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级数学教案
年级数学课程计划。
以下是曲祝福编辑为您准备的内容“1-6年级数学教案”。欢迎您的到来。希望您能看到我们的意图并为该网站添加书签。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就是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要认真编写教案课件。教案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依据。
1-6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章
研究材料分析
教学重点:
正确应用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术分析
学生对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一定的理解困难。
学习目标
1.了解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够运用计算圆面积的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指导策略
辅导法、转移法、图示法
教学准备
圆面积模型、指南针、投影仪、幻灯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
1.圆的面积是多少?
2. 展示两个大小略有不同的圆,让学生比较哪个圆的面积更大?大了多少? (学生口头回答后,将两个圆圈重叠并比较其大小。) 相差多少?
3.引入主题。
二推导
1.问:如何计算小正方形的面积? (半径)哪个比圆和小正方形面积的三倍大?圆的面积和小正方形面积的4倍是多少?那2次呢?
2、教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按照要求对折4次(注意第四次折法是按照角对折),然后用尺子量出等腰三角形并剪掉它。将其展开以获得一张大约为圆形的纸。
3、教师操作:取一张正方形纸,对折5次,剪一次,展开。与之前的裁剪对比,让学生知道随着折叠次数的增加,裁剪出来的图形会越来越接近圆形。
4.分析推导。师生共同拿出剪下来的图形进行分析:这个图形被分成了几个相等的部分。每一块的形状是什么? (等腰三角形)这个图形的面积怎么求?随着折叠次数不断增加,剪下的图形的面积变得越来越接近什么图形的面积?
板书:图形面积=等腰三角形面积n=底高2n=Cr2n
=2rn
圆面积=r2
在黑板上写字时,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的底边是什么? (C) 等腰三角形的高度相当于圆的高度是多少? (半径r)
5. 根据上述推导,让学生以4 人为一组,将准备好的圆分成16 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将它们组装成其他形状,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老师巡视,把学生制作的各种形状贴在黑板上,并选择其中两个进行分析。
三巩固
试一试。
四总结
五作业
学生口头回答
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
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
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二次教毕业班。记得第一次教书的时候,幼儿园园长每天早上都要去那里。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所以他只是按照课堂上的指示去做。但现在在教授这些知识时,不仅展示教具,而且让学生实际操作,所以教学效果要好得多。可以说,即使是中低年级的学生也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1-6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章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认识角度的测量单位——“度”,认识量角器,学习如何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度,这样就能正确测量角度的度数。
知道角的大小是由其两条边之间的距离决定的
2. 流程与方法
通过“放置”、“测量”、“绘制”,加深对对角线尺寸的印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够积极参与角度测量学习活动,在探索角度测量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经验,培养在实践中发现数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练习、小组作业、动手操作
评价方式:
1、采用自我评价、集体评价、课堂展示评价等绩效评价方法,检测目标一、二的实现情况。
2、通过基本评价题和学生课堂上的回答和提问,检验学生对“角度测量”的掌握程度,以检验目标三的完成情况。
教学准备:
量角器、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创景引新,以情激趣
1. 学生进行角画活动。老师随机选择两个角进行比较,并提出问题:角1和角2哪个更大?大了多少?有人知道吗?
2.揭示主题:看起来角度有大有小,但我们的眼睛无法看出它们有多大。这就需要我们去衡量。今天我们来学习——个角度的测量。
二、目标导学,自主探究
建立1 度角的表示并认识量角器的结构
1、过渡语言:以前我们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时,需要有统一的长度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今天我们需要测量角度的大小,我们也需要有自己的测量单位和相应的测量工具。
2.建立1度角的表示
课件演示:将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对应的角度为1度。将1 度角显示为蓝色,让学生感受它有多大,然后查看量角器上的1 度角。
3. 展示量角器:学生观察量角器上有什么?
学生发言时,教师重点关注关键词:中心点、0刻度线、内圆读数、外圆读数、90刻度线。 (课件演示)
三、尝试用量角器读角,为量角做铺垫
过渡语言: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学习,我们了解了角度的测量单位和测量工具。现在我随意展示角度。你能用量角器读出这个角的度数吗?
