义: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满不在乎。例句:黄金湖一看,来者不善,又是老对头。心里一横,想起金山大哥的那句话:“打破脑袋用扇子扇,上肖县长、常专员那打官司去!”

【谚语俗语第32句】:两口子吵嘴——讲不清的理

【谚语俗语第33句】:【落地的秋蝉——哑了】(歇)本指秋蝉不再发出叫声,转指人不能说话或无话可说。 也作“秋蝉落地——哑了”。

【谚语俗语第34句】:【空口说白话】(惯)指光说不做或说了不兑现。 也作空口讲白话。 空口说空话。

【谚语俗语第35句】:鸡叫赶路——越走越明

【谚语俗语第36句】:【不打勤,不打懒,只打不长眼】释义:有眼色的人不吃亏,没眼色的人倒霉。例句:不打馋,不打懒,单打不长眼;他这个人眼观六路,远远瞄见地主的影子,马上手勤眼快,争风抢上,挥汗如雨,一马当先,欢喜得那个地主口口声声夸他是忠臣。

【谚语俗语第37句】:【滚石不生苔】滚动的石子不长青苔,借指经常变动不容 易发展。台湾语文图书:“劝人家不要经常换工作,做一行 怨一行——滚石不生苔。”

【谚语俗语第38句】:【响鼓偏用重槌敲】(谚)响度很大的鼓,偏要用重槌敲打,才能发出更亮的响声。比喻对德才兼优的青年,更应加强教育,以造就成出类拔萃的人才。 也作响鼓还须重锤敲。 响鼓离不开重槌。

【谚语俗语第39句】:【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释义:形容疾病发作得快,好得慢。例句:麝月笑劝他道:“你太性急了,俗语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又不是老君的仙丹,哪有这样灵药!你只静养几天,自然好了。”

【谚语俗语第40句】:妈妈从筐里拿起一个白萝卜,一看外边让老鼠给啃了,里边又糠了。妈妈说:“真是黑心萝卜虫窜了,里里外外全占了。”(河北·蔚县)

【谚语俗语第41句】:沤烂的花生——不是好仁(人);没有好仁(人)

【谚语俗语第42句】:【张公吃酒李公醉】(惯)姓张的喝酒,姓李的醉倒。比喻一方得好处,却由另一方枉担其名。也比喻代人受过。

【谚语俗语第43句】:【剃头挑子一头热】这条俗语的意思是比喻做事情一方愿意,另一方冷淡,也叫“一厢情愿”。为什么这么说呢?在过去,不仅有固定的理发店,还有走街串巷的流动理发师。所谓“剃头挑子一头热”,是因为当时剃头的工具全部用扁担挑着。一头是红漆长方凳,供顾客坐着理发用,是凉的一头。凳腿间夹置三个小抽屉:最上一个是放钱的,钱从凳面上开的小长方孔里塞进去的,就好像公交车上的投币箱一样。第二第三个抽屉分别放置围布、刀、剪之类工具。另一头是个高长圆笼,里面底部放一小火炉,是热的一头。上面放置一个大沿的黄铜盆.水总是保持着一定的热度,供顾客洗头。圆笼下边三条腿,其中一条腿向上延伸成旗杆,杆儿上挂钢刀布和手巾。如今,这种挑着担子剃头的已经很难见到了。故而,民间有句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现在还常用,如一方热恋,另一方冷淡,被人称为“剃头挑子——一头热”。也就是单恋了。

【谚语俗语第44句】:【家穷有口锅,人穷不离窝】(谚)家里穷到只有一口做饭的锅,也还是不肯离开自己的家。指人总是留恋故土,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肯远走他乡。

【谚语俗语第45句】:【刽子手念经假】装慈悲。姚雪垠《李自成》:“他家佣户过 着牛马不如的日子,被他家庄头豪奴催租逼债,常常卖儿卖 女,可是他佯装不知,又是放赈救灾,又是修盖书院讲学,这 不是刽子手披着袈裟念经?”

