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观后感优选13篇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
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像流水帐一样写下我们对作品的印象呢?每一次观看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体验。写下感想可以记录当时的心情和感想。你知道在写作品感言时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吗?根据您提供的信息,《趣福》编辑为您整理了一本实用的《1911年辛亥革命的思考》。 “意义”,希望我的讨论能够丰富你的知识!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第1 部分]
2021年10月10日是1911年辛亥革命110周年。10月9日看完纪念1911年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后,我来到了首义广场。
首义广场距长江不远,毗邻黄鹤楼。从北到南依次为总督府、孙中山雕像、武昌起义纪念碑、武昌起义军团雕像、辛亥革命纪念馆。今天天气很好。我站在广场上环顾四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我看到郁郁葱葱的山峦,美丽的高楼大厦,繁忙的交通,游人如织。这与一百年前“满地腥云,满街狼狗,皆大欢喜,几家企业都可以”的时候一样(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给妻子的一封信》) ” 场面反差如此鲜明。
天安门广场上矗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写道:“这可以追溯到1840年。从此,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一切斗争中,人民牺牲生命的英雄永垂不朽!”我想这里所说的“人民英雄”应该包括武昌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以及清末革命党人领导的历次起义的英雄。可惜只是写在碑文上,几十年来并没有写进人们的心里。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光荣伟大”的人物。不说孙中山了。他成为中华民族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旗帜。最难得的是,在通讯交通极其落后的物质条件下,在几千年封建文化伦理严格制约的精神条件下,清朝末年,涌现出一大批仁人志士。争取民主和自由的斗争已经出现。这不能不说是中华民族的不幸中之幸。这不能不充分说明历史长河的潮流不可阻挡。悬崖峭壁上仍能长出青松茂盛的草。自由的种子一旦种在大地上,怎能不发芽呢?
女人秋瑾为了革命放弃了富裕的生活,32岁就去世了。她的勇气和精神是“用十万头颅的热血去拯救世界”和“黄金短缺必须解决”。补充一下,“为国捐躯的勇气”可见于日月。孙中山先生为她题写了联:“江户雅丹诚恳,王先赞盟;轩阁流绿血,耻今招英雄女精”,表达了对她的仰慕之情。
广州黄花岗烈士之一林觉民牺牲时年仅24岁。他不仅勇敢,而且非常有才华,会说多种语言。他著名的最后一部作品《给妻子的一封信》感动了无数人。我第一次读《给妻子的一封信》时,总觉得他更像我们宣传中的共产党员:“他帮助全世界人民爱他们所爱的,所以我敢在你面前死,不管怎样。”你对我怀有这样的心,在哭泣的同时,我也为天下人民着想,我应该乐意牺牲自己和你们的福祉,为天下人民谋取永恒的幸福。 ”这样的人“为世界人民谋求永恒的幸福”,这是他和战友们心中的信念,冲向敌人的据点。
应该说,正是由于秋瑾、林觉民的继任,革命的影响得以扩大,革命力量得以积聚。然而清朝仍未意识到死亡即将来临,对朝廷的腐朽视而不见。武昌起义只占领了一城。当年,太平军占领了江南半壁江山。英、法、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清朝全部幸存。这一次,王公大臣们做梦也没有想到,“武昌起义”竟然真的发生了。这是压倒清朝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也是最后一颗“草”。
对武昌起义和1911年辛亥革命的积极评价都不为过。尽管鲁迅和我们党等人早已对1911年辛亥革命未能唤醒人民表示遗憾,甚至提出批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却能够在形式上彻底结束封建主义。帝国制度在向这样一个封闭的国家传播民主和自由理念的贡献已经载入史册。试想一下,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让人民“觉醒”了?老百姓早就习惯了,不管是皇帝还是猫狗,都应该种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老百姓看得懂吗?他们听不懂似乎并不重要。历朝历代,老百姓都不理解、也不关心皇帝的治国理念。但如果你有正确的政策,你仍然可以掌权数百年。百姓如水。追求幸福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自然。如果疏导得当,世界就会太平。如果无视自然规律,只堵大坝,大坝迟早会决堤。随着武昌起义的一声巨响,296年清王朝瞬间崩溃。此前许多朝代的兴衰给他提供了经验和教训,但他们却没有吸取教训。 “我们可以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这是唐太宗白说的。希望我们今天能够牢记这一点。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第二部分]