1. 展示一个30 角,学生尝试读出角度,并解释读出角度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明白,读角度时,需要看角度的两侧:一侧必须与0刻度线重合,这样才能从0开始读,另一侧则与0刻度线重合。标尺应该查看0 所在的标尺圆。哪个圈子。
2. 分别展示60、90、120角供学生阅读,并讲解方法。
四、学法指导,合作质疑——在活动中探究量角方法
1、尝试测量角度:出示两个角度(P37上的角度),学生先估计一下(结合直角、锐角、钝角的知识),确定它们的度数是多少。学生将使用量角器来测量它。
2. 沟通方法以获得角度测量方法。学生上台展示并谈论他们的方法。
3、教师总结:两重重叠,一读。分别使用课件进行演示
两个重合:量角器的中心与角的顶点重合。 0 刻度线与角度的一侧重合。一次读数:查看角度另一侧的刻度数。
4、展示两个角(一个角的开口朝上,一个朝下),学生上台操作。老师再次强调,阅读前要把两个角合起来。
5. 练习
(1)做一次,做第二题
(2)判断题。学生做出判断后,说明理由。
6. 显示一个边很短的角。当量角器放在上面时,读数就看不清楚了。学生必须想出解决办法。方法:使用尺子或延长边角
五、目标检测
1. 填空
要测量角度的大小,请使用。角度的测量单位是。用符号表示,表示将半圆分成180等份。各部分所对角的大小为1度,记为。
测量角度时,量角器中心与重合,0 刻度线与重合。面向角度另一侧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该角度的。
2、判断
喇叭越大,喇叭的边越长。
用5倍放大镜看角度,角度也会放大5倍。
黑板上画的40度角比纸上画的40度角大。
角的大小与角两侧边的大小有关,与角两侧边的长度无关。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畅谈自己的收获
版式设计:
角度测量
角度1 测量单位:度“”
角度2 测量工具:量角器
1-6年级数学教案第3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测量直线是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并了解一些简单的测量直线的工具。
2、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直线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测量直线的方法。
教具准备:
测量工具多套(标尺、卷尺、测量绳等)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举例说明什么是距离?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新授。
1、测量土地的意义。
结合当地建设实例,例如:群兴要建一所新学校,要确定学校的规模,就需要对土地进行勘察。所以我们将在本课中学习实际测量。
2.了解测量工具。
(1)基准:测量直线时使用的工具。
(2)卷尺和测量绳:测量距离时使用的工具。
向学生展示上述工具,并介绍如何读取卷尺和测量绳子上的刻度。介绍如何使用,使用卷尺时,需要将其两点拉直。
3. 学习如何测量距离。
(1)要在地面上测量较短的距离,可以使用卷尺或测量绳直接测量。
让两名学生用卷尺测量教室门到窗户的距离。
(2)测量相对较远的距离。
当测量较长距离时,例如学校到市场,无法用卷尺一次性测量距离。如果多次测量,就会变得歪斜,无法在一条直线上。获得的距离将不准确,因此您必须首先测量两点之间的直线。
1-6年级数学教案第4章
教学内容:
课本第四卷第32-33页的例题。思考并执行1-4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索三位数与三位数相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竖式表达式进行不进位1000以内三位数的计算和加法,并能检查计算。
2、感知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写加法的方法。检查添加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柜台。
教学过程:
1.创造新环境,引入创新
老师:老师发现自从有了借书卡之后,很多孩子都喜欢去图书馆借书了,是吗?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图书馆借书的问题。
2.探索新知识
(1)计算143+126
1、教师:(课件中例题中有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这4 个条件你可以问什么数学问题?在群里讨论一下吧。
在组内进行交流。
2、老师:请组长汇报。你提出了哪些问题?
组长汇报。 (出示问题)
3. 老师:学生们真爱动脑筋,问了很多数学问题。在本课中,我们将首先解决其中一些问题,其余的我们可以稍后再研究。
4.老师:听一下茄子老师问我们什么? (课件制作:二、三年级学生一共借了多少本书?)
你能写出方程式吗?自己在笔记本上列出计算结果。
学生独立列出自己的表达方式。
5、师:这个公式是怎么写出来的? (板书:143+126=(这本书))
6. 师:观察一下,这道题和之前学过的加法有什么区别? (显示主题:三位数加三位数)
7、师: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探索计算方法。你可以动动你的大脑或使用学习工具来提供帮助。
学生独立探索算法。
8. 老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想出的计算方法?
