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课件系列

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版第二册课件。

教师需要精心准备教案课件,但教师也必须明白教案课件不能随便写。教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规范和标准。您认为好的教学计划课件应该是什么样子?经过一番研究,曲祝福编辑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有用的资料《人民教育版二年级数学第2卷课件》。以下建议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决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数学第2册课件第1部分

教学目标:

1、能够识别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能够识别锐角和钝角,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流程:

1、老师:小朋友们,这是我们宁波的甬江大桥。看,桥上和桥面无数的缆索,形成了许多

许多角度。你能找一下吗?

2、学生交流汇报,让学生用手指找角。

2.学生汇报各组的讨论情况(学生一般有两种分类结果:1.根据是否是直角;2.根据角的大小分为三类:直角、较大的角大于直角、小于直角)

师:根据角的大小,我们可以把角分为直角、大于直角的角、小于直角的角。大于直角的角称为钝角,小于直角的角称为锐角。

直角、锐角、钝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寻找他们并谈论他们。

除了书上的以外,能举个例子吗?

5. 师:刚才我发现了直角、钝角和锐角。现在请您自己创建直角、钝角和锐角。

6. 让学生展示他们所创造的直角、钝角和锐角。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锐角和钝角,那么我们怎样画锐角和钝角呢?您可以用尺子并在手中放置直角尺来尝试此操作。

1)展示你的作品并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角度?

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数学第2册课件第2部分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同级混合运算》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民教育版二年级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创设了“图书馆阅览室”的问题情境,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表达式运算,明白在没有括号的计算中,只需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加减法或乘除法。让他们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逐步提高计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通过解题的过程了解“同级混合运算时,应从左到右计算”的原理。

能力目标:在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够正确使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能够正确书写离型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离型计算。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进行离型计算并掌握离型计算的书写格式。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时,让学生通过图书馆场景了解操作顺序。

2、发现和讨论方法:利用我们小组合作座位的优势,让小组讨论、讨论计算过程,从而掌握计算方法。

三、说学法

以书本为载体,以观察、比较、小组讨论、推理、应用、口算为主线,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学习和思考的空间。

四、说教学设计

(一)温习旧知识,引入新课

课件提供了包含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符号的练习。

口头计算下列问题。

78﹦ 147﹦ 159﹦ 2012﹦

45﹦ 86﹦ 153﹦ 44﹦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符号吗?他们两个是好朋友,猜猜他们是谁?学生根据之前回忆的运算的特点,将这四种运算符号进行分组。

过渡:接下来我们将通过这些操作来解决学生在阅览室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四种算术运算,因此在入门过程中,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回忆四种运算的含义,然后找朋友让他们深入了解运算根据含义。这样不仅达到了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更是为后续的学习铺路。同时,童趣活动也能在上课之初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2) 总结发现的特征的顺序

1. 混合加法和减法,并感知运算顺序。

师:同学们正在阅览室看书、学习。

课件:上午阅览室有53人,中午离开24人,下午进来38人。下午阅览室里有多少人?

师:从图中你能看出什么信息?

学生:原来,上午在阅览室看书学习的有53人,中午离开的有24人,下午进来的有38人。

师:你能找出问题所在吗?

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它们。

老师:下午有多少人在阅览室看书学习?你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写下来?

学生栏公式:53-24=29(人) 29+38=67(人)

师: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栏公式:58-24+38

师:我们把这种计算称为“综合计算”。你知道如何计算吗?学生计算并演示计算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58-24+38

=29+38 计算第一步的结果并复制后面的加数

=67(人)计算第二步的结果

教师总结:我们需要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并注意等号的对齐。

师:我们在计算混合加减法综合公式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计算。你发现这个公式是按照什么顺序计算的?

学生:先算左边的方程,再算右边的方程。师:如果我们不遵守这个顺序可以吗?

学生: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总结:为了得到准确且唯一的计算结果,我们在计算不带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从左到右进行计算。

师:你能告诉我下面的综合计算中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吗?

16﹢9﹢8 488﹢17 2510﹢20 32106

学生交流并写出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通过解决问题思路的交流和汇报,学生可以理解计算公式所表达的含义。赋予混合算子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和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在感悟和理解的基础上尝试归纳和总结,直至掌握。掌握应用。 】

2. 混合乘法和除法来体验运算顺序。

巩固现成计算的计算格式,理解运算顺序。

481817 1535

提问: 1、能否将这两个问题写成解耦的计算格式?

2、第二个综合方程首先要计算什么?还有什么?

