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好句背诵
三年级后,很多小学生面临的问题,就是,作文好难啊,怎么才能写好作文?
其实,很多孩子和老师都很努力,每天阅读,积累抄写背诵好词好句,那么,背诵好词好句多了,是否就能写出好作文呢?非也!有时候恰恰相反!
孩子们的好词好句摘抄可以仔细看一下,孩子们的好词一般都是什么?是四字成语。这种词语,让人看起来很有学问,但是,很多时候,一个成语概括了很多内容,句子中一旦用上,完了,一句顶千言,很多话不用写了。
而好文章,是需要这两样的:
修辞和描述。具体的。缺少了这两样,文章一点都不生动。
安静的教室举个例子:
下等句:教室里很安静。
中等句:教室里鸦雀无声。
上等句:教室里安静得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
就因为加入了修辞,句子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形象化。
乱七八糟的教室再举例一个:
下等句:教室里很乱。
中等句:教室里乱七八糟。
上等句:我推开教室门一看,哇,课桌歪歪斜斜,像一些不会排队的螃蟹;桌洞里的书包已经有一大半掉了出来,马上就要坠落到地板上、课桌上,一本本书上,摞着本子,一个个本子上,摞着文具盒,七扭八斜的,要是你不小心走过,一定要捂住耳朵,因为,肯定会听到“啪啪”一系列东西落到地上的声音,像鞭炮开了花。
因为加入了具体的描写,变成了上等的句子。读这段文字,眼前立刻就出现了教室乱糟糟的画面,让你如临其境。
对,描写和修辞,就是好文章的两个大招!!!
第一次炒菜最后一个第一次的例子。
比如,写你第一次做饭,切菜时,怕刀切到手,炒菜时怕油溅到身上,总体最大的感觉,可能就是害怕。
下等句:我第一次做饭时很害怕。
中等句:第一次做饭,我忐忑不安,激动万分,小心翼翼。
上等句:锅里的油已经烧热,该放菜了,我抱着洗好的一篮子菜,离着炒锅大约有一米远,然后,抓起一手菜,上半身后倾,眯着眼睛瞄准两三次后,向着炒锅扔了过去。只听“滋啦”一声,我赶紧后退半步,只见菜沿着一道弧线进入炒锅,在炒锅里滑了一下,竟然又跑出了炒锅!我慢慢向前挪了半步,继续扔菜,等扔完最后一把菜,听不到滋滋啦啦响声的时候,我拿着锅铲,凑近炒锅,开始翻炒,一阵糊味飘了过来,原来下面最先扔进去的菜已经糊了。
上等句展开了具体的描写。
第一次做……,重点描写人的行为。为什么有的同学没写好?因为他把整个过程用几个好词概括了,就像中等句一样。
小学生学古诗应该先理解后背诵,还是先背诵后理解
课标规定的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共155首。我们翻看这一百多首诗可以发现,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名篇,并且朗朗上口,文意理解起来也并不难,加上现在各类小学生诗词类的书,译注,翻译,赏析,包括诗歌创作的背景,诗人的情况,都交代的很清楚。所以目前来看背诵与理解,这并不是谁先谁后的问题,两者之间不构成对立。
那么具体的方式上,我的意见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三年级以下)应以熟读,熟记为主,不必追求完全的理解,理解的多么深刻透彻,把作者的创作背景,审美意境,诗歌中的修辞想象,象征意义,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诸如此类的赏析,都放一放。这是古诗文阅读鉴赏时要做的,而不是此时要做的事情。此时只需要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节奏之美,培养阅读的语感,那么既然培养语感,就要多朗读,掌握好断句的方法,与语气语调的变化。此外,这样的方式对未来作文的写作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有一定道理的。
到了高年级,对古诗语的学习就要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与理解了。此时不能再仅仅停留在表现的文字上,而应思考诗歌的意境,作者的心境,当时的社会历史环境,将这些放在一起加以分析、归纳,概括,总结。慢慢地领略诗歌的内涵,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意义。这样,理解了诗,才能更牢固地记住诗。
综上,不同的年级,在识记诗歌上的方式应是不同的,但诗歌作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本着一颗敬畏之情去学习、去领悟。《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曾在接受采访时讲过,能让她一读再读的,唯有唐诗。
我是林老师,如果您觉得我文章对你有所帮助或受益,请点赞或转发支持。任何有关孩子语文学习的问题都可以与我交流。我将竭尽所能帮助家长朋友。
一个读小学三年级小学生有必要每天背诵《论语》《国学》之类内容吗
看了一些回答,说碰到了“好老师”是几个意思?突然陷入莫名的恐慌当中,如今的“国学掮客”真的这么势如猛虎了么?
