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六年级语文全册教案范例

六年级语文教案。

经过深入了解和详细分析,曲祝福编辑为您带来了这份《六年级语文教案》。教案课件既与教学步骤相关,又与教学课程标准相关。每个教师都应该设计自己的教案课件。学生反应是教师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的重要渠道。本文仅供参考。具体操作建议您咨询专业人士!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1部分

一、教材基本结构

教材继续按主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为: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的歌声、珍惜祖国、初见鲁迅、敲门诗歌、人物与动物、艺术的魅力。

本册综合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敲响诗歌之门》。其中,“敲开诗歌之门”的主题采用任务驱动、活动为主的安排,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

1、全面准确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2.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

3、强化指导功能,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安排口语交流练习,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5、综合学习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6.加强汉语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总体目标,又要注重阶段目标,以及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和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要把握小学高年级语文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关注学生升学后能否达到课程标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小学最后两年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必须明确六年级第一学期在第三阶段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必须了解教材的教授程度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此外,在教授每个课题时,必须明确该课题的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无论进行哪一部分的教学,都必须与单元学习重点相结合,做到前瞻性和回顾性,及时总结和回顾之前所学的内容。申请,以后要用到的,一定要及时准备。

2.识字与写作教学

3、阅读教学

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不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逐渐发展出边读边分析、概括、抽象、概括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以理解课文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一)首先理清选题脉络,明确课文在选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注意根据选题要点组织教学内容。

(2)教学时注意结合课后思维练习,防止人为夸大或离题。

本教材的大部分课文思想性很强,人文内涵丰富。关注人文内涵,体会思想感情,是学习文本时要完成的任务之一。但人文内涵的探索必须有限度,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精读课文后的练习,从课文本身的特点出发,根据课题研究的重点精心编写,应作为课文教学的主要基础。本教材的课后题主要体现以下学习要求:

指导朗读和默读;掌握主要内容,体验思想感情,理解表达方法;抓住关键短语,深入理解课文,体验表达效果;积累语言并鼓励使用。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二部分

一、教学要求

1、认写“啃、聊、nao、filter、listen、pan”等生词,理解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前三段。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能想象、能听到的声音,善于倾听,感受心灵的美妙声音。

4、学会日常生活中的倾听,理解并掌握开头和引导段的提问方法。

二、重点难点

1.感受生活中可以想象和听到的声音。

2.学会倾听、感受心灵美丽的声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声音和图片)

四、课时安排

2 节课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选题介绍

1. 展示单词:听

2.谈谈“听”的含义。

3、板书题目、引入新课:学会倾听

(二)初读课文,感受内容

1、轻读课文,正确读出汉字的读音。

2. 展示生词并朗读

瞬间、啃骨头、聊天、跑步、唠叨、过滤、聆听、容器、操多

分析:

六了盘雪曹苦

(3)再读一遍课文,得到整体的理解。

1. 自己朗读课文,并讨论课文中描述的几种声音类型。请用笔写下来。

2. 文中多处采用方法来引导开头。你认为是什么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提出问题,给人一种亲切沟通的感觉,让人从心底里感到自然和谐)

3.找到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几遍,从中抒发你的感受。

4、“聪明人”和“不懂事的人”如何对待“听”并画出相关句子。

5.从声音游戏中你明白了什么?交流感受,老师会给予指导。

第二课

(1)理解课文,想象声音的优美。

1. 阅读课文的自然段落1-3,并谈谈你最喜欢哪种声音,为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并用拟人化的手法描述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体验声音之美,展开想象的翅膀,展现画面之美。)

2. 凭自己的想象和情感,读出你认为最美的部分。

3.用词语替换来理解“立即”。

4、体会雪花的满足和温柔的感觉。面对这样的状态你想说什么?你觉得它漂亮吗?