学生报告(课件演示算法)
9. 师:请学生再做一次竖式计算。我自己说一下计算过程。
学生计算并讨论该过程。
(2)检查计算143+126
1. 老师:计算完题中的数字后,你怎么知道计算是否正确? (黑板上写:检查计算)
2、师:你有检验计算的方法吗?
学生报告(课件制作)
3、师:你能尝试一下,体验一下验证方法吗?
4、师:这次你算出的数是多少?和刚才算出来的数字一样吗?这是什么意思?
如果两次计算出来的数字不同意味着什么?我应该怎么办?
三、巩固深化
1. 老师:我们已经知道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总共借了多少本书?你能算出二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总共借了多少本书吗?自己计算并检查一下。
学生集体计算、核对、修改。
2.思考并做1(提供课件)
独立做题,并行检查其中一题,然后集体修改。
3. 想、做、做3(提供课件)
师: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自己解决问题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然后集体修改。
修改时的问题:你检查了吗?使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计算?
告诉学生,无论以后是否要求查算,都要自觉查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指导意见:不要写竖式表格,而是在原表格上从下到上重新计算一次,以检查计算结果。
4. 想一想,然后去做4.
(课件出题)理解题意,自己算,全班一起复习。
4. 总结
师: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写加法要注意什么?
5. 课堂作业
想一想,就去做2
1-6年级数学教案第5章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含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让学生计算简单的整数的小数乘法。
3、通过一系列探索小数和整数的计算方法的活动,培养学生类比迁移、联想变换等解题策略的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元、角、点和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并掌握“整数乘法的意义”的基础上讲授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
学术分析
我班有73名学生。这个班的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列出十进制乘法公式并获得结果时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是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含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小数乘法的含义。因此,针对这一点,我打算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来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含义。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含义:0、2、0、05(学生口头回答)
2、十进制加法:0、6+0、6 0、8+0、8 0、2+0、2+0、2 0、4+0、4+0、4 0、1+0、1+0 ,1+0,1+0,1
(一)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 (它们都是相同加数的和)
(3)你觉得怎么样? (可以通过乘法计算)
3.揭示新的教训:
(1) 0, 2+0, 2+0, 2,如何用乘法表示?你为什么这样制定它们?你怎么认为? 0和23是什么意思?
(2) 0, 6+0, 6,用乘法怎么写? 0, 62 是什么意思?
(3) 剩下的方程如何用乘法表示?他们的意思是什么?
(4) 这些乘法公式与我们之前学过的乘法有何不同? (它们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以整数是什么意思?
二、探究算法
1. 请想办法计算0 和23 的乘积。
(1)学生独立思考、计算。
(2)同桌通信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续加法:0、2+0、2+0、2=0、6
b.关联,换算:0、2元=2角2角3=6角=0、6元
C。绘画方法:怎么画?为什么画三个0和2?
d.计算:因为23=6,所以0, 23=0, 6
e.有什么区别吗? (省略)
2.总结:只要适合你,就是它!
三、巩固拓展
1. 填写
2. 算一下
3、文具店里的数学题:
(1) 买4块橡胶要多少钱?
(2) 买3支铅笔要多少钱?
(3) 买2把尺子要多少钱?
(4)选择任意一种文具,你还能问一道一步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课本38~39,完成书中内容。
(2)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1-6年级数学教案第6章
教学过程
1.展示主题图。课本第2页的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画,讲述图画的内容。 (师:看上图,你发现了什么?0是什么意思?-2和2是什么意思?)
引入题目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学实例1。
(1)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含义:0代表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低于0的温度称为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减号):例如-2表示负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高于0C 的温度称为零以上温度。在数字前添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以省略。例如,+2C 表示比零高2C,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C 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看一下课本上的图片。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和最低温度是多少?随机点击学生回答。
(4)现在我知道了北京的气温,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与上海的气温相比如何?我可以用手势告诉你吗?
2.学生讨论、合作并交换反馈。
(1) 让学生在地图上写下其他地方的气温并读出。
(2)教师向学生展示不同的表达方法。
(2)总结:通过前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用“+”和“-”来准确的表达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2、教学实例2。
(1)教师展示存折明细图。 (课本第2页主题图) 师:同学们能否告诉我们“支出(-)或(+)”栏中的数字代表什么意思?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点名汇报。
(2)引导学生总结:
20xx、500等数字代表存入的金额;数字前面带有“-”号,-500、-122等数字代表花费的金额。
(2)师:上面的数据中500和-500的意思一样吗?
