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盔名句
国庆相信很多外出旅行的人要么堵在路上,要么在景区看人海。现代人酷爱旅行,口口声声说:“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一辈子还得至少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经济的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交通的便利让今人的旅行不是难事,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都是触手可及。可是,古人又是如何旅行的?除去那些酷爱旅行的帝王,如:秦始皇、隋炀帝、康熙、乾隆不说,普通人是怎样旅行的呢?
清朝华喦所作《天山积雪图》中的旅人形象_图
吃:
民以食为他,古人出门旅行头等大事就是带干粮。现代人只要带上钱包即可,古人可不是带上银子那么简单。由于经济不发达,并不是随处都有餐饮店。
电视剧《那时花开月正圆》里的女主角原形乃著名陕西女首富周莹,周莹在经营家业最兴旺时,她家的员工出公差可以不吃别家饭,不住别家店,也就是到处都有自家经营的店。
从《水浒传》里可以看出,英雄好汉出门在外吃饭是个问题。在繁华闹市,可以“三五斤牛肉自与洒家切来”;走到地处偏僻的村店(祝家庄),就没肉可吃了。鲁智深因为饥肠辘辘,饿肚子时和两个道人打架,险些打败,待吃了史进给的干肉烧饼后才满血复活。由此可见,古人在出门前务必盘算好吃的问题。如,携带干粮、随处化缘等各种方法通用。也由此,古人发明了能存放十天半个月不变质的“锅盔”等旅途食物。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里出行的人_图
住:
古代住宿既有官办的驿站、庐舍等,也有民间以营利为目的的旅店。我们在影视剧里耳熟能详的那句店小二经典台词:“客官,你是打尖还是住店?”“打尖”指的是吃饭,古代的旅店是将餐饮和住宿分开的。比如《水浒传》里押解林冲、卢俊义的那些旅店,还得客人自己生火做饭。
著名背包客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经常提到一个住宿地——寺庙。投宿寺庙对于今人来说很少见。现代的寺庙已不像古时候那么“好客”,既能留张生那样的读书人在此常住复习功课,也能留徐霞客这样的旅人为其解决短时间住宿问题。
汉代 驿亭_图
不过寺庙提供住宿并不一定提供吃饭,徐霞客就有在寺庙自己亲自做饭的经历。进门时,你只要留意一下天王殿里韦陀手里的杵朝哪个方向,就知道这座寺庙是否能提供免费食宿。韦陀的杵拄在地上,说明庙小,不能提供食宿;如果杵是平端在手中,表明此寺庙可以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陀杵扛在肩上,表示可以免费提供三天食宿。当然,这都是对云游僧而言的。如果是普通老百姓,那就得看你的佛缘如何了。人家徐霞客精通佛法,与僧人有共同语言,所以在寺庙混个食宿自然不在话下。
顺便提一句,古人旅行没有朋友圈可发,但是这种情绪也是需要释放的。于是诞生了“客舟题咏”、“驿壁题诗”。“客舟题咏”是古人写诗常见的一类题材,其中不乏千古名句:王安石在泊船瓜州时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下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驿壁题诗”的故事也有很多。陆游在川蜀驿站住宿时,爱上了一位姓杨的姑娘,二人卿卿我我,在驿站墙壁上留下了不少情诗,惹得后来住在这里的人羡慕嫉妒恨。
徐霞客旅行路线图_图
行:
说到出门的交通工具,古人能有个骡马驴骑骑就已经很不错了,要是能有轿子坐,那可是真不要太好哦!
