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资治通鉴读后感四篇

读《资治通鉴》后的感想。

栏目编辑花费大量时间为您编辑《读后资治通鉴》。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大家参考。书读一百遍,其意便明了。不同的人对工作会有不同的感受。现在是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非常重要。记录感受同样重要。

读《资治通鉴》感想(上)

《资治通鉴》是北宋文学家司马光的著作。记载了从战国到五朝的大事。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并且永远不会厌倦。

中国古代有很多仁义之士,比如有个叫豫让的人。智叔对他很好,对他也很忠诚。当智叔被赵襄子杀死时,豫让非常伤心,两次想杀他。他刺杀赵襄子失败,最终拔剑自杀。读完这个故事,我很惊讶,为了报仇,他宁愿牺牲自己。虽然这种方法不值得提倡,但我们是否应该向他学习一些东西呢?东西在哪里?

司马光最大的贡献是撰写了《资治通鉴》,该书共两百九十四卷,记载了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他花了十九年时间写这本书,花费了很多时间。心学被视为儒家三圣之一。这不是一个小标题。能够获得这个称号的人太少了。

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东西: 1、古人比现在的人更看重友谊和守信。有时我答应妈妈一些事情,即使我不粗心也做不到。我真的应该向他们学习。 2、只要做了,就做好。十九年来,司马光写这本书一定很辛苦,但司马光凭借他的坚持,仍然为后人留下了一部文学作品。现在我正在学习双簧管。我一定要像司马光一样学习。只要是我要做的事,我就一定要做好。

去读这本书吧。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我希望这本书能陪伴我成长。

读《资治通鉴》感想(下)

《宋诗总汇》写道:“学举时勿让时光流逝,读书是人生唯一的好事。”

读史名鉴是永恒的真理,《资治通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即使在这个信息快速流动的时代,它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师,教导我们信念、勇气、毅力等原则。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著的一部著名的纪事史书。共记载了从战国到五朝1362年的史实。是我国编年史中收录时间最多的一部巨著!

在《秦时传》中,我看到了秦王征伐六合、统一天下的功绩;在《汉书》中,我了解了两汉王朝的兴衰;在《三国志》中,我看到了乱世的演变;在《唐代志》中,我看到了国家五朝的鼎盛时期;在五朝,我看到了五朝十国的变迁……它记录了每个朝代由盛到衰的痕迹;记载了杰出帝王的功绩,如“千古一帝”秦始皇等;记载贤臣,如商鞅等;它记载了各种英雄将领,如霍去病等,可见其知识面有多么广泛。各个朝代、名人在这本书里为我们编织了一个真实的世界,让我情不自禁地陶醉、痴迷。 ZF133.CoM

最让我感动的是孟妈妈三招的故事。孟子小时候住在一座坟墓附近。孟子效仿送丧者,扮作鬼魂。孟母见状,觉得这里不适合他们居住,就带着孟子住在集市附近。孟子模仿商人做生意的方式大喊大叫,孟母觉得这个地方不适合孟子居住,就搬到书院旁边住。孟子像学生一样学会了读书、写字和礼貌。于是孟母觉得这里适合居住,就定居在这里。

通过这个故事,我知道了家庭环境对人的重要性,正如《三字经》中所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气远”。人出生时,本性相似,但生存环境不同。人长大后,性格会发生变化。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多去一些对身心有帮助的地方,比如图书馆、运动场等,而不是去网吧、游戏厅等不好的地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健康成长。

时间过得很快,学习到生命的尽头再后悔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在书中看到了智慧、阴谋、勇敢,也看到了残酷,看到了人性的奋斗和坚持。有无数精美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思,有无数深刻的道理等待我们去领悟。或许,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

读《资治通鉴》感想(三)

《资治通鉴》是一本多么伟大的书啊!当我读他的作品时,我感觉自己正在亲眼目睹每一个历史事件。从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古代人们是如何学习、工作、生活的。他们有很多现代人感受不到、无法克服的困难。 “萤火映雪”的故事让我们难以想象。黑夜里读书,是借助萤火虫的光和月光下白雪反射的光。