(读:善良的雪花亲吻了邓孤的脸颊,眼里涌出了爱的泪水……)

5. 想象一下这三种声音听起来像什么。 (沙沙、沙沙、嗖嗖、嗖嗖)

(2)思考、总结、感受生活中可听见的声音。

1. 默读第4-9 段。想一想:生活中可以听到哪些声音?画出文中的动词。

(吹、举、啃、拨、唱、吵、啄、敲、扫、摇、冲开关……)

2. 你从声音中感受到喜、怒、哀、乐吗?

3. 对这些声音进行分类。再读一遍,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

4.总结:是的,我们可以听到一切。我们在声音的世界里渐渐长大。 )

(3)重点了解如何过滤声音,学会选择和思考。

1.自由阅读和学习10-13个自然段落。

2、谈谈“聪明人”和“麻木不仁的人”如何对待“倾听”?了解什么是“过滤”以及什么是“声音过滤”。

3、结合你自己的生活实践,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过滤”声音的?

4. 总结:在声音的世界里,你的眼睛可以看到六个方向,你的耳朵可以听到各个方向。用心看,用心听,用心想,你一定能感受到这个神奇的世界。

(4)感受声音并学会倾听。

1、多媒体展示,聆听各种声音之美,比较各种声音,让学生学会听、辨别,写出相应的象声词。

2.听一段音乐并将其编成一个小故事。

3.听一段话,感受你灵魂的声音。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升华:声音无处不在。只要用眼、用耳、用心,各种美妙的声音就会在你耳边响起。

萦绕心头,流淌在心间。学会倾听。来自自然的声音是美丽的,来自心灵的声音更美丽。同学们,你们能听到我说话吗?

2、拓展:当你看到汶川地震时,你听到了什么?当你看到北京奥运会运动员额头上的汗水时,你听到了什么?当你看到神舟七号升天时,你听到了什么?

版式设计:

想象的声音是美丽的

学会倾听现实的声音,世界在笑

出色的过渡声音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三部分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训练,了解钱学森的爱国思想感情。

教学要点:

了解钱学森的爱国思想感情。

教学工具及辅助活动准备:

1.课件。 2、课前收集钱学森的信息。

教学过程:1.近距离接触“钱学森”,激发浓厚兴趣

1、本课我们继续学习:一起读课文。

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钱学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尝试完整地解释该主题。

师:从同学们丰富的表达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爱国之情。板:(热爱祖国)钱学森

二、感悟“钱学森”,体会深深的情

(1)自读课文。

师:下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钱学森热爱祖国的句子,划线,并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2)同桌互相朗读、交谈。

师:看着同学们如此投入的学习,我想你们的体会一定很深刻。然后请你的同学读划线的句子,并分享你的理解和经验。

(3)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随机显示相应段落)

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那你能把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读给大家听吗?读懂你的感受。

1、镜头显示:“想到前方一直梦想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自己不是在轮船的甲板上,而是在火箭的舱壁上!”

(1)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在哪里经历过?你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思念的感觉、爱的感觉、紧迫的感觉)

(2) 你能帮我找到“被梦困扰”的同义词吗? (日夜思考)

可以用什么词来表达他此时的心情呢? (他迫不及待地想回来,他等不及,他着急,)

(3)练习阅读。请学生读这句话,读出他对祖国的思念,读出他对祖国的渴望。 (董事会:渴望回家)

(4)念名。复习阅读。然后说出它们的名字并一起阅读。

2、出示镜头: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到祖国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做准备。”

师:我们继续交流吧。谁会读它?

(1)你确实在读书。你能告诉老师你此时的感受吗?

(2)你欣赏什么?

(3)师:对啊!这是你们所钦佩的,也是我们大家所钦佩的。那么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按名字来读。

(四)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是不是更加佩服钱学森了?谁能告诉我你的经历?

