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鲁迅名句 我从不以最大的恶意

鲁迅与很多文化名人打过笔战,但最不留情面的是顾颉刚。在与许广平的通信中以“鼻”代称,取笑他的红鼻子,在小说《故事新编铸剑》里影射顾颉刚,对其口吃进行嘲笑。

新中国成立后,鲁迅成为圣人,而顾颉刚也因与鲁迅的过节而备受压力,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两人过节的主要原由之一,是顾颉刚曾说鲁迅的《小说史略》是抄袭别人的。这里面孰是孰非,后人不敢妄下论断,但看不得假、眼里揉不得沙子,其实是顾颉刚的性格所在,纵观他刚研究历史的一生,也体现了这一点。

学者研究中国历史,都以《二十四史》等所谓的“正史”为尊。但顾颉刚却对“正史”颇多置疑。1923年5月,30岁的顾颉刚提出了 “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的理论,认为先秦的历史记载是一层一层累积起来的,“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就是传说中假的东西也就越多。比如他说三皇五帝基本上是后人假造的子虚乌有,尧舜禹的“禅让”也是后人为了“圣王之道”而无中生有制造出来的传说。

他的疑古理论一问世,就引发史学界轩然大波,他也成为“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和旗手,并自称是“公认的妄人”。

他还发表过《中华民族是一个》的文章,提出“汉人是许多民族混合起来的,他不是一个民族”,当时也是标新立异的。

再如他对群众朝拜碧霞元君女神,分析出各种人的迷信心理和庙主假神戚敛财的实质,体现了不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观点。

其实,历史沿袭久古,“正史”基本上都是后人述前人、后朝编前朝,受限于史料的缺失和时任帝王的需要,往往有一些似是而非的编撰和颠倒黑白的做假。而且编史所依据的前朝史料,也往往是修饰加工过的。

春秋时齐国权臣崔杼,杀了国君齐庄公,他一手遮天,朝中大臣都不敢言,只有史官在史册上写:“崔杼弑其君”。崔杼勃然大怒,杀了太史,太史的弟弟任职后,依旧这样写,崔杼又杀。太史的三弟又记,崔杼威胁他,“你难道不怕死吗?不想死就把庄公的死因写成暴毙而亡”,三弟正色回答,据事直书,是史官的职责,失职求生,不如去死。后世之人感叹:“齐有直史,崔杼之罪所以闻 ”。

这个例子被大书特书,说明中国史官威武不能屈。但事实上,正面个例越被传颂,越证明其稀少可贵,越说明反面做法的普遍性。事实上,中国的大部分史官并不正直,会迎合皇帝更改历史。司马迁算是正直史官,但面对一些糊糊不清的历史,也会编造一些来添补。

记得《百家讲坛》中,一位讲清史的老师在面对一个明显有疑问、有争议的历史记载时,说,“我们还是要依据正史的记载。”而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时,就往往结合史料和自己的辨析,对真实的历史进行推论。这种做法,赢得了很多人的喜爱。

1975年毛泽东说,“一部二十四史大半是假的,所谓实录之类,也大半是假的。”在《贺新郎·读史》中,他写道,“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对顾颉刚如何定位,史学界至今争议很大,很难盖棺论定。历史悠悠,湮没模糊,我们可能永远无法还原历史的真实,但顾颉刚这种“疑古”、“打假”的精神,应该被我们所尊敬和推崇。

如此,学史才能真正起到“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的作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7337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