书中还记载了很多战争中的历史人物,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触很深。我最欣赏的人物之一韩信,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战术家。他一生勇敢善战,善于带兵,为刘邦出谋划策。他“明修栈道,暗访陈仓”,忍受“胯下之辱”。他雄伟的才华、谋略和随机应变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西楚霸主项羽与巨鹿进行殊死一战,足见其英勇、勇敢、舍身报国的决心。他终于一战成名。这是怎样的精神和勇气。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也没能杀死他。刘邦兵败,自刎于乌江,令我悔恨不已,暗自叹息!我最敬佩的人是三国时期的孔明。他一生辅佐刘备,最后却献身而死,未能实现统一。但他在《楚师表》中留下的忠义精神将永远影响后人。还有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其流传至今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对现代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也有一些我们最讨厌的人物,比如王莽。他看似谦虚、关心百姓,实则心怀狼性野心。为了得到皇位,他杀死了识破他的平帝,向太后索要玉玺,最终被百姓推翻。

读完这本书后,我有很多感想。我们需要反思自己与古人的差距:首先看古人。他们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随时可能面临危险,但他们从不抱怨。三十而立,治国治家,引领大业!那我们呢?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新时代,过着纵容和享受我们所拥有的一切的生活。很多人到了三十多岁,仍然过着“啃老”的生活,不想上进。许多学生仍然认为学习任务太重。作业太多了……到处抱怨。相比之下,我们真是“生于福而不知福”啊!

读《资治通鉴》感想(四)

全书共294册,约300万字。书中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公元前959年,五朝宗显德六年,征伐淮南。

在中国跨越16朝共1362年的历史中,隋唐五朝跨越371年,占全书的40%,史料价值最高。显然,他反复关注明朝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

“皇帝的职责大于礼,礼大于分,分大于名”。司马光指出,礼是纪律,分是君臣,等级是君臣之分。名字是他们各自的头衔。抱朴小老师认为,对于皇帝来说,礼仪比自己的职责更重要,声誉比礼仪更重要。

人都是个体。抱朴老师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思考,想清楚自己的能力和愿望,想清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人也是社会的,所以我们在弄清楚自己的定位之后,也要遵守这个社会的“契约”。这不仅是一项义务,更是一项权利。因此,一个人应该尽力而为。你应该多学习古人的智慧,读一些经典,开阔眼界!

读《资治通鉴》感想(五)

提起司马光的名字,大家的第一印象是不是都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呢?最近读了《资治通鉴》,这也是我们心目中的砸缸司马光写的。

本书涵盖了中国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年到公元959年,共计1362年的历史。本书选取了一些耳熟能详或重要的故事。例如:荆轲刺杀秦王、苏武放羊、赤壁之战、玄武门之变等。

我很喜欢这一章关于名将吴起的故事。讲述了一位文武双全的伟人,名叫——吴起。无论是儒家、史家的理论,还是兵家、法家的方略,他都精通。他到哪个国家,那个国家就强大;他到哪个国家,那个国家就强大。无论他去哪个国家,那个国家都将是无敌的。按理来说,他应该是一个值得大家尊敬和学习的人。可惜他就像一只臭苍蝇一样,到处被人憎恨、排斥,最后被乱箭射死。怎么会这样结束呢?然后继续阅读!有一次,吴起走投无路,投奔鲁国。鲁国和齐国历来是宿敌。但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大臣们生怕吴起因为这层关系而反悔。不料,吴起为了表示忠心,用剑砍下了妻子的头颅,献给了吕后。还有一次,吴起的老母亲去世了。也是因为吴起母亲居住的国家与吴起效忠的国家敌对,所以他没有回去参加葬礼。渐渐地,众大臣都认识到吴起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人,也渐渐疏远了他。读了这个故事,我悟到:这就是为什么圣人有才德才称为圣人,愚人有才德才没有意义。才华出众的人称为君子,才华出众的人称为小人。

我更喜欢荆轲那句“风瑟水寒,壮士不复返”。燕太子丹为了给青梅竹马的仇敌秦王嬴政报仇,派魏国人荆轲刺杀秦王。荆轲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个任务。最终他不仅没有刺杀秦王,还让自己死在了秦王宫里。荆轲“名声轻死,重侠义”的侠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从《资治通鉴》中,我体会到:我也要德才兼备,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让祖国为我骄傲!