秀: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良的工作条件。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到祖国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做准备。”

(5)念名。

(六)秀:钱学森宁可放弃也不放弃。他现在所做的一切,

(7)练习口语和说出名字。 (2-3件)

(8)再念一遍钱学森的名言。

(九)小结:从学生的读和说中可以看出,钱学森虽然身在异国他乡,但他仍然心系祖国。 (板:心系祖国)

3、镜头所示:钱学森真诚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了。祖国现在很穷,但它需要我们——祖国儿女们共同努力创造。我们是你们该回去了。”

(一)听了您的朗读,我们更加接近钱学森了。同学们读了他的课,有什么感受? (激动、喜悦、态度坚定、意志坚定、责任)

(你从哪里听来的?这句话你也能读懂吗?) 可以!当听到新中国诞生的消息时,钱学森显得格外激动。让我们一起感受这份喜悦吧。一起读这句话。

(2)学生从阅读中还有什么感受?

你从哪里意识到这一点? (应该)“应该”是什么意思?他认为回到中国是他应该做的事情。他为什么这么说?

老师:是啊!有句话说得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钱学森把回国视为一种义务、一种责任。这就是他,一个炎黄子孙的真情。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3)钱学森是否意识到回国从事科学研究会很困难?你从哪里得知的?按名字来读。

提示:留学生中有人劝道:“祖国刚刚解放,我们需要钱但没钱,需要设备但没有设备,现在回去搞科研,恐怕会有困难。”

(4)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留学生在劝说钱学森。请学生尝试以有说服力的语气阅读这段文字。

(5)念名。

(6)按角色朗读。

秀:有的留学生劝道:“祖国刚刚解放,需要钱、需要设备,现在回去搞科研,恐怕会有困难。”钱学森真诚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的是,我们的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祖国现在很穷,但我们,祖国——个儿女,需要共同努力去创造,我们应该回去。”

(7)听完你的朗读,与其说是留学生说服钱学森,不如说是钱学森在说服留学生。留学生们听后会作何感想?

(八)小结:得知此事,我们深深感受到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是多么坚定! (董事会:坚决回国)

(9) 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来读一下这段话。

4、镜头显示:然而,钱学森回国的决心却没有一刻动摇。漫长的五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航程。

(1)从这段文字中,你知道了什么? (决心坚定不移,回国遇到重重困难)

(2)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我们回国的决心?回国之路有多艰难?

(一刻也没有动摇,五年,漫长的岁月,终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

(3)念名。谁能大声读出你的感受。

(四)秀: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一位高级将领表示:“无论钱学森去哪里,他都值五个师,绝对不能允许他离开美国!”

师:读一下。从中你明白了什么?你还能想象什么?那你知道美国政府是如何阻止钱学森回国的吗?

(5)邀请学生分享课前收集的信息。 (听完同学的介绍,你是否感到震惊?学生交流。)

(六)秀: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高级将领表示:“无论钱学森去哪里,他都值五个师,绝对不能允许他离开美国!”

(七)沟通:从美方官员的话中你了解到什么? (让学生明白有多少人相当于五个师)

(8)练习阅读这篇文章。

(9)总结:是的!正是因为美国政府的重重阻碍,他等了5年,也苦了5年思乡之苦。 (董事会:坚持回国)

(四)总结:

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工作时,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读第1句)。新中国诞生的第一天,他的回国愿望更加强烈,他真诚地说:(读第二句)。尽管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他回国的决心却没有一刻动摇(读第3句)。在回家的路上,他是多么的渴望。 (读句子4)(用手指写在黑板上)。他对祖国的思念与日俱增。 (板书:)我们再亲切地称呼他吧。

摄像头显示:

第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回到祖国后为人民做更多的事情做准备。”

第二句:“我们日夜盼望的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到来了。祖国现在很贫穷,但需要我们——名祖国儿女共同努力。”创造。我们该回去了。”

句子三:漫长的五年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航程。

第四句:“想到前面一直梦想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自己的脚下不是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

(5)想象说话

展示课件:现在,钱学森满怀抱负,乘船回家了。当他想到前面就是他向往的祖国,他即将踏上他深爱的祖国时,他激动不已!那么他会怎么想呢?他会说什么?

