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古代女子暗恋男子的名句

人生最不可辜负的,唯有诗歌和爱情。早在《诗经》中就已经有诸多关于两性爱情的诗歌记载,发展到唐宋,爱情诗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而相思和暗恋,一直是爱情诗的两大主题。今天我给大家分享古人最经典的关于“暗恋”的六句著名诗词。

【第1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越人歌》

解析:《越人歌》是春秋时期一首越国民歌。“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个典型的比兴句。在自然界,山上有树树上有枝,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但在人间社会,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深浅归根到底却只有自己知道。许多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对别人的感情难以完全表达,因此越人唱出了这样的歌词。

【第2句】: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

解析:小巧玲珑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我对你相思入骨你是否知道?所谓“红豆”,其实指的是骰子上面的红点,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而红豆又名相思子,因此“入骨相思”既是指深深刻在骰子上鲜艳的红点(红豆),又是指女子的一片刻骨的相思痴情。

【第3句】: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李商隐《无题》

解析:我的相思之情啊,千万不要跟春花一同萌发,因为每一寸的相思,都会化成飞灰。李商隐这首无题诗写的是一位深闺女子追求爱情而不得绝望之情。向往美好爱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烬。这是深锁幽闺、渴望爱情的女主人公相思无望的痛苦呼喊。

【第4句】: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辛弃疾《摸鱼儿》

解析:相如赋,出自一个典故: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失宠被废,贬居长门宫。陈氏听说司马相如的文章天下最工,便送去千两黄金,求得 一篇《长门赋》。后来汉武帝看到此赋,有所感悟,陈皇后再度承宠。辛弃疾这句诗的意思是:纵使像陈皇后一样,花费千金买得司马相如的生花妙笔,脉脉真情又能向谁倾诉呢?词人看似为陈皇后而伤感,实际上借古喻今,是为自己伤感。

【第5句】: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相思千万缕——晏殊《玉楼春·春恨》

解析:无情人哪里懂得多情的人的苦恼,一寸相思愁绪竟化作了万缕千丝。这两句词,用反语以加强语意。先说无情则无烦恼,因此多情还不如无情,从而反托出“多情反被无情恼”的深衷。这两句词,写的是一位多情女子对一个薄情少年的埋怨,算是单相思的典型。

【第6句】:我本将心像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元·高明《琵琶记》

解析:我把心意全部奉献给了明月,可是明月并不领情,却独独照耀那没有感情的沟渠。它的寓意非常明了:我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也许是你根本没有察觉到我的心意,也许是你察觉到了却刻意回避。不论如何,“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都是让人倍感伤心的,毕竟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应。这句诗通俗易懂,是表达暗恋失意、求而不得的经典名句,能够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自问世后就被人们争先引用,可谓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

以上关于“暗恋”的六句诗词,哪一句对你触动最深?

古代女子的“桃李年华”相当于男子的什么年龄

“桃李年华”在古代是指女子二十岁的年龄。桃李用来比喻女孩的青春年少。

这个成语出自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那么男子二十岁在古代被称作什么呢?

“弱冠之年”在古代是指男子二十岁的年龄。

这个时候的男子要行冠礼,即要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 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

在古代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冠礼进行时,由来宾依次加冠三次,就是要依次戴上三顶帽子。

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质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参政的资格,能担负起社会责任;接着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军帽,表示从此要服兵役以保卫社稷疆土;最后加上红中带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礼帽,表示从此可以参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后,主人必须设酒宴招待宾赞等人(赞是宾的助手),叫“礼宾”。

“礼宾”后,受冠者入内拜见母亲,然后由宾取“字”,代表今后自己在社会上有其尊严。古人认为成年后,只有长辈才可称其“名”,一般人或平辈只可称其“字”,因此要取“字”便于别人称呼。

这种冠礼的仪式,从周朝开始持续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于西风东渐,冠礼也就逐渐消失了。


既然咱们说到了男女二十岁不同的称呼,索性我们就来个汇总,一起涨涨知识吧。

女孩七岁:始龀(chen)、髫年; 女孩十二岁:金钗之年; 女孩十三四岁:豆蔻年华; 女孩十五岁:及笄(ji); 女孩十六岁:碧玉年华、破瓜之年; 女子二十岁:桃李年华; 女子二十四:花信年华、梅之年、摽梅之年;