(500和-500含义相反,一个是存款,一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准确地表达东100m、西200m、前进20步、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达的?
老师把学生的表现成绩一一写在黑板上。
4. 总结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写的数字分类吗?分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结果并及时解释。
我们把+8、+4、+20xx、+500、+100、+20这样的数字称为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
-8、-4、-500、-20 等数字称为负数。
(2) 那么0应该属于哪一类呢?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
(4)归纳法: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5) 你在哪里见过负数?
鼓励学生注意实际联系,多举例子。
1-6年级数学教案第7章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能够发现图片中的规律。
2、能够按照发现的规律向下挥杆。
3、培养学生的认知灵活性。
教学重点:
初步发现事情的顺序。
教学难点:
能够用更清晰、更完整的语言描述发现的模式。
教具准备:
1.主题挂图、网格条、三角条。
2. 几个三角形、正圆、圆柱体和立方体。
3. 为每个学生提供学习工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老师:学校买了红黄灯笼来装饰学校,准备儿童节。请想办法看看如何把这些灯笼布置得最好看。
学生可以将红灯笼排成一排,将黄灯笼排成一排。或者可以将红色和黄色交错排列。
师:大家的安排都非常有创意。现在六一儿童节到了,学校也安排了。大学里,同学们欢声笑语,欢声笑语。 (展示主题图)
二、新授
1、揭示主题。
老师:这些灯笼、旗帜、鲜花等真可爱。它们不是随机放置的。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则放置。你知道什么是“规则”吗?今天我们必须寻找所有这些规则。回来吧(板书题寻找规律)
2、教学实例1。
师:请仔细观察这张图,找出排列有规律的东西。你能找到其中的模式吗? (小组讨论,组长总结答案)
请老师站起来,告诉全班同学他们发现的模式,然后给出答案。黑板上贴一排彩旗、一排鲜花、一排灯笼、一排人。
师:如果今天你是一名建筑师,让你做安排,你会如何选择?
让学生逐行选择并写出理由。
邀请不同小组上台报告结果,老师贴出不同形状的网格条(指出如果连续发生2次或以上,则为规则,如果只发生一次,则为规则)不能说是规则)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做”。
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教师提供适当的指导。
2. 完成第89 页的问题1。
学生独立完成,班级检查。
1-6年级数学教案第8章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发现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换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索,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当学生探索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换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让学生分组探索,然后通过比较和积分,得到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换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体验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
2、促进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发展。
这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索,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可能性。不同,但仍然是一次成功的经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去玩“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课件展示情况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字?那么在“小数王国”呢?
(学生报告)
分裂:“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正在争论。他们争论什么?
学生:他和0.06都说他们更大。
师:哪个数比0.06大?你能帮助他们吗? (黑板主题——“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利用《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中士兵吵架的情景,引入新课,营造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入《分数王国》中比较哪个数与《小数王国》中0.06哪个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分数与小数相互转换的需要,从而引出以下的学习内容:这节课。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在教材第7页提供了情况图。
老师:比较一下,“分数王国”中的数字0.06和“小数王国”中的数字0.06哪个更大?
(二)大胆猜测,探索比较方法。
方法一将分数化为小数进行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将小数化成分数进行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了学生没有想到的绘画方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教师总结:比较分数和小数时,可以将分数化为小数,也可以将小数化为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有不同的统治者。你能帮忙“翻译”它们吗?