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成就,但并没有真正实现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本质和人民的悲惨困境。国家的统一很快被军阀混战所取代,革命的成果也被袁世凯夺取。从这个意义上说,1911年的革命再次失败了。 1911辛亥革命虽然失败了,但1911辛亥革命中的仁人志士,为了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未来,献出了生命和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创造了1911年革命的宝贵精神。今天,我们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1911年革命期间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凝聚全国人民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强大动力。 1911年辛亥革命伊始,仁人志士的革命者徒手推翻清朝,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清朝虽然已经腐败,但控制着整个中国的国家机器,并有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支持。和帝国主义列强。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为了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本质,实现国家的民主自力更生,勇敢地面对重重艰难险阻和强大敌人他“以国事为己任”,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名利,坚持不懈,顽强奋斗,谱写了感动山河、感动世界的英雄篇章,受到人们的钦佩和赞扬。世界。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第三部分]
今年是1911辛亥革命100周年,电影《1911辛亥革命》将于9月下旬全国同步上映。看完这部历史题材影片,笔者感慨万千,无法平静。
影片选取了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的这一历史片段,真实再现了以孙中山(赵文轩饰)、黄兴(成龙饰)、林觉民(胡歌饰)等为代表的革命先行者。推翻封建统治,拯救民族危亡。人民解放军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斗争过程重点描写了黄花岗起义和武昌起义的场面。他们的悲壮事迹足以使“草木为之悲哀,风云变色”(孙中山《序》)。
面对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弊端,革命者为何敢于站出来举起手臂?面对满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革命党人如何继续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战斗?信念,坚定革命信念!这些革命者大多出生于富裕家庭。然而,接受革命思想后,他们却背叛了家人,放弃了常人难以割舍的荣耀和财富,义无反顾地投入了革命的洪流。有的卖掉家乡的财产,宣传革命真相;有的卖掉家乡的财产,宣传革命的真相;有的远赴海外筹集革命资金;有的加入清军新军策划起义,有的四处奔波联络党员……这一切都是在白色恐怖、极度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坚定的革命信念,这些革命者就坚持不住,就放弃投降了。电影中有一段描写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的精锐几乎流失。就连黄星也一度有些悲观,但在许宗翰(李冰冰饰)的安慰下,黄星又重新振作起来,他们之间的关系对话中有一句话:“我们不像以前那样了”。从来没有失败过,失败不算什么!朴实无华的对话,真实地展现了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坚强的战斗意志,令人感动、鼓舞。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逃亡时,在船上遇见了孙中山。战友们的重逢,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有那么多话要说,但两人都没有言语,坚定的目光传达着。给予对方的,依然是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他们历尽艰辛,不言其苦,九死一生回到祖国。这是1911年革命革命者的生活写照。电影《1911年革命颂》的片尾曲将革命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感情升华为一种悲剧性和崇高性,引起人们的共鸣。观众内心深处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第4 部分]
在纪念1911年辛亥革命110周年会议召开之际,我们需要认真回顾这段历史。
任何中国人都知道,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中国自身还面临诸多挑战,但社会发展坚冰已经打破,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此时此刻,回望近代中国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一百年前我们的先辈为改变中华面貌而付出的艰苦奋斗和牺牲,仍然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资源。
近代以前,中国曾经是一个大国。然而到了近代,由于政治颓废、经济衰落,无力遏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一次次遭到列强的攻击。由于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发列强瓜分的狂潮,直至八国联军入华,强行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砍伐大沽炮台及一切阻碍京城通行的炮台”。 “出海”即解除防御,外国军队进驻中国首都周边重要地点,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受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制度的束缚,一步步“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当然,中国人民不愿意承认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事实。