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报国志气深深激励着我们。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三、寄情“钱学森”,激发浓浓的情

(为了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钱学森和他的爱国热情,请完成以下练习。

作业超市:

要求:自选题目,自找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共同完成练习。

主题:1、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请收集相关信息并制作读书卡。

2、我国有很多像钱学森这样留学海外不忘祖国的科学家;回国后,他们努力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课后查找相关资料,制作感触最深的读书卡,写一篇简短的人物介绍。

版式设计:

渴望回家

坚持回中国

14、钱学森决心回国

热爱祖国、关心祖国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四部分

教学目标:

1、用笔描红,学习行楷的书写方法和技巧。

2. 朗读句子,初步感知情态助词ah的发音变化。

3.练习配对,进一步增强你的配对能力和欣赏用词技巧。

4. 将易混淆的句子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

5. 熟记12个成语。

6、阅读并背诵两句名言,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友谊和知心朋友。

7、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口语交流训练。

8.学习写书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幻灯片等

教学时间:

四教学时

教学流程:

练习4的第一个教学小时是总共第57个教学小时。

一、明确课时任务

本课我们将一起学习练习4,并完成问题1至4的练习。(板书:练习4)

二、学生自练

1. 按名称阅读问题并明确培训要求。

2、学生自行练习。第三、第四题可以填书上的空白,老师会进行指导。

三、交流检查

1.问题1

一起读这段文字。

观察整个字的笔画和布局,找出难字,集体分析。

练习画红并提出要求。

注意字距、行距的安排。 看每一步,一一描述,不要重复。

沟通与评估。

2、第二个问题。

出示四个句子,让老师读。

点名朗读句子,老师和学生点评并纠正。

总结。

学生练习读句子,老师巡视指导。

全班一起读所有句子。

3、第三个问题。

复习之前学过的句子。

讨论:它们有什么特点? (字数相同、词性相同、含义相关或相反)

沟通工作情况。

巩固实践。

表演:明对() 光对() 山清对()

老一对()、勤奋一对()、表扬一对()

小组出题,结对练习。

4.问题4。

读出文章中七个句子的名字。

指定交换生。

师生评价,充分说明排名原因。

教师总结。

四、作业

预览练习4 中接下来的问题。

练习4的第二个教学小时是总共第58个教学小时。

一、明确课时任务

本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并完成练习4的第五题和第六题。

2.教学问题5

1、复习、背诵本学期所学的成语。

2.正确读出发音。

学生自由认读,并要求准确读出每个汉字的读音。

及时念出名字并正确发音。

教师示范朗读,发音正确后集体朗读。

3、理解词语的意思。

自由阅读,边读边思考,查字典,在群里互相交流。

谁能用你自己的话告诉你你理解了哪些单词?老师用镜头指出了一些成语的大意。

4. 熟读。

自由阅读和记忆,思考哪种方法更方便记忆。

群体交流和记忆的方法。

检查背诵情况,及时给予鼓励。

3.教学问题6

1. 检查导入。

熟记练习3的阅读和记忆。

2.正确读出发音。

让学生自己读两句名言。如果他们不认识这些单词,他们可以查字典。

姓名试读、纠正发音。

3、理解句子的意思。

学生自由朗读后,分组讨论这两句名言的含义。

交流讨论结果,老师反馈。

4. 熟读。

分组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由练习阅读。

在熟悉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坐在同一个座位上互相背诵。

大声朗读名字。

点名背诵,表扬课堂上能背诵的学生。

5.课外拓展。

要求学生课后收集培根和卢梭的名言并互相交流。

练习4的第三个教学小时是总共第59个教学小时。

1.教学问题7

1. 回顾问题。

点名朗读本次口头交流的要求。

教师进一步明确了本次口语交流的要求。

理解每幅图的含义。

连贯地说出四张图的含义。

清楚、准确地向交警报告您目睹的交通事故。

2.指导。

仔细观察,理解图画的含义。

组织讨论:这四张图画了什么?

清晨路上车辆不多,比较安静。 一名中学生闯红灯过马路。 一名中学生被车撞倒。 赵玲向交警讲述了交通事故的情况。

继续讨论:赵玲亲眼目睹了这起交通事故。她是怎么跟交警说的?