陆游去剑门关旅游时,“细雨骑驴入剑门”。唐三藏取经时有白龙马,这更是豪华级配置。更多的旅人都是靠一双脚来“踏平坎坷成大道”。所以,古人出门一定要有双好鞋,鞋有多好,路才能走多长。
杜甫曾牢骚:“威迟哀壑低,徒旅惨不悦”,表达了徒步于高山深涧中的艰难。关于“徒步”旅行,如果你换个角度看,也颇有诗意。就像薛涛说的:“一路烟霞草木香”。
遇到水路就靠船行。徐霞客在丹江漂流时,曾做下这样的笔记:“时浮云已尽,丽日乘空,山岚重叠竞秀,怒流送舟,两岸浓桃艳李,泛光欲舞。出坐船头,不觉仙也!”不过,徐霞客的漂流与现代人玩的漂流性质不同,前者是将船当交通工具,后者是纯粹娱乐。
清代绘画《抚远大将军西征图卷》中的索道,古代山路的一种捷径_图
玩:
古人旅行有一点是今人远不能比的,那就是景点不收门票。那个年代,青山绿水不用一钱买。而不是现在,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水”,国内大凡有个可看之出,必然圈起来搞所谓“旅游开发”,直接效果就是加了道售票大门。景点门票价格畸高,且一路看涨。若是景区评上了某个等级,门票价格就更有理由翻番了。景点门票已成为游人旅行中一笔不小的开支。古人倒是将好山好水拿来“共享”,没有靠售门票盈利的。
不过,由于古代经济技术手段落后,对自然景点也无力开发。所以李白感慨:“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如今去剑阁,再也不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旅游设施齐全,险关已不再。
宋朝文人出行_图
其实古代人出门旅游,主要是因为“从政”,所谓“宦游”,就像杜甫写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红楼梦》里写怀(游)古(记)诗的薛宝琴,她小小年纪,足迹留下不少,也是因为有个宦游的老爸,她随老爸当官一路行走,才有了丰富的旅行阅历。
还有一种情况是“经商”,就像白居易笔下琵琶女的老公“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日浮梁买茶去”,这是因生意从江西北部的九江跑到江西东北部的浮梁。
至于像唐玄奘那种“公派”性质的出差,虽然路途遥远而艰辛,但毕竟有因“公”背景,到底不一样。
一般老百姓是很少出门旅行的,受限太多。徐霞客之所以能游遍名山大川,要知道人家首先是个富N 代,银子是不缺的。
文:刘樱姝
参考文献:《徐霞客游记》《宋史》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四川锅盔怎么做
和面,加馅,上烤炉
锅盔是什么
有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锅盔是个啥玩意。
锅盔,又名锅魁,是流行于四川、陕西等地的一种食品。
不过每个省的锅盔,做法又不尽相同。
作为一个四川人,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四川锅盔。
首先,关于锅盔的来历,网上传言很多,我觉得看着都挺扯的,杜撰嫌疑较大,也就不作介绍了。
不过“锅盔”这个名字倒是挺有趣的。
成都绝大多数的锅盔店,写的都是“锅魁”。
但是所有成都人说起它,却都是念作“锅盔”(我从来没有听到谁念“锅魁”的)。
具体为啥,我也不清楚。
锅盔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类似北方的烧饼、火烧的一种食品。
网上还有一种打趣的说法:披萨是一个群人的锅盔,锅盔是一个人的披萨。
总而言之,锅盔是四川人民喜闻乐见的一款食品就对啦~
那么四川锅盔又分哪些品种呢?