男孩八岁:始龀、龆年; 男孩十五岁:束发、志学之年; 男孩13~15岁:舞勺之年 男孩15~20岁:舞象之年; 男子二十岁:弱冠; 男子三十岁:而立; 男子四十岁:不惑; 男子五十岁:知命; 男子六十岁:花甲; 男子七十岁:古稀; 男子八十岁:耄耋; 男子九十岁:鲐背; 男子一百岁:期颐、人瑞。

有的需要单独称谓,有的应该也可以统称,比如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幼年时期的泛指—— 总角;十岁以下儿童泛称——黄口;还比如五十岁之后进入老年后面的花甲、古稀、耄耋等,男女都可以统称吧。


阿金大哥,一个爱好文史的油腻大叔。

欢迎关注、留言、点赞。

古代女子拜金的多吗

题主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偏激。虽说嫌贫爱富这种事自古就有,也不分时代,但毕竟谁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也都有各自的选择权。按照题主都思路,我就先说个拜金的吧。

苏嫂,这个女人其实并不出名,但是她的小叔子却是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苏秦。对!就是那个佩六国相印的苏秦。早年间苏秦落魄潦倒,被嫂子嫌弃,甚至连正眼都不会去看一下,后来待到苏秦功成名就时,却是一副阿谀奉承的嘴脸。这应该是最早记载的拜金女形象了。

说完拜金就该说说贤惠的了。我个人觉得相比拜金形象,贤良淑德才是真正的中国女性形象。自古以来不求富贵,名垂青史的女人大有人在。苦守寒窑十八载的王宝钏、誓死追随爱情的祝英台、甚至那个被恶婆婆赶走的刘兰芝这些不都是贤良淑德的典范么?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些故事也就说明拜金只是少数而已,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比较正常的。

其实当今的女性也并不是拜金,只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加体现了金钱的价值。当然有些个别的人做法比较欠考虑,但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

女子胁迫男子发生性关系,这构成强奸吗

女子胁迫男子发生关系,并不构成强奸罪。

因为我国法律规定的强奸罪,仅限于男性对女性强迫发生关系。而对女性强迫男性发生关系,尚没有法律惩戒的规定。

讲到这里,想起曾经听到的一个事例。

一个25岁的小伙在网上结识了一个40多岁的离异女子,熟悉之后二人聊的很投机。女子了解到小伙对电脑比较精通,便对小伙说自己的电脑出了问题,小伙到家里帮她看看是什么原因。小伙担心女朋友知道后麻烦,因为他与女朋友的感情挺好。但在犹豫片刻后还是答应了,他想着只是帮朋友个小忙而已,应该没什么问题。

小伙想着早点修理完,好回去陪女朋友。下班后便直接赶到了女子家里,女子开门后惊了小伙一下,因为她穿着很简单、很性感。应进家后便将小伙带到卧室,因为她的电脑摆放在卧室。小伙技术还不错,没多大功夫便解决了电脑问题。女子小伙吃过晚饭后再走,小伙一直婉拒,但女子一再挽留,他也不好意思再拒绝便同意。

但小伙没想到女子是早有预谋,白酒红酒齐上桌,而且一直劝小伙喝。没几个回合,小伙便被灌的有些醉意。于是,女子将小伙生拉硬拽到卧室,强行拔掉小伙衣服,与小伙发生了关系,小伙由于酒精作用,也无力反抗。就那样被硬生生的强奸了两次之后,才被女子放走。

小伙回家后,女友跑过来拥抱时,闻到了他身上的香水味,而且并非是自己所用香水的味道。便再三逼问,小伙无奈招了,女友因此一气之下与他分手。

小伙越想越气,便去派出所报警,想告女子强奸他。但被民警告知,女性强奸男性不犯罪,不能立案。如果小伙身上有被伤害的痕迹,可以从伤害的角度来报案。但女子只是强奸,并未伤害他,最终小伙只能不了了之。

所以,男性被女性强迫发生关系,在没有被伤害的情况下,只能自认倒霉,因为女性的这种行为不构成强奸罪。这对于女性来说,是一种优势。不过,在我国,发生女性强迫男性的几率并不大,除非哪个男性特别幸运。

大家觉得这种情况应该构成强奸吗?男同胞们遇到过被女性强迫的情况吗?