面对外国侵略的深入,他们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追求民族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然而,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面临着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国干涉、侵略和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让人民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伟大国家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步。迈向复兴更艰难的一步。历史上,很多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做过很多尝试。洋务运动、1898年的维新运动、1811年的辛亥革命都是前人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人们以这种精神经历风风雨雨的历史。
列宁曾对1911年中国革命表达过这样的看法:“没有真正的民主高涨,中国人民就不可能摆脱历史上的奴隶地位,寻求真正的解放。只有这种热潮才能激励劳动人民,才能创造奇迹。这种高潮在孙中山纲领的每一句话中都可见一斑。”
1911年的辛亥革命吸收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的先进分子。他们为革命献身。他们也接受了革命教育,不断修正着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的思想。作为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和当时的仁人志士,在近代中国创造了一场彻底的民族民主革命。
一百年过去了,人们很难理解辛亥时期的社会状况,甚至无法理解当时革命爱国者做出的历史性选择。因此,在1911辛亥革命一百年后的今天,社会上流行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比如认为“1911辛亥革命对社会的破坏大于建设,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或者认为革命的设计“超越了中国的“国情”,“最好建立君主立宪制,政局会更加稳定和持久”,“1911年革命是激进思想的产物” ,最好避免它。
事实上,1911年辛亥革命的见证者怎能不以温柔和牺牲的方式迎接封建中国面貌的改变呢?纵观1911年辛亥革命期间革命者的生活经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沉迷于辛亥革命。他们用激进的手段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但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后,他们认识到清朝永远不可能真诚地退出权力中心,实行“宪政”,而且当时的政治环境也不可能。当他们通过和平请愿推动宪法制定时,他们选择了一条被认为是“激进”的革命道路。这实际上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做出的正确选择。看完纪录片,你会对革命者的选择有更清晰的认识。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第五部分]
这部电影比《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更好。电影好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1911革命》不用忙着数明星。与《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相比,这根本不是一部众星云集的电影。观众不再关注这部电影的主演是谁。不数明星,会帮助他们集中精力咀嚼影片的剧情和每一个镜头,所以感觉《辛亥革命1911》没有《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那么拥挤。 ”。如果说《建党大业》和《建国大业》像纪录片,那么《1911辛亥革命》更多的是故事讲述和人物冲突,更像是一部故事片。
其次,《辛亥革命1911》也面临着描述复杂历史事件的问题,但《辛亥革命1911》恰如其分地给了林觉民和黄兴的情感世界一个特写。虽然是刻意的,但却很感人,进一步凸显了林觉民和黄星的情感世界。革命的残酷和革命者救国救民的牺牲精神。尤其是林觉民临死时的凛然正气和感人至深的《给妻子的信》:“我们有幸成为夫妻,可惜生错了时间。”我不忍孤独,我可以义无反顾地为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如果你忘不了我,就来梦里找我吧。历史细节还原得很好,栩栩如生,催人泪下。这确实是一部精彩的作品。革命和过程是《1911革命》的一条主线,但也有黄星和徐宗翰的情感发展线贯穿其中,所以《1911革命》的观感更好。
这部电影也帮助我们普及历史知识。另外,我们还能看到电影中许多同龄的革命先烈年轻时有什么,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革命精神,如何勇敢前行、坚忍不拔。在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当时的年轻人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情怀,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第6 部分]