【谚语俗语第46句】:耕地里背口袋——有种

【谚语俗语第47句】:厕所里吃甘蔗——臭嚼

【谚语俗语第48句】:春天刚到,我就急着脱棉衣,奶奶在一旁说:“春寒四十五,三月还下桃花雪。春捂秋冻。你别这么急着换衣服。”(河南·焦作)

【谚语俗语第49句】:我的一位邻居叔叔长得很高,他的孩子也很高。奶奶说:“这有啥稀罕,啥大人,啥孩子,啥树发个啥芽子。”(河南·虞城)

【谚语俗语第50句】:春节过后,我叔叔要去南方打工。因为他从未到外地去过,临出门时奶奶担心他的暴躁脾气会惹事,就对他说:“眼是拦路石,嘴是开山斧。出门在外矮三分,遇到事时,嘴要活动点儿。”(河南·商丘)

【谚语俗语第51句】:【三家四靠,倒了锅灶】(谚)三家四家要是都靠着一家来接济养活,那这一家就非倒灶不可。指接济要有限度。

【谚语俗语第52句】:玩把戏的绝技——耍花招

【谚语俗语第53句】:老师刚一进教室,就有人告状。老师才让这位同学坐下,又有同学站了起来。老师风趣地说:“你们真是按不下的葫芦瓢。”(河北·行唐)

【谚语俗语第54句】:【麦糠底下走水】(惯)麦糠底下流水,表面上看不出来。比喻暗中行事。

【谚语俗语第55句】:【太岁头上动土】(惯)太岁:传说中神名,迷信认为太岁之神在地,与天上的岁星(木星)相应而行,掘土建屋要避开太岁的方位,不然就会遭受祸殃。比喻冒犯有权势或强有力的人。

【谚语俗语第56句】:泥人戴纸帽——经不起风雨

【谚语俗语第57句】:碱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

【谚语俗语第58句】:【瓮里走了鳖——左右是他家一窝子】(歇)左右:反正。指某事反正是他家里的人干的,与外人无关。

【谚语俗语第59句】:【侃大山】《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有这样的解说:“侃大山指没有中心话题、无意义、无目的、漫无边际地闲聊,北京俗语又叫‘砍大山’。”接着词典往下说,四川人叫“摆龙门阵”,东北人叫“白话儿”,还有些地方索性叫“神吹”或“聊大天儿”。 “侃大山”源自北京,也称“砍大山”,是北京土话,20世纪70~80年代期间在北京青少年中成为流行语。1988年,有位学者和他的研究生对北京青少年(14~25岁)流行语作调查,当问到不少调查对象:“为什么叫.砍大山’?什么意思?”他们不约而同地回答:“就是那么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瞎砍呗!”砍,本义用刀、斧等劈、斩,组成“砍大山”后才不用刀、斧,而用嘴“瞎砍”“瞎扯”。 “侃大山”这一词汇也不是毫无根据随便来的,“侃”在古代已具备说的意思。在先秦时代,“侃侃”是个形容词,如《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形容说话人的样子从容不迫,理直气壮。到了元代,“侃”字开始单独作动词“说话”使用。如“你那隔墙酬和都胡侃,证果的是今番这一简”(《西厢记》三本二折);“拌几个知交撒顽,寻一回渔樵调侃”(《送车文卿归隐》)。其中“胡侃”、“调侃”都是指说话不着边际。由于“侃”和“砍”谐音,所以两字可以换用。

【谚语俗语第60句】:【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人被逼得过分,就会不顾一切地反 抗。清代《红楼梦》:“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 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 生事,而且我还没趣。”

【谚语俗语第61句】:冬子伯父的脾气是村上有了名的。一个老汉说:“那人哪,脾气暴得很,连蝇子都不敢往他身上落。”(河南·邓县)

【谚语俗语第62句】:数学测验,我得了100分,乐得不得了。爸爸见了,说:“雷声大,雨点小;人骄傲,成绩少。你可千万翘不得尾巴啊!人说‘走不尽的路,读不尽的书,知不尽的理’。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还得努力啊!”(安徽·寿县)

【谚语俗语第63句】:大海里找剑——捞刀(唠叨)

【谚语俗语第64句】:【开弓没有回头箭】谓无法改变,无法收回。王朔《编辑部 的故事》:“真不后悔?开弓没有回头箭。”

【谚语俗语第65句】:【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释义:茶壶肚大嘴小,饺子在里面倒不出来。比喻人嘴笨不善表达;或有难言苦衷,不好开口。例句:周丑孩给众人讲,两手比画着,脖子都急红了,嘴里却结结巴巴地说不出来。张有义笑着说:“哎呀周教官,你可是茶壶里煮饺子,肚里有货,嘴里倒不出来。还是叫马教官吧!”