(1)仔细阅读题目,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的是什么。
(2)鼓励学生结合“分数法则”和“小数法则”中的例子,讲述与0.125的交互过程。
(3)引导学生了解数轴上的同一点既可以表示分数,也可以表示小数。
3将分数转换为小数的归纳方法。
(1)探索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将下列分数转换为小数:
实践并思考转变的方法。
(二)团体内部的沟通方式。
(3)班内反馈。
让学生说出变换方法的名称并解释变换的原理。
教师小结:要将分数转换为小数,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总结“小数化分数”的方法。
将0.3、0.27、0.75、0.125 转换为分数。
练习并探索如何将小数转换为分数。
教师总结:小数化成分数,能得到多少位小数?只要在1后面写几个0作为分母,把原来的小数去掉小数点作为分子,化成分数后,就可以把分数化成可以约化的分数了。
设计意图: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索,数学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在本次教学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和综合,从而得出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换方法。
1-6年级数学教案第9章
教材说明:
课本中谈到质量单位吨时,一开始就用一个插图(汽车和火车车厢的载重能力)来说明吨的实际应用。再加上大米的重量,就是1袋大米重100公斤,10袋大米重1000公斤; 1000公斤就是1吨。帮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吨与千克的关系,1吨=1000sup? /P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吨”这个质量单位。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个具体的感性认识,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生活。三年级学生的平均体重按25公斤计算。 40个同学的重量,认识了“吨”。由于学生还没有学会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所以教材将计算分为两步。首先让学生计算出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公斤(250公斤),然后计算出40个同学的大概体重(1吨)。通常一个班有40人左右,也就是说整个班的重量在1吨左右。通过计算,帮助学生加深对1吨=1000公斤的理解。练习18 的问题2 是一个类似的练习。将吨转换为千克的推理过程与将公里转换为米的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不安排样题,需要学生自行尝试。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一些问题,如第69页的问题5,以提高学生估计物体重量的能力。
教学
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用2课时进行教学。教学认识吨和名数的简单换算,完成练习十八的第1~11题。 2、开始教学质量单位“吨”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中10袋大米的插图,使学生知道每袋大米重100千克,同样的2袋就是200千克……10袋就是1000千克。这样的10袋大米才够1吨,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要大得多的质量单位,并且掌握1吨等于1000千克这个进率关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吨的认识,可按照课本中的提示,让学生想想看,多少个同学的体重大约重1吨? 3、吨与千克的换算,同长度单位一样,可让学生自己推算“做一做”中的两道题,并说一说推算过程。学生练习时,应向学生说明,物体的重量经过换算,虽然数字和单位不一样了,但它们所表示的实际重量没有变。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表示一个实际量的大或小,除了数字能说明问题之外,单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4、关于练习十八中一些习题的教学建议。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帮助学生看懂图意,再在括号里填上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第5题,计量1个梨的重量用“克”,一个南瓜的重量用“千克”,一只鲸的重量用“吨”,使学生受到启发,独立举出几种日常生活中用克、千克或吨计量的东西。 练习十八后面的思考题,可以这样想:上、中层小瓶数相等,上层还有1中瓶、1大瓶,中层有3中瓶,从而推算出1大瓶=2中瓶;上、下层大瓶数相等,上层还有5小瓶、1中瓶,下层还有8小瓶,从而推算出1中瓶=3小瓶。(当然还有别的推算方法。)因此,中瓶装洗发液xxxx=600(克),大瓶装洗发液6002=1200(克)。也可以将图中每层相同的5个小瓶除外,观察上、中层得到1大瓶=2中瓶;观察上、下层得到1中瓶=3小瓶。通过以上观察、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二)会进行“吨”与“千克”的换算、 (三)培养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建立吨的概念、 (二)难点:“吨”与“千克”的换算、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1、填空:①9千米=( )米 ②1千克=( )克 2、教师谈话: 同学们知道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吗? (30千克、35千克、50千克、40千克……) 如果计量较重或大宗物品的重量,像汽车(出示汽车图)、火车(出示火车图)时,就要用到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吨”、1吨的重量有多少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吨的认识)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内容: 第六单元时、分、秒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各种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1分和1秒的时间概念,使隐性概念转变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概念。 