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了吗读后感
第1章幸福了吗读后感
我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去看书了,所以我想找一本书来重温一下高中语文自习课上看闲书的那种平静和从容。我选择《你幸福吗》是因为我很喜欢它的前言。 JH首先向我展示了它。后来FJ向我提起这件事。两位好朋友的青睐让我最终决定读这本书。
我以为全书会以说教为主,阐明白岩松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但读完之后我发现,真正说教的话很少。本书主要以白岩松作为记者的视角,回顾了2010年至2000年间发生在中国和世界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舟曲泥石流、2008年奥运会、汶川地震、禽流感、非典、9.11等一系列热点事件。新闻与事件。在他的回忆中,他谈到了自己的成长、央视的成长、中国的成长。虽然他写的一些东西我看得懂,甚至经历过,但我的记忆已经很淡了。当我通过他的视角回望时,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只有一丝悲伤、感慨或兴奋。
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后半部分,他讲述了他的童年、中学和大学时光。很难想象,像他这样认真正直的人,二十多岁的时候竟然会“偷书”。当他被捕时,他甚至会自我介绍为“常振正”(时任广播学院院长的名字);他交换了同学车票月票上的照片,以逃避车票;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看金庸的《古龙》;他半夜在学校卫生间的灯光下打麻将……读着读着,我感觉他当时就像是另一个人了。一个人。不过,静下心来想一想,谁的年轻时没有做过几件疯狂的事呢?或许,不疯狂的青春就不是青春。
一路上看着别人唱着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我不禁回望自己的旅程,原来有一首歌可以陪伴我。 ——《总是安静》,搭配Asana沙哑的歌声,相当…很合拍。嫉妒?对不起吗?沮丧的?应该有,但是幸福是别人的,自己的幸福还要自己去争取。在这本书中,幸福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我认为没有必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也会给自己一个答案。我的幸福既简单又困难。因为我已经拥有了很多东西,比如健康安全,家庭和睦,家人平安健康,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有一个好的男朋友,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且虽然我不年轻了,但我偶尔还是会有梦想等等,但是我想要的更多,比如永远平安健康,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永远有可以聊得来的朋友,男朋友永远对我好,有机会得到以后老师的指导,直到我跑不动了。年轻的时候,我还梦想着一路奔跑等等。你看,如果加上“时间”,很多平凡的事情就不再平凡了吧?你现在拥有的,将来可能没有;你现在没有的,将来也可能拥有。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是一个贪吃的人。父母总说我“吃碗里的,看锅里的”。但我认为,要想幸福,就应该享受“碗”里的东西,看看“锅”里的东西,并努力得到更多。但不要只看别人碗里有什么。别人的“大鱼大肉”可能不合你的胃口,而你自己的“饭菜”可能会吃得更久。
第2章:幸福了吗读后感
暑假里,侄子拿回了一本书,名叫《你幸福吗?》因为作者是白岩松,我最喜欢的央视主持人。我喜欢他正直、聪明、优雅的形象,我和他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我出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接受教育于20 世纪80 年代。我的很多时代感都很一致,所以我饶有兴趣地读了《你幸福吗》这本书。这本书基本上围绕白岩松的人生经历,以点明各种幸福。