3.练习。

练习自由表达。 说出名字并尝试说出。 同组学生根据不同的角色互相练习说话。 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公开发言。

4.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点评,提醒学生目击者的报告必须真实、具体,不能凭空想象。

扩大到你最近看到的事情,并向你的同学讲述你亲眼所见的事情。

练习4的第四个教学小时是总共第60个教学小时

教学目标:

1.练习写“匚”包围的单词。

2、书写汉字正确、工整。

3、写字要有一定的速度。

教学流程:

1. 老师讲解两个汉字的书写特点

医疗大佬

要求学生注意:左包右的结构,带势向左下,注意箭头中间部分的中心和非中心。 Fe的左右部分应左低右高。

2.老师示范板书

3.学生自由练习写作

4. 老师参观指导

5、师生交流与评价

6.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

7. 作业:学生练习写作

16.白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习新单词。理解单词。

3、能根据课文内容理解“白鹭真是一首诗,一首韵味无穷的诗”这句话的意思。

4、用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白鹭的美丽,激发学生对鸟类和自然的热爱。

教学要点: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根据课文内容,感受白鹭的美丽,理解“白鹭真是一首诗,一首魅力无穷的诗”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录音带等

教学时间:

两个教学小时

教学流程:

第16课,第一学时,总学时61

1、新课程介绍

老师让大家猜一个谜语,是一首古诗:霜雪花绿玉口,溪里鱼群。惊飞而去,远处青山倒映,晚风中一棵梨树落下。你猜到了吗?是的,它就是白鹭。 (出示图片)这是杜牧写的白鹭。中国现代杰出作家郭沫若也用清新隽永的笔墨描写了白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你认识郭沫若吗?

郭沫若:中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代文学家、著名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作品,有诗集《神女》、历史剧《蔡文姬》等,《郭沫若全集》现存。

2.初读课文

1、请自读课文并提供自读要求:

正确读汉字读音,读清楚句子,按顺序朗读课文。

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鹭的美丽?

2. 检查:

新词:

鹤喙喙

按名字朗读课文。

问: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鹭的美丽?

(白鹭的颜色、体态的精致、觅食、栖息、飞行时的魅力)

3、指导细分:

第一部分(一):《白鹭》是一首精致的诗。

第二部分(25):白鹭的颜色很相配,而且身体的大小很合适,很精致。

第三篇(69):白鹭在觅食、栖息、飞翔时充满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第四部分(10):《白鹭》真是一首魅力无穷的诗。

4. 分部分朗读课文。

3. 新字书写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歌》中的新字,然后在黑板上练习。

2、引导学生适当评价、写作。

3. 学生用笔画红色。

四、作业

1. 大声朗读课文。

2. 抄写单词。

第16课,第二学时,总学时62

1. 回顾

1.听写单词。

2.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白鹭?

2.欣赏文字

(1) 第一项及第四项

1. 读出第一段和第四段的名字。一起阅读。

2.在作者眼中,白鹭是什么? (一首精致的诗;一首魅力无限的诗。)

3.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语言简洁生动,节奏感强,意境丰富)

4、为什么作者把白鹭比作优美的诗篇、韵味无穷的诗篇?这个比喻揭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对白鹭的爱和赞美。)

(2) 过渡

1、为什么作者说《白鹭》是一首精美的诗?请朗读第二段,找出“白鹭是一首精致的诗,魅力无穷”对应的句子。

2.学生交流。 (第二、五节对应白鹭,这是一首细腻的诗;第六、七、八节对应白鹭,这是一首韵味无穷的诗。)

(3) 第二段

1、再读第二段,边读边思考: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颜色的组合,图形的大小,一切都合适。)这一段是一般性的描述。与此部分相对应的哪一部分有详细说明? (第五自然段)

2. 显示第五部分。

色彩协调可以体现在哪里? (雪白的皮毛,长长的铁色喙,青色的脚,如果素色就太白了,如果深色就太黑了。) 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身体的大小如何体现? (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长长的铁色喙,青色的脚,加长就太长,缩小就太短了。) 你觉得呢?