直接上图:
大的类别有五种:
【第1句】: 白锅盔:不加任何调料的白面锅盔。
和陕西白吉馍(做肉夹馍那个)的区别在于,四川白锅盔是中空的,而白吉馍一般是实心的(做肉夹馍时用刀切开)。当然,实心白吉馍貌似是现在很多商家图方便的做法,其实正宗的白吉馍似乎应该是现烤的空心馍。
↑白锅盔,中间是空心的(关老湿233 摄)
【第2句】: 糖锅盔:
分为包糖锅盔和混糖锅盔。
包糖锅盔就是在白锅魁的内部填充红糖。
混糖锅盔就是把在和面的时候就把红糖混进去,然后烤出来的锅盔。
↑包糖锅盔(图片来自网络)
↑混糖锅魁(图片来自网络)
顺便一提,成都街边很多摆摊卖的下图这种红糖锅盔,是近年来新兴的品种。质地比较软,也比较厚,是介于糖包子和锅盔之间的一种食品。
【第3句】: 椒盐锅盔:现在已经很少见了,一般做成方形的,简单说就是在白锅盔的基础上放上少量椒盐,所以吃起来是微咸的。
↓椒盐锅盔(图片来自网络)
【第4句】: 肉锅盔:把调过味的牛肉馅或者猪肉馅卷入锅盔然后烤制而成。
著名的军屯锅盔就是肉锅盔。
肉锅盔(关老湿233 摄)
【第5句】: 夹馅儿锅盔:夹馅儿锅盔是在白锅盔基础上的衍生品种。具体来讲就是把白锅盔剖开,在里面夹入馅料的吃法。无论是店铺还是民间,这种吃法都非常流行。比如我小时候住在南门,家附近有一家“金字街牛肉馆“,去他家打包一份拌牛肉或者拌肺片,夹着白锅盔吃,是附近居民都非常享受的一款经典美食。
我所知道的成都最早做夹馅儿锅盔的店是后子门那边的国营老字号“成都担担面总店“(已拆迁)。当时他家在旁边隔了个窗口出来卖锅盔,最经典的是卤肉夹锅盔,然后还有粉蒸牛肉夹锅盔、三丝夹锅盔。
当年他家的生意超级火爆,简直挤到爆。后来成都出了很多家卖夹馅儿锅盔的,最近比较最火的一家是严太婆锅盔。
此外,著名的南充方锅盔也是夹馅儿锅盔的一种。
↑猪耳朵夹锅盔(关老湿233 摄)
在这几种锅盔里面,我最喜欢的还是肉锅盔:
肉锅盔的做法是:先打好锅盔,然后在炉子上层(由一大块铁皮+把手构成,类似一块大型平底锅)用油煎硬成型,然后放到炉子下层烘烤。
锅盔店的制作现场如下图(关老湿233 摄)
总之,锅盔是一款很好吃的食品,欢迎大家来四川吃一吃~
我是吃货关老湿,分享各种美食,欢迎大家关注我~
PS,锅盔介绍视频版请见:
http://toutiao.com/item/6455625538739372558
http://toutiao.com/item/6456219783934247438
锅盔是怎么做的
1 和好的面用手扯成均匀的剂子
(我去的时候没看见老周和面,据说是一大早就和好面了,根据我们制作 的经验锅盔的面属于高筋半发酵面而不是死面,这样烤出的锅盔才会又 酥又脆)
2 面剂子经擀面棒擀制后甩成牛舌薄片
3 这位就是老周师傅。我问他打锅魁有多少年了,他自豪并风趣的说;“ 好多年?忘记了哦,反正锅魁八分钱外加二两粮票时我就开始在打锅魁 了!”顺便提一下老周前面的两盆锅魁专用馅料,红色的那盆是麻辣牛 肉馅,白色的那盆是五香猪肉馅。老周的店铺只卖这两种口味。
4 将馅料均匀抹在牛舌面片上 特色面食
5 抹好馅料以后用手将面片卷起来并蘸芝麻
6 用擀面棒将卷好肉馅的面卷擀平
7 锅盔胚子下到锅魁专用的鏊子中油煎至两面金黄,油煎时需要根据经验 不停翻面。
8 煎好的锅魁下入炉膛中烘烤,这样经过烤制的锅魁才能达到外酥内嫩而 不油腻
10 烤制几分钟以后香酥化渣的军屯锅魁就可以出炉
名句求对: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南暖日摆桃万棵。西凉月影飘百叶,北寒時出香十村。
李白有哪些名句
李白的名句实在是太多,在此不一一枚举,我最欣赏的一句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的就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谢谢!