什么是幸福?书上没有直接说。许多专家、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也常常问自己,我幸福吗?我认为幸福应该是灵魂深处的一种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实的感受。不是吗?幸福只能自己感受。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感受点点滴滴的幸福。年轻的时候,拥有一件漂亮的新衣服的满足感就是幸福。高考成功时的喜悦也是幸福。年轻的时候,成功的喜悦也是幸福。美好爱情的甜蜜和等待也是幸福,初为人母的温暖也是幸福,作为师生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幸福。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有欢乐、有幸福、有迷茫、有痛苦,也许这就是人生。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你幸福吗》中提到的白岩松老师?白岩松是幸运的。我记得他的家人很多都是老师。在学校学习时,他总是受到老师的鼓励。我也是一名老师。我也深刻认识到,在我的人生中有两位对我影响很大的老师。一个是我小学的杨老师,另一个是我高中的班主任。老师不仅在学业上教育我们,而且不断地教育我们。鼓励我们继续前进。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希望他能遇到一两个让他尊敬、敬佩的老师。这段时间,他总是告诉我他的英语老师是如何鼓励他的同学的。说到我的儿子,也许你的英语老师会对你产生很大的影响。教给你知识是一方面,但最大的作用就是不断地鼓励和促进你的进步。
今天,我也是一名老师。我快乐吗?有同学会为我高兴吗?我也在想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专注的职业。如果你总是把自己和其他高薪职业进行比较,你肯定会感到疲惫和痛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倦怠感。教师应该多思考与学生在一起的幸福,多思考受到他人的尊重,多思考自己人生价值的体现。渐渐地,你的心情就会突然变得明朗起来。所谓幸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它不同于物质的东西。幸福作为一种个体化的感受,应该是一种根植于自身的心理感受。如果我们把教学当成一种职业,我们就能享受课堂带来的亲切感,感受到学生眼中的好奇,体会童心的快乐;如果我们把教育当成一种事业,我们就能感受到学生成长的荣耀。成就感,体验教书育人的成就感,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第3章:幸福了吗读后感
“幸福”是一个美丽的词,很多人都在追求。然而,人们对于幸福是什么有不同的理解。以我为例。以前,我以为过春节就是幸福。我可以得到压岁钱,可以穿新衣服;我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参加色彩缤纷的元宵节。总之,看来吃好穿好就是幸福。其实我也觉得这似乎太幼稚了,但我总觉得有些困惑,不知道什么是幸福。读完童话《幸福是什么》后,我受到启发,找到了答案。
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看法?经过反复思考,我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观决定个人的幸福观。我们如何看待幸福,关键在于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才有价值。你看,有一种人,一生只为温饱,无所事事。不用说,这样的人认为的幸福是低级的,他的生命也是毫无价值的。还有一类人,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要求我们选择。他们应该选择后者。我们是新中国的儿女,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我们一生都要履行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做对人民有利的事。人民幸福,我们因人民幸福而幸福。即使生活艰难,也是苦乐参半,幸福无比。你看,那些守卫祖国边疆的战士,都在远离家乡的地方。他们吃压缩饼干,喝苦涩的地下水,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对于毛尔东来说,生活是艰苦的,但他们的远大理想是“愿战死沙场,祖国人民一定平安”、“我一个人,十亿人民都幸福”。他们的无私奉献,换来了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幸福。革命老师马克思说得好,“能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他自己也就幸福了”。
蒙着头沉思,智慧的女孩一一说出了幸福的真谛,澄清了我心中的迷雾。我不禁为自己过去的天真无知感到羞愧。吃饱穿好意味着幸福,但不一定。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情况。电影《红楼梦》中衣着光鲜亮丽的贾宝玉幸福吗?最终,他发现那种“幸福”难以忍受,放弃了,出家了。没有好吃好穿,过着艰苦的生活,你会不幸福吗?不必要。方志敏烈士为了革命,过着贫困困苦的生活。然而,他在《可爱的中国》遗书中不是说他的生活乐观而幸福吗?
