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名句

【第1句】: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孟子·公孙丑上》

解析:扪心自问,如果自己理直气壮,哪怕对方有千军万马,我也会一往无前,去跟他们斗争到底!自反:自我反思。缩:直,引申为理直。孟子认为,真正的勇气不是争强斗狠,而是站在真理一边,只要是道义之所在,即使面对千万人的阻挠,也决不气馁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孟子这句话铿锵有力,千百年后读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凛然正气!

孟子名言

【第2句】: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哉?——《孟子·公孙丑下》

解析:如果要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上,除了我还有谁能做到呢?孟子一贯积极入世,同时又非常自信。这几句话体现了孟子的治世理想和雄心壮志,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辅佐圣主贤君平治天下。

孟子

【第3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解析:身处逆境不得志时,要坚守本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得志时就要担起重任,努力造福天下。这句话精炼地表达了儒家对出世和入世的人生态度,成为千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不论对人对己,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莫大的意义。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第4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孟子·滕文公下》

解析:荣华富贵不能迷乱自己的本心,贫贱困苦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这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烁着思想的光辉,从古到今鼓励了多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今天,当我们读到这段名言的时候,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振聋发聩的声音。

大丈夫标准

【第5句】: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孟子·尽心上》

解析:看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就难以再被别处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受过教育的人,就很再被别的言论打动了。既然看过了大海的浩瀚磅礴,其它小河小溪的水还有什么看头呢?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学识、阅历越是丰富,那么他的眼界也随之变得越高,胸襟也随之变得越广。所以人要立志高远,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一步步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孟子名言

【第6句】: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解析: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孟子以严肃的态度,庄重的语言,阐述了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大义和生命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一个正直无私的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应该为义而生,为义而死,必要时要“舍生取义”,而不能“见利忘义”。

舍生取义

【第7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解析:老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最轻。这句话告诉我们,老百姓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也就安宁了。“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

民贵君轻

【第8句】: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解析:抬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无愧于苍天;低下头来想想,觉得自己无愧于世人。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人要光明磊落,坦坦荡荡,坐得直,行得正,心底不藏私,那么不论对谁都问心无愧。

孟子名言

【第9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

解析:以天下百姓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这样的人还不能称王的,从来没有过。范仲淹《岳阳楼记》中传诵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从孟子这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发出来的,这句话注入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孟子的代表性思想之一。

乐以天下,优以天下

【第10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解析: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一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受饥饿之灾,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人生总不免遭遇挫折和逆境,而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早就告诉我们,逆境对人才的成长是有利的条件,在艰苦的环境、艰难的条件下,更容易激发人的潜能、砥砺人的意志,人的智慧、能力和品性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磨炼和提升!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

亲爱的朋友,你还知道哪些孟子的豪言壮语?

孟子为什么说“民贵君轻”

理想中的世界,许多人这么说过。

孟子比孔子晚出生多少年?他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孔子和孟子年龄相差多少没有统一确切考证,可以网上查。

儒家四圣:孔、孟、颜、曾

儒家思想:仁、义、礼、知、信

儒家传承:温、良、恭、兼、让

为什么孟子的民本思想没有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主义思想,不符合统治阶级的意志,与“君权神授”的观点不一致,因而历代统治者都不推崇孟子及其民本主义思想。甚至日本深受儒学的影响,但由于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与其天皇“君权神授”的思想背道而驰,因而孟子及其思想在日本也不受待见。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是不是体现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一生都在奉行的民贵君轻的思想

应该说是义,古人就说了孔曰取仁,孟曰取义,他们两人处于不同阶层,孔子是要恢复社稷,秩序,讲的当仁不让,杀身成仁!主要就是泽披苍生,讲究生养生息,发育万物,历史告诉我其过就是不能做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简单整理就是,丛林法则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但是人区别于野兽,当大家普遍互相认同对方文明文化,就会把对方当做同类,西方尤重如此,只要是有益于文明发展的,他们都视为真理,这是他们文明传承发展壮大的根性根源!现在,时代不同以往,大家由于信息文化等诸多方面互相了解,学习,以致理解,大家开始由过去西方仇视野蛮,血腥,邪恶,等诸多邪恶未开化的时代传承现象,他们都予否决,转播新的文化,其实他们根性还是像信仰上帝教徒一样,而中国却由封建迷信文化思想,

使世人堕落,信仰腐,只知追求好日子,利益等情况,而迷失迷良心良知,而且,我们中国人都好屈从现实,不追求真理,换句话就是,小人道长,君子道消!长为长大的长!君子道消,而西方追求真理文明,文化虽苦恼苦难,失败,但是人家坚持内心深处真善,而使后人可走的君子之道更长久更长远!而且,人家还会开拓新的征途路途,道途!我们中国只想繁荣富强,从未想过我子女子孙后代社会该怎样走,怎样才是华夏儿该为该做之事,国家怎样才能使大家不再国家,社会重走弯路,回头路,不会重蹈复,儒家也好,佛家也罢,道家也行,关键在于人,人能弘道,而非道能弘人!人自强不息,自不会灭亡于历史,厚德载物,自不会消亡文化,现在之西方,就是进入厚德载物之阶段!