【谚语俗语第66句】:壁上种灯草——白费功夫;白费劲;枉费工

【谚语俗语第67句】:【 刻薄不赚钱,忠厚不折本】刻薄不一定讨便宜,忠厚并不 吃亏。奉劝人要忠厚,不要刻薄。明代《醒世恒言》:“那些 和尚们也闻知秦卖油之名,他的油比别人又好又贱,单单作 成他。所以一连这九日,秦重只在昭庆寺走动。正是:刻薄 不赚钱,忠厚不折本。”

【谚语俗语第68句】:【有千年产,没千年主】(谚)有千百年不变的产业,却没有干百年不更换的主人。指财产是长久的,主人却是会变换的。

【谚语俗语第69句】:【捧臭脚】“捧臭脚”与溜须拍马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阿谀媚上之举。 “捧臭脚”是怎么回事呢?北宋时,大太监李宪受到皇上宠爱,当上了永兴路副都总管,声势显赫。其部将彭孙,原是绿林出身,想以李宪为靠山,于是私下来到李宪的府邸。正巧,赶上了李宪要洗脚,彭孙抓住机会,来了个毛遂自荐,请求帮李宪洗。李宪乐了,省得自己动手洗脚,也没做什么客气的表示。岂料,鞋袜一脱,一股臭气扑面而来。彭孙显示了真功夫,捧着李宪的脚,耸着鼻子,嘴里却高呼:“太尉脚何香也!”李宪反应也快,就势抬脚丫踹摩着彭孙的脑袋说:“奴谄我,不太甚乎!” 这件事传到苏东坡那里,把它记进了《东坡志林》和《仇池笔记》里。苏东坡是何等人也,他的文章不愁没人看,这令人作呕的“捧臭脚”的丑事,就流传了下来。在民间,“捧臭脚”还不算最丑,还有比“捧臭脚”更恶心的比喻,叫“舔屁股”。可见,人们对阿谀奉承、拍马溜须之人是多么的厌恶和鄙视。

【谚语俗语第70句】:【宁拆七座庙,不破一桩婚】(谚)宁肯拆毁七座神庙,也不破坏一家婚事。指婚姻是人生的重中之重。 也作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 宁拆十座庙,不拆一对婚。 宁拆一座庙,不拆一家人。

【谚语俗语第71句】:【在刀子刃上过日月】见“刀尖上过日子”。

【谚语俗语第72句】:【握手】“握手”是一种礼节,表示亲近或友好。这种礼节已流行全世界,这么普及的礼节,是怎样形成的呢?握手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还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如果遇见陌生人,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出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表示没有藏着什么武器。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下来,并演变成在分别、会晤或有所嘱托时以表示亲近。看来,握手与碰杯一样,都是从释疑到友好。

【谚语俗语第73句】:【针尖对麦芒】(惯)麦芒:麦穗上的芒,呈针状。比喻双方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谚语俗语第74句】:毛驴蛋子不戴笼嘴套——占了嘴的便宜,也吃了嘴的亏

【谚语俗语第75句】:【阎王不在家,业鬼由他闹】(惯)业鬼:即孽鬼,生时作恶的鬼。比喻主事的人不在,坏人乘机捣乱。

【谚语俗语第76句】:【 面和心不和】脸上装和气,内心里勾心斗角。海外张爱 玲《封锁》:“他告诉她许多话,关于他们银行里,谁跟他最 好,谁跟他面和心不和。”

