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觉大悟的禅句》
【佛语禅语第1句】:生活作息要正常,三餐起居要定时,不乱饮食,不乱看病。
【佛语禅语第2句】:【佛心禅语】 人们总在年轻时卖命赚钱,又在有钱后花钱买命。
【佛语禅语第3句】:【佛心禅语】 外在的修炼不能使人超脱,真正的感悟来自心灵的体验。
【佛语禅语第4句】:【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征服百岳山,不如征服无明关。
【佛语禅语第5句】:【最有禅意的句子】无争,并非事事不理,而是与人合心、和气、互爱、协力。
【佛语禅语第6句】:佛家讲,无论是修佛还是论道,修行到一定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法喜。
【佛语禅语第7句】:信而不修,果报就在那里,或乐或苦,与你寸步不离,不毁不灭。
【佛语禅语第8句】:自得净心,为他演说清净心法。《华严经》卷二十四,十回向品
【佛语禅语第9句】:【天天禅语】健康的人,要照顾不健康的人;平安的人,要照顾有灾难的人。
【佛语禅语第10句】:不为暴虐,不害无辜,不可滥刑,不可不恤。(《佛祖通载》卷七)
【佛语禅语第11句】:【佛心禅语】 了解自己,才能认识整个世界,也才能接受世间的一切。
【佛语禅语第12句】:尘堆里学山居,寂灭身心道有余,但得胸中憎爱尽,不学参禅亦工夫。
【佛语禅语第13句】:其心不动,犹如山王。《华严经》卷十八,明法品
【佛语禅语第14句】:占便宜的事让给别人,吃亏的事自己承当,乃上人之象征。宋岗波巴《宝鬘集》
【佛语禅语第15句】:【禅语悟道】烦恼不除,慧不生;不造福,则福不生。
【佛语禅语第16句】:真正的感情应该从奉献中获得。《星云大师讲演集》(一)
【佛语禅语第17句】: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大宝积经》卷九十一,发胜志乐会
【佛语禅语第18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杂宝藏经》卷一
【佛语禅语第19句】:【天天禅语】心要清净,做好内外环保——爱惜地球资源,照顾人生资源。
【佛语禅语第20句】:“忍而无忍”是真修行;“忍无可忍”而以牙还牙是凡夫。
【佛语禅语第21句】:奉行佛法在于正信诚实。南传《佛教格言·法品第十一》
【佛语禅语第22句】:口出恶言,恒自伤害,如持利斧,自伐其身。《大宝积经》卷三十二
【佛语禅语第23句】:【天天禅语】无争,并非事事不理,而是与人合心、与气、互爱、协力。
【佛语禅语第24句】:人有了慈悲之心,内心就会充满爱。爱就像春风,能吹散七情的乌云。
【佛语禅语第25句】:人类自己造成的恶果,必须由我们自己来弥补,否则我们就会自食其果。
【佛语禅语第26句】:为了自己快活,送钱物给歌女、妓女等人,是不净布施。
【佛语禅语第27句】:【天天禅语】简单,才真正有福;单纯,才真正快乐。
【佛语禅语第28句】:【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在生活中体认佛法,在人群中体会世间法。
【佛语禅语第29句】:【一句禅语一种人生】教而学,学而做,做才说。
【佛语禅语第30句】:如来大威力,普贤愿所成。《华严经》卷一,世主妙严品
【佛语禅语第31句】:不着内外一切法,如风无碍行于空。《华严经》卷二十三,十回向品
【佛语禅语第32句】: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二,自利利他品
【佛语禅语第33句】:【天天禅语】能用心,道理就在眼前;不用心,真理远在天边。
【佛语禅语第34句】:缓急别友,战斗见勇,议论知明,谷贵说仁。《佛说孛经》
【佛语禅语第35句】:此心经常浸润在慈悲里,才能生起利他的情怀。(宋)冈波巴《宝鬘集》
【佛语禅语第36句】:一个女人,若懂得阴阳规律,便知道再强悍的女人在家里都要刻意地示弱。
【佛语禅语第37句】:心无尽故,智亦无尽。《华严经》卷六十九,入法界品
【佛语禅语第38句】:生活中禅机无处不在,无处不可修行,万物皆是如来,只怕人不“悟”。
【佛语禅语第39句】:欢喜时不多言,生气时不迁怒,是为生活的密行。
【佛语禅语第40句】:【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净化人心,需用爱心付出、用智慧辅导、用耐心陪伴。
【佛语禅语第41句】:执志安如地,心净若莲花。(古印度)马鸣《佛所行赞》卷一
【佛语禅语第42句】:【天天禅语】以智慧行慈悲路,才不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佛语禅语第43句】:心性清净,为客尘染。《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二十七
【佛语禅语第44句】:我是我自己的朋友也是敌人,我是我的合作者也是对手。
【佛语禅语第45句】:修持菩萨道,须力行“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佛语禅语第46句】:设彼唯有所食一抟,要分施他,然后自食。《本事经》卷二
【佛语禅语第47句】:能够潜移默化影响人、改变人的人文活动可以文化概括之。
【佛语禅语第48句】:【天天禅语】知足少欲藏大富,任劳不悔大愿力。
【佛语禅语第49句】:于诸荣辱,心无忧喜。《维摩经》卷下,菩萨行品
【佛语禅语第50句】:【最有禅意的句子】无悔无怨,见证慈悲;无忧无求,体证喜舍。
【佛语禅语第51句】:只关心有用的事,无用的事关心不关心都一样,不如拿这个时间发发呆。