(造型精美,色彩和谐,一切都恰到好处,确实精致,富有诗意。) 白鹤、朱鹮、苍鹭如何与之相比?

3、引导朗读,体会作者语言的优美和诗意。

(3) 第三段

1、自由、轻柔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表明白鹭是一首魅力无穷的诗,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鹭? (觅食、栖息、飞行、白鹭不会唱歌)

2、其实这些方面就像作者笔下的几幅美丽的画作,让我们来品味一下。按名称阅读第6、7、8 和9 节。你能总结一下这些图像吗?

3. 情感地阅读这三部分。你最喜欢哪张照片?告诉我你的经历。四人一组进行交流。

4. 报告:

白鹭钓鱼地图:

作者联想丰富,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渔鹭想象成钓鱼,把整个清水田比喻为镶嵌在玻璃框里的一幅画,生动地描绘了白鹭在清水田觅食的迷人景象。韵味十足。

引导阅读。

白鹭瞭望台图片:

画面很有诗意:孤独,站在一棵小树顶上,不太稳重,但很悠闲,一种爱好。引导学生体验白鹭独自站在小树顶的独特之美。

引导阅读。

白鹭飞行图:

按名字来读。偶尔这个词怎么理解?

悠闲地观赏这一幕,可以说是乡村生活的一大乐趣。你感觉怎么样?

教师指南。引导学生体验悠闲的心境,读出享受的快乐。

5、虽然白鹭的沉默可能会让人觉得美中不足,但沉默总比有声好。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吗?一起阅读第九部分。

你的经验是什么? (白鹭的外形如此美丽,动作如此优雅精致,是一首能给人带来幸福的无声之歌。)

自由练习阅读。

六年级语文教案第五部分

学术分析:

