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下面两章论语中的语录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第1句】:小不忍,则乱大谋。

出自《论语·卫灵公》。小事上不能忍耐,就往往会破坏了大计划。

【第2句】: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出自《论语·卫灵公》。君子不因为有别人说其好话就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连他所说的正确的话也舍弃掉。

【第3句】: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出自《论语·季氏》。庶人:百姓。国家的政治清明,那么,百姓就不会有非议了。

【第4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出自《论语·阳货》。人类的本性是相近的,只因为后天的习染不同,所以会有很大的差别。说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会对一个人的品性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5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出自先秦《论语·季氏》。远方的少数民族不臣服,那么就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感化、同化他们,使他们归化。这是孔子对于解决与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政治主张,其主旨是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德感化未开化的民族,使其臣服。

【第6句】: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出自先秦《论语·季氏》。不怕贫穷,就怕贫富不均;不怕国小民少,就怕社会不安定。这是孔子对治国的见解,主张缩小贫富差距,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

【第7句】: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出自《论语·季氏》。朋友正直、诚实、见多识广,对你是有好处的;朋友虚情假意、附和应酬、花言巧语,对你是有害的。

【第8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出自先秦《论语·颜渊》。百姓丰衣足食,国君还担心不能解决温饱吗?百姓衣食无着,国君还能锦衣玉食吗?此言百姓与国君是一体的,因此要将解决人民的温饱当作治国安邦的首要问题。

【第9句】: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出自先秦《论语·子路》。对于自己要时刻保有知耻之心,出使他国要不辜负君主交付的使命,这就可称得上是士了。这是孔子对“士”所提出的标准。

【第10句】:近者说,远者来。

出自先秦《论语·子路》。让本国民众高兴满意,让他国的民众敬仰归附。这是孔子在回答叶公问政时所提出的治国理想。其中心思想是要求统治者加强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收万民之心。

【第11句】: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出自先秦《论语·子路》。刑罚不恰当,那么老百姓就不知所措了。此言强调执法务必要公允,这样才能发挥法律杀一儆百的效果。

【第12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执政者如果自身言行正当,即便不下命令,下面的人也会去做;如果其言行不正,纵然下了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听从。

【第13句】:近者说,远者来。

出自《论语·子路》。说:同“悦”,高兴。君主向近处的百姓施惠,使其欢悦,那么远处的百姓也会纷纷前来归附。

【第14句】: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出自先秦《论语·泰伯》。宫室建得低矮简陋些,把主要力量放在整理沟渠、发展农业生产上。此言是劝谏统治者应把农业放在首位,多关心些民生问题,少在宫室营造上铺张浪费。

【第15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出自先秦《论语·颜渊》。使国家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就能相信政府了。这是孔子回答学生子贡如何从政时所发表的见解,认为解决老百姓的温饱、提升国防实力就能保障国家安全,赢得人民的信任。

【第16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出自《论语·乡党》。粮食不嫌舂得精细,鱼肉不嫌切得细致。

【第17句】: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出自《论语·子路》。泰:泰然,镇定。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却不能泰然自若。

【第18句】: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出自先秦《论语·颜渊》。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走正道,谁还敢行事不正呢?这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做领导的要正人先正己,凡事应该以身作则,为他人作出好的榜样。

《论语》中的孔子语录你最欣赏哪个

小人与女人难养也!女人为何全是小人呢?主要女人比男人能生产,且有三个月的假期,而三个月假的第一个月,女人那时绝对禁处,不让男子碰的。平常月例假也是,。心理生理变化大,从闺女变成母亲,虽提升了,却把爱百分之八十转移到儿女身上!没办法的事,有些男人不理解做母亲的难处!

《论语》中有哪些经典的语录

  论语中精辟的句子   【第1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2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3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第4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5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6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7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8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9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10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11句】: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12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13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14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15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16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17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18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第19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第20句】: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21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第22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23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24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第25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26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27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28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29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30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31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第32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33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最喜欢哪句《红楼梦》中的语录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众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段开场白,作者将阅读者阅读后的心情,感受提前描述出来。他的本意是让阅读者慢慢读,仔细品。不要一目了然地像走马观花。曹雪芹用心其深,耐人品味。此著荒唐?谁解其味?

《论语》中你信手拈来的是哪一句

简单的一句话,做到却很难,

吾日三省吾身!

