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
【第1句】:2018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考查内容遵循《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核心素养内容进行命题。在总结以往命题经验的基础上,更加体现时代性、更加重视思想性,更加重视学生素养与能力考查。试题整体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稳”,是指高考内容稳定,各题型分值稳定,没有较大变化。考查内容按照考试大纲对高考语文科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主要考查考生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这一点没有变化。从题型看,包括论述类阅读、文学类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作文五部分组成,各题型和分值除了个别题型有微调外,基本保持稳定。
“变”,是指试题在稳定中又呈现出几个新的变化:
首先,从分值上看,有细微调整。诗歌鉴赏试题有变化,试题从去年的一道五选二的选择题变为四选一的题目,分值从5分降为3分,主观题分值增加了1分,诗歌鉴赏总分变为10分,比去年减少了2分。小说阅读由14分变为15分,增加1分;默写由5分变为6分,增加1分。
其次,从阅读量来看,有所提升。全国卷Ⅰ为8800字,全国卷Ⅱ8250字,全国卷Ⅲ7900字,平均约为8300字,比去年提高了几百字。
再次,从题型上看,部分题型发生较大变化。语言文字应用题一改去年成语、病句和得体分开设题的命题特点,将成语、病句修改和句子衔接试题巧妙设置在一个语段当中,既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一改以往连续几年设置的句子填充题,改为启事、书信等文段的修改,指向真实的语文学习任务,引导考生关注语言的具体应用。同时出现了以前从未出现的流程图,从看图写话转向对语言综合使用能力的考查。文学类文本试题,全国卷三套试题的选文由去年的“二篇散文+一篇小说”形式变为三篇小说。三篇小说新变较为明显,既有现代小说,又有当代小说,既有常规小说,也有回忆性小说、科幻小说等有创新写法的小说。
作文试题的变化也较为明显。其一,新材料作文又重新杀回高考,以“幸存者偏差”为内容的全国Ⅱ卷试题,立意较为宽泛,可写性较强,同时也能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对前几年对审题立意限制较多的材料作文命题的一种改进性尝试。其二,全国卷Ⅰ“给2035年的的18岁的学生写一封信”和卷Ⅲ“三个标语”为内容的试题,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和社会的关系。这种与时俱进的作文命题方式,也是一个显著变化。
题型和分值的变化属于显性、表象的变化,隐藏在这显性和表象之下的,是2018高考隐性和实质的变化:更加重视考查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思维方法与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它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素养既包括知识,更包括能力,还包括思维。加强对核心素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实际应用。以往的语言运用题单纯就考点设置题目,试题灵活性与应用性不强,考查的知识性内容过多,对能力考查不够充分。今年语用题的一系列变化加强了对语言实际使用能力和语感的考查。有些平时做题很顺手的同学,遇到今年的试题,感到不适应和措手不及。
二是加大对思维的考查力度。在去年考查逻辑推断的基础上,今年的试题直接在赋分最多的作文题对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进行考查。作文试题虽立意多元,但也有深浅高低之分,能写出有深度的作文必须具备较好的思维品质。诗歌鉴赏探究题设置开放性答案,鼓励考生主动思考,积极思考,多元思考,激发发散思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设置问答题,考查思维的条理性和清晰性。语言运用的框图题通过描述图形,考查思维建模能力,也是对思维的一种考查形式。