电影《1911革命》的成功上映,让我有幸重温了一百年前那段曲折、艰辛、令人回味的历史。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祖国外部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内部受腐朽清朝统治。祖国饱受内忧外患的摧残,逐渐“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屈服,所以实现民族复兴成为几代人的梦想,无论是太平天国、农民领导的义和团运动,还是1898年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上层改革路线,然后是两千多年的革命。 1911年封建帝制下的辛亥革命几十年里,无数有识之士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共同谱写了中国现代救亡图存、民族斗争的篇章。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场吸收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先进分子的民主革命,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本质和人民的悲惨困境,但却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消灭了世代继承它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给受苦受难的人民注入了新的国家理念、民权理念、民生理念。它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也为后来的各种新思潮提供了基础。在中国的形成和传播扫清了障碍。可以说,1911年辛亥革命开启了近代中国进步的闸门。
回到电影,当我目睹年仅32岁的秋瑾英勇牺牲时,我很感动;广州起义后,当我看到林觉民烈士的尸体被残暴的敌人扔进水里时,我感到愤怒;当我聆听起义的号角,当我目睹一百年后武昌首义的胜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令人感动的是,这些革命者很多都来自富裕家庭。他们愿意放弃优越的物质生活,告别亲人,义无反顾地投身民主革命,用生命铸就中华民族的脊梁。
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坐在窗户明亮干净的教室里,我们可以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幸福生活。试想,如果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1911年辛亥革命是值得全体中国人民铭记的历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会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让孩子们明白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照顾好祖国未来的“花朵”。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第7 部分]
19xx年10月10日,在古城武昌之巅,一声枪响,敲响了埋葬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的丧钟。从此,激起了振兴中华的信念,展现了新中国无限光明的前景。正是熊炎壁的一枪,震惊了全中国,震惊了世界,也给了中国光明的未来。由此引发了一场席卷中国的行动,即——“1911辛亥革命”。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就像人类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然而,那个灿烂的古代文明却在清朝时期陨落了。清朝很多官员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地位,结交了通奸者。背叛国家的决定,导致了许多辱国辱国的不平等契约。十年来,1894-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无数爱国志士深知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很生气。
爱国者们救了人民于水火之中,并在战斗中做出了巨大牺牲。他们为正义献身,为正义而战,向封建统治者发出愤怒的呐喊。孙中山领导的爱国志士阻止了封建统治者一次又一次勾结敌人、背叛祖国。封建统治者为自己的地位和特权拼命斗争,向爱国者挥舞着屠刀。男人流血,但不流泪。他们不畏牺牲,抛妻弃子,与封建统治者斗争到底。终于,1911年的革命在人民的觉醒下爆发了……
1911年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尤其推动了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殖民斗争。这也是亚洲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列宁将1911 年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 1911年的革命打响了亚洲民主的第一枪。
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我们决不能忘记先烈的革命事迹。正是他们为革命做出的牺牲,才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和平时代。我们年轻一代一定要铭记历史,着眼未来,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为了未来,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祖国,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第8 部分]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祖国外部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内部受腐朽清朝统治。祖国饱受内忧外患的摧残,逐渐“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屈服,所以实现民族复兴成为几代人的梦想,无论是太平天国、农民领导的义和团运动,还是1898年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上层改革路线,然后是两千多年的革命。 1911年封建帝制下的辛亥革命几十年里,无数有识之士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反帝反封建的“浪潮”,共同谱写了中国近代救亡图存、民族斗争的篇章。
