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2022最精辟的民间俗语金句,让人忍不住哭泣!

【歇后语第1句】:一着输.着着输;三着不出车,满盘都要输。

【歇后语第2句】:【马尾串豆腐——提不起来】(歇)提:双关,本指拿起,转指说起或扶持。指不愿意、不值得或不能说起某事。也指人素质或条件差,扶持或提携不起来。 也作马尾串豆腐——提也不能提。 马尾巴绑豆腐——提不起来。

【歇后语第3句】:【老虎金钱豹,各走各的道】(谚)金钱豹:皮毛上有金钱斑点的豹子。指老虎和豹子外出觅食时,各有各的路线。比喻人在生活道路上各奔各的前程,各有各的目标。

【歇后语第4句】:【草深虫子密,林大鸟儿多】释义:比喻人多,情况复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例句:范克明似有同感,说:“草深虫子密,林大鸟儿多,什么样的全都有哇。”

【歇后语第5句】:【狗咬吕洞宾——不认得真人】(歇)吕洞宾: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也叫吕祖。真人:道教称修行得道的人。指不认得真正有身份的人,或真正好心的人。常含责骂意。

【歇后语第6句】:鹅卵石掉刺蓬——无牵挂;无牵无挂

【歇后语第7句】:我和爸爸一起锯树,我嫌锯得太慢,就使着劲往儿下摁锯。爸爸说:“不要性急,拉锯如空过。”(江苏·金湖)

【歇后语第8句】:【酒病酒药医】(谚)指人因饮酒而得的病,还要用酒来医治。也泛指人从哪方面引出的问题,还得从哪方面去着手解决。 也作“酒病还须仗酒医”。

【歇后语第9句】:【惯子不孝】(谚)娇惯的子女不会孝敬父母。指对下一代不能放任与纵容。

【歇后语第10句】:【尿不到一个壶里】(惯)比喻合不来,不能合作共事。

【歇后语第11句】:【一个老鸹叫,一个老鸹应】指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或说: 上山老鸹叫得好,下山老鸹应得好。成语:一唱一和。古华 《相思树女子客家》:“每逢他俩讲话,就像唱双簧,一个老鸹 叫,一个老鸹应。”

【歇后语第12句】:小玲找不到小刀,就用菜刀削铅笔。她妈妈看见了,说:“你是吃饭用火钳,烧火用筷子。”(四川·渠县)

【歇后语第13句】:风筝落在刺笆[荆棘]林——乱缠;缠住了

【歇后语第14句】:【教人教心,浇花浇根】见“浇花要浇根,教人要教心”。

【歇后语第15句】:【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释义:聪明人爱惜聪明人,英雄好汉爱惜英雄好汉。指杰出人物总是相互敬重爱惜。参见“英雄惜英雄,好汉惜好汉”。例句:古人有言:“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量这一对泼男女,腌媵畜生,终作何用!众豪杰且请宽心。

【歇后语第16句】:珠穆朗玛峰插旗杆——高到顶了

【歇后语第17句】:【抓条岔道跑到底】(惯)比喻坚持走错误的道路而不悔改。

【歇后语第18句】:【名取西川,暗夺荆州】释义:名义上说是去夺取西川,实际上暗中去夺取荆州。比喻声东击西。例句:“你真是鬼主意多!我就依了你的,看你的什么名取西川,暗夺荆州”。

【歇后语第19句】:【好马不备双鞍鞯,烈女不嫁二夫郎】释义:鞍鞯:马鞍子和垫在马鞍子下面的东西。旧封建礼教提倡女子不二次嫁人。“不备双鞍鞯”又作“不担双鞍”、不配二鞍”。 “烈女”又作“贞女”。“不嫁二夫郎”又作“不更二夫”、“不嫁二夫”。例句:我幼读《女儿经》,长读《闺中训》,我明白德容言功与三从四德,我也知道好马不备双鞍鞯,烈女不嫁二夫郎。我进了萧家的门,活着是萧家人,死了是萧家鬼。

【歇后语第20句】:【富贵他人合,贫贱亲戚离】(谚)有钱有势时,不管相识不相识都来结识;贫穷潦倒时,就连亲戚也不来接近。指人情冷暖,嫌贫爱富。 也作富贵人求合,贫穷亲不睦。 富贵有亲朋,贫困无弟兄。

【歇后语第21句】:【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言行使别人高兴,使自己人灰 心丧气。明代《水浒》:“你两个闭了鸟嘴,长别人志气,灭自 己威风!他只是一个人,须不三头六臂,我不信!”