这是一篇关于人的文章。主要讲述了中国科学家钱学森如何克服重重障碍,坚持回到祖国,并决心用自己的专业知识

长来建设祖国的,要求学生从中体会到他强烈而又真挚的爱国之情。学生着重要通过各种课外资料来理解钱学森的事迹,从而体会到他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2.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展开讨论,钱学森是怎样冲破各种阻挠,坚持回到祖国的。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4.进行写话的训练,使读、说、写在课堂上合为一体。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课文,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感情朗读。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本节课上,紧紧抓住这两点来组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设计思路: 抓住课文中钱学森说的两段话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联系自己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以及课内补充的阅读材料,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4课——(齐读课题)钱学森。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钱学森爷爷有哪些了解呢?(指说) 二.精读课文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过渡:的确,钱学森爷爷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的许多事迹都让我们为之动容。请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在自己受到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2.生自读感悟,师巡视。 3.把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交流。 (二)抓重点语句,品读感悟。 1.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划出了钱学森爷爷说的两段话,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2.投影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3.仔细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联系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①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说的? ②钱学森是怎么做的? ③ 钱学森这样做是为什么? 4.大家理解得都不错,能不能通过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呢?自己试着读读看,或者读给同桌听听,互相评点评点。 5.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爷爷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起来。一起来看看他说的第二段话。 出示: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6.请反复地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①“日夜盼望着”“终于”希望祖国早日走向光明,时刻关注着祖国。 ②“祖国现在是很穷”说明非常了解自己的祖国,虽然身在他乡,却时刻注意、关心自己的祖国。 ③“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说明他有强烈的责任感,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就有责任来建设她。 ④“应当”语气坚定,意志坚强。 7.说得真好!钱学森爷爷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祖国,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3-4自然段,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交流:从3、4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身在他乡,仍然和祖国的人民一起欢度佳节。 ②留学生们非常思念自己的祖国。 ③他们为祖国的胜利而兴奋,对自己祖国美好未来充满希望。 ④钱学森爷爷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用自己的专业来建设好自己的祖国。 ⑤面对别人的劝阻,钱学森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地劝说别人,发动别人回国。 ⑥比较当时国内外的情况,两者相差太大了,然而钱学森没有这样想,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来建设自己的祖国,祖国需要她的儿女们为她创造。 8.说得多好啊,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钱学森爷爷在说这些话时语气十分坚定、诚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这段话。 (配乐齐读,《我的中国心》) 9.可是,野蛮的美国人怎么肯轻易地放走这样一位高科技的人才呢?他们想尽办法来阻挠他。拿出“补充阅读材料”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吗? (虽然外国人横加阻拦,但钱学森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利用一切机会争取早日回国,让人非常感动。) 10.正因为他的诚恳和坚定,在他的努力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你准备怎样读好这一段?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读; ②指读; ③评议,“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读出钱学森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盼望早日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的迫切心境; ④配乐齐读(《我的中国心》) 11.回国后,钱学森爷爷尽心尽力为祖国人民服务,取得了不少成就,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写话练习: 此刻,你心里一定有很多想法,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钱爷爷说吧,把它写在书上。(配乐直至最后) 交流。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钱学森》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他那真挚的爱国之情,其实,在我们祖国发展的历,像钱学森这样的爱国赤子还有很多,他们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资料,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六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篇6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11 识字一12 1、柳树醒了16 2、春雨的色彩20 3、邓小平爷爷植树24 4、古诗两首28 语文园地一32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37 识字二39 5、看电视49 6、胖乎乎的小手53 7、棉鞋里的阳光60 8、月亮的心愿64 语文园地二68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73 识字三75 9、两个鸟蛋80 10、松鼠和松果85 11、美丽的小路90 12、失物招领95 语文园地三100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06 识字四107 13、古诗两首113 14、荷叶圆圆117 15、夏夜多美123 16、要下雨了128 17、小壁虎借尾巴132 语文园地四136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141 识字五143 18、四个太阳150 19、乌鸦喝水156 20、司马光162 21、称象168 语文园地五175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183 识字六185 22、吃水不忘挖井人188 23、王二小194 六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掌握本课词语,理解“弯曲”、“反弹”的意思。 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在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在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概。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掌握本课词语,理解“弯曲”、“反弹”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个别读:山谷中的谜底。 (读出不同的感受,渗透情感和朗读的训练。)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估计学生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疑,思之始,学之端”,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初读要求,学生按要求自学: 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达到正确、流利。 ⑵思考刚才提的问题(这是哪个山谷?迷是什么?谜底是什么?怎样揭开的?)。 2、巡视学习情况,相机解决问题。(指导同位交流预习情况) 三、检查初读情况——组织交流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指名认读,正音,记忆。 2、指名逐节朗读,相机指导读好长句,纠正字音。 3、组织交流词语理解。 重点交流:“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着重交给理解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四、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1、默读,根据要求给课文分段。提示: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山谷中的谜? 那几则自然段写了旅行者揭开了谜底? 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一段写了什么? 2、组织交流,讨论: 第一段(1——2):加拿大魁北克山谷奇异的自然景观是个长期没有解开的谜。 第二段(3):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这个谜底。 第三段(4——6):写了两个旅行者的对话。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自己提出的问题。