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新中国成立后语录

近代有一德高望重的的禅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活了120岁,看到了晚清的灭亡、民国的兴衰和新中国的成立,后人根据他的事迹改编成电视剧,叫做《百年虚云》。他,就是虚云禅师,1840年出生,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是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虚云禅师的母亲早亡,他在父亲的抚养下长大。十九岁看破红尘与佛结缘,毅然决定出家,从此在修行路越走越远。说起虚云禅师的传奇事迹,就要谈到民国初年那阵子逐僧毁寺的风潮,当时滇军师长亲自派军上山捉拿虚云禅师,但是虚云禅师毫不畏惧,与其讲解自己的佛法,最终这名师长被虚云禅师的智慧所折服,一改初衷支持虚云。使得山上的寺庙得以保存。

这件事过去之后,虚云禅师的名声大噪。此后,禅师应滇、粤、闽军政大员之请,去到昆明华亭寺,住持鼓山,重兴曹溪六祖道场南华寺。民国三十一年冬赴重庆主持护国息灾大悲法会,历时3个多月。建国后,虚云禅师北上,出席中国佛教协会发起人会议,被推举为首席发起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后,他又被选为名誉会长。

据说,虚云禅师有一绝技,就是他的手是可以翻转过来拿东西的,平常人一般不知道,而这种手又叫做兜罗绵手,是佛教的三十二相之一。1959年10月13日,虚云法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圆寂。世寿一百二十,戒腊一百零一。传说在临终之时,禅师的脸上有祥瑞之相,两个眼睛还是睁开的(这与平常的死不瞑目的情况是不同的)。佛家称为金刚相。

虚云禅师终其一生,为我国弘扬佛教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值得我们敬佩。

如果评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你觉得是哪四本书

如果让我评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名单如下:

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是一个一等一的学问家,这是举世公论的。但是很多人对他的小说成就不以为然,但是《围城》一书,大概是对知识分子群体描写最为深刻的一部书。我对《围城》的评价是:一部伟大的、足可传世的、无可超越的新世纪的《儒林外史》。很多人不喜欢这本小说,说作者刻薄,小肚鸡肠,下笔传神而毒辣,几乎每个句子都像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描写。那是因为书中的人物都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身边,尤其那是那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群体的丑恶的嘴脸。书中几乎没有一个美好的人物,方鸿渐怯懦而无用,孙柔嘉柔弱而有心计,更别说三闾大学的那些教授们,一个个道貌岸然,以忽悠学生为本,以大话为生。《围城》是讽刺文学的高峰,是超越时代的文学高峰,书中的每个人物,甚至一个“杀人有暇”的庸医,都让人难忘。这样的力作,难怪夏志清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

陈忠实的《白鹿原》

我相信入选的这本书没有多大意义。在茅盾文学奖的历史上,这么多年的作品评选,阅读最大的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中,一定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但是要说足可传世的史诗力作,《白鹿原》一定会胜过《平凡的世界》。

按照时间是淘洗作品唯一法则,多年以后重读,你会发现《白鹿原》比《平凡的世界》好太多,《平凡的世界》时代的痕迹过于明显,青春的情绪过于浓烈,读多了反而觉得矫情,它只适合青春期阅读。

而《白鹿原》放置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不会觉得过时,它是真正超越了时代,用家族史写历史,又超越了历史,既有对历史的审视和观照,又有对人性的淬炼和洞察入微。

贾平凹的《废都》

这本书入选可能让很多人觉得不服:一个原因,相比路遥和陈忠实,贾平凹仍然在世,新作不断,也许在其后一定会创作出新的作品,所以过早论断好像不太公平。另外一个原因,都是陕西作家,同时入选,对其他作家都不太公平。但是,放眼中当代文学中的长篇力作,《废都》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对时代的描慕上,同时期的作家都很难比肩。其实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用贾平凹的《浮躁》代替《废都》,权衡再三,还是觉得《废都》更有代表性,为何这样说呢?

