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治国名句
【第1句】: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出自唐代元结《至正》。
对有功的人不随意奖赏,对有罪的人也不乱加惩罚。
【第2句】:主好要则百事详,主好详则百事荒。
出自《荀子·王霸》。
要:纲领。详:完备,细密。如果君主善于提纲挈领,那么百事都会做得十分周详;如果君主喜欢什么都管,那么什么事情都会荒废。说明君主应该是统筹大局,而不是事必躬亲。
【第3句】:但得官清吏不横,便是村中歌舞时。
出自宋代陆游诗《春日杂兴》。
但:只。只要官吏都清正廉明,不横行霸道,就是老百姓欢天喜地的时候了。
【第4句】: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出自《孟子·尽心下》。
昭昭:明白。贤德之人,总是自己先对问题有了透彻的理解,才去教导别人。
【第5句】: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
出自唐代邵谒诗《论证》。
秋:枯黄。不要说万木凋零不是因为一片叶子的枯黄。比喻临民治国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第6句】: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
出自唐代陆贽《奉天请罢琼林大盈二库状》。
矫:纠正。智慧之人,可以在危急的情况下转危为安;明达之人,往往能够纠正自己的过失而成就自己的美德。
【第7句】:从来有名士,不用无名钱。
出自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清廉》。
士:官吏。自古有名声远播的官吏,就不用那些没有正当来历的钱。
【第8句】:仕之患也,酷无酷,贿无贿,旷无旷。
出自清代周寿昌《思益堂日札》。
旷:旷职,不理职事。做官最让人担忧的就是,表面看上去不残酷,而实际上却很残酷;表面看上去从不受贿,但实际上却受了贿;表面看上去没有不理职事,但实际上却玩忽职守。
【第9句】:上有毫发之意,则下有丘山之取。
出自宋代苏辙《栾城集·久旱放民间债欠·贴黄》。
居高位的人想要得到如同毫发大小的东西,下面的人就会搜刮像山一样大的东西。
【第10句】:不以尧舜之心为君者,具君也;不以伊尹、周公之心为臣者,具臣也。
出自唐代皮日休《鹿门隐书》。
尧、舜:都是古代的贤明的帝王。伊尹、周公:是古代有名的贤臣。
做君主,没有像尧舜那样的心境,就不是称职的君主;做臣子,没有像伊尹、周公那样的心境,就不是称职的臣子。
修身齐家治国经典名句,您听说过吗
谢邀,此句出儒家经典四书之《大学》。为儒家之最高追求。谓之人少时应治学而修身,晓经伦而明道德礼仪,省自身已过,故孔子曰:“三省吾身”修身之后而成人成家,齐家者,以律已而言身教,上奉孝于先人,使父母安乐,中取信于兄弟,使诚意广布,言传身教于黄牙角束,立于人本。故家室兴旺,老少皆有所依,有所乐。治国者,则学至圣贤,胸藏天下,晓兴衰,知更迭而明大道也。
历史上有哪些千古名句
【第1句】:一别两宽,各自生欢。
【第2句】:予鱼与水,愚我与昧。
【第3句】: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第4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第5句】: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第6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第7句】:相亲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第8句】:一念起,天涯咫尺;一念灭,咫尺天涯。
【第9句】: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恼。
【第10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第11句】: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第12句】:戎装戍边关,红妆待君还。不负凌云志,许卿一世欢。 【第13句】: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第14句】:惊觉相思不露,原来只因入骨。
【第15句】: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第16句】:愿得韶华剎那,开得满树芳华。
【第17句】: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第18句】:无端坠入红尘梦,惹却三千烦恼丝。
【第19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第20句】: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为他人做衣裳。
【第21句】:机关算尽太懂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第22句】:溺水三千,只取一瓢饮。
【第23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第24句】: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李白有哪些名句
李白的名句实在是太多,在此不一一枚举,我最欣赏的一句气势恢宏、惊心动魄的就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谢谢!
鲁迅先生的名句你记得多少
鲁迅妙语名言
【第1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第2句】: 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
【第3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第4句】: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
【第5句】: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第6句】: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第7句】: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第8句】:曾经阔气的要复古,正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大抵如此,大抵!