【谢谢朋友们耐心阅读,欢迎关注、评论等,发表看法,一起互动交流!】

古代的女子讨厌一个男子还要跟他一个屋檐下是如何做的

答者:皇帝说史头条号作者胡丹

(一)

有段时间没答题了,老规矩,我选择回答不需要翻书,而且可以发挥点想象力的问题,如果答个题还要费一番考证工夫,那就有失答题的乐趣了。

古代女人讨厌一个男人还要跟他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如何做到的?其实“古代”两个字完全可以去掉,今天不照样有许多女人在跟自己讨厌的男人“瞎混”过日子吗?生活,真不是让人来享受的,它就是要让人蹉跎着过!人生就像根粗大的棒槌,慢慢磨吧,啥时候磨成针,啥时拉倒。婚姻不美满,尤其磨人。许多女人盼着老公死,死了才拍手叫好呢!一个屋檐下蹲着还好,可两口子过日子,也叫“夫妻生活”,都瞧不对眼啦,哪有女人还想过“夫妻生活”?可男女情绝,男人的性欲一点都不死,时不时兴起个波澜,于是女人还要忍受“婚内qiang奸”。

和讨厌的男人在一个屋檐下过,难!还要在一个锅里吃饭,一个被窝里做梦,那才真是难上加难!有句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都成俗语了,可见许多女人是嫁错郎的,而一旦错了,想要纠正,可就难了。即使纠正过来,女人也成了“二婚”——“条件差了”。头条问答上有个热门问题,就是问和一个结过婚的女人过日子是种什么感觉!这,毕竟是个太现实的社会。

女人难!我作为男人,在今天不管是妇女节、女生节、女人节、女王节,还是女神节,我替女人说一句:做女人难,你们辛苦了!

(二)

女人的难,有许多种,比如过去裹脚,今天整容的压力,比如几千年“颠扑不破”的男权压迫下,种种性别不公;比如女人要来月经、要生孩子、各种妇科病,社会观念还认为女人生就得女人养、女人育、女人教(虽然三字经里说“子不教,父之过”,其实小孩教育主要还是压在女人肩上,否则为啥是“孟母三迁”,不是“孟父三迁”?就算孟父已死,可经典的育子故事的主角,不都是女人,例如“岳母”?)。

就是孩子长大后,也很少有老丈人与女婿闹得慌,而多是婆婆与媳妇打架,无论是婆还是媳,不都是女人?

女人承受了这么大的家庭压力,可中国的女人,还得出去工作养家。“妇女半边天”,不是说她们只管一半吗?不是说好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么?女人在家里操持了,怎么还要到外面去挣钱?

写着写着,我已经很为女人鸣不平了!女人之苦如此、担子之重如此,男人还不得把她当手心宝,还不多让着她,让她少做些,自己多承担些?

可是不,男人总喜欢说,“自己是男人”,有男人的尊严和面子,这不愿意那不愿意,女人做了,他还百般挑剔,吃饭时是美食家,睡觉时是爱情动作片艺人……可怜女人,成熟比男人早,而男人呢,有的三十多了还不成熟。女人是又当老婆又当妈,就是难得当回女神!哪有结婚了还是女神的?男人如是说。

说说看,和这样的男人在一个屋檐下,憋屈不?人性几千年没变化,女人的命运,几千年亦如此!

有人以为,古代的女人幸福,不用出来工作。是的,古代条件好的家庭,女人不用抛头露面,可家里不宽裕的中下层妇女,不出来工作不行啊!男人个个有“尊严”,要面子,可不是个个有本事的!