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一场吸收了当时中国几乎所有先进分子的民主革命,虽然最终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本质和人民的悲惨困境,但却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消灭了世代继承它的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三民主义”,给受苦受难的人民注入了新的国家理念、民权理念、民生理念。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传统封建礼教对人们的束缚,也为以后各种新思潮提供了基础。在中国的形成和传播扫清了道路。可以说,1911年辛亥革命打开了近代中国进步的大门。
这一天,我们的孩子们可以坐在窗户明亮干净的教室里,我们可以享受现代化带来的幸福生活。试想,如果没有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忘记历史是一种背叛,1911年辛亥革命是值得全体中国人民铭记的历史。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会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让孩子们明白今天完美的生活来之不易,照顾好祖国未来的“花朵”。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第9 部分]
今天我去电影院看了电影《辛亥革命1911》,这部电影介绍了清末政府的腐败,官员们肆意掠夺人民的财富,人民的生活已经走到了尽头。加之帝国主义对中国不断进行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了这种侵略的屈辱。不仅人民无法生存,国家也面临毁灭的命运。看到这种情况,孙中山先生知道国家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推翻满清政府就无法拯救中国。这么多同志聚集在一起进行革命工作。孙中山先生决定革命时才二十岁。当时,他以学校为宣传革命的根据地,并利用行医的机会一步步向外扩张,吸纳同志。 1894年,1894-1894年抗日战争期间,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成立。此后,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相继展开。孙中山先生发动了十一次革命。电影《1911辛亥革命》很好地描述了革命的前因后果以及革命精神,主要是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此外,影片还详细描述了1911年辛亥革命的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孙中山回国、孙中山就任大总统、袁世凯逼清等重大历史事件。退位,最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至少说明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以及他为何辞去大总统职务。其实,当时,在这个时代,孙中山老师也有很多的无奈。
我觉得这部电影很真实,还原了历史的真相。基本上是非常可靠的。没有吹嘘,没有功过,没有对孙中山先生三民原则的批判,有的只是孙中山先生在革命过程中的无奈,所以我们不应该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而其中所表现出的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第10 部分]
制作成本低,而且是比广电总局题材更好的电影频道制作的。看来这部影片拍成这样并不容易,所以评价为“还可以”。遗憾的是,这种评价的无奈不应该纳入我们对一部电影的评价体系中。
主创们拍的很认真,让我觉得虽然没有功劳,但还是有点辛苦。镜头确实有电影的感觉,与一般的电视电影不同,但就是无法打动我。虽然我没有快进,但我总是分心并试图调动我的泪腺。不幸的是,我非常麻木。当我想看《1911辛亥革命》时,林觉民流下了眼泪。
首先是结构性问题。不知道是因为剧本阶段的开头太过复杂,还是后期剪辑时想出了一些奇特的花招。问题不在于能否理解,而在于这种刻意的结构并不能提供任何积极的观看效果。
其次是情感问题。去世时年仅24岁的林觉民,两年后因抑郁症去世的陈怡莹。这本该是一出悲壮浪漫的旧时代青木偶戏,充满激情,可惜我看不到他们的“爱情”。我们在学校的历史课本上了解到了当时中国的灾难,而电影并没有真正表现出来。林觉民看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难道当年老师的一句话,就让这些年轻人出生入死?这也是有所欠缺的。一个“爱”字。与其花那么多笔墨给林觉民等人一次次拜师,还不如写几笔关于他们周围的世情。一件小事,就能凸显当时国家的状况。过去,人们都是威严、遵守礼仪的,但在别人面前那就是规矩。我也期待着小两口在别人身后笑着、骂着、搓着头发。分别之前越是甜蜜幸福,以后人鬼分道时就越是悲伤。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温柔有礼的人,一个贤惠善良的人。对国家的爱少,对家庭的爱少。
我实在不想质疑主创的才华。我只能质疑编剧和导演是否太过于恪守频道的审美,所以作品平庸,或者我也怀疑创作者对待题材的态度,这太像强行命题作文了,因为有没有独立的一些情绪和态度,所以无论这个结构重复多少次,仍然可以用流水帐写下来。
三是人物塑造问题。不可避免的集体照,那些热血青年就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与人之间似乎没有什么性格和出身的差别,尤其是革命时期暗恋的年轻恋人。这群本该是林觉民和陈意影精心呵护的人物在影片中完全沦为无用的书写。
第四是演员问题。对此我不想过多评论,因为这还涉及到制片方的发行考量以及导演的要求和把控能力。
片中,林父说:十年真的一晃而过,一晃就变成了十年。
生活中,如果没有情感,不如转身离开;创作中,如果没有情感,还不如放下笔来。
对1911 年革命的反思[第11 部分]
国难当头,我还能帮谁?这是我看完大型电影纪录片《1911革命》后最大的感受。正是有了这种精神,我们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富强!