读《资治通鉴》感想(六)

水汪汪的月光打在素白的纸上。月光微凉,瞬间流过字里行间。柔和的光线落在如水面蜻蜓般布满灰尘的文字上,落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故事上。

在他的面前,站着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他站在铜镜前,让内侍将皇帝的朝服一一穿上,有中衣长裤、落羽单衣、黑衣下衣、荷叶夹、皮草。腰带和天上的冠冕。 —— 从此,一个多民族统一的集权时代到来了。

我茫然地看着五千年后的他,我抚摸着他,试图把他从沉睡中唤醒;我含泪向他致敬,纪念他为三代人服务的惊心动魄的一生。

我看着字里行间惊心动魄的文字,就像一幅泼墨山水,每一笔都令人心惊胆战。曾几何时,年少轻狂的他,不知不觉间成长为一位意志坚定、威风凛凛的国王。他统一六国,夺取九鼎,称帝,一统天下。他控制郡县,征服八方,修筑长城,保护疆土。改善交通,开沟渠,发展经济;文风一致、行路一致、接客、思想演变……这一百代人的成就,消耗了他的一生。我似乎看到了他眼神和手指上的黯淡。尖端呈深红色。三色堇正盛开,它的身影摇曳在阿房宫冰冷的玉阶上。如阳光般灿烂,如血色般迷人。

爱国家胜过爱美人,有爱的君王更加生动。他的身影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这位千古皇帝,历经战火硝烟,历经沧桑,变得孤独。他站在阿房宫的玉阶上,迎着夕阳。他是不是想念那个善良美丽的阿芳姑娘了?远处传来一首朦胧的歌声,“日夜背负着相思的重担,唯一让英雄气短的就是爱情。如果你度过了半生,仍不能留有红颜知己为伴,即使手握无边山河,就会有遗憾,即使炫耀自己的力量,也会有遗憾。泪水不是轻易流的,但酒干了,苦心已酸,是最难的。世间之事,对于男人来说,既勇敢又温柔,对于男人来说,是很难的……”

秋风骤起,一夜之间,槐树落满地。当最后的血色太阳融入黄昏时,阿芳宫的大火足足燃烧了三天三夜,也毁掉了他永恒的功绩,虽然没有阿芳姑娘。

历史奔流,跨越千年,旧坟新坟,上演了一出功过的悲剧与喜剧。毕竟,历史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最好地理解。但我看着他就像看着一个老朋友一样。他站在那里,承载着五千年的风霜雨露,承载着五千年的礼赞与毁灭。我尊敬他,我钦佩他,我崇拜他直到永远。

读《资治通鉴》感想(七)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修的多卷编年史书。全书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的。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朝后六年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伐淮南为止,历经16个朝代,1362年。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按年代编年的通史,在中国正史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司马光曾苦于历代史籍浩如烟海,学者难以浏览,因为他想总结精华,撰写编年史、传记。 《同治》前8卷完成于战国至秦二世时期。它进入了朝代,引起了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年),在崇文书院设立书店,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时,赐书名《资治通鉴》,并赐序并嘉奖。该书成书于元丰七年(1084年)。

《通鉴》由司马光完成,刘恕、刘云、范祖舆合编。刘恕学识广博,记忆力强,从《史记》到后来的历史,以及个人笔记、杂谈,无所不通,他把最大的心力都花在了《通鉴》的讨论和编排上。柳宗和范祖愚都对汉史、唐史都有深入的研究。他们分工协作,各自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司马光修改、打磨,写入定稿。其中,正与非皆可夺去,一从光明而来。

《通鉴》引用了极为丰富的史料。除十七史外,还引用了数百种杂史书。书中的叙述通常是使用多种材料来写一个故事。若日期或事迹有出入,将予以审查修改,并注明选拔理由,称为“考议”。 《通鉴》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尤以《隋记》、《唐记》、《五朝》史料价值最高。

读《资治通鉴》感想(第八)

读史明理的确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古籍中《资治通鉴》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宋司马光完成这一力作后多少代储君被要求必读《资质通鉴》。直到今天,这本书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教会我们信义,智慧,勇敢,执着等道理。

在这里,我就挑我感触最深的一篇说说。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少年得志,封侯拜将。是大汉王朝的骠骑将军,立有赫赫战功,擅长杀敌更是一马当先。但是他却不是一个能体会士兵疾苦的富家公子出身。每次打仗,专门为他准备的后备物资就有几大车,往往打完战了物资还有余。但是,普通士兵却可能饥寒交迫。反观同时期的李广将军,人人都知道他的赫赫战功,匈奴更是对他畏惧有加。但是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李广对下属的爱护和体谅。就是这种真正融入群众的上级才获得了真正的拥戴和信服。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李广一直无法封侯,但是,在很多人的心里,李广更像一位伟大的将军。而霍去病则自能成之有勇有谋,得天独厚。李广的仁义,李光的谋略,李广的胆识,李广的能力造就了这位流芳百世的'将军。我们如果将来成为一名领导,不仅仅要有能力,还要懂得与下属之间相处的艺术。合作,协助,共赢,相互体谅都是我们有学习的。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资治通鉴》里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典型,大家有时间都来读一读,从中了解我国的历史,从历史中学到做人乃至治国的道理。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9)

