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比喻文案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东倾(来自豆瓣)
来源: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064736/
看《无问西东》,尤其是剧情发展到西南联大的时候,很难不让人想起汪曾祺。
准确的说是汪曾祺写的跟西南联大有关的文章,我想导演兼编剧的李芳芳应该是读过的。
我的大学图书馆专门有一列书架放的是散文,新的老的,多的少的,我都看过。
但至今最喜欢,闲暇时仍会拿起来翻看的,就只有汪曾祺的散文了。
我想,写文章的人怕是都希望自己的文章最后能像汪曾祺先生的那样,返璞归真。
返璞归真,这也是这部电影的主旨,四段故事串在一起,到底是回到了真上。
不管是文学还是做人,最高标准,终极追求,可不就是一个真字。
面对是非时要真,面对感情时要真,面对选择时要真,面对自己时更要真。
这部电影的评价势必会两极分化,说好说坏都会被怼,但我要真诚地说一句。
这电影,我蛮喜欢的。
我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无问西东>与汪曾祺》,那就具体聊一聊他们之间的关系。
一九三九年汪曾祺考入西南联大,然后在云南一待就是七年,西南联大于他,亦或是昆明于他都是极为珍贵的记忆。
他有一篇文章简要写自己的这七年,叫《七载云烟》,写的极好,是他诸多文章中我最喜欢的两篇之一。另一篇是《西南联大中文系》,专门写西南联大的诸位教授,可见联大的学风之好。
也难怪汪曾祺会在文章里这么写:
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我也许会成为一个画家。如果考不取联大,我准备考当时也在昆明的国立艺专。”
电影里,西南联大建校初期资金紧张,建的是茅草房。专门有场戏讲下雨,因为雨声太大,学生听不清楚老师讲什么,于是静坐。窗外,体育系的学生在雨里跑步,渔夫打鱼,诗意盎然。
汪曾祺有一篇文章专门写《昆明的雨》,说他怀念昆明的雨,也言及昆明雨季之长。
我想念昆明的雨。
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受的。
我不记得昆明的雨季有多长,从几月到几月,好像是相当长的。但是并不使人厌烦。因为是下下停停、停停下下,不是连绵不断,下起来没完。而且并不使人气闷。我觉得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
观影时相信很多人会觉得跑警报太假,头上日军飞机轰鸣,还有心情讲课听课?这也太做作了!但确实是这么个情况。
因为昆明的警报太多了,日本人派飞机来轰炸昆明,其实没有什么实际的军事意义,用意不过是吓唬吓唬昆明人,施加威胁,使人产生恐惧。
汪曾祺在《跑警报》中提到几个有趣的故事,可以看出大家的从容,我当时看完印象最深的有两处,分别是马同学和郑同学,这个郑同学其实就是王力宏饰演的沈光耀的原型。
有一个姓马的同学最善于跑警报。他早起看天,只要是万里无云,不管有无警报,他就背了一壶水,带点吃的,夹着一卷温飞卿或李商隐的诗,向郊外走去。直到太阳偏西,估计日本飞机不会来了,才慢慢地回来。这样的人不多。
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明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郑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
从西南联大新校舍出来,有两条街,这两条街上茶馆居多,电影里也有提及,沈光耀跟同学吃面,镜头一扫,遍地茶馆,很多都是联大的学生,他们把这叫泡茶馆,本地人只说坐茶馆。
汪曾祺的《泡茶馆》写得很详细,茶馆的分类,布局,更重要的是与茶馆有关的故事。可以看出联大的学生很多喜欢泡茶馆,有个姓陆的同学甚至整天泡在茶馆。
汪曾祺在文章里写泡茶馆对联大学生的影响,答曰:第一,可以养其浩然之气。第二,茶馆出人才。比如汪曾祺自己最初的几篇小说就是在茶馆写成的。
大学二年级那一年,我和两个外文系的同学经常一早就坐在这家茶馆靠窗的一张桌边,各自看自己的书,有时整整坐一上午,彼此不交语。我这时才开始写作,我的最初几篇小说,即是在这家茶馆里写的。茶馆离翠湖很近,从翠湖吹来的风里,时时带有水浮莲的气味。
最后,再提两处,电影中做预行警报的和尚以及茶馆中的沈从文。
熟悉汪曾祺文章的人可能一下就会像想起《受戒》,以及他诸多提及和尚的散文,他笔下的和尚跟我们认知中的和尚有所差别。
比如他在《我的父亲》中提到的铁桥,他送了汪曾祺父亲一幅画,这画可以说是有点少儿不宜了。
画友中过从较密的是铁桥,是一个和尚,善因寺的方丈。我写的小说《受戒》里的石桥,就是以他为原型的。铁桥曾在苏州邓尉山一个庙里住过,他作画有时下款题为“邓尉山僧”。我父亲第二次结婚,娶我的第一个继母,新房里就挂了铁桥的一个条幅,泥金纸,上角画了几枝桃花,两只燕子,款题“淡如仁兄嘉礼弟铁桥写贺”。
影片结尾是诸多历史人物的介绍,其中有一位便是茶馆中的沈从文了。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这三门课,汪曾祺全都选了,然后是一辈子的师徒。
我印象中汪曾祺有两篇文章写沈从文,分别是《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星斗其文,赤子其人》,其中后者是沈先生逝世后的纪念文。
在众多写沈从文的文章里,我认为汪曾祺的这篇写得最好,能够体会出师徒情深,关键是读得那么舒服。
我高中的时候写东西,喜欢模仿郭敬明,把句子写的花里胡哨,恨不得十句话里九个比喻。上了大学,开始读阿城,王小波,余华,汪曾祺,意识到好的文章不是那样的。
我记得有一次请教一位指导我论文写作的老师,如何提高写作能力,看写作教程怎么样。她说有用,但不如多看看名家的作品,然后多写。
所以我觉得李芳芳之前应该是看过汪曾祺先生的文章的,就算没有那也没关系,反正这篇文章我是写了,也不愿改了。
“雨后的天空是那么的洁净”如何用比喻的手法来增加使句子更加完整
答,雨后的天空是那么的洁净,风儿将残云带向远方,太阳象个可爱的孩子露出了笑脸,一粗一细两道彩虹从蓝天划过,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层层重迭着像两座拱桥,好美的雨后彩虹啊!