【第9句】:人类总不会寂寞,因为生命是进步的,是天生的。
【第10句】: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第11句】: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第12句】: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第13句】:时间就是性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第14句】:做一件事,无论大小,倘无恒心,是很不好的。

【第15句】: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正死掉了。
【第16句】: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的难。
【第17句】: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第18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第19句】: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第20句】: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第21句】:怀疑并不是缺点。总是疑,而并不下断语,这才是缺点。
【第22句】:纠缠如毒蛇,执著如冤鬼。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第23句】: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我们何尝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第24句】: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第25句】: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第26句】: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
【第27句】: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
【第28句】:生活太安逸了,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
【第29句】: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第30句】: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我自己。

【第31句】:走上人生的路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面前才有路。
【第32句】: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
【第33句】: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第34句】:自由固不是钱所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
【第35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第36句】: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第37句】: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第38句】: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第39句】:中国虽发明火药,却只会用来放烟花炮竹;发明罗盘,也是用来看风水。
【第40句】:即使艰难,也还要做;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冷笑家的赞成,是在见了成功之后……
【第41句】: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第42句】: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
【第43句】: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第44句】:友谊是两颗心的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
关于爱情在古诗词中有哪些名句
爱情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从古至今款款柔情,惹起多少诗情愁怨。关于爱情的诗词作品更是浩如烟海,或柔情,或哀婉,或浪漫缠绵。下面是本人喜爱的几句诗词,一点浅见,望与君分享。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此句出自宋朝晏殊名篇《浣溪沙》。此词抒写悼惜春残花落,好景不长的愁怀,又暗寓相思离别之情。语意十分蕴藉含蓄,通篇无一字表现思情别绪。
