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录解释
大家好,欢迎来到百家号小迷糊书屋,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论语》里面那些精华的语句。希望大家细读必定受益匪浅。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集结。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的体现了孔子的伦理思想政治主张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此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论语在古代,有三个版本《古论》,《鲁论》和《齐论》。现在大家看到的论语是由《鲁论》和《古论》整理形成的版本。
接下来小编就整理了一些值得让人记在心里的句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1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着和谐融洽的氛围,但是他对待任何事情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小人则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长和他人保持一致的看法,但实际上并不能强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在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君子。虽然和大家看法可能不同,但是我们应该学会包容。当其他人和我们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到时候,应该能够与人赤诚相见,相互讨论。而不是只在乎自己的看法,或是对别人的看法不能包容,这句话在告诫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和而不同。
【第2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则是利益。
出现这句话的根本原因是中心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意思是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君子都是以“义之与比”而后为之的。这句话也是在告诫我们考虑一件事情,该不该做的时候应该先考虑这件事,符不符合道义,而不是一昧的受利益驱使忘记自己应该做什么。
【第3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同样出自论语。在我们学生时期就已经在书本上学过。这句话的意思是,时常温习旧的知识,而从里面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
我们对待内容不能一知半解,同样的内容,可能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心情所体会的内容都是不同的。我们时常要温故而知新,不能停留在旧知识上。
【第4句】: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心只想达到。过于性急,反而不成。而一昧去在乎小的利益,则大事不成。
这句话也是在告诫我们。欲速则不达,急于求成,会导致最终的失败,我们做人做事的时候应该放远眼光,注重知识的积累,厚积薄发。千万不能急功近利。
【第5句】: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评论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光看表面,不仅要听其言论,还要观其言行举止这样才能够了解全面。
【第6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个人在考虑事情的时候没有长远的考虑和打算,那么就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智者是不会被眼前的得失所牵绊,因为他思考的是长远的发展,而不是眼前的利益。
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为眼前的一些得失扰乱我们的思绪,那样就会有长远的忧虑。
好了,关于孔子的论语今天小编就说到这里。论语里其实有很多大智慧,值得我们去学习。更有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值得我们去慢慢研究。论语是一门大学问。如果我们用心参透仔细学习相信一定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极大的帮助。
如果大家觉得对自己有帮助,请关注小编。小编每天都会为大家带来精彩内容。百家号小迷糊书屋原创,转载请注明,谢谢。
每天几首诗,读诗,读史,明智。
《论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怎么解释
觚不觚,觚哉觚哉。
出自《论语·雍也》。
觚,是一种古代流行的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用青铜制成,口作喇叭形,细腰,高足,腹部和足部各有四条棱角,容量有说是3升,也有说是2升。
觚不觚:制作的觚不像是觚,像是而又不是,似是而非的意思。
觚不觚,觚哉觚哉,字面上的意思是:觚不像觚,那它还是觚吗?
孔子,是儒家的代表,推崇的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
而儒家的主要思想架构,主要是由“仁爱”来填充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地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认为这种局面是混乱的,面对这样的现象,发出了“觚不觚,觚哉!觚哉!”的感慨。
在他看来,“觚不觚”这类表层符号的混乱,意味着“君不君”、“臣不臣”等等深层价值观念的动摇。因此,他竭力主张以“正名”的方式来重新整顿价值观念和符号体系,并理顺二者之间的表里关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中的孔子语录你最欣赏哪个
小人与女人难养也!女人为何全是小人呢?主要女人比男人能生产,且有三个月的假期,而三个月假的第一个月,女人那时绝对禁处,不让男子碰的。平常月例假也是,。心理生理变化大,从闺女变成母亲,虽提升了,却把爱百分之八十转移到儿女身上!没办法的事,有些男人不理解做母亲的难处!
《论语》中有哪些经典的语录
论语中精辟的句子 【第1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第2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3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第4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5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6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7句】: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8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9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第10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第11句】:巧言令色,鲜矣仁。 【第12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第13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14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15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第16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17句】: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第18句】: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第19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第20句】: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第21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第22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23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24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第25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26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第27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第28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29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第30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31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第32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33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整部《论语》二十章,你认为是零散语录的组合,还是有其内在逻辑关系
谢谢!有教无类,因才施教,应病予药。形散神不散。都致力于做人。
李泽厚论语今读中对文质彬彬是如何解释的
李氏从他的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出发,以为质是情感,文是理性。质胜文则近于动物,而有生命。文胜质则如同机器,更为可怖。
读《论语》有什么好处
提升道德修养,提高文化素养。以及写作和说话能力及为人处世境域。
刘树成对《论语》中“不愤不启”是怎么解释的
有人说,现在群众民主意识与文化素质不高,在基层村主任选举中,有用五百元賄赂就把选民收买了,投村霸的票的情况,这样的票决能行吗?这是由于主持选举的人不得票决要领造成的。《论语》说"不愤不启”,意思是:不到人们对装门面的花“卉”式选举愤(字意)怒时,不启动票决(详见《破译论语背后的龙学密码》)。即像《智取威虎山》中打虎上山前,让“小常宝控诉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一样控诉村霸罪状,唱"国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然后启动票决,就是"醉金刚"(《红楼梦》中素质差的人)也会投正义票,不会出卖投票这一生命权的!
文/刘树成
为什么有些人要学《论语》
宋人说“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我非常赞同这句话。我想学《论语》一方面是被孔子的个人魅力所倾倒,那种所谓“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也许是那种“鸟兽不可与同群”的汲汲于治世安邦的努力尝试吧。
另一方面,儒家专注于“入世”之说,但有些为人处事的道理得自己琢磨。比如我之前觉得自己是小透明,没人想主动认识我,很是寂寞苦闷。后来看到《论语》中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也许自那天开始,我就不纠结于怎样讨别人喜欢,而是努力提升自己,就像最近流行的一句话“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以上只是简单地谈了一下,有些地方可能不全面。总之,“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吧。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127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