人能正视自己不易,人能把自我约束变成一种习惯更不易,当然若把不易做到任意,人必获益。

醉了,少说两句。

你最欣赏《论语》中的哪些话

《论语》中喜欢的句子太多,列举几个吧:

一: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对待一个人、事,千万不要道听途说,人云亦云,不可随便下定论,更不可以据此传播,这在修行德行上是要不得的,所以有句话叫“谣言止于智者”。

二: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父母老了,儿女尽量不要出远门,如果一定要去,一定要先妥善安排好,不要让父母没人照应。

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也脍炙人口,一句话点明了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君子谈论事情,只问道德上该不该做,小人谈论事情,只问有没有利益可图。

四: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标准,见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就要想自己也要达到那个境界水平,见到一个不如自己道德学问的人,就要把他当成自己的镜子,参照自己身上的不足,反省自己。

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切人、事、历史,都是人的问题,人才能够弘扬道,弘扬真理。但是“道”,也就是自然规律,它是抽象的,呆板的,不能弘扬人。所以现在提倡以人为本,确实是这么回事。

《论语》中还有很多话,都很有意义,大家也可以在下面留言处一起分享!

《论语》中是怎样训练百姓打仗的

孔子没有说怎么打仗,这可能不是夫子的专长,但这绝不意味着夫子不知道战争的重要性,特别是春秋时期,战争几乎是家常便饭,所以夫子在《论语 子路》还是有关于对国民进行训练的。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夫子说:要精通军事的教官,教老百姓七年,老百姓就可以上战场打仗了。

本人没有经过任何军事训练,所以就有些搞不懂,为什么孔子强调要训练七年,好像现在当兵是要三年吧。总之,孔子认为,不管打不打仗,都要训练自己的老百姓七年,才可以自保。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如果不训练自己的国民呢,孔夫子认为,如果不训练自己的国民,基本上就是放弃他们,任他们自生自灭了。

孔子都这样说了,可见春秋时期形势的严峻性。就是说如果没有两下子根本不能自保。不像现在我们有强大的军队做靠山,不用自己再去少林寺练几年。

不过,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最好还是去学一下武术,因为现在的人运动越来越少,高血压,心脏病越来越多,去医院做个心脏支架要好几万。练练武术,一个可以增加运动量,使身体健康。另外,遇到昆山龙哥这样的混混,不至于被砍,说不定还能反杀,一举两得!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是怎么样养成的

“君子”一语,广见于先秦典籍。《易经》《诗经》等古籍已经开始使用“君子”一词,“君子”原是指发号施令,治理国家的人。在孔子那里,君子与贤者、圣人、士人等有相同之处,都是指道德高尚、品质优良的人。《论语▪述而》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他还常把君子与小人联系在一起,作为一个对比的存在。比如“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君子人格”是《论语▪宪问》中孔子提出来的:“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意思是:“君子之道”有三方面,我未能做到。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睿智的人不会迷惑,勇敢的人不会畏惧。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至少应该具备仁、智、勇三种品格。

结合《论语》与儒家其他典籍关于君子人格的论述,我认为一个君子人格的培养,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君子要有仁德之心。孔子主张要“仁者爱人”,一个没有仁爱之心的人,不可能具有君子人格。国君要爱民,实施仁政;普通人要爱人,有爱他人之心。“让世界充满爱”就是真正的仁德之心。

君子要有智者之脑。孔子认为君子要“知者不惑”,就是指人要有睿智才能不迷惑,才能够在大千世界中辨明是非。一个没有辨别之力的人不是睿智之人,没有睿智难免在生活社会中糊里糊涂,糊涂则难以修炼成君子。

君子要有勇者之品。一个君子要有勇毅刚强的品格,勇敢的人能够不怕挫折与困难;人生不易,面对未来不可知的艰难时世,懦弱之人难成大事,只有坚毅勇敢的人才能成功渡过难关。

君子要养“浩然之气”。“浩然之气”就是浩然正气,就是一身正气,铮铮铁骨,刚直不阿。君子要“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敢同霸王争高下,不向邪恶让寸分”。

君子要富贵不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移。“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大丈夫就是君子,人得志时,大家一起努力实现理想;不得志时,则独善其身。贫穷不会改变其心志,高压不会使其屈服,顶天立地,方为君子。

君子要“慎独”。“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无人伴守的时候,也能够独善其身,“不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真正的君子,有人无人的时候,对人对事都一如既往,不欺骗不轻狂,一如既往的本真。

君子要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就是君子应该像天体一样运行不息,发奋图强;君子度量要像大地一样包容万象,厚植德行,承载万物。君子要自强自立,力求向前,刚强坚毅,有所作为。

君子要恪守“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君子的为人处事要守正持中,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不说过头话、不做过头事,处事留有余地。中庸之道不是做人做事无原则,而是关键在于不偏不倚,公正待人处事。

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倡导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意思是:那些要想弘扬自己好的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总之,君子人格的培养主要还是要在仁心、智慧、勇敢、自强、中庸、慎独、正直与立业上下功夫,这些方面做好了,就是一名谦谦君子。

《论语》中的“杀身以成仁”的意思是什么

杀身成仁——仁道第十二则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原《論語•衛靈公》)

杨伯峻:孔子说:“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因而损害仁德,只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钱穆:先生說:“一個志士仁人,沒有為求生命安全而寧願妨害仁道的,只有寧願殺身來完成那仁道。”