历史上有一位大臣名叫司马光,他遵照宋英宗的命令,用十九年时间编写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其内容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囊括了十六朝,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并朝代分为十六纪,内容涵盖了政治、军事、民族等等。不管是在史学史上还是文学史上,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阅读完这部伟大的史书,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安史之乱”:开元后期,唐玄宗整天过着纵情声色的生活,杨贵妃一家势倾天下,任意挥霍,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促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朝廷是奸臣当道,上层的内部矛盾斗争也很激烈。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诬告他与人谋反,因而剥夺了其官爵,清洗了其党羽。杨国忠与安禄山也势若水火,他奏请哥舒翰为河两节度使,以与安禄山相抗衡。均田制己破坏,官僚、商人大地主的势力进一步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安禄山得到皇上皇后的宠爱后,由于害怕杨国忠对自己不利,于是拉起造反的大旗,以“讨杨国忠”为名,起兵反唐。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哀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仅结束了盛唐的神话,让中华民族由开放转向保守,还使唐朝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果我是唐玄宗,绝不会因为安定富饶就纵情享乐,给了奸臣和小人可趁之机。但是,安禄山的反叛也很失败,和他一起反唐的史思明竟投降了唐军,虽然史思明最后回来了,但是安禄山还是被自己儿子杀了,起义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不过,唐朝要是不灭亡,那么今天说不定就会换个样子呢!

通过“安史之乱”,我想起了宋朝的岳飞和三国时期的赵云。岳飞不顾生死,在前线英勇抗击金军,但是却因朝廷奸臣当道,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最好时机,他明知回去后定难逃一劫,却还是回到了朝廷忠于君王的命令,最后岳飞死在了秦桧的手里。而赵云在一场混战中和刘备等人走散了,他走出阵后又杀回阵中,从曹军的'层层包围之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救出了刘备的老婆和儿子。与赵云、岳飞这种臣子对君主的忠心耿耿相比,安禄山为了不死于杨国忠之手而反叛的行为,简直猪狗不如。我想:也许很多人都认为安禄山起兵反唐是为了当皇帝的利益,因为他反叛后自立为大燕皇帝,建立燕国。但其实不然,刚开始奸臣杨国忠想杀死安禄山,导致安禄山反叛,在反叛的过程中,安禄山开始为利益所诱惑,才会在洛阳称帝。如果没有奸臣当道,也许安禄山也不会反叛吧!

一部伟大的史书,不仅能记载过去,还能像一面明镜一样,让人们从中学到好品质,舍弃坏习惯,可真是不同凡响!

资治通鉴读后感(篇10)

这一周表现不好,没有按计划读书,没有如期写读后感。主要原因还是工学矛盾,但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感觉不对,我家洗碗的那块海绵,晒干了真的是挤不出水来;我倒是认同网上的段子:时间就像什么什么沟沟,挤一挤,还真的有。)这不,到办公室静静地坐着,修复一下说了一天话的喉咙,在书香中寻找人生的真谛,亦是休息也是享受。

小时候跟着大人看晋剧,或者在中学时代听小说连播《三国演义》,或者上班后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曹操一直是那种白脸奸臣的印象。后来看《百家讲坛》之《易中天品三国》,才发现了曹操的正面形象——所谓“可爱的奸雄”。现在看《资治通鉴》,一件件、一桩桩关于曹操的历史事件,勾勒出他的形象。有他对汉王朝的忠诚,也有因手拥重权而对皇帝的不肖一顾;有年轻时代的正义,也有为了维护权力的邪恶;有礼贤下士的用人胸襟,也有不用君子而用小人的心机;有建安风骨的道德文章,也有自我标榜的俏色辞令……他曹操就是一个人,也没有坏透,也没有好到成为模范。但我还是喜欢他身上那份让人感动、叫好的君子气度。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60350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