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俗话民间俗语俗话,很潮很流行!
【谚语俗语第1句】:【年关】过年是中国民间最为喜庆浓重的传统节日,可古人为什么把年说成“年关”呢?它源自于对“年”的一个传说。其实,最早过年是为了防备一个叫“年”的怪兽的攻击。当时的人们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把这可怕的一夜当做关口来熬,所以称为“年关”。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提前备好晚饭(提前到黄昏时分吃饭,所以有“黄昏饺子”之说),熄火净灶,把鸡圈牛栏拴牢,前后封锁后,全家人聚在一起,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吉凶未卜,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到“年”的袭击,所以置办得十分丰盛,全家老小不仅要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而且在吃饭前还要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吃过晚饭后,大家都不敢睡觉,便挤在一起闲聊壮胆,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过年关的习惯。之所以称新年前后为“年关”,更实际的原因恐怕是一个“钱”字。旧时讲究不论是借钱还是借东西,一般年前都要归还,这是一种民俗。所以,债务人年前要忙着筹钱还账,债权人(债主)年前要讨债。还不起债的穷苦百姓,只好出去躲过年再回来。往哪里躲,按年俗亲戚家不能去,只好到破庙寒穿去躲着。所以视年根儿为关口,过年像过关一样难熬。经典歌剧《白毛女》杨白劳被逼喝卤一场便是对“年关”一词的最好的注释。因此,过年对穷人来讲,无异于过关。
【谚语俗语第2句】:【老鸦占了凤凰巢】(惯)比喻卑贱的人霸占了高贵人的位置。
【谚语俗语第3句】:【一人向隅,满座不欢】某一人闷闷不乐,影响众人情绪。 清代《儿女英雄传》:“久之,那些同寅,也觉得他一人向隅, 满座不欢,渐渐的就有些声气不通起来。”
【谚语俗语第4句】:【铁打房梁磨绣针——功到自然成】(歇)绣针:绣花针。指只要功夫下到了,事情自然就能办成。多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下大工夫,就一定能成功。 也作“铁打的房梁磨成绣花针——工到自然成”。
【谚语俗语第5句】:西施戴花——美上加美
【谚语俗语第6句】:【石子扔到河里,听个响声】指应该有反应,有回音,有反 馈。张抗抗《北极光》:“白耽误你的时间,写了多少张申请, 没有答复。石头扔到水里还听个响,唉!”
【谚语俗语第7句】:【将军额前跑开马】(谚)将军的前额很宽阔,足以跑开马匹。指有地位、有度量的大人物,最能宽恕别人,最有容人之量。 也作“将军额头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谚语俗语第8句】:馋猫见了腥味——没有不沾的
【谚语俗语第9句】:吃饭防噎,走路防跌。
【谚语俗语第10句】:鹅吞鸡头——卡壳了
【谚语俗语第11句】:【东家点灯,西家暗坐】(惯)比喻各干各的,互不相干。
【谚语俗语第12句】:【虎老雄心在年老意志未衰。】曹操诗句:老骥伏枥,志在 千里。成语:老当益壮。姚雪垠《李自成》:“好啊,老伙计, 这才叫虎老雄心在!你们留下吧,咱们今晚美美地收拾他 们!”