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查字典、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五、组织质疑: 课文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内容吗?(指导:可以针对句子或段落。把重点问题留到下节课再研究。)(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我让学生继续提出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生情况帮助确定下节课的学习目标。) 六、指导描红: 1、出示生字,复习认读。 2、指导描红,临写、交流难写易错的字,相机范写:摧、贞。 3、组织描红,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第二段。 1、板书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2、题目中的山谷是哪个山谷? 画: 板书:加拿大、魁北克。 3、这个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要求:自读1、2两段,找出答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读一读,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刘勰) 4、组织交流: 出示句子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事,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也丧失了生机。而东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松、柏、杨、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哪几句话具体写了雪松的这个本领? 要求:大声朗读这几句话,边读边想象书中所描绘的情景,看看谁能用两个词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弯曲、反弹) 5、指导朗读: ①指名朗读,想象,概括。 板书:弯曲、反弹 ②在巴谜底读一读,把这两个词加上去。 ③谁能到黑板上来给我们讲讲这个谜和它的谜底?(阅读教学中应该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紧扣学生的问题展开,结合学法指导,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指导学生读中悟理。) 6、组织辩论: 师: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我们也再来把第三段读一读,然后再反驳他,要有理有据,才能把它辩得哑口无言。(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板书:智者,强者 二、学习第三段 1、指名分角色朗读对话。 第一遍:带提示语。 第二遍:去掉提示语。 第三遍:自己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可以提出来。 2、引导体会写“启示”的一段话,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⑴出示小黑板:对于外界的压力,……但……。 ⑵指导理解句子的方法。 ①对于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板书:上下文 联系实际(举例子) ②谁能举个例子来证明一下这句话的道理? ⑶这段话的道理也可以用我们的一句老话来概括:“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则乱大谋”。 三、试说名言,学习第四节: 齐读最后一节,根据你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我们也来说两句名言:“弯曲不是……而是……” (“教给方法比教给知识更重要”。利用辩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深奥道理,而且,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深刻的哲理。) 板书设计 雪小雪大 松(弯曲、反弹) 柏雪智者 杨松强者 女贞 西坡东坡 加拿大魁北克 六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篇8 本课属于在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中的内容。整个单元主要让学生回忆小学六年来的点点滴滴,让他们在毕业前有一个美好的回忆。而且,综合性学习中还要求学生制作好属于自己的作文集,有鉴于此,我利用了这几篇题材十分好的文章,通过学习指导让学生进行模仿写作,本课完成了这个任务。 本课教学过程比较简单,在激趣导入后,学生根据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要求,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模仿写作。过程虽然简单,但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了几个要求: 一、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激趣导入的阶段,让学生说说在班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同学是谁?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他们是否会运用总分的结构进行表述,是否能够用精炼的语言进行描述。这都让学生有一个锻炼的机会。 二、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课文篇幅比较简短,内容比较浅白,学生理解内容不难,但是要求他们通过阅读进行归纳性的问题解答,就有点难度了,特别是4、分析每个同学用了什么方法去描写?列举出课文中的例子。这个问题,在教师巡视过程中,不是每个同学的能够完成得很好,而且,课文的答案不是十分的明晰,需要学生通过归纳才可以做出答案。 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速度。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大概用了二十分钟,我利用剩下的二十分钟让学生马上动笔写,虽然和同学相处了2000多日子,但是,很多同学都不是十分了解各个同学的特点的,需要进行回忆、分析、归纳,但一旦动笔,同学们的速度十分快,到十五分钟左右,已经有差不多十个同学能够初步把文章完成。 追求简单的教学环节,追求效的教学效果我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本节课虽然自己觉得效果比较好,但课无完课,可能在环节的过渡中不够好,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准确等问题,以后再进行改正。 六年级语文全册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_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3.认识一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读写“无拘无束、悠悠然、仙翁、咀嚼、沉沦、寂寞”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wWw.Gz85.COm 工作总结之家) 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贾平凹的资料以及文章读一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师述:你望到了吗?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一道道的地平线。 二、初读课文 1、师述:课前预习了吗?咱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扎实。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渭、咀、嚼 ①、“渭”的偏旁是“氵”,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 ②、“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2、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几位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读后评议) 3、课文读通了,但又读懂了多少呢?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自然的、人生的)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 2、解读地平线: ①、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看一看屏幕中的彩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②、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谁来读好第3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2、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但”字分清经过与结果) 3、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指导朗读。 五、总结:作者是否能走出这神秘的地平线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一至五自然段 二、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第一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 “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第二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一下“我”的心情。 (急切、好奇) 4、第三次分角色有感情朗读6—11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读。 5、解读第二次追寻: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然而”) 6、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13自然段。 7、出示第13自然段: ①、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 ②、“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③、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 ④、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三、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①、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②、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追寻的内容和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 ③、反复诵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林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的答案会变得丰富起来吗?地平线是——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629365.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