这个童话主要讲述了三个牧童共同劳动打井的故事。聪明的女孩代表森林里的花草树木和动物向他们表示感谢,并祝愿他们幸福快乐。牧童问:什么是幸福?聪明的女孩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十年后在这里重逢。十年后,三个牧童在井边相遇,他们各自讲述了自己对幸福的看法。当医生的、打零工的、留在村里种田的,都感到幸福。聪明的姑娘听后说道:“你们三个都明白:幸福靠劳动,一定要履行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民有利的事情。”
智慧的姑娘,谢谢你!你让我成熟了很多。你们不仅让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也让我明白了以后的人生应该如何度过,应该如何做人!我从小就立志树立革命的幸福观,为人民的幸福而奋斗,我的一生将沐浴在幸福的雨露和阳光中。
第4章:幸福了吗读后感
——已经走得太远了,别忘了我们当初出发的理由。
假期里看了四本书,《荣宝斋》、《死人如嘟嘟》、《人间奇怪的人》、《你幸福吗》?其实我只读了一半,但白岩松确实是一个真心实意的人。在书中,他以一名记者的视角,不断探讨每一个事件通过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放眼世界,探索幸福的真谛。
“既然办公室里的人都开始规矩了,那谁在干活呢?”。 “终于有一天,我再也忍不住了。会议结束后,我问,‘你为什么不说不?为什么你不对你不同意的事情表达你的愤怒?为什么不’你是不是觉得:不,应该这样做!’”从字里行间,我看到了白岩松所推崇的正确工作状态,就是能够争论、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才能做好事。这并不妨碍彼此成为平时的好朋友。只有直率、不妥协,才能真正做好事。表面上的和谐没有任何争执,并不是真正的把事情做好。没有意见和建议,任何工作都只会停滞不前。
“央视新闻报道要真正尊重现场,更多报道来自第一手现场;文风要转变,从空谈中解放出来;央视要回归以业务部门为主、不以行政行为为主的传统。” ”。我意识到新闻必须贴近群众、讲真事。 9.11没有直播,公众一开始并没有获知广州爆发非典的情况,影响了央视的公众影响力。对于任何重大新事件,每个人都有权利并希望尽快了解真相。这也是新闻生存的价值。如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闻来源变得越来越流行。新闻正在努力证明其在电视领域的可行性。
“央视必须服从命令,而我只是一个小卒子,要求打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也许有人担心我们的直播会显得我们在看美国笑话,所以我们应该更“堂堂正正”一点,不是现场直播,但恰恰是这种‘笼统’的做法就太小气了,错过了一段真实的历史。”我可以看到记者所面临的来自“高层”的压力。伊拉克战争期间,尽管我曾有过冒着生命危险的绝望念头,但迫于压力我也不得不放弃。就好像有时当事人很正义,但做事却有很多障碍。
这本书表达了,这个世界上,自己的感受到底是最重要的。不要用自己的生活来过别人的生活。无论你是商人、政治家、学者、工人,只要内心平静、平和,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整天在忙碌中,在追求事业、照顾家庭中。有时你会停下来,整理一下思绪,静下心来,放空身心。你可能会对生活有新的想法。静下心来思考之后,你就能得到你需要的幸福。正如文章中所说,“在墨西哥,有一个寓言,很遥远,却又离我们很近。一群人正在匆匆走着,突然,一个人停了下来。旁边的人很奇怪,为什么他们没走吗?拦住的人笑道:走得太快的话,灵魂就会被抛在后面,我得等。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不要忘记我们最初为什么出发。这句话给我印象最深,也是最有禅意的一句话。正如《春天里》这首歌所唱的那样,“记得自己一无所有,当初却是那么幸福,此刻凝视着灿烂的春天,心里是那么的悲伤”。我年少轻狂,但那时的我只有简单的东西。生活的追求也很简单。人虽然一无所有,但如果生活简单、幸福,就会处处拥有幸福。时代变了,我们虽然拥有了很多物质条件,但我们却疲惫不堪,绞尽脑汁,在层层压力下无法获得幸福。因此,物质财富并不代表人们真正的幸福。我想,拥有一颗坚强的心,过简单的生活,身心平静,对自己的生活真正满意,也许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你把很多事情看得更清楚,你就会更快乐。还有一些人,说容易做起来难,还执着不放松,所以佛说:放下。
第5章:幸福了吗读后感
《你幸福吗》第一版印刷于2010年10月。白岩松是196-9出生的,他和我一样都是1960年代出生的。 “你快乐吗?” ”是白岩松在写下著名的《痛苦与幸福》十年后的最新散文,记录了他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心灵成长。有网友写下这段经历:“这是只是白岩松一生的记录。他并不是在进行命题研究。我在这本书中没有找到预期的理论支持。但它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在于白岩松。”他是一名媒体人,他的身份赋予了他的生活一些公共意义。他的身份赋予了他话语权,因为人们关注他对问题的视角和解读。当我读这本书时,我是从一个人的角度看中国,这十年。”另一位网友写道:“十年前,《痛苦与幸福》充满了淡淡的苦涩。十年后的今天,《你幸福吗?》散发出更多的苦涩,有成熟睿智的味道,但剩下的是什么?”不变的是,这一切仍然是思维的反映。”
从《你幸福吗》中,我了解了白岩松,了解了白岩松的想法。白岩松是他那个时代的思想家。他具有爱思考、爱写作的性格。他也热爱足球。从《你幸福吗》中,我了解了央视,也了解了台湾、美国、日本的一些事情。 1995年他去了美国,也留下了深刻的思考。他一直在媒体人的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你能做到:说人话、关注人、做事像人吗!你能做到吗:捍卫常识、建立理性、找到信仰!他说的很多话都值得我们深思。作为一名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敏感度、勇气和方向感。尊严一词的引入,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努力工作,也有所收获。孔子年仅40岁,并不糊涂。谁是圣人? 40岁突然醒悟,相信了西方的一句话:人生从40岁开始。 十年后他要写一本书《最终的信仰》或者《休闲——试图与生活和平相处》。他十年的目标是:健康、快乐、平静、踢球、进球、头发还剩很多、体重不增加、仍然对世界好奇、仍然生气、哭泣、慢慢来。更加务实。然而,如果强迫你改变自己,你还是白岩松吗?