【佛语禅语第52句】:【佛心禅语】 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大珠禅师文案》
【佛语禅语第53句】:真正贫穷的不是那些所拥甚微的人,而是那些渴望更多的人。
【佛语禅语第54句】:当知如是念佛三昧,则为总摄一切诸法。《大集念佛三昧经》卷七
【佛语禅语第55句】:佛经上这段话,后来被简化为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话: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禅语第56句】:【天天禅语】用菩萨的智慧,看待家人;用父母的包容,关怀天下人。
【佛语禅语第57句】: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爱着。《华严经》卷十四,净行品
【佛语禅语第58句】:贪人于昼夜,常无有安乐。以其多乐欲,爱箭射其心。《正法念处经》卷五十九
【佛语禅语第59句】:【最有禅意的句子】遇事,若能平心面对,很快就会度过。
【佛语禅语第60句】:因缘福报知足常乐,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
【佛语禅语第61句】:真修行者,重在默默地行持,而不在口头上到处说。
【佛语禅语第62句】:原谅或怨恨,只是一念心;心念一转,能包容一切。
【佛语禅语第63句】:【佛语禅话】有爱心,就能成为他人生命中的贵人。
【佛语禅语第64句】:非勤勇奋励,痛下针锥,则法门人才不能得也。(清)戒显《禅门锻炼说》
【佛语禅语第65句】:学佛之道,即是完成人格之道。(民国)太虚《学佛者应知行之要事》
【佛语禅语第66句】:【天天禅语】报答父母恩,莫过于发挥良能,为人群付出,即是大孝。
【佛语禅语第67句】:菩萨所有恒沙诸愿,一切皆入一大愿中:所谓摄受正法。《胜鬘经》
【佛语禅语第68句】:【佛心禅语】 小错起初不惩治,必将酿成大错。
【佛语禅语第69句】:以虔诚的心为人群付出、尽一分力量,功德就很大。
【佛语禅语第70句】:不畏后世,无恶不作。《中阿含经》卷三,《罗云经》
【佛语禅语第71句】:善和斗诤,专生欢喜。《大宝积经》卷九十三,善臂菩萨会
【佛语禅语第72句】:【一句禅语一种人生】心若能融会贯通道理,人生的方向就不会走错。
【佛语禅语第73句】:善尽自我本分,是持戒;毫不保留地付出力量,是布施。
【佛语禅语第74句】:设习爱欲事,恩爱转增长,譬如饮咸水。《生经》卷一
【佛语禅语第75句】:【天天禅语】以虔诚的心为人群付出、尽一分力量,功德就很大。
【佛语禅语第76句】:【天天禅语】常保自我警惕的心,懂得如何做对的事,人生就不会后悔。
【佛语禅语第77句】:【佛心禅语】 谁逃避自己的责任,谁就会被命运捉弄,失去更多的朋友。
【佛语禅语第78句】: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一,现病品
【佛语禅语第79句】:见诸行无常是断见非正见,见涅槃是常是常见非正见。《胜鬘经》
【佛语禅语第80句】:诸法不起如虚空,犹如电起须臾灭。(古印度)优波底沙《解脱道论》卷十三
【佛语禅语第81句】:若不为心使,而能使于心,则能除烦恼,如日出无暗。《正法念处经》卷五
【佛语禅语第82句】:【大彻大悟的佛学智慧】自爱是报恩,付出是感恩。
【佛语禅语第83句】:面对痛苦,面对荣辱,谁又能做到真正的波澜不惊呢?
【佛语禅语第84句】:老来有“三好”:经验丰富好、健康长寿好、走入社会当志工更好。
【佛语禅语第85句】: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楞伽经》卷一
【佛语禅语第86句】:【佛心禅语】 无论要获得什么样的利益,信仰都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
【佛语禅语第87句】:【情绪与事业】 一个人情绪的无端变化,常常是影响事业成功的原因之一。
【佛语禅语第88句】: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培养来的才是真的。
【佛语禅语第89句】:【天天禅语】“经”不只是口念,而是用双手做、双脚走,为世间疾苦付出。
【佛语禅语第90句】:在生活中体验禅的关键所在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平常心是道”。
【佛语禅语第91句】: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楞伽经》卷四
【佛语禅语第92句】:心的迷惑就是以“我”为中心,心的开悟就是突破了“我”的障碍。
【佛语禅语第93句】:这世上男女间的相生相克,也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
【佛语禅语第94句】:【天天禅语】懂得惜福,就会造福;真正造福的人,才是真富有。
【佛语禅语第95句】:【天天禅语】能先付出爱心,就能得无数人的爱。
【佛语禅语第96句】:勿近愚痴人,应与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吉祥经》
【佛语禅语第97句】: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礼仪,礼仪是人生至真最美的形态。
【佛语禅语第98句】:【佛语禅话】人若不知福、不懂得感恩,只是多消福。
【佛语禅语第99句】:人要给人利用,才能创造价值。(当代)星云《人间佛教的戒定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