词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一联工巧而流丽,风韵天成,向称千古名句。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此句出自宋朝陆游《沈园二首》。
陆游一生最大的不幸就是与发妻唐婉的爱情悲剧。此诗乃陆游晚年触情之作,此时距沈园邂逅唐氏已四十余年。忆往昔,缱绻之情丝毫不减,反而随岁月之增而愈加深厚。
一阙《钗头凤》,千古伤心事,让人唏嘘不已。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此向出自唐末诗人张泌的《寄人》。
这是一首与情人别后的寄怀诗。诗人自己孤身一人,想念当年的伊人时,对着满庭的月色而心生感叹。作者怨伊人无情,鱼沉雁杳,唯春月多情为自己的孤独而照亮满地落花。落花此处其实是自比,说出了心中的离愁伤感之情。
此诗创造的艺术形象,鲜明准确,而又含蓄深厚,通过对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曲折的思想感情。不需更多语言,却比作者自己直抒胸怀更有动人心弦的张力。
为什么古时有些开国功臣都兔死狗烹
兔死狗烹最早出自《史记·越世家》范蠡即行逃走,临逃走时写了一封信给越王国的宰相文种,信上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 韩信在临刑之前也发出了“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浩叹。
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因其二人在建国以后都曾大规模杀戮开国功臣而在历史上成为嗜杀功臣的典型。他们杀开国功臣有相同的背景,那就是一路追随他们起兵举事到创建国家的昔日小弟们在日后都成为拥有一方兵权的骄兵悍将,在扫平敌对势力后这些人的价值也就到头了,刘邦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还能以各自威信镇住这些人,但是自己的继承人在面对这帮实战经验丰富,在军队中又有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就未必能统摄了。为了自己的家天下可以平稳的世代相传,只能对这帮人痛下杀手。当年为了激励手下攻城拔寨,授予了相当宽松的权力,那些开国功臣多少也有了自己的心腹和关系网。在没有了共同的敌人后,这帮尾大不掉功高震主的功勋之臣成为了帝王心中的刺。
用现代眼光来看会觉得帝王无情,但以当时皇帝的立场来看待问题这又是不得已的选择。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所受的文化教育有限,这也是为何他们的第二代都不太认同他们的以猛治国而偏向施仁政。相比从小受过良好教育的李世民和赵匡胤,他们建国以后对待功臣的态度和方法就没那么极端了,前者修建了凌烟阁为功臣画像纪念,后者杯酒释兵权成为历史美谈。
古时排行的称谓是怎样的
伯、仲、叔、季分别指老大、老 【第2句】:老 【第3句】:老小。
清朝皇太极的治国能力怎么样
谢,我非常喜欢清史,最近发现皇太极这个人物非常值得研究,那他的治国能力怎样呢?答案是肯定的,皇太极具有非常卓越的治国理政才能。下面我会慢慢分析,当然我还会一如既往的讲讲发生在皇太极身上的疑团和奇闻异事:
才能值得肯定
皇太极在历史上是具有非凡的政治军事文化才能的,我认为他的才能“上承太祖开国之续业,下启清代一统之宏图”是一位非常雄才大略的创业之君。
力挽狂澜改革创新
他的才能主要体现他继位后金大汗和称帝之后所做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使皇权更加集中,内部更加统一有效,加速了对满洲政权对中原的统一,对大清朝之后几百年的基业起到了开创性和奠基作用。
可以这么理解,如果没有皇太极的改革,后金的发展可能仅止步于关外(今东北地区),甚至很快消亡,皇太极的改革起到了力挽狂澜,扶大厦将倾的作用,同时他的这些改革成为之后大清国的基本制度。皇太极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清国制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努尔哈赤后期风雨飘摇的后金政权
要想更好的了解皇太极到底有哪些出众的才能,他在大清国历史上为什么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我们还得从皇太极继承后金大汗之前,他的父亲努尔哈赤统治的后期说起。
努尔哈赤统治的后期,在后金境内实行粗放野蛮原始的治理方式:
一是民族政策:
在辽东实行“抗拒者被戮,俘取者为奴”的政策,意思就是女真人战胜后可以抢掠财产,屠城毁城,当地汉族人被杀者数以万计,被俘的汉人则按照以往要求,强迫剃发易服,且多被编入女真人家为仆役、或编入农庄为农奴,汉人纷纷逃亡和暴动,反抗激烈。
二是经济生产:
破坏土地耕田,强迫汉人进行徭役,造成生产凋敝,民众贫苦,社会动荡不安。
三是政治制度:
实行原始的粗放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是"议政王"与"议政大臣"集议诸事的一种议政形式,在清朝前期相当长的时间里,为皇帝指挥下议处军国大政的最高权力机构,与八旗制度及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密切相联的。简单说就是大家都有投票权,不是大汗一人说了算。拥有极高威望的努尔哈赤在这种体制下治理国家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到了其统治的后期,各方势力(主要是各个大贝勒和旗主)逐渐做大,又因为继承人的激烈争夺,造成反叛时有发生,内耗严重(类似于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