一个哲人说:“如果说这个世界还有一点公平的话,那就是:做真学问的人也许凄凉度日抱恨而终,但名利双收的御用学者,其下场却可能更可悲,因为历史会证明说:那些御用学者做的学问是假的。仅仅这一句话,就足以安慰不畏强权追求真知的人。”

如果详细了解孔子,你会发现,孔子就是一个做真学问凄凉度日抱恨而终的人。现代小人总在攻击孔子,说他一心想做官——周游列国的目的是为了做官,教育学生也是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但是他们除了污蔑栽赃外,却没有一点事实证据。

其实,以孔子的学识和德才,他只要稍微放弃仁道原则,就随时随地都可以弄个一官半职。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就是认死理,太较真;官方语言是原则性太强,缺乏灵活性;而用孔子自己的话说,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早期,孔子曾经说过:“朝闻道夕死,可矣。(自从了解到圣人之道,我就决定终生固守之,无论何时何地,也不管环境顺逆,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辞。只有这样,才可以行圣人之道。)”他教导学生“当仁不让,於师。(你们遇到符合仁道的事,要敢于担当,见义勇为,以此成为民众表率,引导大家共同奋斗。)”

上面说到,小人污蔑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向统治者乞求做官,根据历史记载,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孔子和弟子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一直住在老虎频繁出没的地方。可就是因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坟墓哭泣。孔子感慨地说:“苛政猛于虎。”因此孔子对统治者说:“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对于贫穷的人,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扩展他们的生存空间、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使他们安居乐业,对于为富不仁的权贵阶层,消除残暴,制止杀戮,做到这些,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话才是真实无谬的啊……那种不行“善人”之道,即对民众不自由,不民主,不宪政,而用“残、杀”的暴政企图使民众战栗、恐惧来治理国家的,就是遗弃、背叛民众,而最终也将被民众所遗弃。)”

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坚决反对暴政坚持主张仁政的政治家。这么一个清正廉洁的人,能够得到顽固实行暴政的统治者们任用做官吗?

孔子为了固守仁道,宁愿杀身成仁。他这样做,能够说他一心只想做官吗?他教育学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无论是在居住的地方与人相处,还是在外面办理事务,抑或在社会上结交朋友,都要做到谦虚有礼,端肃认真,诚恳厚道。仁者纵然到了外族外邦夷狄之地,依然坚守仁道;惟仁德威武,无远弗届)。”(原《论语•子路》)难道是要学生放弃仁道去做官吗?

孔子决不是口头革命派。孔子晚年为了普及仁道而周游列国,先后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经历过无数艰难险阻,几乎死于非命。有一次,孔子到了卫国,在前往陈地时,途经匡城,颜回举策指着郭外缺口说:“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因孔子身材高大,被匡人误以为是鲁国的阳虎,而遭围捕,被困五天。子路感到愤怒,夺戟准备交战,但被孔子阻止。孔子以仁德化解了危机得以安全离开。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卫灵公提供孔子在鲁国时的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时间后,由于遭人诬谄而被迫离开。

孔子到了宋国后,在大树下和弟子习礼。宋国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将大树毁掉。弟子见状打算尽速离去。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为了宣示仁道,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

吴伐陈,楚救陈之际,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随即出发。陈国有人惧怕孔子为楚国所用,便将孔子围困在陈的野外,孔子等人走动不得,绝粮七日,许多弟子病倒不起。弟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旧讲诵不绝。后来派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接孔子才得解困。孔子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临危不惧,轻视钱财,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学生,使学生们由衷地记录下孔子的言行,因此得成《论语》而传世。

志士仁人,——立志于终身践行仁道的人;無求生以害仁,——不会为了求得保存生命而损害仁道;有殺身以成仁——但为了维护仁道,却可以牺牲宝贵的生命。

论语中,挑一句你最喜欢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确确实实让我受益终身。

我父母均是出生在上世纪【第2句】:三十年代,一个“布衣"家庭。母亲目不识丁,父亲是新中国建立后,在"扫盲班"学了几个字。他们没有知识但有些"文化",打我记事起父母常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长大后走哪都不要充‘能’(认为自己很行),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等等,听多了觉得很烦。

在我的学生时代是"动乱"的十年,是批判封、资、修的年代,孔子更是打击的对象。根本没有《论语》这本书。“三人行,必有我师",是作为"俗语"我铭记于心的。后来我方知出自于《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回想那时父母的"教导",与此语此义大同小异。从此,我便将“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我的"座右铭"。上学时我在课桌上刻的是它,上班时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放的是它,自家书桌上也离不了它。

在学校它提醒我不耻下问,虚心向别人学习,使我成为学生中的姣姣者。在工厂我拜老工人为师,处处好学,从一个普通工人到企业管理者。在机关我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从一个小办事员到一个"班子成员"。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4920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