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季羡林的名言关于考试的汇总25句

季羡林的名言关于考试的

1. 纵观季羡林的童年,一开始就是一片灰黄的风景。贫穷、单调、刻板、固执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

2. 谦虚地对待他人

3、在这样的情况下,季羡林的家人希望他高中毕业后能抢到这样一个“铁饭碗”。高中毕业后,我申请了邮政服务,但不幸的是我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季羡林报考了大学。在谈到出国留学时,季羡林认为清华大学的条件比北大好,所以他选择了前者,而不是后者。

4、进入改革开放新时代,季老神清气爽,激情四射,大展才华,奋笔疾书。他的学术收获不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以前好得多。”四十、五十年。”晚年出版学术著作11部,撰写学术论文200余篇。在中国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十多个学术领域和层次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梵文和佛教史研究,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成就,著名学者钱文仲说:“作为一个学者,老人从未停止过思考。”

5. 清华大学学习

6、季羡林认为,在他六十多年的学术研究中,德国十年是关键的十年。他的学术研究不是从清华大学开始的,而是在德国哥廷根大学开始的。

7、季羡林,字西布,字七藏,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小村官庄。

八、季羡林的事迹1、爱国好学,堪称楷模。

九、济南留学

10、这个县几乎是鲁西最贫困的县,管庄村是贫困县中的贫困村,季羡林一家几乎是全村最贫困的。季羡林出生后,家庭状况仍然极其困难。他一年只能吃几次白面,只能吃红高粱面饼。他没钱买盐,就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锅里烧水,做咸菜。一年四季都吃这个泡菜。

11、季羡林回国到北京大学工作后,将爱国精神转化为教学和研究实践,报效祖国。他不断开创学术研究的新领域、新课题,无私地致力于学术研究,以实现爱国报国的愿望。他感到满意的是,回国三年来,自己写了40多篇文章,13篇学术论文;他也自责,对20世纪50年代的头五年“我的学术研究成果为零”感到内疚。正是出于学术报国的志向,他在“文革”后期秘密翻译了蜚声文坛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经过五天的冷热,八万行的《罗摩衍那》终于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树立了一座丰碑。

12、季羡林是一位坚定忠诚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他说:“我一生爱国,不敢子孙。即使我被烧成灰,我仍会爱国。”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他参加了南京请愿活动,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还到农村宣传抗日爱国主义精神。去德国留学“是为了爱国”。在德国法西斯统治的黑暗岁月里,他尽管挨饿,仍努力学习希腊语、拉丁语、梵语、吐火罗语、巴利语,钻研梵文佛教经典。当他博士考试各方面都表现出色,顺利通过毕业论文时,他的感受是:“我没有让中国人民为难,我可以安慰我亲爱的祖国”。

13、在正义中学待了三年后,1926年,十五岁考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后转入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最让他难忘的是中学老师胡也频。季羡林没有从他那里学到任何中国知识。他只学到一件事,那就是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胡也频在课堂上只教无产阶级文学。

14、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温饱家庭的人们,唯一的目的和希望就是抢一份“工作”。当时,社会上能生产“铁饭碗”的地方只有三个:一是邮政局,一是铁路局,三是盐审局。这三个地方都在帝国主义手里。在半殖民地社会,只要手里有碗,努力工作,不违背“洋”的命令,就有饭吃。

15、山东济南高中校长宋焕武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托人游说季羡林回到母校担任语文教师。当时季羡林除了这条路没有别的路可走,于是于1934年秋去了济南中学。

16、在哥廷根的十年间,对于季羡林这个穷书生来说,他拥有的只是时间和书籍。学校孤独寂静的环境给了他前所未有的学习机会。这期间他读的书大致有两类,一类是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的书籍,一类是汉文书籍。这期间,季羡林除周日和节假日外,都必须读书,对当时世界上梵文、巴利文和佛学研究的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哥廷根,他主修印度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学校进行研究。

17、在清华大学的四年里,季羡林认为对他影响最大的课程有两门:一是历史系陈寅恪老师的《佛教翻译文学》,他曾参加过但未能参加。由于时间冲突,另一门是中文系朱光潜教授讲授的《文学心理学》选修课。陈老师和朱老师的这两门课程,对季羡林一生受益匪浅。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文学系德语专业。

18.德国十年

19. 痛苦的童年

20、在纪老执教60周年暨95岁生日庆祝会上,人们通过视频再次听到纪老熟悉的声音。他坚定地说:“我们大国的和谐团结将影响世界和全人类。” “没有人能够阻止中国的腾飞”。

21年秋,季羡林从哥廷根抵达瑞士,等待回国机会。

22、幸运的是,季羡林只在家乡呆了6年。 6岁时,他离开了父母和家乡,叔叔把他带到了济南的一所私立学校。季羡林当时学习并不努力。他玩的时间多了,学习的时间就少了。我对主菜不感兴趣,但对小说情有独钟。书桌上有“四本书”,但我正在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这时,他也开始学习英语。对他来说,英语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那些像蚯蚓痕迹一样蜿蜒的痕迹,居然能发出声音。

23、季羡林十三、十四岁时就读于济南当地一所三流学校——正义中学。季羡林还是不喜欢学习。他对班级和老师的重视远不如他对蟾蜍和虾的兴趣。每次考试,如果我考得好,我能进A班前三四名,但如果考不好,我只能进B班前几名。我永远是班上的尖子生。

24、当一名普通的中学老师,离季羡林的梦想还很遥远。他渴望出国留学,并于1935年夏天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

25、有一年秋天,北京大学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的学生背着一个大书包和一个小书包走进了校园。他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边。这时,一位老人走了过来,年轻的学生让老人看一下自己的包,自己则轻描淡写地去办理手续。老者爽快地答应了。近一个小时后,学生回来了,老人还在负责任地守护着他。向老爷子道谢后,两人就分手了!几天后,就是北京大学的开学典礼。年轻的学生惊奇地发现,讲台上坐着的北大副校长季羡林就是那天帮他看行李的老人。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9177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