3.我们按什么顺序计算这些问题?

481817 1535

301755

=47=25

3、总结特点,总结运算顺序。

师:今天我们学的综合计算,你们发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学生:都是从左到右计算的。

学生:都是加减乘除的混合体。

老师:对了,我们这两个朋友的加减法,或者这两个朋友的乘除运算,都叫运算。我们计算运算时,一定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并按照书写标准写下每一步的结果。

【设计意图:课程开始时,学生找到加、减、乘、除的朋友,并将他们分成小组。在这里,我们将详细了解混合加法和减法或混合乘法和除法的运算(称为运算)。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可以为后续学习先乘除再加减的运算顺序做准备。这个链接是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 】

(三)巩固实践,深化新知

1.计算(教材第47页“Do it”)

(1).分配学生讨论每个综合方程的运算顺序。

(2)。学生计算每个方程,老师检查它。检查中,他注重学生写作的规范性。

(3)。与全班同学交流,强调离型计算的书写格式。

(四)课堂总结,谈成绩

今天的课你学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课本第50页的问题1和2。

五、说板书设计

混合经营

53-24=29(人) 29+38=67(人) 153=5 55=25

53-24+38 1535

=29+38=55

=67(人)=25

从左到右数

【设计意图:清晰的落地书不仅可以起到示范作用,还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

六、说教学反思

1、注重情境创设。 “数学来源于生活”。课堂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容易主动调动现有知识。拥有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创设情境还可以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感知和理解。学生初步体验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学习、学会思考、掌握技能。

3. 突出算术并明确运算顺序。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题时,很难理解运算顺序,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算术、理清算法。

4、注重数学思维,坚持让学生讲先算什么,列出计算公式后又算什么。它注重思维的表达,让学生在同一水平上理解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5、注重错误的诊断和纠正。教学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分析。学生犯的错误主要是格式问题(等号对齐);操作顺序(操作顺序不正确)。通过显示和纠正错误来诊断和纠正错误;并进行算法强化练习。

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数学第2册课件第3部分

1、课件演示(教师旁白):在这个春天的季节里,昆虫们快乐地飞翔。看,它们正向我们飞来,但我们只能看到它们的一半。你能猜出它们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2. 如果这些昆虫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完全相同,则称它们是对称的。 (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自然界的昆虫中画出一半的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猜测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切呀切,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对称图形的初步切割、思考与探索。

学生手工剪出一只“蝴蝶”,老师检查指导。

2.报告呈现,优化切割方式。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的蝴蝶很栩栩如生,而有的小朋友剪的蝴蝶却不太栩栩如生?为什么要对折呢?为什么只画一半的“蝴蝶”?

3然后剪出对称的形状来感受对称性。

先对折,然后画切,再用这种方法切出另一个对称的形状。

(2) 尝试一下,了解轴对称图形。

1、欣赏彼此的作品,感受对称之美。

3揭示特色,完善主题。

这样,对折后两侧完全重叠的图形(板书:两侧完全重叠)称为轴对称图形。 (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 (板书:对称轴)

(3)对折一次,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

1. 折叠一张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形的纸。你发现了什么?

2. 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 (理解“完全符合”是什么意思。)

(4)区分和识别轴对称图形。

1.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 (改编自教材第29页“Do it”)

2.学生能独立识别。如果有困难,可以先折叠,然后再判断。

(5)寻找并感受生活中的对称性。

事实上,我们身边存在着很多轴对称现象。请睁开眼睛,在我们的生活中寻找它们。

【设计意图:通过“剪、奖、折、辨、找”等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直观地了解轴对称现象。他们知道对称轴,能够用“折叠”的方法来识别轴对称图形,同时感悟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的现象,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

1、取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所示。首先将其对折两次,然后剪掉一个角。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

2.想一想,然后剪掉。

3展示使用不同切割方法展开后得到的不同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使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理解和识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概念。 】

(1)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说说它。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谈收获,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陪伴下,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进入人生的对称世界。他们不仅能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还能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对称之美。 】

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数学第2册课件第4部分

(一)教学内容:

表中划分(1)教材P13~36页。

(2)教材分析:

本单元分为两个部分:初步了解除法、利用2到6的乘法公式求商。包括以下教学内容:初步了解除法、利用2到6的乘法公式求商、并解决实际问题。

表中的除法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也是以后学习除法的基础。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2-6个乘法公式的商计算和解题方法。

对划分的初步理解分为两个层次:

首先,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部分都一样”的事例和活动情境,树立“平均分”的概念。