三是加强对阅读能力考查。全国卷通过论述类文本的第二题考查对文章整体构思和结构的深入理解。小说阅读通过探究题考查阅读鉴赏评价能力。实用类阅读通过图文方式,考查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能力,重点是信息的提炼、概括、整合、分析能力和跳读、浏览等能力。试题对阅读能力的考查更趋全面。
四是加强对中华文化的考查力度。近几年的试题,一直在做这样的探索。今年的力度也很大。一是提高默写分值,考查内容都是课本名篇中的名句,有深广的文化内涵。二是联系课本内容,考查文化常识。如全国卷中的“豪右”“京师”等词语,均来自必修教材。三是重视汉语文化,加强对书面语准确表述、谦词敬辞规范用法、文段语体风格一致的考查,要求考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理解语言文字文化内涵的能力。
【第2句】:2019备考策略
(一)命题趋势
【第1句】:试卷阅读量会进一步提升,难度稳定中有增加趋势。从2016年到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的阅读量,以全国卷为例,已经从7000多增加到8000以上。预计到2019年,阅读量仍会进一步提升,达到或接近9000字。根据高考对核心素养考查的要求与命题趋势,预计试卷会在以下几个板块增加阅读量:
一是增加论述类阅读的文字量。论述类阅读的文本内容由于以往对字数的限制,常常要压缩删减,不能呈现原貌。随着高考论述类阅读试题的改革,今后的论述类阅读势必要呈现完整的文本,通过加长文本,增加试题难度。这种改革其实已在悄然进行,今年全国卷Ⅰ的论述类文本已经达到934字。预计明年的字数将超过1000字。
二是增加文学类阅读的文字量。文学类文本由于字数所限,以小说为例,所选文本要么常常删减很多内容,要么直接选择微型小说。字数增加之后,很有可能会变为长篇的节选内容。
三是增加语言运用试题的文字量。通过呈现更生动鲜活的语言素材,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灵活应用能力。
【第2句】:试卷题型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强,考查能力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高考题型一般比较固定,但局部不排除作修改的可能。如今年语言运用题型的变化,默写分值的增加,都是在考纲范围之内的微调。语文高考近几年处在较大的变化之中,预计2019年仍然会有不小的变化与调整。变化的点主要应在:
【第1句】:论述类阅读。阅读选材和试题形式很有可能都有大的变化,主观题也有出现的可能。
【第2句】:语言运用。语言运用一直以来都是高考语文改革的试验田,新题型也会不断涌现,旧题型改头换面也可能会出现。
【第3句】:作文。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式作文、漫画作文都有轮流出现的可能。
【第4句】:文言文试题。多年未考的实词意义推断、断句主观题、信息筛选概括有出现可能。
【第5句】:实用类阅读。几年未考的人物传记题有出现可能。从能力角度看,对知识性考查的试题会以综合性形式出现,单纯考查死记硬背性的知识性题目会越来越少。考查能力和思维的试题会越来越多。对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进行考查的试题会逐渐增加。对鉴赏、评价、应用能力考查的试题会逐渐增加。
【第3句】:对中华文化的考查会进一步加强,与社会现实联系程度会进一步扩大。这里所说的中华文化,既包括古代传统文化,又包括当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考查是近几年的趋势,如文学文化常识、名句默写、文段修改、谦敬词语修改、成语等内容。但诸如对文学文化(如对联)、思想文化(如先秦诸子思想)、制度文化、器物文化的考查都还是空白并有很大空间,题型也会更加多样。除了关注传统文化,还要关注当代社会思想文化。2018年的作文试题,与时俱进,让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思考问题,进行写作,考查学生对社会的关注程度、对时代精神和当下理念的认识程度,是对以往高考备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做法的有效纠偏。这也提醒考生,时代精神、社会热点、理论前沿就是高考内容,需要关注,还需要思考,更需要认真准备。
(三)备考策略