谢邀。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用吃来比喻事物?到底有多少用吃来比喻事物的句子
谢邀
因为任何事物都与吃喝相关,如果人可以不吃不喝也就无须做那么多事情了。古人曰;治大国如(烹小鲜),古人聪明把治国大事可化为小事如烧饭做菜。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都会做的很好。还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把有些事情比喻成鸡肋。甘之如饴,有些事情心甘情愿苦也觉甜。还有 饮鸩止渴,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字斟句酌,等等 。这也显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喻”一词出自哪里
本人因工作繁忙,琐事颇多,对头条回答的问题大多都没能回答,真抱歉。对很多师友的点赞美评也都没能一一回馈,在这里抱拳作揖表示歉意。
人为什么恐惧死亡
因为人恐惧死亡是天性,救生是本能,生生死死是.定律。大自然创造生灵,生灵创造了自然生机,生死循环不断延续,人是自然界高级生灵是创造改变.大自然的袖领,所以我们的责任.耍求我们好好的活着。伟人告诉我们要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谢邀敬礼!
如何消除自己的恐惧
《将我从恐惧的“牢笼”中解救出去吧》
【 心理点评】
恐惧是一种带有强迫性质的,不以人自身意志和愿望为转移的情绪,是大脑的一种非正常状态,它能摧残人的创造精神,打破人的希望,消退人的志气,使人的心力“衰弱” 至不能创造或阻碍事业的发展。恐惧使我们无法充分地展示自我,会把我们囚禁在无形的监牢里。最坏的一种恐惧,就像我们常常预感有不祥之事的来临,像云雾笼罩着的火山即将爆发一样,让人们害怕。
【 自我调适 】
1.提高认知能力
扩大认知视野,确立正确的判断,提高预见能力,对任务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变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明确应对措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增强自信信念
他人所具有的,我无不具备。别人能完成的,我也一样能做到,坚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别人也不过如此,谁都有长处和短处,以此来增强自信。同时,不断对自己进行正面心理强化,一旦自己有所进步(不论多小),就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很棒”我能做得更好!”等。
3.培养顽强作风
通过学习英模事迹,用英雄人物勇敢顽强的精神激发自己的勇气。在平时的训练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磨炼自己,培养勇敢坚强的作风。这样,即使真正陷入危险恐惧境地,也不会一筹莫展,惊慌失措,而是能够沉着冷静, 机智应对。
4.加强心理训练
要征服恐惧就不要逃避,勇于面对现实和恐惧,努力付出行动,越是在容易胆怯、恐惧的时候,越是要有意识地让自己多接触类似的场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 大胆操作、虚心请教,随着锻炼次数增多,经验不断积累, 胆怯、恐惧的现象也就会逐渐消失了,这就是行为疗法。
5.学会自我放松
在胆怯来临的时候,可以立刻多做几次深呼吸,舒缓自己的恐惧情绪。同时,把注意力从自己某个场景转移开,比如与战友说话,听他人谈话,再配合 “勇敢一点,没什么可怕的!”等积极的心理暗示,心情就会舒缓开来了。
如何克服恐惧
个人没有其它方面的恐惧,只有对事业工作方面的恐惧。如何去克服?那么坚定自己的信心,发挥自己的所长,努力地苦拼了,别无它法,一切靠自己去战胜困难的了。对吧!
如何可以缓解恐惧
【第1句】:恐惧是人类必备的情绪,不必太过拒绝。试着去部分接受它,当即就会缓解;
【第2句】:恐惧有一个核心因素,找到它,与它通话,说服它、征服它,或者认同它、跟随它;
【第3句】:寻找更强大的力量作支撑,寻找很优秀的朋友作同伴,学习更深层的知识增修养。
比喻弯弯的小河时,可以比喻成什么
一切比喻在美丽的河流面前都是无力和不足的,只有亲临那个地方,才能体会到它真正的美丽和魅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753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