还是那句话,时间是衡量一部作品最高的标准。《浮躁》的缺点跟《平法的世界》一样,时代的痕迹过于明显,时过境迁之后,再读这部作品就觉得作者很难用一个普世的小说家的眼光去写作。当然,我们都是时代中人,但是并不能成为我们不能超越时代的借口,我们不是时代的人质,我们要挣脱时代的羁绊,成为那种具有超脱意识的写作者。只有如此才能写出跨越时代作品的人。从这个角度说《废都》比《浮躁》更好。贾平凹的《废都》,他写的知识分子的群体,影射了一个时代从理想主义到市场经济环境下转变下,这个群体的蜕变和消亡。理想主义最终沦为了一个假大空的虚无。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都论者很多。但是《黄金时代》还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文本。这部销售入选的一个理由,在我看来就是,它基本脱离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文学正统之外,当年这部小说在国内几乎无人问津,因为几乎没人能察觉到王小波已经脱离了中国的文学正统,直接承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的写法。这样说好像王小波之前没有人尝试现代主义似的,当然不是这样的意思,事实上,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先锋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借用还是很多的,但是那种借用很多都是形式上的,比如余华的早期作品,马原、格非等等,他们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从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寻找滋养,骨子里还是中国文学的套路。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的写作共骨子里就是世界主义的,他的现代主义作品是全面的继承,所以当时我们很难欣赏它,反而是台湾的文学家更注意到这部作品,给王小波一个文学奖。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再读《黄金时代》以及王小波其他作品,都会讶异,二十多年前,王小波竟然已经有这种意识,创作这样一部跨越我们时代的历久弥新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还有那些国家建国

谢邀。目前联合国100多个成员国,绝大部分都是在二战后建立的,比如亚洲、非洲的大批国家。新中国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后,还有不少国家都是之后建国的。

拿非洲来说,1949年以后独立的非洲国家,以及部分“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的国家,列举如下:

公元1951年:利比亚王国独立(北非)

公元1952年:纳赛尔革命,推翻埃及阿里王朝,改为共和国(埃及)

公元1956年:苏丹独立(中部非洲),摩洛哥、突尼斯独立(北非)

公元1957年:加纳独立(西非)

公元1958年:几内亚独立(西非);

公元1960年:喀麦隆、多哥、马达加斯加、贝宁、尼日尔、布基纳法索、科特迪瓦、乍得、中非、刚果(布)、加蓬、塞内加尔、马里、毛里塔尼亚、刚果(金)、尼日利亚、索马里独立。

公元1961年:塞拉利昂独立(西非);坦噶尼喀独立(东非)

公元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北非);乌干达独立(东非);布隆迪、卢旺达独立(中部非洲);

公元1963年:桑给巴尔、肯尼亚独立(东非);

公元1964年:坦噶尼喀与桑给巴尔合并建立坦桑尼亚(东非);马拉维、赞比亚独立(非洲中南部)

公元1965年:冈比亚独立(西非);

公元1966年:博茨瓦纳、莱索托独立(南部非洲)

公元1968年:斯威士兰独立(南部非洲);毛里求斯独立(东非海岛);赤道几内亚独立(中部非洲)

公元1969年:卡扎菲政变,成为利比亚领导人(北非)

公元1974年:几内亚比绍独立(西非)

公元1975年:科摩罗岛独立(东非海岛);莫桑比克独立(东非);安哥拉独立,同时内战爆发(中部非洲);佛得角、普林西比独立(西非);埃塞俄比亚帝国被推翻,皇帝海尔.塞拉西死亡(埃塞俄比亚)

公元1976年:塞舌尔独立(东非海岛);西班牙撤出西撒哈拉,毛里塔尼亚、摩洛哥和当地独立组织三方混战开始(西北非);

公元1977年:吉布提独立(东北非);

公元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南部非洲);

公元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南部非洲);

公元1993年:厄立特里亚公投独立(东北非)

公元2011年:南苏丹独立(中部非洲);

(几内亚独立领导人杜尔和戴高乐)

再如亚洲,亚洲在1945-1949年之间独立了不少国家,但之后也有不少:

1950年:印尼独立

1961年:科威特独立

1962年:北也门独立

1963年:马来西亚成立

1965年:新加坡独立。

1967年:南也门独立。

1971年:阿联酋独立。

1973年:阿曼、卡塔尔、巴林独立。

1975年:越南抗美胜利统一独立

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霍梅尼上台,巴列维王朝灭亡。

1996年:塔利班控制阿富汗

2013年:ISIS成立。

美洲国家比较少,大部分在19世纪独立,但20世纪后还是独立了一堆岛国: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