其次,基于“平均除法”的概念介绍了除法运算,并解释了除法算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材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从让学生了解“平均分”出发。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式的学习活动,他们逐渐理解除法运算的含义,掌握除法算法各部分的名称。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中,既为学生理解“除法”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知识,又促使学生对“除法”产生了亲切感。

使用2-6 乘法公式求商。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将股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分为两部分。第一段中,股息不超过12,第二段中,股息不超过36。

第一段中,被除数不超过12,即所使用的乘法公式中的乘积不超过12。第二段中,被除数不超过36。教材的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乘法的使用方法公式求商,是用乘法公式求积的逆向思维。

问题的解决与除法计算一起进行。首先,解决问题的内容嵌入到对除法教学的初步认识中。然后,在使用2到6的乘法公式求商之后,还包括解决与平均分数相关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需要乘除两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的内容。教材在解题内容上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它先安排除法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然后安排乘除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内容注重设计学生熟悉的有趣活动和实例情境,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资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具体情况下除法运算的意义。能够读写除法并知道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让学生初步了解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2到6的九九乘法表计算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结合教学,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爱护自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利用2到6的乘法公式求商和解题的方法。

困难:

除法的意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突破方法:

1、结合具体事例和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讨论式的学习活动,逐步理解除法运算的意义。

2、注重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敢于表达自己对数学问题的意见和想法。

教学内容:

教材P13~14、例1、例2以及练习3中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中树立“平均分”的概念。

2 让学生充分体验“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平均分”的面貌初步形成。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老师想把它送给你。请把糖果分发给小组中的每个学生,并要求他们吃完糖果。 (每组糖果数量不同)

(1) 让孩子观察每个小部件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报告。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某些成分的含量相同。你能给这个部门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吗?

(1)孩子们起的名字都很好听。在数学中,我们将每个部分的相同分数称为平均分。

(2) 让孩子们说说哪些组得分平均,哪些组得分不平均。

(3)你能做些什么来让刚才得分不均的小组得分均等?

(3)教学例2:将15个橙子分成5等份。如何划分它们?有多少种方法?

(一)关于分配方案。

(2) 每组的实践活动各得一分。

)、学生汇报法。

A先在每个盘子里放15个橙子,然后每个盘子里放1个,然后每个盘子里放1个,即一个一个地分,每份得到3个橙子。

B先在每个盘子上放2个橙子,然后在每个盘子上放1个橙子。每份有3 个橙子。这样比较快。

C 在每个盘子里放3 个橙子,刚好够将每份分成3 个橙子,这样可以加快分割的速度。

D 刚才,学生们用不同的方法将15 个橙子分成5 份,每份包含3 个橙子。这意味着将15 个橙子分成5 等份,每份3 个橙子。

(4)你喜欢什么样的划分?为什么?

1. 分割:将8根小棒分成4等份。每个部分应该有多少根棍子? (学生动手操作得一分)

2.完成课本第14页的任务,将12瓶矿泉水分成3等份。

3. 练习3 的问题2。

(1)确保二次除法符合题意。

(2)引导学生观察第三种划分方法是否是平均分?应该怎样做才能使其符合问题的含义?

5. 列出生活中平均分数的例子。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数学第二册课件第五部分

1.初步了解写减法校核计算的算术原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要求:

让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养成认真计算、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到核对计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查减法,养成认真计算、核对的好习惯。

1. 将以下减法方程改写为加法方程。

2. 根据课本:“如果将例3中的差和减相加,结果是多少?算一下。”

指定两名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表演,其余学生将进行以下计算。

做完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说说加减法方程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入新课。

1、教师将上述两题中竖式表达的相同部分用线连接起来,如下:

根据学生的观察和讨论,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我们采用“差加减数来验减法”的方法。

教师讲解: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不仅要掌握计算规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计算方法,养成核对计算的习惯。

用垂直微积分来命名,然后通过加差和减法来检查计算。全班同学一起计算并检查计算结果。

(2)利用学生的板书表演,点名讲解计算过程。 (数字必须对齐,从低位开始。如果百位不够,则从千位退1,得到10。百位17减去8得到9,千位留下3 .)

