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孩子自由成长的名句

我们的教育现在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大学教育,从方向性上甚至都是错的。具体如何呢?咱们一起听听哲学家兼教育学家周国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的。

周国平: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

到底什么才是教育呢?古今中外的教育者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思想。从这些思想精华中我们看到,关于教育最精彩、最中肯的思想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现在哲学诗画把最经典也是最深刻的7个教育理念列举出来,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论点由法国思想家卢梭提出,而后由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发扬光大。“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外在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不仅是灌输知识,更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德育不仅是灌输规范,更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美育不仅是灌输技艺,更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对审美情趣的升华和体验。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就是特别反对我们用狭隘的功利尺度去衡量教育。

而现在的教育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功利化,我们的教育不是为了生长,让人变得更完善,而是大都带有一定的功利目的。比如毕业后谋求职业、做出成就、适应社会等,仿佛不为着这些目的转,我们的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

用功利的目标或目的规范生长,其实际结果是压制了人的健康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这个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教育理念。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生活中我们经常按照大人的思维去规划和安排孩子的未来,其实这是错误的,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而且流传极广。

“长大成人”的说法本身就很荒唐。教育学家指出,儿童期的生活有其内在的意义和品质,不可按照成年人的思维把它当作人生中的一个未成熟阶段。

人生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是为另一个阶段作准备。尤其是儿童期,这个时期是儿童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阶段。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今后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

然而,当今社会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到自己营造的功利战场上拼搏。其悲哀的结果就是,孩子要么又成了和我们这代人一样的人,要么就丧失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成为家长的“未完成的心愿”的替代品和牺牲品。

3,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讨好或适应现实,而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摆脱现实的奴役

中国目前的教育环境目的性和功利性太强,我们一致认为学生毕业后能够找到很好的工作,拿到很高的薪资是教育的唯一目标,至于他的品格、各种创新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乃至三观的树立等问题,我们却很少给予认真对待和考虑。我们的教育都朝着让学生们去讨好和适应现实的方向去努力着,用尽全力塑造学生们适应现实的能力。岂不知,现实的主体是人,现实是由人和其他物质、生活资料等对象物构成的,而人才是起最主导作用的,人具有改造和创造现实的特性。

如果一味地适应现实,那作为一个人,其本身的个性和创造能力就会把现实所抹杀和磨平,那我们的意义和价值何在呢?

两千多年前,孔子就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更不是为现实。蒙田也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的内在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以便更好的改造现实。只有实现了人的内在价值,培养起我们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能力,具备了优秀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对改变人类社会、改造现实世界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教育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头脑和灵魂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或讨好现实,那教育本身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我们不上学,同样可以适应现实。

4,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自然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像灌入一个容器一样把知识灌输给学子,而是培养起他们的智力活动、各种独立思考、逻辑论证的能力等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和灌输的,为达到这些,目前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受到具有这样素质的人的熏陶(人格、智力、视野、境界等方面)。

大师应该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个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地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座非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物理学家,那里碰见一位文学家,东屋住了一位诗人,西屋住了一位音乐家,前院是化学家的书房,后院是数学家的住房。他强调学校俸请这些大师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教授与学生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逐渐地熏陶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自己是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和统计数据。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顶级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就能自然产出各种最前沿最领先的学术和思想。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设备和楼房都是外在的,对学生的精神感召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5,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康德说过,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或工具。但我们现在的教育有几个做到了这点,很多教师把学生当做自己获取晋升资格的手段或工具,一味地看重学生的理论成绩,忽视学生们的整体素养和动手能力。到最后培养出来的都是些只会答卷子不会灵活应用且创新能力不足的“书呆子”或者“知识被动接收者”。一旦进入社会后,就明显处于被动和劣势。