1958年:西印度联邦建立

1962年:牙买加、特立尼达独立;

1966年:巴巴多斯、圭亚那独立

1973年:巴哈马独立;美国支持智利皮诺切特将军政变,杀害民选总统阿连德

1974年:格林纳达独立

1975年:苏里南独立

1978年:多米尼克独立

1979年:圣卢西亚、圣文森特独立

1981年:伯利兹、安提瓜独立

1982年:加拿大获得修宪权

1983年:圣基茨独立;

汉语拼音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那古代是怎么来确定字音的

问题是:汉语拼音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那古代是怎么来确定字音的

题主的问题非常之坑爹,我大概知道题主想问什么,但是用词非常不准确,「确定字音」是什么意思呢?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先有语言,后有文字,汉字的字音当然是来自汉语的发音,字造出来就有字音。

比如:小明三岁,不认识字,但会说话,长大以后,他渐渐学会了记录汉语的符号:汉字,就能将自己和别人说的话(汉语),以视觉符号(汉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好理解吧?

我也知道题主是想问:

汉语拼音是新中国以后才有的,那在这以前,古人是如何给汉字注音的

首先,这个问题要看你如何定义【汉语拼音】。

如果题主说的是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汉语拼音」,那确实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正式的国家标准名称叫做:《汉语拼音方案》,在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施行。

详见:吴玉章(1953),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和汉语拼音方案的报告,一九五八年二月三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报告

国家所颁布标准文件:《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的学术定义是:

汉语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Chinese Pinyin),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而拟定的拉丁字母拼写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共分五个部分: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最新的国家标准在2012年颁布,叫做: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国家标准) GB/T 16159-20

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将汉语拼音方案上升到法定语言文字的高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所以,小学生学汉语拼音是法律规定的,不教授汉语拼音是违法的。

如果从广义的概念来说,为汉语注音的符号、记录汉语的音素文字,都可以叫做「汉语拼音」。(汉字一般叫做意音文字)

这并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有的,而是从明代就有,当时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发明了很多种「汉语拼音」,或者说记录汉语的拉丁化字母方案。

明代传教士利玛窦创制的汉语拼音——《西字奇迹》:

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英文中「北京」和「清华」的拼音是【「Peking」 University】和【「Tsinghua」 University】:

就是使用的清代英国外交官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年8月25日-1895年7月31日)创制的汉语拉丁字母拼音方案。

威妥玛拼音在香港和海外仍然很多人使用,香港人拼自己的中文名字就使用威妥玛拼音,还有英语中汉语外来词:功夫、孔夫子(Kung Fu、Confucius)都是威妥玛拼音。

晚清民国的【切音字运动】,出现很多汉语拼音方案,比如:厦门话拉丁字母拼写方案

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汉语拉丁化方案:《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还有瞿秋白和苏联语言学家一起创制的《中国拉丁化字母》:

而且民国北洋政府也颁布过中国独有的【注音符号】,至今台湾同胞还在使用:

所以,49年以前的汉语拼音或者说给汉字注音的方案很多,使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非拉丁字母注音方案有民国的注音符号。

虽然我了解题主想问什么,但是,我们要严谨一点:

除去明清到今天【拉丁字母注音】和民国的【注音符号】,中国古人给汉字注音还有那些方案

这个问题属于语言学范畴,汉语的语言学叫做【汉语言文字学】,古代叫做【小学】或者【训诂学】,给汉字注音属于【小学训诂】的分支【音韵学】范畴。【音韵学】其实也就是国际学术界所说的历史语言学(historical linguistics),

而【小学训诂】又是【经学】的分支,或者主要为【经学】服务。

这是什么意思呢

中国一直是一个以人为本的世俗国家,社会流动性较高,从秦代以后,高层职位一直都是向底层开放,两汉形成了察举推荐制,魏晋形成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主要靠科举考试选拔。