【谚语俗语第77句】:【拉帮套】(惯)1比喻在一旁帮腔、帮忙。2比喻妻子的情人。

【谚语俗语第78句】:【竖的好吃,横的难咽】(谚)吃东西,顺着的好下喉,横着的难下咽。 比喻顺耳的话人爱听,逆耳的话难以入耳。也比喻合情顺理的话好接受,蛮不讲理的话惹人厌。 也作“顺着好吃,横着难咽”。

【谚语俗语第79句】:一根木头盖不成房,一块砖头砌不成墙。

【谚语俗语第80句】:井里吹喇叭——低声下气

【谚语俗语第81句】:【伸着脑袋让人弹】谓不会处理事情,老是被动,吃亏。浩 然《艳阳天》:“他有什么谋略,光会伸着脑袋让人弹。”

【谚语俗语第82句】:【三斤半鸭子,二斤半嘴】嘴显得突出,指会耍嘴皮子。类 似的:三寸鸟,七尺嘴。成语:强词夺理。《连心锁》:“我说 你小朴是三斤半鸭子二厅半嘴!别瞧不起我老头子,我吃 的盐也比你吃的饭多,过的桥也比你走的路长,看我的!”

【谚语俗语第83句】:【既到大江边,不怕水湿脚】(谚)比喻人既然到了某个地步,就不怕生事惹麻烦。

【谚语俗语第84句】:癞蛤蟆不长毛——天生那路种子;祖传

【谚语俗语第85句】:【鸡屁股拴线——扯蛋】(歇)扯:本指拉,转指漫无边际地闲谈。 蛋:谐“淡”。指没有根据地瞎说,或漫无边际地闲聊。

【谚语俗语第86句】:一次,同伴和我一起到地里拾花生,把外衣丢在了地里。他妈妈知道后嚷道:“这孩子老是捉住个麻雀,丢掉了个老公鸡。”(河南·尉氏)

【谚语俗语第87句】:奶奶听说我小学毕业就不准备再上学了,就不高兴地说:“你这个小东西,回家撑门嫌长,杠门嫌短,有什么用?给我上学去!”(江苏·靖江)

【谚语俗语第88句】:山泉多的地方河流总是澎湃,群众多的地方智慧将在那里产生。

【谚语俗语第89句】:【铁路上的警察,管不了这一段】铁路上的警察,各管一段。 借指管不着,管不了。韩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网》:“这鱼, 不是你们家的吧?铁路警察,你管不着这段儿。”

【谚语俗语第90句】:水龙头失灵——放任自流

【谚语俗语第91句】:【外头赶兔,屋里失獐】(惯)獐:獐子,哺乳动物,像鹿而比鹿小,头小而尖,毛较粗,没有角,皮可制革。外头赶着捉兔子,家里却丢了獐子。比喻贪小而失大。

【谚语俗语第92句】:【水不流要臭,刀不磨要锈】(谚)比喻人必须经常运动,才能保持健康。

【谚语俗语第93句】:要练功,不放松;要练武,不怕苦。

【谚语俗语第94句】:【煮夹生饭】(惯)夹生饭:半生不熟的米饭。比喻做开头没做好、以后也很难做好的事情。也比喻继续做先前没有做好的事情。

【谚语俗语第95句】:妈妈不小心把饭撒了,爸爸正要说,就被妈妈笑着截住了:“大哥莫说二哥,脸上麻子一样多。”(云南·大理)

【谚语俗语第96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释义:谓八月十五云头遮住月亮,来年正月十五就会下雪。例句:农谚日:“月牙儿仰,粮食长;月牙儿歪,粮食衰。”又日“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乡人之占验也。然亦有应与不应。

【谚语俗语第97句】:【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谓渴望得到满足。明代《金瓶 梅》:“西门庆就在月娘房中歇了。两个是久旱逢甘雨,他乡 遇故知。欢爱之情,多不必说。”

【谚语俗语第98句】:【水清石自见】事情终会弄清楚,真相大白。或说:水清石 头现,鱼烂刺出来/水清鱼自现。成语:水落石坐。曹禺《王 昭君》:“有什么可辩白的?我的心里是亮堂的,水清石自 见。”

【谚语俗语第99句】:天上的浮云,地下的风——无拘无束;无影无踪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48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