英国哲学家罗素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就是他存在的目的。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和认知。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现象之所以大量得逞,普遍存在,很大的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甚至掌握着一个学生未来的命运。所以,爱因斯坦建议我们: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和爱戴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品德和智力等品质。一个好的教师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彻底爱上学习,唤醒我们内心一直沉睡着的真善美,进而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积极正面的进入社会,展现自我,应对人生。

6,忘记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就是教育

这句话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爱因斯坦说的,表面上看,它似乎错的,不合常理的,其实它最能说明教育的本质,即课堂上所学的都仅仅是一种知识、技能,而剩下的却是智慧、价值和意义,教育是让我们更有智慧、价值和意义。

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都是很具体的,也很琐碎和繁多,有些细节自然会忘记,但是随后我们可以在书中再次查找到,比如数学或物理等方面的,我们去图书馆一查就知道了。但是人的智力活动和对价值、意义的认识却不是这样的,这些在书里面也很少能找到。这就需要我们关照自己的内心,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起一种另外的“知识“,也就是要学会跳出课堂,把课堂上学习的一切忘掉,然后依然在你心中存活或留存下来的,就是教育的精华。

这种精华可以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一种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智慧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

7,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不是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

很多人今天认为这句话是谬论,我们一直提倡要爱惜时间,”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等等这些一直是我们的名言警句,然而,卢梭却说,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里,我们不要爱惜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此处的浪费时间,在我看来,可以理解为把握现在,把人生的美好发挥到极致)。

卢梭的言外之意是: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才可以被称为是最好的环境呢?首要的就是时间自由掌握,其次还要有好的老师,最后要有好的同伴或同学(在学校建立起的友谊,是至为宝贵和重要的)。

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这样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

卢梭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孩子做无穷的功课,社会和外界都同时逼迫着孩子参与到各种表面上看是”素养”的培养,以至于星期天也要报很多培训班,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孩子几乎成了一个学习的机器,丧失了儿童最本真的天性。在这种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下,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但卢梭反目一问:什么叫虚度?在田野里跑跳不算什么吗?接触大自然换儿童以天真不算什么吗?快乐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让童年成为其童年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

而可悲的现实告诉你我,我们沉浸在功利教育和社会普遍看法的迷雾中太长太久,以致于已经看不清教育的本质,,忘记了教育的初心和孩子的本心。如果不能清醒的意识到这些,我们的教育还将会在更大的迷雾和错误中前行。

对于教育,萧伯纳曾叹息说,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自我参悟。就人的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

让孩子自由成长是不是一件奢侈的事

现在,自由成长的理念盛行,我也会渴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由成长,父母需要为此做出巨大努力。

自由和规则总是有一定的边界,规则越界多一点就成为了自由,而对自由稍加一点限制就成为了规则。就看父母如何认定规则和自由的界限。

自由并不是指对待孩子的言语和行为放任不管、听之任之,而是有选择地区别对待孩子的身心自由。如果对待孩子的言行,一律不管不问,任由其随意生长,那是一种对自由的狭义理解;自由是一种生活状态,是让孩子的身心都实现充分的释放。在原则性问题上,父母一定要为孩子划定边界,严格遵守不能逾矩;在孩子可以独立自主做出决定的事情上,比如交友、运动、兴趣、爱好等方面,父母还是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在此基础上支持孩子的决定并给予恰当的指引和导向,不要包办代替孩子的想法,这样反而会让孩子丧失掉自由的思想,一位禁锢说不定还会加深孩子的逃脱意愿。

让孩子自由成长是不是一件奢侈的事

这个问题值得考虑,肯定很多父母都会选择让孩子自由成长,我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想法也是如此,让孩子自由成长并不奢侈。但是我自己又在想什么是自由成长?是绝对自由还是相对自由?