【歇后语第22句】:【排档】“排档”,是指敞开式的简易大众就餐场所。排档是广东口语。 “排档”可能源于“排当”。元代刘一清撰《钱塘遗事》细述南宋旧事,卷五有“排当”一则云:“宫中饮宴名排当。理宗朝排当之礼多内侍自为之,一有排当则必有私事密启度宗。因之故,咸淳丙寅给事陈宗礼有日:‘内侍用心非借排当以规羡馀,则假秩筵以奉殷勤。不如聚几州汗血之劳而供一夕笙歌之费。’此说可想矣!” 原来,“排当”是宫中饮宴的名称,是古代一种腐败现象。根据发现的南宋宫廷菜单考证,皇宫里下人也不是每天花天酒地,皇宫里也不是每天都能吃上肉。有时宫廷内侍们就自己掏腰包,请皇帝、贵族、大臣吃饭。一下子竞成风气,由于轮流请客,排队当值,称为“排当”。刚开始是自己掏腰包或找地方报销,到宋理宗的时候,开始拿到中央或各级财政的金库报销了。后来,排当流到民间,成为简易、廉价、大众消费的形式。由于经常设在街边,摆有大量桌椅,同时广东人称摊位为“档”或“档口”,进而转变为“排档”了。现在“大排档”风靡全国。

【歇后语第23句】:【前人撒土迷了后人的眼】(惯)比喻含糊了事。

【歇后语第24句】:【坐红椅子】(惯)旧时科举考试发的榜最后要用红笔勾一下,末一名刚好在红勾之内。比喻成绩排在最后一名。

【歇后语第25句】:【有心采花无心戴指】爱好而不利用。刘绍棠《渔火》:“但 是也看得出,藏书的主人是有心采花无心戴,满橱满架的线 装、精装、平装书籍,都常年沉睡。”

【歇后语第26句】:我正在做作业,妈妈走过来指着我写的字说:“你看,你写的字多潦草,你爸爸写的字多俊!”(山东·汶山)

【歇后语第27句】:【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比较能够看出好坏。马烽《刘 胡兰传》:“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你看你做的这是什么 东西!”

【歇后语第28句】:秃子打伞——无法无天

【歇后语第29句】:眼镜框里镶铜子儿———切向钱看

【歇后语第30句】:【鹊桥】人们常用“鹊桥”来比喻夫妻相会。那么,“鹊桥”是个什么样子的桥呢?民间传说玉帝之七女思凡下界,与耕种为生的牛郎相遇,遂结为夫妻,男耕女织,过着平静恩爱的生活,人们以“牛郎”、“织女”称呼他们,牛郎织女生育一男一女。这种平静的生活突遇变故,天庭派神兵把织女抓到上界,牛郎见状,用扁担挑起一双儿女,飞上天界,眼看就要追七织女,玉帝下令在他们二人之间划出一道天河(即银河),使他们只能隔河相望。他们的恩爱感天动地,地上的喜鹊于每年七月初七为他们在天河上搭成鹊桥,他们才得相会。直到现在,人们还流传着七月初七见不到喜鹊的传说。故“鹊桥”喻指男女结合、夫妻相聚的纽带或桥梁。故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歇后语第31句】:【力贵突,智贵卒】(谚)突:迅猛。 卒:通“猝”,急遽。用力贵在迅猛,用智贵在快速。指用力也好,用智也好,全在一个“快”字上。 也作“力贵疾,智贵卒”。

