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赏析余华活着的好句赏析

有人说:“一部伟大的小说在于其历史性和文学性。”这句话说的真好,毫无疑问,余华的代表作《活着》就是这样的一部伟大的作品,虽然小说只有12万字,却将其历史性和文学行表达的淋漓尽致!

1993年,一部伟大的著作在余华的笔下诞生了。它们名字很简单,就叫《活着》,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名叫徐富贵的人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一生的悲惨故事,从一个年轻时的地主少爷到老了只有一头老牛陪伴,一生都在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妻儿老小一个个离奇的死去。在小说中,主人公许富贵活着接受了这一切的不幸,而且算是唯一活着一直见证了这些悲剧的人!

每一个读完这本小说的人,无不被书中一个个人物的悲惨命运所触动,内心深处总会自然而然的感慨书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如果读此书的过程中,一点感觉都没有,那算是看淡人世间一切悲剧的人吧!

作为这样的一本伟大的小说,理所当然的创造了一批广为人知的经典名句。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这部伟大小说里的经典名句,编者特意精选了其中的10句经典名句,以供喜欢余华及其小说的人们学习分享!

余华经典名句之一:

余华经典名句之二:

余华经典名句之三:

余华经典名句之四:

余华经典名句之五:

余华经典名句之六:

余华经典名句之七:

余华经典名句之八:

余华经典名句之九:

余华经典名句之十:

余华的《活着》好看吗

一段中国往事,

以一个人的一生展现解放前到文革结束这一段的时代变革。

建议看看。

看了作家余华《活着》你有什么感觉

生命真可贵,爱情价更高!

看完余华的《活着》,你有什么感触

谢谢。

看余华的《活着》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后来又看了《兄弟》。

说实在的,阿呆不敢再看了。

阿呆觉得,余华以前不是个牙医。他不是拿钳子夹子的,他拿的是柳叶刀。

余华就像是古龙小说中的杀手,冷漠,面无表情,出刀就死人。没人知道是怎么死的,知道他出刀的人都已经死了。

余华太残忍了。《活着》里面,其实除了富贵,没有几个人活着。当然,不是余华用刀杀死他们。

余华是用刀的,不是用笔。

余华的写作风格很独特,第一,语言带有童话的味道。第二,直直地一条线走到底。

余华用刀给我们解剖了一段历史,一段社会,一段人生。

正应为是用的刀,让我们看到了原本看不到,或者不该看的。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这些大背景下的老百姓的卑微渺小,残忍、黑暗、人性的扭曲和卑劣……

富贵还活着,富贵觉得“或许自己才是那个该死的人”。

那么活着的意思是什么?是接受黑暗,经历残忍,倍受摧残?

余华没告诉我们。他不想说,他不说话,他是用手上的刀说话。

《兄弟》余华用刀又解剖了个人:李光头。李光头扭曲的人生和扭曲的人性,让余华用柳叶刀画成了漫画,每一笔画都是蘸着血的……

余华的《活着》主要想表达什么

《活着》是余华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据说是他文学创作的分水岭。

《活着》写徐福贵经历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迁,失去所有亲人,最后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

要理解《活着》主要想表达什么,抓住“分水岭”三个字就行。

照惯例,写了那么多时代,应该是一首史诗,可余华于此意图似乎并不明显。

过去,作家谁不希望写出一部史诗?

可是,看不出来。

原因何在?

过去,作家一定会对人物和事件、对社会人生作出政治解读,那样的作品才配称史诗,余华在《活着》里好像没有这方面的努力。

从政治解读扩大到对人的生存状态和处境、人的命运和人性的解读,是突破,是分水岭?

从人的高度去解读社会和历史?

许多解读《活着》的人,都不约而同认为余华要表达的,是活着就是一切,余华自己也说:“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

他并且说,要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作家往往是指南打北的。

作家一定要高尚地写作。

从大富大贵嗜赌如命妓女当坐骑到失去一切,徐福贵活着,哪一种活着更能体现人性?

余华活着的结尾是什么意思

富贵——是《活着》主人公的名字。富贵代表着传统中国大众对人生最真切的盼望以及对子女最赤诚的期许。而无论你甘与不甘,世界给予大众的往往是——平凡乃至苦痛。

纵观富贵的一生:富家少爷出身,少时享尽清福,吃喝嫖赌,活脱脱一败家子;待赌博输光家产,贫困潦倒,才想要好好活着,此时父亲突然离世,怀着孕的妻子家珍被岳父接回娘家,只留老母亲、幼女和他三人相依为命;好在他们的儿子半岁时,家珍从娘家回来了,富贵想这个家总算全了。不料他的母亲却病重,富贵带着家珍从娘家带来的仅有的两块银元去城里请郎中,途中却被国民党抓去拉大炮,在残酷的战场上他一直想活着,活着跟他的亲人团聚。两年后,他回到梦寐以求的家,母亲早已离世,女儿因为一场病发烧成了哑巴;他并不气馁,因为他还有儿子有庆,有庆是个好孩子,懂事、善良、勤劳,他有妻子家珍,永远给他无限的包容和爱,他有女儿凤霞漂亮、孝顺、能干,一家人幸福的过了十年苦日子。有庆十三岁那年因献血过多而死,富贵亲手埋葬了他的儿子;妻子家珍在失去儿子后生命亦汲汲可危,在富贵为她准备棺材的时候,她却奇迹般的好了,且队长为他们的女儿凤霞说了门好亲事,善良的女婿二喜待他们像亲生父母,与凤霞恩爱有加;好景不长,凤霞在生儿子苦根时难产大出血而死,家珍也于不久之后撒手人寰,富贵送走了他的妻子和女儿,从此与他的女婿外孙相依为命;苦根四岁那年,二喜在干搬运活时被两排水泥板夹死了,用富贵的话说“想想从前热热闹闹一家人,到现在只剩下一老一小,我心里苦得连叹息都没有了”,可是生活仍要继续,苦根七岁那年因吃豆子撑死,至此富贵送走了他的全部亲人,这世上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他买了一头老牛做伴,一直乐观的活着……