2.尝试估计经历的时间。知道1分=60秒。 3.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活动的项目准备(皮球、跳绳、呼啦圈、口算卡、珠子)、学具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新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大家上课,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那你们应该怎样表现呢? 生1:要积极发言。 生2:大声地说话。 生3:倾听同学的发言。 生4:开动脑筋思考。 生5: ( 评析 看似这段设计跟教学内容没有关系,其实这正是教师的精心安排,为后面自然引入1分做好铺垫。) 师:今天,就看谁的表现最棒。刚才打上课铃时是11:05,现在是11:06,时间刚好过去了1分,那么1分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听一段1分的音乐,好吗? (电脑播放1分的音乐,屏幕中钟面上分针悄悄地走着,学生静静感受1分。) ( 评析 让所有同学一起初步感受1分的长短,教学中,若能边听边划拍子更好,这样,学生感受到的1分将更加具体。) 二、探究新知 1.感知1分(活动1:做口算题)。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估计一下,你们在1分里能做哪些事情呢? 生: 师:以上都是大家估计的情况,刚才有位同学估计1分能做道口算题,那么你们1分大概能做多少题呢?接下来,我想请你们估计一下,1分能做多少道口算题? 生: 师:每个人都把自己估计的题数记在心里。 记住了吗?那么每一分到底能做多少题呢?我们一起来试试吧。请同学们拿出口算纸,准备,开始。 停,请把笔放下。请同学们交换口算纸,我们一起对答案。对的打。 说说你们1分做对了多少题?(3人说) 全体同学一起说吧。我1分做对题。哎呀,我们南师附小二(8)班同学的口算水平真棒呀。 ( 评析 把体验1分和估算活动巧妙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具体感知1分的长短。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估算能力,而且较第一次活动,更能让学生建立起个性化的1分概念。而且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估算能力。) 2.体验1分(活动2)。 师:口算是我们在课堂内经常进行的活动,那么课下你们喜欢进行哪些有趣的活动? 生1:我喜欢跟爸爸下象棋。 生2:我喜欢与同学比赛拍皮球。 生3:我平时喜欢转呼啦圈。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跳绳、皮球、呼啦圈、珠子(师说一种示意一下这种器材),同桌商量,选择1项你俩最喜欢的活动。1分活动完后,还要评比各项比赛能手,有信心挑战吗?先商量好了的,就到这儿领取器材(学生领器材),准备好了吗?准备开始。 (电脑再现1分的音乐及时钟,学生活动) 师:停!把活动器材放回原处(上位)。现在老师要现场采访一下,你1分干了什么? (师贴课题:1分能干什么) 跳绳的先来说吧。哪些是跳绳的(挥手),站起来。(师贴:跳绳,板书下) 生:1分跳了下。 师:1分跳下,(板书:下)祝贺你,跳绳能手(师发奖)。 师:拍皮球的汇报吧。 (拍皮球、转呼啦圈、夹珠子的依次汇报,选出各项能手。) ( 评析 通过学生喜欢的各种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到1分的长短。把抽象的1分概念转化为我跳下是1分。) 3.认识分与秒的关系。 师:紧张的比赛结束了,听,什么声音又向我们走来。(电脑里显示秒针走5秒的滴答声钟面) ( 评析 此处课件使用恰到好处。把在实际教学中不易操作的活动用课件来展示,帮助学生观察、直观感知秒针的走动及其声音。) 生:滴答声。 师:这是钟面上哪根针走动的声音? 生:秒针。 师:对,就是这根又细又长的秒针在钟面上跑得最快,(点击:闪动秒针)它可以记录比1分还短的时间。 师:看,秒针滴答一声走多远? (电脑显示秒针走1秒的滴答声钟面) 生1:走1小格。 生2:1秒。 师:它走1小格是1秒。谁能学学秒针走1秒的滴答声? ( 评析 这一设计看似多余,但其实是在让学生感知1秒的长短。) (生学)学得怎么样?我们再来听一遍。(点击)还有谁想学。 师:那它走5小格是几秒? 生:5秒。 师:谁能模仿秒针走5秒的滴答声?她学得怎么样?那么你能试试吗?谁会用数数的方法数出5秒? 师:同学们,猜一猜,1分内你能听到多少次秒针走的滴答声? 生猜想(几人说)。 ( 评析 这一猜的活动,可以引发学生估计,也可引发学生推理。) 师:到底多少次呢?我们来做个实验吧。请大家拿出学具钟,拨动秒针1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操作汇报。 生:我发现秒针走1圈,走了60小格,是60秒。(板书:60秒) 生:分针走了1小格,是1分。(板书:1分) 师: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看屏幕,大家边观察边默数。 (电脑课件进行验证) 师:秒针走1圈,同时分针走1小格,那么分与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 评析 此处不是直接告知学生结果,而是让学生在前面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去探究分与秒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生1:1分=60秒。 生2:60秒=1分。 师:原来你们都有同样的发现。(板书:1分=60秒)把你们的发现大声读一读吧。(生齐读:1分=60秒,60秒=1分) 4.估计1分。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钟面发现1分=60秒,那么没有钟、也没有表,怎样掌握1分的时间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 评析 让学生逆向思考多久是1分,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1分的概念。) 生1:默数60下。 师:数给大家听听。 生2:数脉搏。 师:我们一起来试试。