孟子与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

严格来讲,孟子思想在汉代时就很流行,但是西汉的大儒董仲舒十分推崇荀子的理论,对孟子的思想多提出异议。到了宋代,大儒朱熹很推崇孟子的思想,他把《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孟子思想得到了更大的传播。

在春秋战国时,荀子的名声比孟子大,一直到汉代,孟子才被尊奉起来。在宋代之前,汉高祖就很认同孟子的“王者以民人为天”思想,隋炀帝也信奉“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唐太宗也赞成孟子的“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思想。宋代之后,元朝的几任皇帝也认同“民为重,君为轻”的思想。

而到了明太祖朱元璋,他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非常反感,当即罢免了孟子的“配享孔庙”资格,取消了孟子与孔子一起吃冷猪肉的资格。他下令把不顺眼的字句悉数删去,共删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编了一本《孟子节文》,还规定科举考试不得以被删的条文命题。删去的多是施行“仁政”、以民为重、抨击暴政的内容。到了明成祖朱棣时,才恢复了《孟子》原貌,颁行《四书大全》,御制《大学衍义赞文》。

孟子的很多思想,是有进步意义的,比如他主张“仁政”,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他的思想最重要的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说,与老百姓和国家相比,国君最不重要。孟子认为,君主对老百姓必须施行“仁政”、“与民同乐”,这样才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而对那些不行“仁政”的暴君,如周武王讨伐残暴的商纣王,既可以流放,甚至可以诛杀。

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倡导“舍身取义”。对待“君”,孔子的态度是“忠”,即使这个“君”很差劲,也不能乱了秩序,杀掉他的就是“乱臣贼子”;而孟子认为,对商纣那样的国君“诛一独夫”则是符合“仁义”的。所以,有些统治阶级不喜欢孟子的理论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孟子有哪些教育思想

【第1句】: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本质特性。孟子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四种善的萌芽: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种善端是后天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后天完善的道德其实就是先天“四端”的展开。孟子不仅提出了“四端”说,而且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观念以推广“四端”说。所谓“良知”,即不经过考虑而生来就具有的知识。有时孟子统称为“善心”。他认为善心不仅是先天性的和非功利性的,而且具有平等性,人人相同。人性是善的,一个人道德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但不否认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一方面将固有的善端保存并扩而充之,使其成为善德,另一方面担负着把丧失的良心寻找回来的任务。

【第2句】: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理想人格,重视道德完善甚于治理天下国家才能。“大丈夫”应该有着崇高的志向和伟大的精神境界,有着对正义行为的高度自觉性,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气节。 【第3句】:道德教育的内容。仁、义、礼、智四德作为道德内容。仁是发自内心的思想情感和精神状态,是内在的东西,义是仁的外化与推衍,是外在的道德行为。礼是行为的准则,智是辨别是非的智慧。孟子注重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内容,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也是孟子整个教育目的所在。 【第4句】:道德教育的方法

(1)存心寡欲,自然属性和道德属性价值和意义不同,其中有大小贵贱之分。(2)尚志养气。立大志,舍生取义。它是一种以正义培养起来的,是至大至刚之气,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3)反求诸己,道德修养方法上,最重自觉,讲究内省,主张判别行为是否合宜以自己的良心为标准,强调对社会规范再判断,与孔子(4)磨练意志注重道德修养方法和意志的锻炼。

孟子的儒家思想是怎样的

孟子的思想,随便XX一下就有了,我说说我个人的认识。

我心目中的孟子,正如后人评价的那样:亚圣。亚,不是亚军的排名第二,而是尚未达到圣人的境界。看孟子的书,总感觉缺乏了儒学的温文尔雅,多了一些讥讽和霸气,看了解气,但却不如孔子那样敦厚崇礼。

孟子的影响,到了宋明时期才开始显露其重要性,他的"四端说":恻隐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

在宋明理学的著作中,引用《中庸》和《孟子》的段落很多,从中受到的启发也不少,如"学者求其放心"、"善养浩然之气"、"上无愧于天,下不怍于人"、"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等等都在宋明理学的范畴中,反观《论语》,因为其形而上的内容较少,被宋明理学家们搁置了。

因而,孟子对后世的贡献,他的锐利的辞风并没有被后世儒家继承,他的井田制的政治主张也没有再被提起,但他关于"心"的表述,却是一个极大的资源,关于"浩然之气"的描述,也成为后世儒家"养气"的来源,当然还有常常被人背诵的"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知鼓励了多少人在艰难困苦中崛起。

为什么有人把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孟子的思想是什么

孔子学说‘仁’为纲。孟子学说‘四端’为目,纲举目张孔孟之道。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864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