【第1句】:提升阅读能力,改善阅读品质。试卷阅读量的提升,对考生的阅读速度、阅读方法与阅读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说到底,是对考生的阅读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必须努力改善自身阅读品质。首先是提升阅读速度,提升阅读速度的关键不是单纯提升读速,而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根据不同文本确定合理的阅读方法。如非连续性文本要跳读、浏览和精读相结合,在阅读时可以先看后面的题目,并且带着题目的要求,在文中圈点勾画关键词和句子,重在筛选信息。文学类文本要精读细读和扫读要结合。小说文本要首先从宏观把握整体结构和写作手法,重在揣摩人物形象,学会分析鉴赏。文言文要学会把握文体特点,筛选有效信息,注意关键词语。
【第2句】:扎实复习课本,提升迁移能力。课本的复习一般在第一轮复习时进行。在以往的复习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复习不够重视,认为高考不会直接考查书上的知识,所以复习时也就会草率和应付。这样的观点是完全不对的。高考试题虽然不会对课本知识进行直接原封不动式地考查,但一定会变换考查方式,通过某种合适方式进行考查。近几年语文试题加强了对课本知识的考查力度,我们以今年全国卷Ⅱ的文言文试题举例分析:
【全国卷Ⅱ第11题】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这道题是文言文阅读中的第二题,主要考查文化常识。由于该文段选自《后汉书》,联系必修四学过的《后汉书》选文《张衡传》,不难发现,其中的A选项和D选项都是课本底下的注释内容。这属于直接对课本知识进行考查的一种题型。再以文言文翻译题为例:
【全国卷Ⅱ第13题】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第一个句子中的关键词是“荐”,根据语境其实不难判断。王涣已经去世,人民吃饭的时候弹弦唱歌的目的应该是为了“祭奠”。如果判断不了的话,再联系必修四《窦娥冤》一课中窦娥行刑前的唱词“只当把你亡化的孩儿荐”,这个“荐”的意思就是“祭奠”和“超度亡灵”之意。
第二个句子的关键词是“狱”,联系课文《曹刿论战》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即可迅速获得“案件”之意。
由此可见,高考非常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只不过方式不是那么直接,而是较为隐晦。在复习时,一定要高度重视课本知识,尤其是文言文中的重要实词、文学文化常识、重要句式、思维经典结构等内容,要烂熟于心,随时取用。二是努力做到在微观复习的同时,积极从宏观上建构知识体系,把细小的知识点放在大的知识网络里去建构坐标,进一步培养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
有哪些关于“大鹏”的文学知识和古诗名句
这个问题比较大,简要复之。
“鹏”在古代文艺作品中使用频率颇高,是一种正面的文学意象。
【第1句】:有关意象略述
就现存文献看,这个意象的起源来自庄子的《逍遥游》(当然在庄子之前,应有更古老的传说),他的描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它是一种巨大的鱼(鲲),也是一种由大鱼变成的极大的鸟(鹏):既是两物,也是一物。
对“鹏”(即是原典的“鲲鹏”)这个意象、或说对其象征性的研究,现当代的文论很多,目前仍时有见到,自然是见仁见智。但总而言之,最基本的几点是统一的。通俗点讲,大体上,是:它象征着自由,以及向往、追求自由的过程;它意味着不惧一切的果决精神,以及对世俗不屑一顾的态度;它体现了志存高远,俯瞰天下,超越自我的境界;同时,原典本身存在的世事变幻莫测以及大小、物我思辨等等哲学角度方面的寓意,也常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有所显示。
【第2句】:相关文学作品举例
关于鹏(即鲲鹏)的文学作品很多,上述《庄子•逍遥游》是最早、最为闻名者。历代流传较广的,以古诗名句为例:
江淹《杂体诗•鲍参军昭戎行》(节摘):“鹪鹏不能飞。玄武伏川梁。铩翮由时至。感物聊自伤。”
李白《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杜甫《泊岳阳城下》:“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韩愈《送汴州监军俱文珍》:“奉使羌池静,临戎汴水安。冲天鹏翅阔,报国剑铓寒。晓日驱征骑,春风咏采兰。谁言臣子道,忠孝两全难。”
王安石《万事》:“万事黄粱欲熟时,世间谈笑漫追随。鸡虫得失何须算,鹏鶡逍遥各自知。”
附图“鲲鹏云”
下图摄影者佚名,冥纸灰摘没有版权要求的网络图片。致谢!