首先,我出入古籍经典不算少,但我从来没有听过任何一部经典是叫《国学》的,所以我也不知道您让您小孩背的《国学》到底是什么东西,甚至@半卷所说的《弟子规》等古之糟粕被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奉为圭臬....很悲哀,真的很悲哀。
这里有必要谈一下,所谓的“国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对于国学无非是两种,第一种是元、明、清三代设定的“国子监”的官学;第二种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如果定义为“国子监”的官学,所学所用无非是能学以致用的东西,放古代学的是儒家经典,毕竟升官发财就靠这些;那么放在现代,数、理、化、文学、艺术....那些不是能学以致用、学以经世的“国学”?那么看十万个为什么、甚至蓝猫淘气三千问都不比连书名都是扯的《国学》好用么?
其次,如果定义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那无非就是四大类: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六艺之流?
很多忽悠人的国学大师,都是用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东西来忽悠人,说什么蕴含传统美德.....您应该了解的是,这些东西都是古人用来给小朋友认字的,现如今认字需要这些东西么?
若说历史,初学的买个《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就够了,再多的东西都是专业性强--------喜欢自然会去了解,不喜欢,死记硬背也没用。
当然,想掌握文言素养,是可以去多看看经、子、集,不过这些东西也都纯是兴趣使然,多读书是好事,但要是说要汲取中国的传统美德,提高国民素养-----如果按这个思路,古人还讲封建、讲阶级、所谓的美德无非是三从四德、不孝以无后为大...您去学么?至于礼义廉耻,我的天,什么时代不讲这些东西?非得要从古代的扭曲思想中去学习?党章说的更详细好么?这么缺陷当代民族自豪感么?
还有传的玄乎的“六艺”,六艺是什么?礼、乐、射、御、书、数而已---就是学礼仪、学音乐、学射箭、学开车、学书法、学数学....把这些东西说透了,您是不是自己个都乐了?
说到底,所谓的“国学热”的兴起,不外乎是很多人缺乏当代的民族文化自豪感,非得求之于古代文学,甚至去神话古代文学,来提高自信、自豪感。但摊开了讲,古代绝大多数的东西都极度落后。
偶然培养情操,想学诸如诗词歌赋之类,倒是需要内行的老师入门,但就现在活跃于世人面前的‘国学掮客’显然毛都不懂,更何况我自己诗词入门就靠着一本《唐宋词格律》而已.....
综上,所谓的《国学》就是无稽之谈,无须去背,甚至会把您的孩子背坏了。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小学生背诵古文,有没有必要明白其中的含义
根据自己和孩子学习古文的经验,我认为在最初学习阶段,主要是多读、多读,多感受。当和孩子一起读的多了,时间长了,次数多了,不断重复之后,很多意思孩子自然就懂了,到时候再加上家长的适当讲解,孩子就能把自己所读的古文和生活的场景联系起来,就成了实际的应用。
从一年级和孩子一起开始读《笠翁对韵》,开始并没有讲解,从一年级到二年级两年的时间读完了上册,就是一次次的在重读的读。三四年级读完的下册,在读下册的过程中,孩子自己就开始对一些句子开始有想要弄懂的欲望。
当整本书读完之后,发现在一些美好的生活片段和场景时,孩子会自然而然的把书中的句子拿出来应用,举两个记忆比较深的例子。
某个冬天,三年级的某一天,送孩子上学的路上,难得路面有霜,路上的人也比较少(孩子一般在7点左右从家里出发,7点15左右到学校),路边枯萎的草丛上有一层薄薄的霜,因为没有人踩过,孩子走在草坪上,说了一句:青霜锁道马行踪,这就是《笠翁对我》中的句子,我们没有刻意讲解过意思,但是孩子能够把生活场景和对应的句子关联起来,就是不断的读的作用。
在三年级下学期的开学之后,大概在四五月份时,某天和孩子在公园一起玩,看到户外的花开的很艳,随口问了孩子一句,这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其实是想和孩子一起复习一下描写春天的各种词语(比如:繁花似锦、春日暖阳之类),孩子脱口而出的是:花灼灼、草荣荣,浪蝶对狂蜂,这也是《笠翁对韵》中的句子,读的多了,孩子就记住了。
所以,多读,读的越多越好,从孩子能够接受的,简单的内容开始,朗朗上口的内容,读的多了,自然感觉就出来了,等孩子找到感觉之后再去讲解,事半功倍!