影片从秋瑾之死,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和失败,以及孙中山在美国的筹款演讲开始。它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女人、一个母亲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20多岁的年轻人要为革命献出生命?华侨为何捐钱甚至卖祖屋赞助革命?
因为满清政府已经不可能再给予中国人民生命的尊严了,中国要摆脱被世界歧视的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革命!孙中山老师是这么说的。为什么?
纵观中国近代史,令人震惊!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衰落,无力遏制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一次次遭到列强的攻击。由于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中国被迫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而引发列强瓜分的狂潮,直至八国联军入华,强行签订《辛丑条约》,迫使中国“砍伐大沽炮台及一切阻碍京城通行的炮台”。 “出海”即解除防御,外国军队进驻中国首都周边重要地点,实行永久军事占领。中国受西方殖民主义强加的不平等条约制度的束缚,一步步“沉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当然,中国人民不愿意承认遭受外国列强欺凌的事实。面对外国侵略的深入,他们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帝活动。追求民族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奋斗目标和理想。然而,实现近代中国的复兴面临着十分艰巨的困难:摆脱帝国主义的外国干涉、侵略和压迫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一步,让人民摆脱贫困、实现中华民族的富强。伟大国家是中华民族的第一步。迈向复兴更艰难的一步。历史上,很多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做过很多尝试。洋务运动、1898年的维新运动、1811年的辛亥革命都是前人的努力。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人们以这种精神经历风风雨雨的历史。
纵观1911年辛亥革命历史,虽然我们知道1911年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本质和人民悲惨处境的局限性,但1911年辛亥革命一扫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废除了皇帝制度,打破了既定的君主世袭继承制度。此后,曾有过两次复辟活动,但均未成功。这说明民主共和理念已深入人心,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无法稳定。这是一项将永远持续下去的成就!
百年如一转眼,历史无法假设,所以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__年前的那些国难,还有谁会勇敢的战士们为信仰抛头颅、洒热血呢?他们的内心和自己的理想?如果我们执着追求新的希望,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广州起义烈士秋瑾(实际可点名89人)、武昌第一批起义战士、旧体制内同情者、清驻英国大使之女唐曼柔勇敢游说西方财团制止为孙中山借给清廷。一个反抗旧制度和父亲的女人,最终和父亲一起自杀。另:林觉民的《给妻子的一封信》代表了年轻革命者为何抛弃妻儿、富裕家庭、个人前途,去进行一场没有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着中国民族和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知道看不到胜利,仍然有为革命奉献的精神!
革命者并不都是那些被迫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的人。中国近代史上最令人感动的是,许多来自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愿意放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于理想,奉献于革命。这些人是中华民族重生的先知,也是不可或缺的推动者。毁灭之源,就是鲁迅所说的,舍生取义的仁者!