【歇后语第32句】:【压大的力气吓大的胆】见“力气是压大的,胆子是吓大的”。

【歇后语第33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爱好。类似的:牛肉 炒韭菜,各人心所爱/清油炒菜,各有所爱。沈从文《边城》: “横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 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

【歇后语第34句】:鱼靠水,箭靠弓,人民自古是英雄。

【歇后语第35句】:【货卖一张皮】(谚)一张皮:一副美观的包装。指货物固然要重在质量,但能够吸引顾主的美观的包装也不可忽视。

【歇后语第36句】:【白布落在染缸里——洗不清】(歇)比喻冤情洗刷不清。 也作“白布进了染缸——漂不干净”。

【歇后语第37句】:【抗膀子】(惯)比喻对着干。

【歇后语第38句】:【属鸭子的——肉煮烂,嘴也是硬的】(歇)嘴:本指鸭子的嘴,转指说话。硬:本指坚硬,转指强硬。 指人心里已经认输,嘴上还很强硬。常含讥讽或责骂意。

【歇后语第39句】:梦里做皇上——快活不多久

【歇后语第40句】:【老虎嘴里掏食】释义:比喻不看对象,自找倒霉。例句:“为了一只鸽子,我敢从老虎嘴里掏食儿去?我不敢闯这个祸。”

【歇后语第41句】:【连阴百日,也有天晴;冬长三月,早晚打春】释义:比喻好日子总会到来。例句:“我才不死,我偏活着!”碧桃站在大街上,不是向老爹,而是向那些鬼打墙的小人们发出挑战的宣告,“连阴百日,也有天睛,冬长三月,早晚打春;我要眼睁睁看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才咽这口气。”

【歇后语第42句】:【拜天地】在民间的结婚典礼上,一对新人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送人洞房”。那么,拜天地是怎么回事呢?拜天地的习俗,来源于民间神话。相传,女娲造人的时候,开始只造了俊俏的后生,这后生虽说有吃有穿,逍遥自在,但孤孤单单一个人,总觉得很闷,所以常唉声叹气。一天晚上,小伙子望着天空圆圆的月亮,自言自语地对月亮说:“月老月老你细听,给我找个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领你情。”他刚说完,忽然月亮一闪,一个白眉长须老人领着一个姑娘飘悠悠地来到小伙子面前,对小伙子说:“我又让女娲造了一个女的,给你领来。你们先认识一下,一会儿,我给你们办喜事。”说完,老人就不见了。小伙子见姑娘脸腮绯红,像月季一般,不禁喜上眉梢,愁容云消雾散。姑娘见小伙子眼睛明亮,诚实坦白,也觉得情投意合。二人四目相对,一见钟情。正在这时,长须老人领着两个白发白须的老人站在两人面前,指着两个老人说:“这是天公和土地,你们以后的生活都离不开他俩。现在,我给你们办喜事,首先,给养育你们的天公、土地拜三拜。”小伙子和姑娘对“天地”拜了三拜。随后,月下老人笑着说:“我给你们牵红线,你们还得给我拜拜哩!”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又对着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刚拜完,三位老人就不见了。从此以后,人们在结婚时必须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父母。习俗遂成,“拜天地”一词也随之出现了。现在稍有不同,媒人不拜了,换成了夫妻对拜。

【歇后语第43句】:小姑要嫁人了,直嫌爷爷给她置办的嫁妆少。爷爷的态度很坚决,说:“陪不尽的闺女,办不尽的年。你甭挑剔了,就这了!”(江苏·赣榆)