右手指尖搭在左手的脉搏上,就可以感到脉搏在跳动。 生3:打60个点。 师:示范一下。 生4:数心跳。 师:示范一下,注意把手放在胸部偏右一些的位置。 师:同学们有的是默数,下面,用你们喜欢的方法闭上眼睛估计1分的时间,可不要发出声响。时间到了,就轻轻地举手示意,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1分,明白吗? 师:闭眼,开始。 (电脑显示1个无声的钟面) 师:好,估计的最准确。你真了不起。 5.总结。 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今天我们进行了许多1分时间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能和大家聊聊吗?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活动中体验了1分时间的长短,认识了分和秒的`关系,懂得要珍惜时间。 三、新知拓展 师:下面我们一起玩1分竞猜游戏。在珍惜时间这4个板块的后面都藏有判断题。请第一小组组长选择题板第一组选择的是珍,对用yes错用no,明白吗?答对的就赢得一枚金牌。 ( 评析 此处教师适时融入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育人目的。) 四、总结全课 师:在竞猜游戏中,我们获取了许多有关1分的信息,同时也觉得时间过得真快啊。我们一起看比赛结果,今天的冠军是第组,祝贺他们。希望大家今后能像现在这样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五、案例点评 活动设计有层次。如播放音乐是教师对学生的统一要求,做口算题是让学生个性化地感知1分的长短。有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知1分的长短,建立1分的具体表象。接下来的又一活动是让学生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活动,旨在加强学生对1分的直观感受,寓教于乐。但感觉教师安排的跳绳拍皮球等活动,活动强度较大,不宜在课堂教学中进行。 课堂中的活动教学不宜太过花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做数学的过程,加强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所以,课堂中的活动只要能说明问题就好,不必太多、太花哨。有的课堂教学活动很多,一个接着一个,让人眼花缭乱,课堂中学生也都愿意参与,表面看起来热热闹闹,但过后学生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是否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恐怕很难说,教学目标被热闹的活动冲淡了,数学本质的东西反而被掩盖起来了。 1-6年级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 课本110页的例1和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可以用交换加数的方法和想大数加小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 教具准备 软件 教学重难点 掌握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歌谣 2.口算(计算机显示) 9+5= 9+3= 8+5= 8+3= 9+4= 9+2= 8+4= 7+5= 6+5= 8+6= 3.计算机显示:8+9=?让学生口算并说思考过程,电脑演示各种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用了不同方法进行计算。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些方法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板书:20以内进位加法)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5+7=,同桌合作学习。 a.师问:5+7等于多少?怎样计算呢? b.学生独立试做5+7。c.同桌交流并探讨多种计算方法。 d.学生汇报各种算法,教师板书。 生1:把5分成2和3,3加7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2:把7分成5和2,5加5得10,10加2得12,所以5+7=12。(板书) 生3:想7+5=12,所以5+7=12。(板书) e.看看每种方法有多少同学选择。 f.师指导:同学们在计算时喜欢哪种方法并能计算准确,就选择哪种方法。 2.小组合作,探究5+8、4+8、3+9。 a.学生分析每道题的算法,把得数写在书上。WWW..cOM b.汇报不同的算法,师板书。 3.讨论:在20以内进位加法中除了例题中写出的,5加几、4加几、3加几、2加几的题还有哪些? 师提示1:20以内是指得数从11到20。 师提示2:进位加是指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生根据提示汇报:(师板书) a.5加几有:5+6 5+7 5+8 5+9 b.4加几有:4+7 4+8 4+9 c.3加几有:3+8 3+9 d.2加几有:9+2 学生抢答汇报得数。 4.看书质疑。 5.做一做。 a.看图列式。 学生看图,说图意,列式计算。 注:此题可以一图四式,学生说哪种都可以。 b. 7+5= 9+5= 8+4= 5+7= 5+9= 4+8= 9+4= 8+3= 9+2= 4+9= 3+8= 2+9= 学生自己做题,观察上下两道题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发现加数调换了位置,和不变。 6.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计算,有凑十法、还有调换加数位置,想大数加小数,只要计算准确,无论用哪种方法都可以。 练习 1.先说得数,再说算式。(练习二十一第1题) 每个图形的角上都有一个数,用外面的数加里面的数。按照外面的数变化的顺序先说得数,再说算式。 学生汇报。 2.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练习二十一第2题) 时间一分半,答完之后对照投影自批自改。 3.学生自己出题,其他同学抢答。 4.数学游戏。学生依据得数举算式卡片。说出自己找到了哪些卡片。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639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