【谚语俗语第13句】:【好男子不吃八年闲饭】释义:男孩子七八岁就能干活,不再吃闲饭。例句:当地人常说:“好男子不吃八年闲饭”。刘志丹六岁上就由爷爷带着,边念书边干活。
【谚语俗语第14句】:狗熊叫门——熊到家了
【谚语俗语第15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强调人的性格难以改变。巴金 《家》:“你总是这样不爱收拾,屡次说你,你总是不听。真是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谚语俗语第16句】:【知性同乐】(谚)指彼此都能了解对方的性格,就能安乐相处。
【谚语俗语第17句】:【红萝卜蘸辣椒面,没看出来】释义:红萝卜蘸辣椒面,颜色—样,看不出来。比喻不能识别人或事物的好坏。例句:他心里骂邹威这个坏小子太可恨!红萝卜蘸辣椒面,没看出来,这小子原来是熟透的藕,鬼心眼挺多。
【谚语俗语第18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谚)行善的,自有好的报应;作恶的,必有恶的惩罚。原为佛教轮回报应的说法,后流传为劝善惩恶之诫语。 也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恶不报,时辰不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时候一到,一切都报。
【谚语俗语第19句】:【贼咬一口,入骨三分】(谚)指受到恶人诬陷的人,往往含冤受屈,难以洗清。
【谚语俗语第20句】:【家将败,出妖怪】(谚)指家庭将要衰败时,往往会出现离奇古怪的事。也指国家将耍衰败时,往往会出现非常怪异的人事现象。
【谚语俗语第21句】:炸药的捻子——点就着
【谚语俗语第22句】:【碰到南墙不回头】见“撞倒南墙不回头”。
【谚语俗语第23句】:【人要帮人,人要人帮】人需要互相帮助。传记图书:“俗话 说,人要帮人,人要人帮。千万不要做个只要人帮,却不去 帮人的自私者。”
【谚语俗语第24句】:【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惯)听到、看到了没听过、见过的事物。 指所听所见的事物十分稀罕,以前没有听过或见过。 也作“见所未见,闻所未闻”。
【谚语俗语第25句】:【护家之狗,盗贼所恶】(谚)恶:憎恶。指盗贼最憎恶忠实护家的狗。比喻阴谋作恶的奸诈之徒,最忌恨忠贞正直之士。
【谚语俗语第26句】:【挤讹头】(惯)比喻敲诈勒索。
【谚语俗语第27句】:【骑过瘸驴吃过亏,再骑毛驴先看腿】(谚)骑过瘸腿驴,吃过颠簸苦,再骑毛驴就会先察看它的腿脚。 指在哪方面吃过亏,就会在哪方面格外小心。
【谚语俗语第28句】:【酒病酒药医】(谚)指人因饮酒而得的病,还要用酒来医治。也泛指人从哪方面引出的问题,还得从哪方面去着手解决。 也作“酒病还须仗酒医”。
【谚语俗语第29句】:【蚂蚁撼泰山】谓力量不够,推不动。明代《醒世恒言》: “琴娘无计奈何,坐在和尚身边,用尖尖玉手去摇那和尚时, 一似蜻蜓摇石柱,蝼蚁撼泰山。”
【谚语俗语第30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释义:比喻大的欺压小的,强的欺压弱的。“虾水”又作“蚂虾”、“虾”、“虾子”。例句:但他就没有想到还有人比他更没良心,一个小钱不花,白白拿走他的油。“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难道那样的世道又回来了么?
【谚语俗语第31句】:【老虎嘴里掏食】释义:比喻不看对象,自找倒霉。例句:“为了一只鸽子,我敢从老虎嘴里掏食儿去?我不敢闯这个祸。”
【谚语俗语第32句】:【好家当怕三份分】(谚)再好的家业,要是一分三份,就显得很单薄了。指大家业合在一起厚实,人力物力调动支配都方便;分开就处处拮据了。
【谚语俗语第33句】:包米秸子喂牲口——天生的粗料
【谚语俗语第34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释义:到处找,找不到,却在无意中碰到了。例句:“有如此绝色佳人,何怕不中姑娘(注:姑娘:吴语,姑母。)之意?”正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谚语俗语第35句】:【因风吹火,用力不多】(谚)顺着风向吹火很省力。比喻趁着有利形势做事,省力而又易于成功。
【谚语俗语第36句】:【张天师着鬼迷——无法可使】(歇)法:本指法术,转指办法。指毫无办法。
【谚语俗语第37句】:【三军】现在所谓“三军”,一般泛指军队的统称,也指海陆空三军。毛泽东长征诗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之句,即是泛指红军。 “三军”源自古代的军队编制。春秋战国时期,晋、齐、鲁、楚等国军队都设有上、中、下三军或左、中、右三军。其中以中军的地位较高,也更为骁勇善战。后来又演变为前、中、后三军。唐宋以后,前、中、后三军已经成为军队的一种固定的建制。不过,这时“三军”的概念与春秋时期已有很大的不同,而是指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中军即由主将亲自统帅的部队,也是全军的主力。前军即先头部队,后军即担任后方掩护、警戒任务的部队。到了现在,前、中、后的三军建制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陆、海、空三军。
【谚语俗语第38句】:我不喜欢洗澡,一天,妈妈又叫我洗澡,我一直躲避。妈妈说:“你太固执了,固执得宁愿跳河也不愿洗澡。”(福建·长汀)
【谚语俗语第39句】:笋子变竹——节节空
【谚语俗语第40句】:谢安做宰相——东山再起
【谚语俗语第41句】:【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谚)指当官就必须为老百姓办事,不然就枉吃国家俸禄,还不如回家做点小买卖。
【谚语俗语第42句】:【圣人门前卖字画】(惯)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事。
【谚语俗语第43句】:【漏碗也能盛满水】谓虽有欠缺,也能够发展起来。底子 差也能好起来。高晓声《水车流》:“唉,能不反复就好。这 样的光景,只要太太平平过三年五年,漏碗也能盛满水。怎 不叫人动心啊!”