古代女人在家里是女仆,这女仆没工资不说,还要想法弄钱贴补家用,她们能不气吗?气,不能上对父母,下对孩子,只能对着老公撒。老公再不心疼媳妇,小心忍着,吵架就是家常便饭,日子越过越苦。街上吵完架,各自散讫,可两口子吵完,还能一拍两散?

女人的命运,就是不能离家啊!古代是这样,外国也差不多,不然“娜拉出走”怎么成了文学的经典?

不幸的家,是古代女人最大的囚笼。

入笼之鸟怎么办?

(三)

在很久很久以前,女人就被规定了“三从四德”的闺范,“从”是从夫,是“从一而终”的从,离婚就是对“从一”原则的背叛。女人再嫁,就跟臣子改适二主一样,是会遭到舆论谴责的。被人瞧不起,活着还有啥滋味?女人也不只为讨口饭,活着,女人也有女人的自尊。所以越来越多的妇女选择在不幸的婚姻中忍受。

她们是家庭终生的免费长工

还是丈夫的性奴隶(当男人娶妾或嫖妓时,能上“黄脸婆”的床还是给她面子呢!),有时还是男人的出气筒,随时对她家暴一下。她满脸泪痕,满身伤痕,还没处说理去——古代法条里可没家庭暴力、婚内shang奸这样的概念,官府不受理!

对这样的男人,这样的生活;无论是男人拳脚相加的家暴,还是将她凉在一边的冷暴力,古代的女人都只能忍受,不能忍也得忍,因为她们不像今天的女性,法律保护她们离家的权利。

古代女人极少有主动离婚的(大才女李清照离了回婚,还为此坐了一段时间牢),就是要离,也得男人写休书。女人有七出之条,男人一条也不条!谁叫女人是嫁,男人是娶?女人离了家,就如叶子落到了地上,何处可去?唯有枯萎。女人不享有平等、独立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她只能依附于家庭与丈夫。

古代女人的忍受,何时是个头?男人死了,才是个头。女人孤独一生,一辈子不快乐,但总算从此屋檐下,没有了那深恶痛绝又甩之不掉的赖皮人!

命运唯一善待女人的,似乎就是女人的寿命比男人长,并赋予了她们坚韧、善于承受的性格。可是,这种“赐予”,我感觉更像一种进化:因为女人必须承受太多不幸,所以才发展出了绵长而坚忍的性格。

唉!这一天,我祝所有女性幸福!一定要幸福啊!

古代有哪些终其一生只娶了一名女子的痴情男子

从我所读过的历史的典籍中仔细搜索,能有史料记载的还真是不好找,一些有记载的大人物的婚姻家庭一般史书不会记载,毕竟这是人家的家事。如果事迹不突出,或者主人公不是重要的历史人物是无法有记载的。想想也就两个吧!

第一个是,司马相如。

当司马相如在事业上略显锋芒,赏尽风尘美女,曾产生弃妻纳妾之意,终于某日,司马相如给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的卓文君读后,泪流满面。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了一个“亿”,无亿?岂不是夫君在暗示自己已没有以往过去的回忆了。她,心凉如水。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诗》。 

其诗曰: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道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曲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倚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红,偏遭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恨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惊叹妻子之才华横溢。遥想昔日夫妻恩爱之情,羞愧万分,从此不再提遗妻纳妾之事。这首诗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数字诗。细细品读,其爱恨交织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个是明孝宗朱祐樘。这个朱祐樘也是有史记载的唯一一个只娶了一个老婆的皇帝。朱祐樘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励精图治,驱除宫内奸臣,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贤臣,使明朝再度中兴盛世。史称“弘治中兴”,因病英年早逝,享年36岁。孝宗自幼经历坎坷,九死一生。所以即位后廉洁而贤明,尤其是在私生活方面,终其一世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再无一个嫔妃。孝宗和张皇后是患难之交,一对恩爱夫妻。两人每天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照夕与共。这不经意间的举动,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也算是朱佑樘作为一代明君的佐证之一。

《知否》中明兰姐妹在府上读书,在古代女子能和男子一起读书吗

这是电视剧吧,依照古人女子的地位来看,应该不太现实。

古话说:女子无才便是德,男女授受不亲。

怎么能让女人和男人一起读书呢?