同学们,今天,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民族的脊梁。不应该允许那些以家庭和个人幸福为人生最高标准的人肆意阴险地诽谤革命者。我们的国家还不够强大。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不断在国内外制造事端,挑起国家民族危机。
们又怎能掉以轻心? 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我们,这些生活在安乐世界里的人们,怎能忘记这段历史?如今的我们要做的已不是追寻梦境中童话般的天真,而是在现实世界里脚踏实地的去践行党和国家赋予的光荣使命! 天下兴亡,舍我其谁?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12】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打败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统治,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今天,经过110年风雨沧桑,我们依然记得辛亥革命的三大“开端”。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不曾中断过的古文明,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历史,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但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野蛮入侵,封建统治腐朽无能,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这个变革就是要打败封建统治,建立起民主共和的社会制度来。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当时中华民族、中国人民反对封建统治的集中反映,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开端。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团结奋斗的开端。要打败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谈何容易?必须要有广大人民思想的解放和觉醒。这个解放和觉醒首先来自社会现实的教育,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狼狈为*,国家羸弱,民生凋敝。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上,广大人民还进行了艰苦的团结的奋斗。辛亥革命直接肇始于当时全国范围内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在武昌的空虚,给了“武昌革命党人”良机,武昌起义得以成功。受此影响,全国各地革命党人纷纷“揭竿而起”,通过武装起义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经过广大人民的团结奋斗,清政府不可避免地“破产”了。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以来第一次伟大的胜利,展现了人民思想解放和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端。曾经我们是世界的中心,不仅八方来朝,还派出使者把中华文明广为传播。但自奉行妄自尊大、闭关锁国的政策后,逐步脱离世界、落后于世界。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奔走呼号。从义和团到太平天国运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均以失败告终。而辛亥革命的伟大胜利,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真正开端。辛亥革命的胜利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思想境界,召唤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到来。辛亥革命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通向现代化的闸门,随着封建帝制的废除,依附于封建帝制的种种丑恶制度也被次第扫除,而民族平等、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呼声开始响亮在中华大地,中国社会面貌为之一新。辛亥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被列宁称为“亚洲的觉醒”。 110年沧海桑田,历史在无声诉说。今天,我们比历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回望来路,我们必将更有力量地继续前行。 辛亥革命观后感【篇13】 "功不必自我成,名不必自我居。"这是中国革命的教父孙中山先生一句对于人生大义的领悟。 今天我满怀着感动看完了《辛亥革命》这部影片,我深刻的意识到这是一部中国人必看的一部好电影,在离《辛亥革命》还差两个月就到100周年纪念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家、导演、演员在这样的时刻给全中国人民奉献上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电影素恰是振奋人心和具有吻合时代意义的。 我怀着情感去观赏着那些理解革命意义的演员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饰演那些英勇赴义的革命先驱者。我的心,充满感激,感激那些为整个民族的未来和光明奋斗过的勇士,那些付出年轻生命和伤残痛苦的先烈;感激那些前仆后继、不惧危险、任然坚持着为全体国民的未来拼搏并奉献人;感激那些导演、编剧、演员为我们带来的一部具有伟大的革命意义题材的影片。 这是每个不了解《辛亥革命》意义的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一部电影。很多的年轻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革命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会懂得,中国人现在的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曾经先辈们曾经为整个民族的未来做过什么。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去看看,再去问问--他们为什么要去那样牺牲,那样去做?他们是怎样做的?我们每一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的幸福和安康是怎样得来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不能不尊重我们的历史,更不能不知道我们现在的生活是无数先烈们洒出热血铺成的通往光明殿堂的基石,如果我们遗忘了他们,遗忘了他们付出生命的意义,那么我们怎样能够去尊重自己的存在,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康? 中国人民长久以来一直生活在千年的封建黑暗笼罩的统治下,我们如今的哪怕一点点阳光的生活,都是用无数英烈的血酝酿成的一道道光。祭奠为开拓光明而付诸血汗与生命的先辈,就是我们后代要继承他们的精神,为了寻求更加光明的未来而继承发扬他们无畏的勇气与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那就是在历史的革命中可以见证到的爱与博大情感的力量,只有见证并继承了那样的情感与正义,生命的意义才不会消失并得以延续,生命的价值就是继往开来的为更多的人的光明去奉献自己。艾青的:"我的眼里为什么常含着泪水。"因为我们的泪水是用血肉铸成的河流。 在救赎自己的路上,常常被历史先烈们的英灵感动着,常常被情感高尚的人物涤荡着自己的灵魂,人有了这样的感动,才没有浪费每一天生活的意义。 个人建议,在《辛亥革命》即将到来的100周年纪念的时候,在《文化漫谈》开展下研讨革命的话题,是非常具有时代意义和历史切机的一个非常好地题材。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59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