【谚语俗语第44句】:【拔出萝卜带出泥】释义:比喻事情办得不利落,不圆满,或引起了别的麻烦。例句:“你快点去看看吧。”老七伯大喊,“可不能把这事办砸了,不能离谱,咱们和他们的事。得论个清楚是非,可不能拔出萝卜带出泥呵!”
【谚语俗语第45句】:【虎大伤人】释义:比喻坏人势力大了要伤害别人。例句:这会儿这么由着大叔,将来“虎大伤人”,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谚语俗语第46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般)
【谚语俗语第47句】:三亩竹园出根笋——独一无二;格外珍贵
【谚语俗语第48句】:【歪理三千,不如正理一条】(谚)歪理:谬论邪说。指歪理再多,也抵不上一条正理能说服人。
【谚语俗语第49句】: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谚语俗语第50句】:【林子大了,什么鸟儿没有】情况复杂,什么人都有。浩然 《艳阳天》:“十个指头伸出来还不能一般齐哪,林子大了,什 么鸟儿没有?这种人总归是一个半个,成不了大气候,您别 往心上放就是了。”
【谚语俗语第51句】:姐姐是个中等个,可她总是想再高点儿,再瘦点儿。妈妈说:“不高不矮好人才,不胖不瘦精神够。你为啥总不知足呢?”(河南·偃师)
【谚语俗语第52句】:【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一俗语多指心甘情愿。也指故弄玄虚,不可能实现。此俗语源自商、周交替时期。商朝末期,商纣王无道,周文王决定讨伐昏庸残暴、民心尽失的商纣王,便留心物色一位有才能的军事指挥者来辅佐自己。一天,周文王带着他的儿子到渭水北岸去打猎,看到一个老翁在渭水边钓鱼。令人奇怪的是他的鱼钩是直的,而且离水面有二三尺。老翁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这时,一个樵夫走近他,嘲讽道:“像你这样钓鱼,别说三年,就是一百年也钓不到一条鱼。”那老翁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曲中取鱼不是大丈夫所为,我宁愿在直中取,而不向曲中求。我的鱼钩不是为了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文王见状大为惊奇,就下车,与之交谈。得知他叫姜尚(又叫吕尚,“吕”是他祖先的封地),是一个精通兵法布阵的高人。周文王喜出望外,便诚恳地请他一起回宫。此后,姜太公钓鱼、文王访贤广为传诵,遂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俗语。
【谚语俗语第53句】:贾宝玉结婚——不是心上人
【谚语俗语第54句】:【玩火者必自焚】谓做冒险的事情,必然会危及自身。成 语:玩火自焚。传记图书:“然而,事与愿违,玩火者必自 焚。”
【谚语俗语第55句】:恶老雕戴皮帽——假充鹰
【谚语俗语第56句】:【伤筋动骨一百天】(谚)指凡是筋骨折损的病痛,治养没有一百天,就无法康复。 也作伤筋断骨一百天。 伤筋害骨一百天。
【谚语俗语第57句】:电灯照墙角——名(明)角
【谚语俗语第58句】:午饭,小丽嫌萝卜不好吃,小嘴翘得老高。爸爸见了说:“萝卜是消气的,多吃一些还有好处呢!有句俗话叫做‘萝卜担上街(街读gai),药铺就搬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四川·合川)
【谚语俗语第59句】:【前人失脚,后人把滑】(谚)失脚:跌跤。把滑:提防滑跌。指前边的人跌倒了,后边的人就要稳住步子,以防再跌。比喻人要善于接受历史教训。 也作前人吃跌,后人把滑。吃跌:被绊倒。 前人跌倒,后人扎滑。扎滑:把滑。
【谚语俗语第60句】:【薄饼从上揭】(谚)薄薄的面饼,要一层层从上到下揭取。比喻做事不能乱来,必须按照顺序,依次而行。
【谚语俗语第61句】:【牵牛要牵牛鼻子】释义:做事要抓住关键。例句:“牵牛要牵牛鼻子,……先从他李春山头上戳开!”