再说了,古时有一句俗语,我们这里现在还在说:书房、戏房哈(坏的)娃的地方。

古代女子是如何讲卫生的

这个“古代女子”问得太笼统了。

农村的庄稼人和富豪家里的闺秀,卫生条件就是不一样的,就好比未来有人提问,“古人是如何讲卫生的”,你知道工地上的工人和时尚达人没法比,那就很难回答。这个问题下,多半回答的是“大家闺秀”,那我就把大家闺秀和普通女子一起回答,以免让穿越爱好者误会古代是一个很好的去处。

古代女子洗澡吗

古代女子洗澡频度不一样,北方人和南方人洗澡频度不一样,夏季和冬季洗澡频度不一样。通常来讲,夏季需要每天擦洗,而冬天往往是一两个月一回。这在现在听起来很不可思议,但确实是的。大家闺秀冬季洗澡的间隔要短很多,但普通百姓家的女子,则只能等实在看不下去了才洗。

男子有澡堂,女子就没有。

女子洗澡,只能在家中,很少有可以用大缸或者大木桶的。只能是站在水盆上,用毛巾沾温水擦拭身体,这就不错了。

古代女子刷牙吗

一般不刷。

说不刷,也不准确,多半是漱口的,也有用柳条压扁头擦牙的,古代普通人家,口臭的特别多。

而富贵家女子是刷牙的,中国的牙刷早已存在,而且牙膏也早就被发明:

牙膏(牙粉)是用各种矿石磨粉加各类药材制成,具有相当的清洁作用。

古代女子如何洗脸

用温开水洗。

清洁用具是有肥皂的,中国古代的肥皂是用猪胰子制作而成,到后来又称胰子。长这样:

肥皂盒也有,譬如明代肥皂盒:

普通家庭不用胰子的,就用无患子,也叫洗手果,很去油,但很多地区没这玩意儿,就洗完手以后用手巾擦。古代蒙古男女不用水洗手,手油腻了直接往衣服上一擦,因此衣服总是油油腻腻黑黢黢的。

古代女子如何洗头

古代女子经常洗头。

用皂角水:

古代有专门商铺卖皂荚。

古代女子如何刷碗

古代女子做家务刷碗一类的活,用的工具似乎比现在更好用。通常都用丝瓜瓤,这东西现在还有很多人用,的确比工业产品好用多了:

当然也有人用破布洗干净放水里刷碗,与当今差别不大。

古代女子有姨妈巾吗

有。

生活水平不同,材料不同。有用布包着破布的,有用包着木炭的,有用包着宣纸的。但无疑,古代女子是需要对月经有所处理的。

古代女子啪完以后如何处理

古代也有避孕措施,但如果是啪完以后,则需要擦拭。古代有专门的一类东西,叫“了事帕”。意思就是“办完了事擦拭用的手帕”,又叫陈妈妈,这是故意败坏那个姓陈的老鸨子所以才那么说的。

以上就是古代女子的卫生条件,因家庭条件不同而不尽相同,贫苦百姓家的女孩占据绝大多数,不要老盯着大家闺秀说事儿,一般人达不到那种涂脂抹粉的条件,但也不代表她们不爱干净。

古代女子的头饰有哪些

无论是“蛾儿雪柳黄金缕”还是“翠翘金雀玉搔头”,说的都是中国古代女子的头饰,它们或华丽或淡雅,造型各异,风味不同,却都有着各自的典雅和惊艳。

所谓头饰,顾名思义,就是头上的饰物,可以分为发饰和耳饰。

那么,中国古代的头饰主要有哪些呢?各自又有些什么作用和典故?不要急,一起来看:

1笄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的饰物,是簪 、钗的鼻祖。古代女子年满十五便算成人,成人之后要挽起头发并用笄插住,谓之“及笄”,因称女子十五岁为“及笄之年”,简称“笄年”。