这图很有意思,似鱼似鸟,不知多大,个人认为较契合庄子原意。遂命名为“鲲鹏云”。
描写李白和朋友的友谊名句是什么
描写李白和朋友友谊的名句:
最出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最深刻的~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君马黄》
最骗人的~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赠友人三首》
最浪漫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
最期望的~故人西辞黄鹤楼,樱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林陵》
最醉人的~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山中与幽人对酌》。
最遥远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最伤感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
如何看待日本现行高中二年级国语课本讲授《道德经》的名句名篇
今日在头条上看到日本国现行高中二年级国语教科书讲授老子的“小国寡民"“不尚贤“等名句名篇,而且是汉字的繁体字,感到非常震撼!我国目前高中语文还未把老子的章句正式编入教科书,刚出版的《大学语文》第十一版才编入老子两章,看来国学的传承竞落后邻国日本,如此文化自信从何谈起?本人《还原〈道德经〉本意》这由无名小卒的鄙作都卖到日本,标价一千四百日元,可见它对中囯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得不由衷敬佩。我曾和一位在高中教语文的同学探讨老子章句为何不编入高中正式教科书之事,他说因老子缺乏文学性而庄子富有文学性而编入,这是片面乏理性的错误观点,教学以传授道理为中心,人不懂道理就没有灵魂,什么文学性只能算是杂技从属的东西。老子的五千言是传授道理的无与伦比的精华,在此疾呼全社会与各界尽快达成共识,尽早把老子五千言全部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这无疑将极大有利于学生树立敬畏道理,学习与探索道理,遵守与运用道理这一人生最重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快国人的现代化步伐,尽早圆中华复兴之梦想!
留学生和美国人愉快的聊天需要哪些文化常识
幽默感最重要,至于文化常识,一般生活上的事情知道就行了,没有美国人会指望你对美国的文化常识比老美还懂,倒是不妨说一些有关中国文化比较有趣的知识,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人会感兴趣。
如果是红脖子,别的都别聊,谈本地球队的事情就行,说多了他们不懂。
王翰和王之涣《凉州词》都是名篇绝唱,谁更胜一筹
很多人都写过凉州词,然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王翰与王之涣的。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凉州词》(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非诗题,是凉州等边塞地区一带流行的曲调名,慷慨悲歌,很多诗人喜欢填写新词。
都是七绝,都是诗人久负盛名之作。
王翰撷取的是戍边将士欲赴沙场,痛饮狂歌的画面,王之涣更像个摄影师,从远而近,镜头对准了边塞雄浑苍凉的背景。
王翰的诗胜在格调,豪放乐观中又不免悲壮沉郁。
开篇即是盛大的宴会,热闹绝伦,激情四溢,葡萄美酒,精美的夜光酒杯,还有豪爽的推杯换盏畅快痛饮的人群,丝毫与战争死亡无关,然而,酒饮歌尽,是沙场征战,几人可回的残酷与悲壮。所以这是将士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豪情满怀,悲壮慷慨。
王之涣的诗胜在意境,孤城雄浑壮美却又苍凉寂寥。
黄河汹涌逶迤得如巨龙穿梭云间,群山高耸中是一座孤城,宣告他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气势,却又免不了被世人遗忘的可怜。高傲的城池响起悲凉的柳笛声,那是戍边将士夜深人静无法抑制的乡愁。王翰的诗,以豪壮的爱国情摄人心魂。
宴会的肆意纵情,热闹无比的背后是将士沙场胜负难决,生死未卜的悲情,莫要笑我疯,这可能是最后的狂欢,为国捐躯,虽死犹荣。
王之涣的诗,更强调个人的悲喜哀愁。
大河高山,壮阔绝美,是大唐大好河山,是将士的骄傲,然孤城暮色,柳笛声残,是将士疲累不堪无人可知的乡愁,是被孤立于偏远荒凉地区的孤苦落寞。
王翰的诗,笔法重渲染,以乐衬悲。
葡萄美酒,酒香四溢,夜光酒杯,玲珑剔透,马上琵琶,乐音激奋,铿锵有力,无一不在渲染,声色光影,目不暇接。
王之涣的诗,刻意绘景,奇丽孤绝。
云间黄河奇丽,犹如缎带飘逸,万韧高山孤绝,是天然屏障,一座孤城,就显得格外悲壮苍凉。边塞独有的奇景,给人震撼的力量。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评王翰的诗:“气格俱胜,盛唐绝作。”
《诗境浅说》评王之涣的诗:“此诗前二句之壮采,后二句之深情,宜其传遍旗亭,推为绝唱也。”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7259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