读书、作文、考试等智力活动相比打打杀杀,文明得多,是中国人向上流动的主要途径,也是统治者选拔治国人才,保证王朝长治久安的方法。

读书考试主要考什么?一般人都知道是儒家的《四书五经》。

儒家是从汉代开始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科举始于隋唐,儒家的《四书五经》或者《十三经》,是古代的教科书,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考生对儒家经典和理解、记忆,发挥。

所以,从汉代开始就有学者「解释、诠传、注疏」儒家的十三经,以便读书人能更好的理解圣贤书,这就叫做:经学。国学的核心之核心

为往圣继绝学也好,为了考试求取功名也好,反正当时的读书人,是必须要将儒家十三经读懂、背熟、摸透。

你去想:《十三经》主要是先秦两汉的文献,而汉语的发音一直都在变化,文献传抄过程肯定会发生讹传、散佚,且中国地大物博,方言众多。

所以,集结、校正经典、统一规范文字、制定标准音并给汉字注音,对历代王朝来说,都是特别的重要的事情。

汉语历代标准音体系(官话或者共同语)以及历代给汉字注音的字韵书,如:

周代叫【雅言】、汉代有《说文》、隋代有《切韵》、唐代有《唐韵》,宋代有《集韵》《广韵》,明代有《洪武正韵》。。。。。。。。

那么,说了这么一大堆,也就是要说:

给汉字注音是国学核心研究内容之一,古人对此是非常重视的,古代给汉字注音的方案有很多种。

还有一点一定要明白:

新中国一开国就搞文字改革:制定标准音和共同语(普通话、汉语拼音)和规范字形(通用规范汉字)等等,固然是晚清、民国以来的大势所趋和学术沉淀,但也是华夏文明的历史传统。

审题审清楚了,背景也交代了,下面就简单讲一下,从先前两汉到唐宋,汉语的音韵体系,以及古人是如何给汉字注音的。

汉语音韵学将汉语历史发音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上古音、中古音、近古音,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代表声韵体系,有以下几种注音方法:

【第1句】:上古音:周秦语音为代表

先秦的雅言没有音韵学材料留下来,两汉的音韵学还不是很系统科学,所以,我们对上古音了解有限。

王力先生认为先秦与两汉的汉语语音差别不是很大,今天所说的上古音,主要是根据传世文献如《诗经》《楚辞》的韵律、文献的异文、《說文》的汉字形声系统、同语系语言如藏语等等,多种材料进行推断拟音。所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拟音系统。

这对写穿越小说的人来说,绝对是一个灾难,上古人讲话今天人根本就听不懂。网上有很多上古拟音朗读的《诗经 》,可以去听一下,如郑张尚芳的拟音《诗经 蒹葭》:

先秦两汉如何注音呢?

最先开始是【譬况法】:用描述性的话来说明某字的发音状况

《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故使卫主之也。”(公羊传庄公二十八 年)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人语也。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齐 人语也。

何休用【譬况法】注解「伐」的两个读音分别表示两个意思:攻击别国和被别国攻击,是靠「伐」读音的长短来区分的。

无疑【譬况法】注音是非常不理想的,那么利用【同音字】注音就好得多,音韵学术语叫做:【读若法】和【直音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說文》)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 公四年注》)殪,音翳。(《文选上林赋》李 善注)

【注意:《說文》成书的东汉没有反切注音,《說文》中的反切是后世学者添加上去】

前面说了,上古音是从一些传世文献材料中推导出来的,如何推导呢?我只说个几个简单的比喻:

《說文》给「冲」的注音是读若「动」,这说明汉代的「冲」的声母发音,跟今天是不一样的,汉代上古音没有今天汉语拼音中zhchsh这样的卷舌音,今天卷舌音在上古差不多读成汉语拼音的【d、t】。

比如:【特朗普】也可以翻译成【川普】,就跟这种音变差不多。

还有文献异文:

先前两汉的文献中【匍匐】经常写成【扶服】,【弗】和【不】通用,「佛」的梵语音跟英文很像【 Buddha】,是音译词,在汉代的时候应该读成【扑打】才对,这也就是说上古音是没有【轻唇音】的:声母为【f】,上古读成【pb】。