2簪古人最常用的绾发工具,由笄发展而来,更为华丽。《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簪。簪也因此被称为“搔头”。刘禹锡有诗:“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3钗由两股簪子交叉组合成,所谓“单股为簪,双股为钗”,用来绾住头发。《中华古今注·钗子》中说:“钗子,盖古笄之遗象也,至秦穆公以象牙为之,敬王以玳瑁为之,始皇又金银作凤头,以玳瑁为脚,号曰凤钗。”钗不仅是一种饰物,还经常用来表情。白居易《长恨歌》写道:“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4华胜古代女子的一种花形首饰,通常制成花草的形状插于髻上或缀于额前。《释名·释首饰》:“华胜:华,象草木之华也;胜,言人形容正等,一人著之则胜,蔽发前为饰也。”《西游记》描写王母形象:“戴华胜,佩虎章,左侍仙女,右侍羽童。宝盖沓映,羽掺荫庭。”给人一种华丽的感觉。

5步摇古代女子插于鬓发之侧以作装饰,同时也有固定发髻的作用。步摇由在簪或钗上挂珠玉垂饰而来,取其行步则动摇,故名。《释名·释首饰》:“步摇,上有垂珠,步则动摇也。”白居易诗云:“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通过步摇的衬托,将杨贵妃的美写得光彩照人。

6梳篦又称“栉”,理发的用具,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插于发上的饰品。女子插梳之风,是从魏晋开始的,到唐代更盛。元稹在《恨妆成》中描写:“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这时候的梳篦,常用金、银、玉、犀等珍贵材料制作。至晚唐、五代,头上插的梳篦越来越多,甚至有多到十来把的。

7抹额也称额带、头箍、发箍、眉勒、脑包,为束在额前的巾饰,一般多饰以刺绣或珠玉。抹额盛行于明代,当时的妇女不分尊卑,不论主仆,额间常系有这种饰物。《续汉书·舆服志》注,胡广曰:“北方寒冷,以貂皮暖额,附施于冠,因遂变成首饰,此即抹额之滥觞。”

8掩鬓用在发髻两边的一种装饰,对称使用,在明清时期流行,一般质地轻巧,工艺精致。

9钿花用金、银、玉、贝等做成的花朵状装饰品。明代宋应星 《天工开物·玉》:“凡玉器琢余碎,取入钿花用。”钟广言注:“钿花:用贵重物品做成花朵状的装饰品,如金钿、螺钿、宝钿、翠钿、玉钿等。”簪钗用来绾住头发,而钿花则直接插入绾好的发髻起装饰作用。

10耳珰古代耳饰的一种,在耳饰名称中最为古老。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穿耳施珠曰珰。”战国秦汉时期妇女戴耳珰的风气就已甚为流行。《孔雀东南飞》中描写刘兰芝:“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汉代皇后、嫔妃和公主戴耳饰时,也可以不穿耳,而是将有穿孔的珥珰,用绳系饰悬于耳旁,叫做“悬珥”。将悬珥系于发簪之首,插簪于发髻,悬于耳际,叫“簪珥”,或叫“瑱”。

11耳坠指带有下垂饰物的耳饰。有时耳坠等同于耳环,又称耳坠子,是耳朵饰品的代称。五代词人欧阳炯《南乡子》写道:“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12耳环透过一个在耳珠内的穿洞来勾住耳朵(除了夹式耳环)的耳饰。跟耳坠相比,耳环还包括了一些单纯的不带坠子的圆环,而耳坠则一定是带坠的。汉魏时期的妇女,一般不戴耳环,而佩以珥珰 。一直到了宋代,穿耳戴环之风才在女子中特别盛行。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谈到一种“丁香耳环”:“饰耳之环,愈小愈佳,或珠一粒,或金银一点,此家常佩戴之物,俗名丁香,肖其形也。”

13耳钉比耳环小,形如钉状,一般需穿过耳洞才能戴上。耳钉造型千变万化,但特点不变,即耳垂前边是耳钉造型,耳垂后边是耳背(也有称之为耳堵)。隋唐时期,耳珰已逐渐被耳钉代替。

首饰和女子,可谓天然之佳偶,而头饰无疑又是首饰中最夺人眼球的存在。娉娉袅袅、温婉淑和的中国古代女子,在这些精美绝伦的头饰衬托之下,更显典雅之气质,绝代之风华!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873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