【歇后语第44句】:从江里跳到海里——越陷越深

【歇后语第45句】:【白发故人稀】(谚)故人:老友。 指人到老年,老朋友就越来越稀少了。

【歇后语第46句】:【和尚拖木头——做出了寺】(歇)和尚搬运木头,是要修建寺院。寺:谐“事”。指出了事或闯了祸。

【歇后语第47句】:【盐紧好卖,贼紧好偷】(谚)盐在紧缺时容易卖出,贼在人们紧张忙乱中容易行窃。偏指人应当从容谨慎做事,不要匆忙慌乱,给窃贼留下可乘之机。

【歇后语第48句】:【拉牛皮糖】(惯)牛皮糖:一种粘牙而嚼不动的糖。比喻事情很难办。

【歇后语第49句】:【提起此马来头大】秦叔宝,秦琼,《说唐》中的人物。他困 住在客店中时,曾要卖去他的战马。借指有来头,事情不简 单。或说:秦叔宝的黄骠马,来头不小。孙犁《风云初记》: “看样子,真是秦叔宝的黄骠马,来头不小哩!”

【歇后语第50句】:【依葫芦画瓢】“依葫芦画瓢”比喻一意模仿,没有创新,不求上进。它源于宋太祖赵匡胤。《东轩笔录》记载了一个宋太祖与文人的故事:五代时有个人叫陶毂,自幼喜好学习,博览群书,学识渊博,“文翰为一时之冠”。宋太祖时,陶觳做了翰林院的学士。当时的宰相都不是出自翰林院,而这些人的文采声望都不及陶毂。陶毂心中不平,指使党羽向太祖上疏,说其久在翰林,出力实多。他自己也上书表示不满。宋太祖笑日:“颇闻翰林草制,皆检前人旧本,改换词语,此乃俗所谓依样画葫芦,何宣力之有?”太祖认为翰林学士只是玩弄文字,不会创新,因此没有功劳可言。陶毂对这个评价很不服气,乃作诗,书于玉堂之壁:“官职须由生处有,才能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见其刻薄怨望,更是决意不用他了。后来人们就用“依样画葫芦”比喻刻意模仿,没有创新,今口语变作“照葫芦画瓢”。这个故事表面看来是宋太祖出身军人,对文人有所鄙视,其实,宋太祖追求的是实际有用,反对墨守成规。宋太祖对文人治国的作用是很清醒的,宋太祖是文人政治的树立者,宋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

【歇后语第51句】:【人生但讲前三十】(谚)指人的一生在事业上有无作为,只要看三十岁以前就行了。

【歇后语第52句】:【 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做事要有响应者。沈从文《边 城》:“照理说: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听。可是人家为你唱, 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歇后语第53句】:【树林子大,什么鸟都有】释义:借指人多的地方,什么样的人都有。例句:“真是树林子大,什么鸟都有,居然有人诬告卢华。”

【歇后语第54句】:【光打雷,不下雨】释义:只有声势,没有实际行动。例句:天天开会,说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可是,光打雷,不下雨,我们这个村里呀,去年、前年的卖粮钱还没给全呢!

【歇后语第55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谚)山再高,总有人走的路;水再深,总有渡人的船。指上山有山路,渡水有水路,世上没有人走不通的路。

【歇后语第56句】:一天放学,我在家里写作业时,听见外面有人吵架。我和奶奶出去一看,李阿姨家没水了,去王阿姨家担水,王阿姨不让担,她们就吵起来。奶奶就唠叨起来了:“磨是千家问,用水不用问。这事不值得吵。”(河南·沁阳)

【歇后语第57句】:妈妈经常批评我,我对妈妈说:“妈妈,你为什么不说我的优点呢?”妈妈说:“优点不说不会跑,缺点不说不得了。”(四川·大竹)

【歇后语第58句】:邻居阿刘整日游手好闲,除了玩牌就是赌博。他的两个十多岁的儿子也学会了赌钱。奶奶看不惯,劝说又无效,于是生气地说:“唉,真是龙生一子定乾坤,猪生一窝拱墙根。”(山东·单县)

【歇后语第59句】:蝼蛄吃庄稼——地下活动

【歇后语第60句】:【说得出,做得到】说话做事有决心,厉害。成语:雷厉风 行。台湾琼瑶《人在天涯》:“朱丹荔说得出,做得到,当天, 她就住进了一家女子公寓。”