回想我自己的童年时代,父母忙于工作基本无暇顾及我们姐妹,我又是家中老大,上小学起家里的所有家务事基本都是我一个人包揽,我有埋怨过,因为这些家务事让我牺牲了很多我的时间,我点也不自由。但如今我又特别感谢那段时光,它让我学到了很多手艺,现如今来想,我也是自由的。给孩子自由成长并不奢侈,这是取决于父母的方式方法的。有的父母存在一种想法,我没有童年或者说我的童年太辛苦了,一点也不自由快乐,就想把自己所没有的在孩子身上弥补回来,让孩子什么也不做,想要什么都给,极大的满足了孩子所需要的,其实这样一点也不好,孩子很容易养成骄奢的性格,对于父母而言,孩子自由了,放到社会中,孩子并不自由。

所以,于我而言,给孩子自由成长并不奢侈,我所想的自由是孩子性格独立,思想自由,身心健康,品行端正,这样的孩子在社会中,我想就算没有大作为,他也定会是一个自由快乐的人,我也努力的在学习,争取给孩子这样的“自由”。

让孩子自由成长,是不是,一件奢侈的事

我觉得孩子就应该是自由的成长。童年的快乐转瞬即逝,希望孩子在童年时期多一些快乐的体验,在父母的陪伴,关心和爱护下,有一颗坚定而满足的内心。父母放手给孩子去追求孩子自己想要的东西,并支持孩子的决定。可是现在大部分家长在随波浊流中渐渐迷失自我,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本该快乐的童年无忧无虑自由玩耍的时候,却背上沉重的书包,每天奔波于各种补习班,才艺班,看着都心疼。真心觉得让孩子们自由成长真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让孩子自由成长,家长到底该做些什么

家长首先要相信让孩子自由成长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是要明白让孩子自由成长的重要意义。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注重身心全面发展。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意见,帮助孩子辨清楚前进的方向,不要盲目替孩子做出决定,要允许他们自由探索。

学前的孩子,是培养兴趣爱好还是让他自由成长

给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和让孩子自由成长是不冲突的。我家女儿现在四周岁半,一出生开始就一直坚持游泳,她自己非常喜欢,三周岁半左右开始学习游泳课,四周岁的时候就可以在游泳池里不戴任何护具,她自己喜欢游泳,她不觉得学习游泳是束缚了她的自由,而且她还很乐在其中。我家女儿学了好几样兴趣班,都是她自己喜欢的,每次去上课的时候都特别积极。孩子不上课的时候,我一般都会带她去做她想要去做的事情,有的时候也会去体验一些新奇的事物。我觉得只要不是强求孩子去培养兴趣爱好就是让他自由的成长。

放任孩子自由成长,孩子将来要是埋怨我,该怎么处理

首先我觉得每一种经历都是选择,比如我选择孩子去上这样“非主流”的学校是一种选择。那么,如果孩子随大流去上非常主流的公立小学,其实这也是一种选择。因为你在选择去主流小学接受主流教育的同时,也就是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所以,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种选择。

如果抱着这样一种心理的话,那你可能要想就算你给孩子选择了一种最大众的教育方式,他以后也可能会抱怨你,他可能说,为什么你要让我去考大学?为什么让我从小就要做一个好学生?所以第二点我想说的是,我非常清楚为什么要给孩子选择这样的道路,,以后如果她要听,我也会讲给她听的。但是我之所以给她选择这样的教育道路,我希望她以后不会成长为一个喜欢抱怨,去埋怨的人。我希望通过我现在的选择,可以让她成为更好的她自己。希望可以帮助她走上最适合她的成长的道路。而且这种适合,是真正适合他的内心,而不是在世俗的眼光上看来的适合。

所以,既然人生每一天都在选择当中,我们总要做出选择,那么我一定要做出主动的选择。我要知道我为什么做这个选择,而不是被动的,大众的都是这样的,基本上所有人都做这个选择,,我就随从去做这个选择。就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同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那我想我现在选择的是适合我孩子的个性,适合她内心的一条道路。

用“爱”和“自由”的观点教育孩子,可以使孩子优秀的成长吗

合理的情况下,有度就可以!