【谚语俗语第62句】:【乘兴而来,败兴而去】(惯)乘兴:趁着一时高兴。败兴:因遇到不顺心的事而情绪低落。指高高兴兴地来,扫兴地回去。
【谚语俗语第63句】:【海枯石烂不变心】感情专一,永不变心,多指爱情。尤凤 伟《中国一九五七》:“只要两人真诚相爱,海枯石烂不变心, 终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的。”
【谚语俗语第64句】:【大佛三百五,各有成佛路】(谚)三百五:泛指多。比喻人在修行或事业的进取方面,各有各的门路,各有各的办法。
【谚语俗语第65句】:【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谚)指人在春天容易困倦,在秋凉时容易疲乏,在炎热的夏天容易瞌睡,在寒冬的季节又容易贪睡不起。
【谚语俗语第66句】:铁锤敲在钢砧上——锤锤有分量
【谚语俗语第67句】:【千金易求,信誉难得】(谚)信誉:由诚实守信获得的美好声誉。 千两黄金容易求得,信誉却很难获取。专指商场中营利居其次,树立信誉是第一位的。 也作“信誉值干金”。
【谚语俗语第68句】:【挤不出牙膏】多指逼不出话来,逼不出东西来。传记图 书:“他派黄做秘书监视张,黄过于老实,挤不出牙膏,逼得 太紧,又怕他上吊。”
【谚语俗语第69句】:【老和尚的木鱼儿——天生挨揍的货】(歇)木鱼儿:僧尼念经或化缘时敲打的响器,用木头镂空制成。货:本指货物、东西,转指人(骂人的话)。指没有出息,生来就是挨打挨批的人。含责骂意。 也作老和尚的木鱼儿——挨敲打的木头疙瘩。 老和尚的木鱼儿——该着挨敲。
【谚语俗语第70句】:【是这鸟,叫这声】(谚)什么样的鸟会叫什么样的声音。指鸟的种类各异,叫出的声音也各不相同。 多比喻哪个层次上的人,会说哪个层次上的话。
【谚语俗语第71句】:【败事有余,成事不足】见“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谚语俗语第72句】:张果老骑毛驴——背道而驰;往后看
【谚语俗语第73句】:【泥牛入海——永无消息】(歇)本为佛教语,比喻接受大道教化之后便忘却小我。后指人一去不复还,没有音信。也指东西没有下落。 也作泥牛入海——一无消息。 泥牛入海——毫无消息。 泥牛入海——音讯全无。
【谚语俗语第74句】:【老板】“老板”在新中国成立前是私营企业主的代称,“大老板”就是资本家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三大改告”,实现了公有制,自然也就失去了老板存在的土壤。改革开放以后,私营经济又有了大发展,出现了“老板”遍地都是的现象,具有亿万资产大买卖的富豪称“老板”,小吃店的店主、摆地摊的摊主也称老板,反正见怪不怪,人们也都习惯了。那么,“老板”是怎么来的呢? “老板”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这里只选择一种,“老板”源于“拍板”。“老板”最早是用于称戏班班主的。如梅兰芳在旧时称梅老板。清代张涛《津门杂记》云:“优伶美其名‘相公’,即‘像姑’之讹音,言其男而像女也。向居候家后,其寓所日‘下处’,主人日‘老板’;多半亦梨园子弟出身,积有资金,遂畜雏伶,自立堂门。”这里再明白不过地说明,戏班班主称为“老板”,他们多是梨园子弟出身。戏班班主被称为“老板”,是从唱曲中的“拍板”来的。要节奏鲜明,就得有指挥棒,指挥戏曲演唱的指挥棒,就是“拍板”,即打拍子的长条板子。明代曲论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所说的“盖凡句有长短,字有多寡,调有紧慢,一视板以为节制。”明代魏良辅的《曲律》中曾说:“惟腔与板两工者,乃为上乘。”这就是说,演唱者要唱得腔纯板正,才算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老板”之“板”是源于“拍板”之“板”的端倪来。正因为曲坛领袖或戏班班主多是“腔纯板正”的梨园杰出人物,正因为他们老于板眼纯正而歌,所以把他们称为“老板”是再形象不过了。