“你快乐吗?” 《》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追问,也是对长期饱受寒冷、日渐麻木的人们灵魂的呼唤。在涤荡悲欢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轰鸣中,白岩松的字里行间跳出的是当前物质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幸福?”并为每个人。对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吗?”。 2010年,白岩松高中毕业25周年。宴会上,轮到他讲话了。他发自肺腑地说了一句:所谓美好的生活,必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和代价;所谓美好的生活,必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和代价;所谓过得不好的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和平安。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以及你如何照顾好你所拥有的东西。所谓名人,首先或者本质上,只是一个名字被更多人知道的人。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更受诱惑,更受约束。白岩松说道。 “如果理想只绽放一时,只用于吊唁,那么理想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激情只是青春里的荷尔蒙,多年后痛哭才知道曾经拥有过,那么,激情还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不悲伤出发,你的出发还有什么意义?在纪念陈飞的文章中,白岩松最后写下了这句话,他说这也是为自己说的。因为陈飞刚开始工作时就反复告诉他,“如果你走得太远了,不要忘记为什么”我们第一时间就出发了。”白岩松谈到央视火灾时说:“当然不是坏事,也照亮了火灾后央视应该走的路。或许是一个另类的新起点。”损失1.6亿并不是坏事,看来“火”的用意是好的。柴静回忆起与白岩松工作、相处的每一个细节,“人们的那些年所谓最幸福的岁月,其实是最痛苦的,但回想起来却很美好。”其实,白岩松只说对了一件事,应该是:人们自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是最痛苦的岁月。物质上的岁月和精神上最纯粹的岁月,所以回忆起来非常美好。
“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这一生?这佛光高地,离天堂不过三两步,却还有那么多人忧心忡忡,走不动。——首诗仓央嘉措的这首诗被白岩松放在了本书的扉页上,也算是为本书定下了基调。一天早上,释迦牟尼沐浴后,向自己的石像顶礼,旁边的弟子们看到这一幕都很惊讶:“师父,您的雕像是您弟子们供奉的,您为何亲自供奉呢?”释迦牟尼淡淡一笑,答道:“求人不如求己。”——这就是本书的结尾。有意义。
第6章:幸福了吗读后感
我已经忘记上次写下我的读后感想是什么时候了。也许我变得懒惰了,也许我根本没有心情。然而,白岩松老师的书《你幸福吗?》 “但是却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了之后,我写了这篇文章来鼓励大家。
我认为前言是这本书最闪亮的部分。里面有一句话让我思考了很久:十三亿中国人民中,一亿人把宗教作为信仰,一亿人把共产主义作为信仰。剩下的11亿人怎么办?他们的信仰是什么?还是他们有自己的信仰?我问自己:我的信仰到底是什么?我隐约感觉自己有信仰,但又说不出来是什么?最后我只能借口道:“也许无法表达的信仰才叫信仰。”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人没有信仰就活不下去,但一谈到信仰,就显得很自命不凡,认为那是无稽之谈,不如十毛钱人民币那么实用。说到底,也许我们眼里只有宝马和别墅吧!毕竟中国还不发达,人们还是要尽力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所以在谈论理想的时候,我们习惯说:对不起,我不干了。