而「佛」上古音声母为重唇音【pb】,入声【t结尾】,就完美对应【扑打】的发音。今天普通话「佛」声母读为【f】,且普通话没有入声的,所以,跟梵语音不对应了。

所以,见多识广的【矮大紧】在《晓说》中说「佛」的造字意思是【不是人】,古往今来就是一个读音,纯粹是信口开河,不懂汉语音韵历史。

【佛】的本义是「看不清」,也即「彷佛」,表示宗教的【佛】,跟【沙发、坦克】一样的假借同音字表示外来词,【佛】的古音跟【 Buddha】完全一样。

【第2句】:中古音:《切韵》唐宋音为代表

魏晋南北朝是华夏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汉语语音变化剧烈,加之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特别是佛经的研究翻译,当时学者借鉴了古印度语音学,所以,中古时期形成了系统科学的音韵学,留下很多音韵学的文献,我们今天才基本能知道唐宋人如何讲话。

另外,给汉字注音的【反切法】,大概是在东汉魏晋形成,也是吸取了印度语音学的成果。

中古的音韵学将汉字的读音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

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猛一碰,就是被切字的读音。

我相信学过汉语拼音都应该会反切,就不多介绍了。

有了【反切法】,必须有精密的声韵音位分析,才能给汉字准确的注音。

所以,今天我们所说的中古音,精密的韵母体系主要就是根据隋代的《切韵》和宋代的《广韵》的归纳分类:

《广韵》韵母体系以「平、上、去、入」四声为纲,以「韵目」为纬,一共有206韵目十六摄(韵尾相同,韵腹相近叫做一个韵摄)。

《广韵》206韵目(部分)

十六摄:

南宋时候进一步归纳整理形成106韵目48类,也即所谓的【平水韵】:

唐代时,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声母】,宋人又补充为【三十六字声母】:

「声、韵、调」三者:「三十六声母、206韵母」加上「平、上、去、入」四声,三者组合,就有了中古时代比较精密且最通行的反切注音法。

一些汉字的反切注音:

【第3句】:近古音:《中原音韵》为代表

主要就是指元、明、清官话,由于民族融合,近古音相比中古音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语音系统的格局,重要的音变有全浊音和入声的消失。

近古音以元代《中原音韵》为代表,注音法也是以反切法为主,直到明末清初第一次西学东渐,西方传教士带来拉丁字母和西方语言学。

十九韵目类:

现代学者归纳的46韵:

今天,汉语音韵学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学,非常复杂,我的音韵学知识也非常有限,知道一点大概,只能简单的讲一下,而且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

我只是想说:作为中国人起码大致知道汉语的语音变迁,古代的音韵系统和注音方法,不要好像只有汉语拼音才能给汉字注音。

当然汉语拼音对于基础教育来说,是比较优秀的。起码能让大多数受过基本教育的中国人在电脑手机上轻松的输入汉字,相比一些形码:五笔字型、自然码、仓颉码学习成本低得多。给当年制定汉语拼音的语言学家周有光、吕叔湘等人点赞。

新中国成立后在外蒙古还有大清遗民

这件事传得挺像真的,我当初第一次听到后也觉得是真的,但后来细查资料,觉得不太可信。

我们先看看这个故事:

据说建国后首任派驻蒙古国大使吉雅泰,1950年后到了蒙古,发现了一群身穿清朝服饰的中国人,碰到后就跟他下拜作鞠,还以为他是大清皇帝派来接他们的。

吉雅泰了解到,这些是当年的山西商人,他们一直在偏僻的草原流浪生活,现在听说从北京派人来了,他们高兴不已,但当吉雅泰告诉他们大清已经不在了的时候,这些人惊讶万分:“大清都亡了?那我们还回去干什么呢?”

但老实说,我查了些资料后,觉得这个故事存疑,不一定是真的。

首先是首任大使吉雅泰的履历。

吉雅泰是蒙古族不错,但是在1925年就去了外蒙,然后去了苏联接受培训,到1938年又去了蒙古国,托任蒙古中国工人俱乐部戏剧主任兼全蒙总工会工人之路报社总编辑。

一直到1946年,他才回国,然后到1950年7月又去了蒙古国,-任中国驻蒙古大使。

也就是说,他对蒙古国是非常熟悉的,也住了很多年,如果说这些“大清遗民”是真的,那么为何非要等到1950年才去找他

第二个疑点是:其实在清朝灭亡后,还是不断有中国人去蒙古的,这些大清遗民只要和外界有一点联系,那么就不可能不知道清朝灭亡--北洋--民国这些事情。

去蒙古的第一代移民是在民国初年蒙古独立前(1924年),有一大批从山西、河北等地来蒙做皮毛,扁担生意并留在蒙古国生活。

第二代华侨是1945年蒙苏联军从中国撤军时,顺带一大批东北年轻人来蒙做建筑工、开饭馆、做小买卖等。这些人随后都留下来定住蒙古,取蒙古妻子生子,形成了一股特权阶层。