【歇后语第61句】:【五十步笑百步】(惯)两个士兵从战场败逃,退了五十步的讥笑另一个退了一百步的,说他没用。比喻与他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点,却讥笑他人。

【歇后语第62句】:【合穿一条裤子】见“穿一条裤子”。

【歇后语第63句】:【贫家富路】(谚)贫家:居家贫穷。 富路:出门在外带足盘费。指居家节俭容易度日,上路窘困无处呼救。 也作“穷家富路”。

【歇后语第64句】:【无官一身轻】不承担责任,不用烦心。官,亦可用其他表 示负担的词,如:事、债。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从 此以后,我无官一身轻,咱们三个痛痛快快的叙几天。”

【歇后语第65句】:懒驴拉磨——不打不走

【歇后语第66句】:【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惯)程咬金:唐初大将,一些白话小说常常把他描写成鲁莽憨直的人,武艺虽不甚高强,但他的三板斧功夫,也能给对方造成威胁。比喻事情在进展中突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人或事,造成干扰。 也作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半腰里杀出个程咬金。

【歇后语第67句】:【贼人有妙计】(谚)贼人有作案的狡诈手段。指坏人有常人意想不到的诡计阴谋。

【歇后语第68句】:【近水楼台先得月】比喻由于关系近而优先得到好处。它出自宋俞文豹的《清夜录》,讲的是北宋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时,推荐提拔了许多关系亲近的人。当时,他手下一名官员苏麟由于在外县任巡检,一直没有得到升迁。苏麟意见很大,给范仲淹写了首诗,发泄自己的不满。其中有这样两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一作‘逢’)春。”不久范仲淹提拔了他。

【歇后语第69句】:【听见风,就是雨】有风可能有雨,也可能没雨。此句表示 结论下得过早,又指轻信、敏感。清代《红楼梦》:“也没见过 我们这位呆爷,听见风儿就是雨,往后怎么好?”

【歇后语第70句】:【问谁毁之,小人誉之】(谚)要问是谁毁了你的名声,那是邪佞小人对你的阿谀奉承,对你无休止的亲近与利用。指邪佞小人对你献殷勤,是给你帮倒忙。

【歇后语第71句】:【七十不打,八十不骂】(谚)对七十岁的老人,不可用打来惩罚他;对八十岁的老人,不可用骂来惩罚他。指对于年事已高的老人,要宽容善待。

【歇后语第72句】:【自己各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见“各人自扫门前雪”。

【歇后语第73句】:豺狼披羊皮——蒙骗猎人

【歇后语第74句】:【抄化子不见拐棒儿——受狗的气】(歇)抄化子:叫化子。拐棒儿:叫化子讨饭时手中拿的打狗用的棍子。指受坏人或小人的气。 也作“叫化子丢拐棍——受狗气”。

【歇后语第75句】:【留一手】(惯)指不是全部拿出来,而是有所保留。

【歇后语第76句】:【家无住,屋倒竖】(谚)指家里长期不住人,房屋就会破败不堪。

【歇后语第77句】:【七个不成,八个不就】(惯)形容怎样做都不行,非常难办。

【歇后语第78句】:【债有主,冤有头】见“冤有头,债有主”。

【歇后语第79句】:【客随主便】(谚)指客人要听从主人的安排,尊重主人的意愿。 也作客听主便。 客听主安排。

【歇后语第80句】:【掌舵的心不慌,乘船的便稳当】(谚)掌舵的:船上的舵手。船在波浪中,舵手沉着自信,坐船人心里就踏实。比喻领导人物在危险时刻从容不迫,人们就有了主心骨。