四是军事战略:
受到东面朝鲜军队和西面蒙古军队的军事威胁(此时的朝鲜和蒙古都是受明朝管理,但是管理比较松懈可以理解为盟友)、北面其他女真部族(主要是黑龙江中上游地区女真部落)的反叛,而南面受到实力比他强大的明朝军队的攻击(主要是明朝后期驻守东北的名将进行的军事打击和明朝红衣大炮这些军事武器的威胁),可谓是四面受敌,生存空间受限,政权受到外部极大压力。
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后金政治僵化、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内忧外患,这些危机组合起来,对当时的后金政权有极大地威胁,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进行改革,后金政权势必消亡。
皇太极初登大宝
所谓时势造英雄,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身患毒疽,不治而亡。之后,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爱新觉罗·皇太极登基成为后金大汗(后金最高统治者称大汗不是皇帝),年号为天聪,天聪十年(1636)四月,改称帝号,建国号“清”,族名改称“满洲”,改年号为“崇德”,其在位17年间,大力推行改革,挽救后金,建立大清,是一位承上启下的君主。
皇太极有哪些才能?又进行过哪些改革呢
一是政治改革,集中权力:
皇太极继位之初,由于内部贵族分权导致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他虽是最高统治者,但实际上是同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阿敏(努尔哈赤的侄子)、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第五子)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权力分散,事事掣肘,徒有“一汗虚名”。皇太极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而化之。以阿敏丢城之罪名,将其终身幽禁。以莽古尔泰“御前露刃”(在大汉面前拔刀)之罪,革去其贝勒衔。至此,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皇太极顺势终于废除了与三大贝勒俱南面坐、共理政务的旧制,改成自己南面独坐,取得了大汗独尊地位,实现了权力的集中。
二是官制改革,学习明制:
皇太极分化和取代八旗的行政权力,仿照明朝制度,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又设立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统称“内三院”,成为实际意义的内阁。又建立了都察院,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中央集权的制度体系逐渐完成,这也成为清朝后世政治制度的雏形。
三是民生改革,安抚汉人:
皇太极执政伊始按照“民生休戚为念”的民生思想,便提出“治国之要,莫先安民”的政策,把原先努尔哈赤所推行的汉人每十三壮丁编为一庄,按满官品级分给为奴的政策,改为划拨壮丁八人、牛二头、以备使令,其余汉人分屯别居,用汉官管理,使大量汉族奴隶取得了“民户”地位,成为后金政权下的个体农民,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
四是经济改革,恢复生产:
皇太极按照“厚生之道,全在勤治农桑”“务农积贮为足食之本”的农业观点,注意体恤民力,凡有妨农务的工程,一律不复兴筑,使百姓能“专勤南亩,以重本务”,粮食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促进农业生产。同时“提拔工匠为官”加速发展手工业。
五是法律改革,一视同仁:
按照“大清立法,不遗贵戚”“听讼务持其平,谳狱务得其实”“宜听法司秉公审结”的思想,制定了许多有益国家发展的法律条文,例如颁布《离主条例》规定:凡奴隶主犯有私行采猎、擅杀人命、隐匿战利品、奸污属下妇女、冒功滥荐、压制申诉等罪,许奴仆告发,准其离主。这一条例,限制了满洲贵族的某些特权,有利于奴仆争取改变自己的身分和地位。
六是军事改革,创建蒙汉八旗:
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在征服察哈尔部后,对众多的蒙古壮丁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新整编,正式组建蒙古八旗。汉八旗主要是有独立户籍的汉族人组成。无论蒙八旗还是汉八旗,旗制与满八旗相同,均由同一旗主管辖。因为有了这三个部分,八旗也有"二十四旗"的说法。
七是军事战略,灵活机动:
皇太极他懂得利用一切的资源,去实现他的目标,在战争中非常机动灵活。他先以和议麻痹最强大的明朝,然后两次对朝鲜用兵,使其成为属国。
随后,利用蒙古各部之间以及内部的矛盾,使漠南蒙古彻底归顺,他还推行满蒙联姻,历史上清朝的皇后大多出于蒙古。