所以说在蒙古的中国人一直都有,“大清遗民”这件事比较像是故事,在有新的证据出现前,我们还是存疑吧。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管辖太湖的是哪个县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市、县分设,析城区和郊区置苏州市,周围乡、村为吴县,东山、西山及太湖湖区划建太湖行政办事处。

1953年5月,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太湖办事处改建震泽县。1959年撤销震泽县,复并入吴县,隶属苏州专员公署(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解放后的吴县,没有另建县城,全县的党政机关驻于苏州市区。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1984年开始,吴县在离苏州市中心约3千米的城南开辟总面积为20平方千米的新城区。1989年8月,吴县机关迁入新城区。

1995年6月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吴县,设立吴县市,以原吴县行政区域为吴县市区域,市人民政府驻长桥镇。

2000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相城区。

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使用的步枪经过了哪些演变

对于这个问题,这里择其要者帮大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欢迎方家指教。

53式

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和苏联的关系非常好,人称“蜜月期”。老大哥把一些枪械的技术资料出售给了中国。在经过一系列试用、调试与改装后,主要有以下几种,1954年开始配发列装至各个部队。

步枪是53式骑步枪,是苏联莫辛纳甘步枪的仿制品。

冲锋枪则是54式冲锋枪,仿制的苏联波波沙冲锋枪,雷锋那张著名的照片里拿的就是54式冲锋枪。

53式轻机枪俗称“转盘枪”,仿制的苏联DPM轻机枪,转盘里可以装弹47发。

56式

过了没几年,在苏联老大哥的帮助下,我国军队的轻武器又进行了一次升级改造,这就是很著名的56式枪族。

56式半自动步枪,是苏联SKS半自动步枪的仿制品。

著名的AK-47突击步枪,是当时是苏军列装不久的新式轻武器。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中国很快仿制成功AK-47突击步枪,1956年设计定型,命名为1956年式【第7句】:62毫米冲锋枪,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

1956年式【第7句】:62毫米班用机枪是我军第一代制式班用机枪,是苏联RPD轻机枪的仿制品,于1956年生产定型,简称56式班用机枪。

56式枪族,在此后近40年里一直是中国军队步兵班的支柱武器。

81式

1977年开始,中国轻武器研究机构和有关工厂就开始集中力量研制班用自动武器,仍采用1956式【第7句】:62毫米x 39毫米钢芯枪弹。总设计师是著名枪械专家王志军。

由于在1978年就已经明确将来会采用【第5句】:8毫米的小口径自动步枪,81式枪族只是作为一种过渡型武器。但是实战证明,81式枪族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武器。1986年5月,81式枪族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不过,81式枪族外观造型与AK系列枪雷同,被国外称为81式AK。

81式为木质固定式枪托,81-1式为金属折叠式枪托。

95式

为了跟上世界枪械发展小口径的潮流。1971年,我军方开始组织小口径步枪的研制。1990年,时任中国轻武器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的朵英贤,被任命为新一代【第5句】:8毫米班用枪族系统的总设计师。

1995年完成设计定型,全新的【第5句】:8毫米口径枪族系统问世,并一次性通过了国家靶场的试验,被命名为95式【第5句】:8毫米自动步枪。该枪于1997年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和特种兵部队的配用武器首次亮相,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及武警部队第一种大规模列装的小口径自动步枪。

03式

95式自动步枪服役后,也暴露出一些缺点。无托有轻便的好处,但实战历练最多的美军一直使用有托步枪。95式步枪采用弹匣在后、握把在前的结构,许多中国士兵也不习惯。

2003年12月,一种新型有托步枪设计定型,命名为03式自动步枪。03式【第5句】:8毫米自动步枪作为我国最新研制的单兵作战武器,机构动作可靠,适应性强,射击精度高,威力大,全枪的体积和重量也控制得相当好,代表了我国21世纪初枪械设计制造的水平。