【谚语俗语第75句】:吃进狼嘴的羊肉——吐不出来
【谚语俗语第76句】:一次,我上房顶取东西,看见外面电视天线密密麻麻,比在地上看多得多。进屋后,我给妈妈一学,谁知妈妈没好气地说:“喝了六载的墨水,连登高望远都不懂?真是的!”(河北·蔚县)
【谚语俗语第77句】:【登鼻子上脸】(惯)比喻越来越放肆。 也作踩着鼻子上脸。 踏着鼻子上脸。
【谚语俗语第78句】:瞎猫碰着死老鼠——凑巧;好运气
【谚语俗语第79句】:【穷人无灾即是福】释义:穷人不遇上灾害便是福气。例句:我们有什么好呢,穷人无灾即是福,托庇草草平安。
【谚语俗语第80句】:卓别林演戏——滑稽
【谚语俗语第81句】:【天高皇帝远】见“山高皇帝远”。
【谚语俗语第82句】:【阿绵花屎】(惯)阿:同“屙”。比喻故意拖延时间。
【谚语俗语第83句】:【身在福中不知福】见“人在福中不知福”。
【谚语俗语第84句】:柳树开花——无结果
【谚语俗语第85句】:【黄梅雨未过,冬青花未破。冬青花已开,黄梅雨不来】释义:冬青:常绿乔木,夏季开花,花小呈淡紫红色。在黄梅雨时节,冬青树一般不会开花;如果开花,便是旱象的征兆,黄梅雨便停止。例句:冬青花占水旱。谚云:“黄梅雨未过,冬青花未破。冬青花已开,黄梅雨不来。”
【谚语俗语第86句】:头上顶灯笼——高明
【谚语俗语第87句】:【三国归司马】释义:司马:指司马懿,原为曹魏政权的掌握军权的大臣,后来发动了一次政变,诛灭了政敌,独掌曹魏政权。比喻东西落在一个人手中。例句:这样,两个弟妇一改嫁,阿狮三碗倒成一锅,“三国归司马”了。
【谚语俗语第88句】:听我大声喊同学的绰号,爸爸气得直瞪眼:“揭人别揭短,打人别打脸。知道不?雨不大湿衣裳,话不多恼断肠:还不快去认错!”(河南·唐河)
【谚语俗语第89句】:【观于海者难为水】(谚)比喻见过大世面,小人物或小事情就不会在意。 也作“久经大海难为水”。
【谚语俗语第90句】:【有铁就能碾钉子】(谚)有了铁,就能打出钉子来。比喻具备了基本条件,事情就能成功。
【谚语俗语第91句】:【人有几等人,佛有几等佛】(谚)人有几等几样的人,不可等量齐观;佛也有几等几样的佛,不可等同供奉。多指人的地位不同,品格不同,要分别看待。 也作人有几样人,马有几样马。 人有几种人,木有几种木。
【谚语俗语第92句】:【朝山的不全是为了敬神】释义:朝山:到山上的寺庙敬神。比喻在某种活动中人们会有不同的动机。例句:“事情可不简单哪!这次革命可和土改有些不同。‘朝山的不是全为了敬神!一’
【谚语俗语第93句】:【勤俭免求人】(谚)勤俭:勤劳而节俭。指勤俭能积累财富,避免因生活无着落而向人求助。
【谚语俗语第94句】:【有法儿开台,无法儿收场】(惯)开台:戏曲开演。比喻有办法挑起事端,却没本事控制局面。
【谚语俗语第95句】:【磨扇压住手】(惯)磨扇:石磨的上下两片圆盘。磨扇压住手,动弹不得。比喻遇到了困难,需要帮助。
【谚语俗语第96句】:【饭饱肉不香】(谚)指饭吃饱后就没了食欲。借指物品多了,就不那么稀罕贵重了。
【谚语俗语第97句】:【男到三十一枝花,女到三十老人家】(谚)男子到三十岁时,风华正茂,像花一样开得正盛;女子到三十岁时,已经过了青春期,像老人一样色衰。指女性的青春期是短暂的。 也作男过三十一枝花,女过三十烂冬瓜。 男人三十一枝花,女人三十一个疤。
【谚语俗语第98句】:【扶得东来西又倒】(惯)形容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也指事情多,忙了这头,那头又出了问题。
【谚语俗语第99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释义:不是情趣相投的人,不会聚合成一家。例句:“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这两口子又都比较胆子小,最怕惹是非。”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17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