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皇帝的话

连皇帝和太后都听他们的。古人有哪些说话技巧?与人交流每天都在发生,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掌握说话的技巧。尤其是当你希望对方采纳你的意见时,一定要小心道德感膨胀。

你看,我就这么说了,你又不听……这样的话,只能破坏彼此的关系,疏远彼此。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不能仅知兴衰。其实我们普通人并不一定要显得那么高瞻远瞩。如果我们能从历史人物的行为中学习一些东西,并用它来提高自己,那就太好了。

《资治通鉴》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这是一部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通史,成书时间为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至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按朝代分为《周记》、《秦记》等。十六世纪。宋神宗认为该书“鉴古有治道教之资”,赐名《资治通鉴》。

不用说,这本书是一本好书。不过这种大的文言文读起来有点费力,而且对于读者来说选择性也比较强。 皇帝的话。

熊毅版本的《资治通鉴》解决了这个痛点。作者用现代口语词汇重新整理历史内容,使阅读更加轻松,更适合大众。第二册有九本书,一口气读完其实很顺利。

那么《资治通鉴》中真实的历史人物都有哪些实用的说法呢?

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范雎。

他在魏国被误会为奸细、奸臣,差点被折磨致死。逃亡改名后,他居然一步步成为了秦国的宰相。

这里的关键在于范雎初见秦昭襄王时的“三斧头”说辞。正是这三把斧头,让秦昭襄王看到了这个第一次进宫的陌生人,并记住了他。 皇帝的话。

范雎对付秦昭襄王的三把斧子是:棍饮、卖身、护身符。

第一次见到秦王的范雎故意装傻,说大家都知道秦国没有国王,只有太后和让侯,直接戳中了秦王的痛点。

这简直是当头一棒,一针见血,占据了话语权。秦王愿意听他长篇大论。

但范雎并不急于表态。相反,他使出了第二招,犹豫不决,故作姿态。

管子快要被卖的时候,他改变了动作,解释说自己之所以不敢说话,是因为彼此距离太近了。这太过分了,他肯定会被杀。他死了也无所谓,但天下智者绝不敢向秦国出谋划策。还有什么比这更糟糕的呢? 皇帝的话。

这个解释也是有目的的。毕竟,出言反对秦王的叔叔,很容易导致死亡。聪明的范雎说话前,给自己申请了一张护身符。

几年后,当范雎逐渐成为秦王的心腹时,他向秦昭襄王提到太后和四贵人,并劝说秦王解决人事问题。秦昭襄王听从了建议,收回了权力,废了太后,驱逐了关外四贵人,封范雎为郢侯、宰相。

另一个实用的口语技巧来自于关于胡龙的汉文《楚龙谈赵太后》。

赵惠文王死后,幼年的赵孝成王继位,赵威皇后摄政。秦国趁势抢劫,赵国向齐国求助,齐国请长安君做人质。

长安君是赵威皇后最小的儿子,最受太后宠爱。太后宁愿失去援助,也不愿去齐国做人质。

初龙想要劝说愤怒的王母娘娘,他所用的手法也很巧妙。

人在生气的时候,就会有所警惕。这时候如果你上去说“请冷静”之类的话,事情就不会顺利进行,可能只会火上浇油。

楚龙放慢了脚步,开始享受日常生活。切入点是——医疗,中老年人永恒的“社交货币”。从谈论自己的身体状况,到询问太后的身体状况,再把话题转向自己的小儿子,最后告诉太后,“父母爱子是有深意的”。 —— 给他丰富的物质,也给他立功。机会。太后欣然同意将自己的小儿子送到齐国作为人质。

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人发表意见的时候,不会开门见山,不发表意见。如果你真想让自己的意见被采纳,就不能抱着“我说,你听不听”的想法去说话。

君子常常觉得自己行事正直,真心实意地为对方做好事。他站在道德高地,并不在意说话的方式。但当你读《资治通鉴》时,你会发现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都规划好了自己的说话方式,张弛有度,进退得当。

如果你想解锁更多说话技巧,请阅读《资治通鉴》。

关于皇帝的话小编已经介绍到这里了。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7642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