鲁迅先生的名句你记得多少
鲁迅妙语名言
【第1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第6句】: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第7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第8句】: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21句】: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第22句】: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24句】: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第26句】: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第33句】: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36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37句】: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第39句】: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第40句】: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第43句】: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锅盔是陕西的最正宗吗
陕西八大怪中就有一说“锅盔像锅盖”,说的就是陕西的锅盔。之所以将饼叫做锅盔是因为其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个锅盖,因此得名锅盔。陕西锅盔以关中一带的更为著名,乾州锅盔、泾阳锅盔等等都颇受欢迎。锅盔是陕甘宁地区流行已久的民间小吃,在我看来陕西的锅盔最为正宗,其不仅历史悠久,锅盔的味道也是非常好的。陕西锅盔的制作最远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据传在周文王伐纣之时,锅盔就已经成为当时士兵的军粮了,至今在陕西的西府一带,还存在这一种名为“文王锅盔”。
锅盔出锅后其形状大如锅盔,色泽如菊花烤成的锅盔火色均匀,用手掰开可以发现锅盔是一层一层的,每一层的皮很薄,用刀切开如板油。锅盔吃起来越嚼越有味道,嚼劲十足,吃一口真是回香无穷。锅盔不仅吃起酥脆、闻起来也很香,而且锅盔耐存放,如果有外地人来西安回家时可捎带一些回去。制作锅盔用的是油和面,再用文火炕制,做好的锅盔属于中空、外酥,锅盔里是起层的。吃锅盔的时候夹着辣子也是很美味的,在陕西这边就有美食叫做锅盔夹辣子,不论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喜欢吃,酥软热腾的锅盔配上辣味十足的辣子,美得很!
锅盔的做法有哪些
陕西八大怪烙饼像锅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锅盔,也叫干馍, 最早锅盔的传说,是古时候 有个被奴役的人,实在太饿了,用头盔做锅架起火烤面饼,人们把这种饼叫锅盔
锅盔是用面粉和水搅拌成面团发酵后反复用擀面杖碾压,压成大饼,用小火慢烙,将面里里面的水平开烤干 ,外面焦黄而里面非常醇香,耐皭,一层一层的,还有易保存的特点,就算在这很热的夏天十几天也不会变质,所以他在古代战争的时候每个士兵都会背上一个五六斤重的锅盔,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压缩粮食。
做法
用上好的面粉1500克,加入菜油30克,猪油20克,酵母10克,碱3克,盐4克,少放水揉成很干硬的面团,醒面半个小时,然后用擀面杖反复压面,不用擀面杖擀么?原因是因为面团太硬,反复用擀面杖压面,也是耐力和体力双层考验,这样做出来的锅饼非常的有韧劲,有嚼头,再次醒15分钟,在用擀面杖杠压,擀成光滑的面饼
烘烤
把面饼放入平底锅(也可以用烤箱上下163度烤)火力均匀的烘烤,要不停的翻面防止烤糊,等两面烙出焦黄色,就可以闻到锅盔的香味。
原平锅盔好吃吗
感谢。原平锅盔是忻州地区的特色小吃,想在忻州买的话只能去特产店或者超市购买,基本都是真空包装的,口味一般。如果想要吃正宗的原平锅盔,只能去当地买现做的锅盔了。锅盔里面一般有红糖、豆沙等口味。正宗锅盔的味道香酥甜不腻,非常的好吃。锅魁在原平是典型的炉食面食制品,由于制作锅盔需要专门定制的烤炉,寻常百姓家里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做法。民间传统烤烙正宗锅魁的方法是用一个特制的炉子,上下都有火,为的就是使烤出来的锅魁火色均匀,风味独特。
原平锅魁的主要特点是香、甜、酥、脆, 让人久食不腻。非常具有晋北的饼类特色,无论馈赠亲友还是年货筹备,都是值得购买的小吃之一。
原平锅魁的做法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传承,如今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名片与原平品牌,相信未来一定能都代表忻州、代表山西,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85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