理想已经成为一个被嘲笑的词。还记得电影版《奋斗》中主角陆涛问观众的问题:你在追求什么?我们是否也应该问自己:我在追求什么?也许你会对自己有另一种认识。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非典告诉我们,大自然确实可以翻手为云、翻手为雨。然而,中国幸存了下来。当战士们不知道救援常识时,白岩松老师聚集了常识,避免了救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意外伤亡。最后,白老师总结道:如果我们能够在悲伤中给予一些思考的空间,也许我们的损失会更好。这句话也许会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座右铭。提到的灾难也让我想起了日本的地震。地震发生后,很多人表示:我们不是不想报复,时候还没有到,日本人终于遭到报应了!说实话,我一直心胸狭隘,因为我讨厌日本人,即使不能说讨厌,但我根本没有任何好感。然而周立波老师的话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日本地震是全人类的灾难,那些借机咒骂日本人的人是无知的。想想也是对的。如果这就是报应,那么中国的唐山、汶川、玉树该如何解释?如果我们总是用仇恨来铭记一个伤害过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怎么能进步呢?历史当然不能忘记,但是我们能不能多看看别人先进的东西呢?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不忘历史地前进。
说到“感动”这个词,我们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一个从小学就接触到的单词,我们怎么会陌生呢?央视《感动中国》让我
泪水一次次充满眼眶,白老师却问道:我感动了,然后呢?当卫青刚刚下海救人的时候,岸边上千人欢呼雀跃,却无人出手相助。如果我们看完英雄场面后泪流满面,然后睡意袭来,关掉电视,睡觉,再醒来,我们还会袖手旁观吗?你还记得你在看电视时许下的诺言吗?如果不是,情感是否就失去了意义?生活中有很多事情让我们感动,但真正能影响我们内心的又有多少呢?也许并不是感人的事情本身有问题,而是我们对自己没有做足够的反思。让我们把问题带到另一个层面:也许我们的价值观有问题。但我们也有乐观的一面。只要我们感动,就说明我们的心是善良的。就连人们眼中最十恶不赦的罪人也被感动了。 —— 中国人是善良的。起初,人性本善。我曾经质疑过这个说法,但现在我相信了。让我们好好利用身边的感动吧。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也开始为高三的到来做准备,但这并不影响我观看比赛的心情,尤其是美国男篮的精彩表现。说到奥运会,就不得不说“梦之队”这个词:美国男篮、巴西男足,当然还有一向善于模仿和造假的中国人,创造了中国的跳水梦队和举重梦之队。但美国和巴西的梦之队不仅展示了他们的国家队有多么强大,还因为篮球和足球在他们的国家是如此受欢迎。中国的梦之队只能说是国家梦之队。美国国家队邀请队员参赛,而我们中国国家队则依靠大量时间进行封闭训练。所以白老师说:如果奥运会是一场考试,那么我们中国是应试教育方面的专家,但是说到素质教育,我们还需要时间,你我不能着急。 2000年悉尼奥运会,王义夫曾被寄予厚望为中国夺得第一枚金牌,却意外落败,获得了一枚银牌。结果,互联网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谩骂;相反,同样以夺金为目标的澳大利亚女队却在三个项目中仅获得银牌。然而,澳大利亚的大街小巷依然洋溢着笑脸,人民依然为英雄们感到骄傲。白老师问:在中国人眼里,金银的差距有那么大吗?银牌就意味着失败吗?我想归根到底我们没有明白体育的本质是什么,体育的精神是什么。就像我学习了这么多年,一直维护着自己的排名和分数的尊严一样。但我一直不明白我为什么学习。我从来不倾向于认为读书是没有用的,否则很多毕业生也不会回到学校去借专业书籍来阅读,但一味地这样做并不是我想要的。就像白老师问的:走得太快太远会不会让我们忘记当初为什么要走那么远?