03式步枪出现后,对于中国军队轻武器的选择展开了讨论,最终的决定是:两种【第5句】:8毫米步枪配备不同兵种,95式步枪主要配备海军、海军陆战队和空军士兵,03式步枪则主要配备陆军士兵。

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推广普通话,这样有哪些重要意义呢?你怎么看

民族共同语的重要性

典出《郁离子》:古时东欧国(现在的温州),“火”和“虎”读同一个音。这个国家没有 砖瓦,盖房使用的都是茅草,所以火灾特别多,人们都为此苦恼。

海边有位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一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捕捉老虎。冯妇所在的地方因此没有虎。商人回到东欧国后,把 这件事告诉了东欧君。东欧君非常高兴,就命商人带着大量财物到晋国去请冯妇。

冯妇到了以后,东欧君热情接待。第二天,市区内正巧着火,市民跑来告诉冯妇。冯妇卷起袖子跟着市民出来找虎,没有!大火逼近了宫殿边的店铺,市民们推着冯妇跑,还是被火烧死了。冯妇到最后也没弄明白。

这就是语言不通而造成的悲剧。

一个国家必须有统一的语言,语言不通,会付出惨痛的代价。语言不但是交流的工具,还蕴涵着文化思想。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提高了民族的凝聚力。如果各地区的人都使用各自的方言,互相语言不通,就会产生距离,民族感情就会疏远。长期 下去,国家就会造成分裂。

所以,新中国成立 以后,马上制定出了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这么一种语言,我们称之为普通话。从此,普通话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全国各地区、各民族都要学习使用。各地方言(包括北京话)可以保留,限定在一定场合、特定环境下使用。在正式的交流中必须使用普通话。统一的语言是各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家走向兴盛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哪个县

天祝,藏语称华锐,意为英雄的部落,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是建国后由周恩来总理,并于1950年5月6日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建国后最早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藏族自治县之一,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全县有藏、汉、土、回、蒙古等16个民族,总人口23万人。全县总面积71【第49句】:8平方公里, 是石羊河流域6条内陆河和黄河流域2条外流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

天祝,东靠景泰县,南接永登县,北邻凉州区、古浪县,西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接壤,西与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县毗邻。兰新铁路、312国道纵贯南北,人流、物流、信息流十分便捷。境内群山环抱,峰峦叠嶂,有郁郁葱葱的苍茫林海,终年积雪的雪山大川和碧草如茵的广阔草原及多条内陆河流。海拔最高4874米,最低2050米,年均气温属大陆性高原气候,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区位优越,资源富集,素有“高原金盆”之称,是甘肃省综合资源最丰富的少数民族自治县。

天祝旅游资源独具魅力,特色鲜明,大自然赋予这里秀美的山川,先民们世世代代在这片土地繁衍生息,形成了多民族文化融合而成的“华锐文化”。

美丽的天祝,人杰地灵。这里有北方五大名刹之一的天堂寺等十五座藏传佛教寺院;有国宝级青铜牦牛和汉、明长城遗址;有世界最高的宗喀巴大师木雕坐佛。这里曾涌现出了乾隆国师章嘉·若贝多吉、乾隆大呼图克图土观·罗桑却吉尼玛等众多名流学者和高僧大德;有壁画、唐卡、堆绣等精美别致的民间艺术;有特色鲜明的藏土婚俗。

天祝,这片美丽神奇的高原圣土,张开雪山般雄壮的臂膀,草原般宽阔的胸膛,热情欢迎四方宾朋、八方来客,品味天祝、感受天祝。(拍摄:李占忠)

喜欢就请您关注点赞并评论,谢谢!

有人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素质实现了飞跃,为什么还有人妄自菲薄

解放后到八十年代在短短的三十年间,人民的素质是有质的飞跃,消灭了黄,赌,毒,流氓,地痞,到处是雷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心纯朴,没有假货,没有奸商。现在人的文化素质上普遍提高了,但道德却大滑坡,不如四十年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7966.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