家长想给予孩子自由,如何把握自由的界限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家长如果能有“给孩子自由”这个想法,已经很好了。。。

也许我有点悲观吧,现在很多家长嘴上说着“我不管TA,让TA自由发展”,实际上管的一点都不少。其实,我也是这样的家长。。。

所以说,首先在思想意识上能有给孩子自由度这样的想法,已经可以被评为“好家长”了。

下面,继续引用五味太郎在《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书中关于“自由”的内容——

■ 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孩子的成长也是分阶段的,这是人类的生物特性使然。不相信这一观点的家长,可以从现在起停止与孩子交流,把精力转移到养狗或训练海狗上去。即使这样做,孩子自己也会逐渐成长,如果没有看到成果,再把孩子交给相关的教育机构也不迟。

现在流行的所谓早期教育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的。

■ 近期的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大脑病变引起的先天自闭症,还有“大人导致”的后天自闭症。听说有自闭症倾向的孩子智商都比较高。智商高,就是对各种事物理解得很快,因此个人的兴趣爱好很明确,喜欢不喜欢也很分明。不只是婴儿能够表现出喜欢或不喜欢,人在胎儿时期就能够表现出这种倾向了。胎儿也有兴趣爱好,所以当不良的刺激或震动透过母体传给胎儿,比如父母吵架等,胎儿就会“咻”地缩紧身体。这听上去多少让人心里有些难受。

■ 学习,是从提问开始的。知道了这个道理的父母,又开始让孩子“有问题意识”。

■ 比如,把孩子带到森林里,让孩子观察独角仙;到了海边,就让孩子观察海浪;思考天空为什么是蓝色、彩虹是怎么形成的等等。但这些问题,根本不是大家在出去玩时应该思考的问题,更不应该由大人提出来。

■ 大人经常说:“学习的过程中,要先有提问意识,然后通过学习找到答案,这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但是大人却经常口是心非,嘴上一直重复着这句话,自己却在应付学习,对一些本该认真思考的问题,逐渐丧失了思考能力,所以现在的社会才会如此消沉。发生地震后,受灾区明明需要紧急救援,人们却要先召开“关于紧急救援的专家会”,还要按部就班地走完“提问、学习、解答”的流程。

■ 面对各种作文题目,孩子本来没什么好写的,却被迫写下作文或感想,这是一件很无礼的事。无论是去郊游还是参加文艺汇演,能主动将心中感受撰写成文的孩子都不一般。比如下雨时从怀里掏出小本写下心中诗句的人,是非常有个性的人。但要求大家都这样做,就会影响人的心情。

(图上文字:要把那些好的事情、心中浮现的事情真实地写出来。)

大师在这本书里,分了10章来讨论大人问题,虽然每一章都有一个主要话题,但是内容却是包罗万象,并不只局限于一个话题,经常是“说开来去”的状态。就像上面引用的几段话,虽然都是在“本应引导,却喜欢教导的大人”这一章里,但是话题涉及教养、自由成长、早期教育、学习与教学、感动之光、性教育等多个方面。大师用他那个性而犀利的文字,带动我们大人一点点思考、反思我们平时的言行。

在这一章的最后,大师的下面这段话,我特别认同,贴出来与大家共勉:

■ 我在描述孩子的时候,喜欢用“新手”“新队员”等说法。看着他们这些“新手”“新队员”,我的内心觉得很有趣。这些孩子未来会做什么呢,心中除了充满期待,还会有一种“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变身呢”的紧张感。不过现在很少有人会有这样的看法、做法和交流。

“新人”“新队员”不断出现,老一辈人逐渐故去。我们应该让这种生老病死的自然过程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阻碍和破坏。这是我们最该做也能够做到的。

怎样让孩子阳光快乐的成长

个人认为

【第1句】:在学习上应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第2句】:在生活上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的思维方向

【第3句】:鼓励与批评相辅相成

【第4句】:每天给予孩子积极的正能量

【第5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7538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