当然,当我们想到奥运会时,我们就会想到体育,而当我们想到体育时,我们就会想到健康。健康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很多人说地球会在没有其他人的情况下继续转动,但我们有自己的父母、兄弟、朋友,将来我们也会有自己的家庭。而对于这些人来说,我们的生活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对他们来说,存在绝不等于消失。大一暑假期间,我的高中同学去世了。一个月前,我在村里的儿时好友不幸去世了。他们两人都死于车祸。而我无法想象,作为独生子女,他们就这样不辞而别,会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父母将承受怎样难以忍受的人生痛苦。所以,不仅为了你自己,也为了你身边的每一个人,请保持健康,珍惜生命。
最后我想说的是“尊重与脱敏”这个话题。我们熟悉“尊重”,“脱敏”就是缓解敏感。温家宝总理在英国一所大学发表演讲时,一名年轻人向现场扔鞋子。没想到,温总理坦然面对,后来又为扔鞋的人求情,认为不需要严惩。事实上,这是脱敏的表现。越敏感的感觉可能会让敌人变得更加强大,而如果行为和平时一样,敌人可能会觉得他的行为很无聊,脸红地停下来。从扔鞋子的学生的角度来看,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观点,至少你也要等他们说完再提出来!没有必要扔掉任何东西!你根本不知道如何学习尊重!人文素养、做人永远应该先于学习。
说了这么多,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中国和自身存在很多问题,但没有必要担心。从落后到先进总有一个过程。做好准备,一切从善开始,相信一切都会变得更好。
第7章:幸福了吗读后感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吸了一口气,面向太阳,心想: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幸福。
中央电视台优秀主持人白岩松在反思自己的前世生活时写下了这本书。本书以专题的形式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发生的事情。主题包括辉煌和悲伤。还有一些东西有待开发……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的形象。母亲是一个经历了很多灾难,却仍在以新的面貌发展的人。她以昂扬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中国人民的骄傲。一个现象的背后,白岩松正在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高度进行反思。他能让我们静静地思考那些看似理所当然、被我们忽视、麻木的事情。对于这样的事情,让我们再思考一下。我改进了他书中的言论自由,并且喜欢这些记者背后的故事。
在他的书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我欣赏他并钦佩他。从他和他的话语中,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事物,以及如何消极地思考某事。从书中,我也学会了慢慢来。慢慢建立自己的声音和独立看待问题的能力。
一本书可以给我带来很多东西,多读书,读好书。
以上是我和Saga分享的这本书的一些感受,哈哈,有机会可以看看。
第8章:幸福了吗读后感
去年,《你幸福吗》这本书在我周围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白岩松的一举一动,成为饭后最常谈论的话题。作为央视著名评论员,他的正直、聪慧、儒雅一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他决定读一读。
读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了。仔细读完整本书,基本都是围绕着白岩松的人生经历,用不同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点明了各种幸福。与《痛苦与幸福》相比,这本书凸显了白岩松的成熟、智慧和高远而又清醒、平和的心态。是一部诠释“一个人、一个时代”的重量级作品。 《你幸福吗》是对当下光怪陆离的社会的追问,也是对长期饱受寒冷、日渐麻木的人们灵魂的呼唤。在涤荡悲欢的故事中,在社会转型的阵痛中,在历史车轮的轰鸣中,白岩松的字里行间跳出的是当前物质时代最紧迫的问题:“幸福?”并为每个人。对焦虑忙碌的现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吗?”。
白岩松根据自己这十年来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生动而深刻地描述了每个人身上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到处都有图像、故事、哲学、反思和俏皮警句。因为他有独特的地位,有幸经历重大历史事件;因为他可以接触国家领导人,当面给领导出谋划策;因为他痛苦并快乐着,思考和写作是他的习惯;因为他身在名利场,却从不惧怕各种考验;因为他立足本职工作,思考昨天、今天和明天;因为他交了很多朋友,受到广泛的信任和喜爱;因为他敢于讲真话,敢于把真话写成书;因为他始终有一颗平凡的心。心,从容前行!他的言论一向以勇敢而有价值而闻名。与十年前相比,无论是他的人还是一本书,让人感受到的是他的视野、他的心境、他的胸怀。
对于我自己来说,什么是幸福?我可以明确地回答:我现在很幸福。成长过程中,我有爱我的父母,我有不开心时可以诉说的朋友,我做着自己喜欢而别人羡慕的工作,我有稳定的收入,我有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这么简简单单的就是幸福。当然,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其中肯定会有共一性一。所谓经历的事情多了,有些事情才会看淡,看真。幸福其实很简单,幸福其实就在身边。幸福需要好好把握,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珍惜!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74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