小学生背诵古诗文,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吗
很多家长置疑古诗文的内容孩子并不能理解,所以觉得古诗就算背得朗朗上口,其实也没什么用,最多不过是在作文里引用两句罢了。作用并不大。
其实不然,古诗文是一种凝练的语言表达,在一句古诗里可能包含了多层意思。而古人更擅长通过古诗来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言事,这样的表达正是中小学生在作文中所欠缺的。
我们常讲,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写下来。,一篇古诗有时候仔细分析一下,不就是古人写的一篇作文吗?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如果把这首李白的名篇翻译成现代白话文,不正是李白在一个辗转难眠的夜晚,看到窗外皎洁的明月后,生发联想,将自己所想到的写了出来,还寄托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学习古诗,更多的是学习诗人是如何创作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我们的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正是传递情感,表达思想。也需要借景抒情,也需要以物喻人,更需要通过自己所见,所经历的,寻找写作灵感。这些,与古诗的写作都是想通的。
另外,从阅读的角度讲,读古诗,学会欣赏诗文的韵律之美,再从字面意思到意境之美的领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欣赏水平,更能提高一个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文字是美的,什么样的描写是高明的。从文字表层到内核,多读古诗,对写作与阅读都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背诵效率
大声朗读,是小学阶段语文背诵的不二伴侣。
【第1句】:大声读可以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
小学阶段的课文都比较浅显易懂,不需要特别深刻的思考。从记忆的角度来说,没有经过思考加工过的内容是没有灵魂的,忘记它只是时间问题。加之,儿童的注意力时间普遍比成年人短,所以对待这样的内容不提倡采取默读的形式——因为实在太简单,以致会令人不自觉的轻视、走神。
【第2句】:大声读出来,用音韵帮助记忆。
大部分诗、词、篇都有一定的韵律,通过大声朗读可以找到字、词、句之间的音韵,帮助大脑记忆,听+读+记=拓宽参与活动的大脑区域,是加深记忆的良好“工具”。
【第3句】:记忆的黄金时间:起床时背诵,临睡前回味。
我记得以前的专业书上提到过,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是干扰记忆效果的重要因素。简单点说就是:起床时,人的脑袋是“空”的,这时用来学习不容易受过去的知识影响;而睡前,脑袋马上就要“空”了,这时候回味学过的东西,就不会受新的知识干扰。
以上浅谈三点,其实这些道理我并没有琢磨太深,只是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朗读确实能够提高背诵效率,还能增加儿童的学习自信心,何乐而不为呢?
总而言之,方法是好用的就行,黑猫白猫,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
九九乘法口诀表,小孩子学习是横着念背诵好还是竖着念背诵好
我是小学老师,今年正好教的是二年级,我来聊聊这个关于乘法口诀表的问题。
这学期我们新引入了乘法的运算方式。学生们知道了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在学习过程中都是通过加法算式来推导出乘法口诀的,最后才把所有学过的乘法口诀归纳到表中。
这表叫“九九乘法表”。先给大家普及下关于这表的一些知识。
准确说这表应该叫“小九九乘法表”,因为它有45句乘法口诀。相对应的“大九九乘法表”口诀完整的有190句口诀。
上面是“大九九”乘法表。
印度的孩子们就背诵这个。我们所学的就是小九九乘法口诀,从“一一得一”开始,可是却叫做“九九乘法表”,有的家长不明白。
现在小学生学的是从“一一得一”开始,到“九九八十一”结束。而在古代却是倒过来的,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二得四”结束。因为口诀开头俩字有“九九”二字,人们就把它简称为“小九九”。大约在 【第13句】:14世纪时候才倒过来,一直沿用到现在。
题主所问的是横着背诵好还是竖着背诵好。我推荐的是横着背诵更好。
理由是孩子们在学习乘法口诀过程中,就是这样一步步学过来的。每天学一种口诀。比如“8”的口诀。在学习中由一只螃蟹八条腿开始,一步步导出“8”的乘法口诀,学生这样一点点的把口诀全部背过了,这个表也只是个总结而已,我认为还是遵照孩子最初背的顺序背诵最好。
有的孩子背“9”的乘法口诀经常出错。下面分享一张图片,大家一看就明白了。背“9”的乘法口诀就不会出错了。
不明白上图意思的家长可以私信我,我进行解释。我认为很多人能够看明白。不做解释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到你。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留言我们互相交流讨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76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