【歇后语第81句】:【险中的船儿行得快】(谚)船行到风浪险恶的河段时,划船人的精力更集中,行动更一致,船行得反而快。指艰难险阻能激励人奋勇向前,去夺取胜利。

【歇后语第82句】:【七品芝麻官】今天,人们用“七品芝麻官”这个俗语,多指职位低权力小的干部。“七品芝麻官”为广大民众所知晓,得益于豫剧电影《唐知县审诰命》,著名豫剧喜剧大师牛得草把一个“七品芝麻官”演绎得活灵活现,特别是那句“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台词,在当时更是家喻户晓。何谓“七品芝麻官”?它原指旧时职位较低的县官。我国古代县级官制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各诸侯国君把兼并的土地和小国改为县,设长官为县令。特别是秦朝推行郡县制,这种模式,经过历朝演变,至清代,全国地方行政机构为省、道、府、县四级。新中国建立后,行政区划作了些调整,但仍保留了省、县建制,将道府改为地、市。清代的官以“品”论等级,最高为倾述林,最低为九品。每品有正、从两级,同现在的正副职一样,县长为正处级,副县长为副处级。共有九品十八级。县令是正七品,七品以下还有县丞、驿丞,这就是八品和九品官。

【歇后语第83句】:【咬耳朵】(惯)比喻凑近入耳旁小声说话,不让他人听见。

【歇后语第84句】:【吃小亏占大便宜】释义:受一点小的损失,却得到很大的利益。例句:“杨吉利抢走了于芝秀,我来嫁给你!”天香粗野而又娇媚,“丢了一个残花败柳,得到一个清白女儿身,你吃小亏占了大便宜。”

【歇后语第85句】:【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歇)夜猫子:即猫头鹰,益鸟,头部有角状羽毛,眼睛大而圆,昼伏夜出,常在夜间发出凄厉叫声,民间以为是一种不吉祥的鸟。指来人准不会有好事,凶多吉少。 也作夜猫子进宅——不会有好事。 夜猫子进门——不是好兆头。

【歇后语第86句】:【头白可种桃】(谚)人到年老发白时,栽种桃树还赶得上吃桃子。指桃树结果实比其他果类树木快。

【歇后语第87句】:【狗吃屎】(惯)形容人身体向前摔倒、嘴啃地皮的样子。多含讥讽义。

【歇后语第88句】:【白事】为什么在我国把埋葬过世的人称为“白事”,孝衣为什么只能是白色,这与古代人们信奉“五行理论”有关。白色,五行理论认为是西方之色,西方的对应物质是金属,对应季节是秋季,秋季是收获季节,农民用金属工具收割庄稼时发出白光,所以,秋季是杀伐季节,甚至古代刑杀犯人也在秋季。又认为太白金星位于西方,传说太白神的坐骑为白虎。白色有不吉之意,传说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天空的太白星主杀伐,所以,白色又象征杀伐,被看做与死亡相联系的凶丧之色。办丧事家人要穿戴白色衣帽和鞋,所以孝衣为白色。除此之外,丧家的挽联、帐幔、登记亲友捐送的份子钱上墙的纸张等都是白色的,切忌红色和其他艳色,因此,称埋人为“白事”。

