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郭沫若的话剧

国家博物馆《中国近代文化名人蜡像艺术展》郭沫若蜡像

介绍

在20世纪的中国,郭沫若是一位对现当代民族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他是一位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杰出诗人、作家。他一生写下不少于2000万字。他在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翻译、古籍编纂、书法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郭沫若在文学领域的成就,除了“五四”时期的新诗创作外,就是历史剧的创作。他的历史剧虽然数量不多,但在他的全部作品中却占有很大的地位。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始于20年代初。 1921年,发表历史剧《苏武与李陵》片段; 1923年创作第一部完整历史剧《卓文君》;后来又写了《王昭君》等。但他的历史剧真正引起轰动是在20世纪40年代。

《屈原》创作起源郭沫若的话剧。

1940年代初的中国,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蒋介石消极抗日,却加紧了对陕北解放区的军事和经济封锁。 1941年1月,发生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了打破白色恐怖,周恩来提议于1941年11月为当时还只是“无党派民主人士”的郭沫若庆祝50岁生日。

为了庆祝郭沫若50岁生日,重庆文艺界献上了两部话剧,一部是杨汉声的《天国春秋》,一部是郭沫若修改后的早期作品《唐地花》。由于《唐地之花》突出歌颂正义,很多观众连续看了三四遍,周恩来看了七遍。 《唐地花》的成功演出极大地激发了郭沫若创作历史剧的热情。

有人建议郭沫若再根据屈原写一个剧本,他欣然同意。 1942年元旦,郭沫若还没开始动笔,报社就已经宣布:“今年将有《哈姆雷特》、《奥赛罗》等历史剧。”周恩来得知此事,特意来看望他,说:“屈原这是一个好题材,正是因为屈原受到迫害,他才怀着悲愤写下了《离骚》。“皖南事变”后,我们也受到迫害,所以写这部剧很有意义。郭沫若也认为“现在的中国乃至当今世界是一个美与恶、道德与不道德斗争最激烈的时代,也是一个必须保持和弘扬斗争精神的时代……现实,最重要,迫切要求文学艺术发挥其反纳粹、反法西斯、反对一切暴力侵略者的武器作用”。他决定将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

周恩来为皖南事变题词

《唐地之花》剧照郭沫若的话剧。

《屈原》创作亮点

《屈原》创作于1942年1月2日至11日,1942年3月由文林出版社单行本出版,同年4月上演。郭沫若花了10天时间,打造了经典。写这部剧时,郭沫若的心情非常高昂。他觉得“这几天脑子特别清醒,没有其他意外的障碍。一动笔,奇妙的想法就冲出来,冲到笔下。这种现象历史上从来没有见过……” ……真是太高兴了。”他边写边把稿子送到文工委去刻在蜡纸上,往往刻蜡纸的人跟不上他的书写速度。

《屈原》手稿之一

1942年文林出版社出版的《屈原》(图片来自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屈原》拍完后,郭沫若经常邀请导演陈丽亭、演员金山、白杨、张瑞芳等人到家里做客。有时周恩来也在场。郭沫若向大家介绍了剧情梗概,并背诵了剧本并进行了解释,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义愤填膺,时而低声哼唱。 《屈原》演出前,在演员金山家的一次宴会上,几瓶酒上桌后,郭沫若受到了大家的敬酒。他喝得脸色通红,眼睛闪闪发亮,自告奋勇给大家表演杂耍,背诵《雷霆颂》——,并对扮演屈原的金山说:“听听我的感受!”起初,他坐在地板上,慢慢地背诵。随着诗句的展开,他的心情越来越激动,胸中仿佛有惊涛骇浪涌出。当说到“啊!电,你是宇宙中最锋利的剑!砍它!砍它!劈开这比铁还强的黑暗,劈开它!”就在这时,郭沫若一个箭步跳到了床上,站在了床上。我在床上跳来跳去,兴奋极了。所有演员都被郭沫若的气势吓倒了,白床单也因此吃亏,但金山却一直说“值得,值得”。 郭沫若的话剧。

郭沫若还打算将剧本交给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孙福源出版。朋友提醒他剧本是否会造成“麻烦”,他回答说:“在我砸碎这个花瓶之前,国民党报纸必须先替我刊登剧本。” (这里所说的花瓶郭沫若指的是国民党,任命他为文化工委主任,其实是一个摆设。) 正如郭沫若所料,1942年1月24日至2月7日,剧本《屈原》 《中央日报》副刊连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潘公展读后,看到作者的文笔,勃然大怒。他斥责部下说:“怎么了?我们的报纸公开发表批评我们的东西!”该命令立即被撤销。孙福源编委.

《屈原》演出

1942年3月上旬,中国戏剧社等团体正式排演《屈原》。 4月3日,《屈原》在重庆柴家巷国泰剧院首演。由陈立亭执导,金山饰演屈原,白杨饰演南方王后,顾吉饰演楚怀王,石宇饰演宋玉,石超饰演上官大夫。金尚、张瑞芳饰演婵娟。

1942年历史剧《屈原》剧照

郭沫若、于立群与《屈原》导演陈丽婷(前左1)、演员金山(后左5)、白杨(后左4)、顾杰杰(后左6)合影和别的。

《屈原》在重庆首映17天,影院爆满,引起巨大轰动。当时有媒体报道称:“出席人数空前……堪称杰作。”不少人甚至专程从成都、贵阳赶来观看演出。整个山城都沸腾了。无论是在学校、马路上,还是在渡口、车站旁,经常能听到人们背诵《屈原》中的台词:“风!吼!吼!使劲吼,加油!” ……爆炸了……”看完后的几天里,人们沉浸在《屈原》的情感氛围中,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雷电颂》。

郭沫若几乎每天都在演出现场,琢磨剧本台词,观察观众反应,这也引出了“一字大师”的故事:

有一次,郭沫若在观众席上观看自己创作的历史剧《屈原》的演出。第五幕第一场,他听到婵娟骂宋喻:“宋喻,我很恨你,你辜负了老师。”教训,你就是个没骨气的书生!”

郭沫若听后觉得骂得还不够,就到后台和“婵娟”商量。

“你看,如果‘没骨气’后面加上‘不要脸’三个字,会不会更重?”郭沫若问演员。

一个正在化妆的演员突然灵机一动,打断道:

“你为什么不把‘你是’改成‘你这个’、‘你这个没骨气的文人’?这太有味道了,太有力量了!”

郭沫若想想,真是妙极了。这个词的变化,确实让这句话变得生动起来。婵娟的愤怒难以言喻。他忍不住拍起手来,惊叹道:“好啊!好啊!好帅啊!”

这件事给著名学者郭沫若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甚至写了一篇题为《一字大师》的文章,表达对这位一字大师的感情。的赞赏。

《屈原》上演,获得巨大成功。在为《屈原》举办的庆祝晚会上,周恩来充分肯定了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宣传和励志作用。 “屈原没有写过这样的诗,也不可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通过屈原嘴里说出来的,他自己心里的怨恨很好。”他还称赞:“在不断的反共高潮中,我们利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优势,在戏剧舞台上打开了一个缺口,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郭沫若同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毛泽东在《看完梁山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中也称赞“郭沫若演历史剧做得非常好”。

抗战六大历史剧

《屈原》之后,郭沫若写了《虎赋》,影射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如魏安历王“消极抗秦”。然后他写了“高渐离”,比“虎符”火药味更浓,暗指秦始皇就是蒋介石。然后他。

关于郭沫若的话剧小编已经介绍到这里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68984.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