(3) 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差值与被减数之和是否等于被减数。

老师还指出:如果问题不需要验证,为了简单起见,不必再写一个竖式表格进行验证,只需使用原来的竖式表格进行验证即可。检查时,还可以将差值和减数相加,看看数字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从下到上看原来的立式,并让学生口述:0加个位6是6,1加十位2是3,9加8百位是17 ,千位四舍五入为1。加3 得到4。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一起阅读校核计算方法。

完成课本“Do it”和练习1 - 3。

练习第二十五题中的第八题和第九题。适合有学习能力的学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数学第2册课件第6部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比较初步了解物体平移、旋转的变换特点;初步能够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 能够翻译方格纸上的简单图形。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场景介绍今天我带大家去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 (参见教材第37页彩图)

(1)看一下,告诉我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设施?

(2)这些游乐项目如何运作?

(3)游乐项目中的不同运动项目可以分为几类?它们是如何划分的?

(4)先交给自己,有困难再四人一组讨论。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答:翻译一下:火车沿直线轨道运行、缆车沿直线索道滑行、火箭起飞等物体都是沿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叫什么?

B:旋转:风车、轮子等都是绕着一点或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这种运动叫什么?

(2)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3)使用学习工具在桌面上进行平移和旋转运动。

总结:通过观察和生活中的实例,可以初步感知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2)如果向上移动5格,它会移动吗?

(6) 如果你向右移动4 个空格,然后向下移动3 个空格,你会移动它吗?

(7) 判断向右移动4格得到哪条船? (课件显示教材P43页第一题)

(8) 哪些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鱼重叠? (课件显示教材P44页第4题)

2.体会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的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您还有什么问题?你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习这些新知识的?

3、课后活动采用平移、旋转来进行动作。

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数学第2册课件第7部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数字的排列顺序,理解数字的含义。

2.掌握阅读规则,能够阅读万以内的数字。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中间、末尾有零的万以内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

方格纸(绘图纸)、计数器、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展示三位数字并引导学生读出。 (自创题目)

2.你学会了哪些计数单位?

二、探究新知

1.教学实例5.(zy185.com模型资源网)

(1)指导学生数出(或投影)画纸上小方块的个数。 (参考课本例5的问题。)

让学生明确一万就是一万,“万”也是计数单位。

(2)总结所学的计数单位。

2.教学实例6.(适时展示课件“计数器”)

(1)指导学生一边拨动计数器上的珠子一边数数。从一千开始,一一数到一千二十。

老师提醒学生从一百数到一百二十时要注意什么?

(二)从中午九百九十五开始,一一数到两千零五。

启发学生观察右边的一万是多少?

数到十、一百、一千、万时如何移珠?

(3)从九千九百九十开始,一一数到一万。

让学生明确:相邻两个数字的千和万之间的小数关系。

(4)边拨边数计数器上的珠子。

从三千九百九十,一一数到四千零八。

从四千九百五十数到五千五。

从八千五百数到一百数到九千五百。

3教学实例7.(适时展示课件“计数器”)

(1)在柜台上展示745、280、609,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并告诉他们如何阅读?

(2) 柜台上显示3745、20xx、6009。

显示数列表。

拨打3745,阅读其内容。

拨打20xx并读取其内容。

拨打6009,阅读其内容。

(三)阅读时应注意什么?

让学生明确:读的时候,首先确定哪一位是最高位。

如果中间有一两个零,则读作“零”。

无论末尾有多少个零,都不会被读取。

(4)引导学生总结万以内数字的读法。

(5)展示万以内数字的读法,引导学生阅读。

(6) 去做吧。

读下面的数字,说出每个数字由多少个千、百、十和个组成。

2438 3704 5008 6900

三、全课小结

课堂练习

1. (1) 一个数字,右数第三位是()位。第四个位置是()位置。

(2) 一个四位数字,其最高位是( )位。

2. 阅读下面的数字。

2469 5023 6007 10000 9030 7006 3507 2800

人民教育出版社二年级数学第2册课件第8部分

第2课

目的要求:通过练习,学生能熟练运用乘法口诀,准确、快速地计算求积和商。

教学重点:巩固乘法表算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快速地计算和和商。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 熟记1到9的乘法口诀表。

2. 可视化计算

6312435744551714211634262682336474123054976121342447731

3.用语言426=?表达计算过程155=?

二、练习:做练习十一5~12题

问题5:告诉我你能想到什么?理解乘法和除法之间的联系。

第六题:理解题意,分析解题步骤,先计算结果,然后将除法公式从大到小排列。

问题七:引导学生仔细看插图。你可以问什么问题?列出练习簿中的方程和计算。

第9题和第11题:(1)读题,分析条件和问题,

(2)查找并分析关键句子,

(3)列计算。

第8、10、12题:计算题,学生可独立思考

完成。 三、总结。 教学反思: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7403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