【歇后语第89句】:【刘海】指少女或儿童垂在额前的整齐的短发。这一叫法,源出三说。一种说法是这种叫法来自一个人——刘海。他是五代时期的道士,本名操,字宗成。人道改名哲,字玄(元)英,一字昭远,号海蟾子。燕山(今北京市西南宛平)人。相传是辽中进士,尝事燕主刘守光,官至丞相。一天,有道人自称正阳子来谒,海蟾待以宾礼。道人向他索取金钱十枚,鸡蛋十个,以一钱间隔一蛋高高叠起,形似塔。刘蟾惊呼:“危哉!”道人日:“君荣禄,履忧患,其危殆甚!”海蟾大悟,遂弃官隐于华山,终南山。刘海曾化名阿保,到苏州富商贝宏文家当佣人。有一次,他在贝家打水时,从井里打出三条腿的大蟾蜍。他以彩绳系好,放在肩上,对人说,这只蟾蜍,逃跑了一年多,今天总算找到了。当街坊们拥来看热闹时,只见他肩负蟾蜍,向主人举手致谢之后,便从庭院里冉冉升空而去。刘海这时已是一位白发老人,但在民间画像中,他却返老还童,成为一个丰满可爱的胖小子。他前额垂着短发,骑在蟾上,手里舞着一串钱。人们觉得他的发式很美,少女和儿童就模仿他梳理这样的发式。后来,将少女和儿童垂在前额的整齐的短发,称为刘海。二说来自考古。河北省藁城市有个村叫“刘海庄”,村中有座“刘海寺”。2009年2月在村中挖出一块明代嘉靖二十七年的新海寺(即刘海寺)石碑。2010年4月又在村里一眼村井里发现一块石碑,上刻“汉朝刘海大仙”六个大字。那么,刘海怎么后来到了湖南?“家住常德武陵境,丝瓜井畔刘家门”,这是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樵》中刘海的两句唱词。刘海庄世代相传的刘海,做过宰相后遭奸臣陷害,被贬湖南,告老还乡后回到藁城遁入空门,最后返老还童,得道成仙。刘海得道成仙返老还童后,喜欢把额前的头发留下来,就成了今天女孩梳的刘海头,称作“刘海儿”或“刘海儿发”。这也得到了考古的证实。东汉末年,为躲避战火,刘海寺里的一个疯僧将刘海寺里70厘米高的刘海铜像砸下来,带到山西,现在存放在五台山上,新中国成立后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这尊刘海铜像可以看出,我们所谓的“刘海儿”发型也正源于刘海额前的头发式样得来。三说来自武则天。据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后,曾破获了一个策划宫廷政变的集团。在审查谋逆者的名单中,武则天发现有上官婉儿的名字,立即将上官婉儿召来施以黥刑(在脸上刺印)。后发现是上官婉儿为了救她而卧底叛乱者中,救了她的命,深悔错怪了上官婉儿。怎奈皇帝之言是金口,黥刑照旧执行,不过行刑改用朱砂在额前刺梅,婉儿变得更好看了。但终究是个耻辱——罪犯的标记,聪明的婉儿便从额顶梳下一缕青丝,刚好盖住那个朱砂记。宫中嫔妃们看了,觉得竞比头发全部向后梳要秀美得多,于是纷纷仿效,并称之为“刘海儿”,后又传人民间。

【歇后语第90句】:弥勒佛的脸蛋——笑眯眯

【歇后语第91句】:【洒热血,抛头颅】见“抛头颅,洒热血”。

【歇后语第92句】:【惜衣有衣,惜食有食】(谚)爱惜衣服,就不会缺衣服穿;爱惜粮食,就不会缺粮食吃。指对财物能爱惜就会有积蓄,有积蓄就不会受困。 也作惜衣得衣,惜食得食。 惜衣有衣穿,惜食有食吃。

【歇后语第93句】:【酒醉心不醉】(谚)指有经验的人往往看上去喝醉了酒,但心里却还是明白的。 也作酒醉心里明。 酒醉三分醒。

【歇后语第94句】:老鼠上锅台——熟路

【歇后语第95句】:【知道疯骆驼的性子,在草地上就不穿红袄】(谚)疯骆驼见了红色就发狂,知道这一点,就不要在草地上穿红衣服惹事。指知道事态发展后的厉害,就应谨慎行事,以防事故。

【歇后语第96句】:【茶壶不强好嘴子】(惯)比喻虽然没有本事,却特别能说会道。

【歇后语第97句】:【 拆东墙,补西壁】挪用这个,补充那个,临时应付。类似 的:撕衣衫补裤子。西戎《盖马棚》:“为了护社投资,把一辆 新买的飞鸽自行车也卖了,闹起个小小的粉坊。这么拆东 墙补西墙的闹了几个月。”

【歇后语第98句】:【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释义: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办不成大事情。例句:韦步平抬头,瞅他片刻才说:“一棵树成不了森林,一滴水成不了大海,一个入成不了队伍,要干还得联合更多的弟兄才行。”

【歇后语第99句】:【吃了冬至饭,巧女儿多做一条线】(谚)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历十一月,从这天起,白昼渐长。指从冬至起,白天可以多做点活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53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