富且贵时的富贵,是一个为人不耻的浪荡二流子,贫穷困苦时的富贵却是一个时刻想着关心家人的汉子,他平凡却不再卑微,在岁月的层层磨难中,他表现出的爱、宽容、坚忍都由衷让我们钦佩。富贵代表了生活于20世纪初至70年代末的千千万万普通民众,在今昔不知明昔的时代洪流中努力活着,那是历史赋予他们的命运。

21世纪的生活相比那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生活的本质没有变——好好活着。对于每一个普普通通的我们,压力、琐碎、平庸依然如影随形,多少求不得,多少爱别离,多少冷眼与嘲笑,而让我们闪闪发光的是不屈、努力、乐观、坚持,如果不能反抗,那么至少我能承受。何谓苟且?每一个认真活着、珍惜现在、憧憬未来的人都值得尊重和赞赏。

对逝者最大的爱莫过于像富贵那样带着对他们的回忆好好活着。体验生命,感悟它的欢乐悲喜,我们可以脆弱的掉眼泪,但更要坚强,不逃避,不退缩,勇于承担历史的选择,生命的重量。盖棺才可定论,没到进入坟墓的那一刻谁也不能说比谁幸福,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是一味自我激励的良药,希望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看到同名电影的人都从中获得勇气、力量,不向困难低头。

有人说《活着》的结局,是一种悲观的态度。我认为,那是悲哀的现实,对待现实的态度完全由自己掌握。对这个世界绝望是轻而易举的,对这个世界充满希望是举步维艰的。

为什么余华的《活着》中的人物结局如此悲惨

谢邀! 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在无声无息中感染读者,无论是开怀大笑,还是泪湿衣襟。余华先生的《活着》就是这类让读者为之疯、为之狂、为之颠的作品,小说以诙谐的语言展示出一幅幅生活画面,但这些画面无不透露出生活的苦难,活着的艰辛!可以说小说中每个人的命运都充满了悲剧性,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如何来的呢? 一,历史的原因 当时封建残余思想还在人们心中存留,地主阶级的剥削性和享乐性,养成了他们好逸恶劳、吃喝嫖赌的习惯,这是主人公富贵悲剧命运的祸根。 二,当时社会的混乱性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在这个混乱的年代,谁能安生呢?这些历史背景决定了悲剧的产生,注定了谁也无从逃避,谁也无法避免。 三,作者书写人性的文学本质 《活着》这部小说,以泣血带泪的述说把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一一展现出来,小说中的人物个个充满悲剧性,这不但是时代遗留的印记,而且体现出余华先生书写人性的文学本质。

余华的小说《活着》获得高评价的原因是什么

谢邀!

这部小说没读过。既然能获得高度评价,最大可能就是小说中的主人公悲欢离合的人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抽空拜读!

余华的《活着》里,福贵所有的亲人都走了,后半生又很凄惨,那么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中心思想

我来回答。

对很多人而言,活着是不能思考其意义的,一思考,就得死。我大舅,打了一辈子光棍,放了一辈子羊,年轻时候还好一点,吃百家饭,有酒有肉的,比较滋润。五十以后,诸病缠身,尤其是腰腿疼最为明显,放羊也不利索了,也没人请他吃肉喝酒了,跟我三舅住在一起,生存状态可想而知。

有一天,他的隔壁吵架,眼看要打起来,我大舅是个热心人,上前劝架,没想到被吵架双方联合起来詈骂,我三舅妈出来,也骂他多管闲事,好像还推攘了几下,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晚上我大舅就上吊了,据邻居说,半夜还听到了他的哭声。

享年六十三岁。

后来我读了余华的《活着》,深有感触。福贵之所以一直活着,就是因为他从来没想过活着的意义。就如我大舅从来没想过活着的意义一样。忽然有一天,他们开悟了,洞彻了,开始思考人生了,那么他们也就不想活着了。

无需点赞,无需留言。

余华的《活着》哪段文字影响你最为深刻

谢谢!

题主应该认真一点啊,问题不通顺啊。“影响”应为“印象”啊。

余华的《活着》前言里有一句话:文学应该对善和恶一视同仁。

这句话,正直的作家一直在践行着,虽然没有谁说破。

余华这部小说也贯穿了这个超脱的态度,不是鲜明的褒贬,没有简单的主题。

不管你立场如何,事实就摆在那里。

徐福贵一家人的生命就摆在那里。

徐福贵的人生就摆在那里。

当然,不是事实的报道,是文学的叙事,虽然作者尽量隐藏。

我知道余华要说的,绝不是一些人所分析的“活着就是一切”。

我也曾经有一段“名言”:

“所谓文学,就是对一切的理解与同情。”

当你对恶尽量客观的时候,你的写作才谈得上成熟,读者对恶的憎恨,才会更加强烈。

尼采还是谁说过,“只要有机会和条件,谁都会作恶”。

余华的《活着》和张艺谋电影版的《活着》有什么区别

电影里面温情的东西多一些,以观众看到希望;小说残酷一些,现实感更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838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