最后,皇太极对北部黑龙江中上游地区采用招抚为主、武力为辅的策略,解除了北面的威胁。
没有了后顾之忧,皇太极开始全力进攻南面的明朝——1627年发动宁锦之战,可惜惨败。最大的阻碍就是大将袁崇焕。,皇太极利用反间计,巧妙的让崇祯帝把袁崇焕凌迟至死,至此关外最大的阻碍消除了而据史料记载,袁崇焕的冤案直到乾隆帝时才平反。最后,松锦大战皇太极大获全胜,明朝彻底丧失了对关外的控制权。
八是重视人才,唯才是举:
按照“朕惟图治,以人才为本”“少通文义者,都可科考”的思想,皇太极优待降将,开科取士,笼络了一大批人才。
在大凌河战役后,对大批降将赐以庄田、奴仆、马匹,并委以官职。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沈志祥等明朝将领纷纷自愿来投,皇太极对他们封王封侯,宠荣备至。比如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杀了无数清兵,但是最后投降以后皇太极照样是高官厚禄,一点也没有报复他。
明朝将领洪承畴曾经回忆,他被俘后的一天,皇太极见其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身上的貂裘披在他的身上,让洪承畴大受感动,当即表示归顺大清。
皇太极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的作用,天聪三年,首次考试儒生,网罗了两百名汉族知识分子。此后又多次举行考试,分别优劣,量才录用。
实力增强的大清
经过这些努力,开创者皇太极的治下的清朝:
政治上,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疆域上,已经扩大到明长城以北,包括今内蒙古、东北三省和俄罗斯北至外兴安岭以北、西起贝加尔湖、东至萨哈林岛(库页岛)间,奠定大清北疆的领土范围。
民生上,实行"恩养"政策起到了凝聚辽东汉人民心的作用。
人才上,开科取士,招揽人才,优待降将,储备大量优秀的军事人才
军事上,满蒙汉八旗制度形成,完全掌控关外地区。
之所以有这些成就,是因为皇太极本身具有雄才大略,有才华爱读书对儒家典籍非常熟悉
,心胸宽广有容人之量,知人善任等等才能和优点。
金庸曾经这样高度评价皇太极:“皇太极的智谋武略,实是中国历代帝皇中不可多见的人物,本身的才干见识,不在刘邦、刘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他知人善任、豁达大度、高瞻远瞩、明断果决,自唐太宗以后,中国历朝帝皇没有几个能及得上。尤其有非凡的政治才能。”
只可惜,英雄命短,1643年清崇德八年,在位17年的皇太极猝然离世,庙号“太宗”。
有几点疑惑需要向大家解释清楚
【第1句】:既然皇太极的功绩这么大,怎么没有得到宣传呢
答:原因有这几点
一是在位时间短,没有发生太多的奇闻异事,所以他的一些事迹在民间流传度不高
二是当时大清初建各方面的记录等等都不完善,有关皇太极的记录少而且残缺,所以想对其研究的史学家们也苦于资料缺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三是战乱时期,他对当时关内明朝军民进行过劫掠和屠杀,后世的史学家(大都是汉人)鉴于种族偏见等原因,也没有给他相应的评价。
【第2句】:皇太极天生就具有这么多的优秀品质
答:所有的品质都需要历练和学习,皇太极并不是天生就具有这些品质,而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皇太极21岁第一次随父亲努尔哈赤出征,从这时起他就开始细心观察和学习父亲如何治理部下、如何进行军事部署、如何施政治国,同时勤奋的皇太极熟读汉族的经史子集,喜欢读历史,这样爱好学习的皇子在努尔哈赤的儿子中难得,因此也特别受到努尔哈赤的关注和喜爱。
成年的皇太极跟随努尔哈赤参加了萨尔浒战役,后来陆续攻克六座城池,还攻打了海西女真乌拉部,从此成为了努尔哈赤的得力助手。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而皇太极本身的长相非常清秀和女真人粗暴的外貌并不相似,颇有儒将风范。《清史稿》上记载:“上仪表奇伟,聪睿绝伦,颜如渥丹,严寒不栗。”
皇太极是参与议政的四大贝勒中年龄最小的,但是其聪明过人、具有八面玲珑的性格,平时就与岳托、萨哈廉、济尔哈朗、德格类等几个贝勒维护好关系,所以在拥立新汗的关键时刻,他们也就卖力表现。当时,在议立新汗的十五个成员中,有七人属于皇太极一派,其他任何人也不具备这种优势条件。因而,皇太极最终以推举的形式入继大统,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康熙帝总结皇太极也说:“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文谟真显赫,武烈实飞扬。包并收群国,虚谦集众长。网罗来俊彦,缔造群洪荒。卜世周垂历,开基汉启疆。”
【第3句】:皇太极是爱美人不爱江山吗?皇太极与海兰珠(宸妃)的生死恋是怎么回事
答:皇太极这样一个以武功著称的皇帝却有儿女情长,他与海兰珠的恋情,堪称千古佳话,演绎出一段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故事。
皇太极的后妃见于史籍者计有15人(事实上的妃子远比记载的多) ,在这众多后妃中,天生丽质者不乏其人,然而皇太极惟独钟爱宸妃海兰珠,在她的身上倾注了夫妻间的全部感情。
皇太极与海兰珠是一见钟情,当时海兰珠随母进宫朝见皇太极,皇太极见海兰珠切娜多姿,端庄秀美,就生了爱慕之心,再加她久负温良贤淑的盛名,决定要娶海兰珠,当时皇太极的后妃中已经有海兰珠的姑姑和妹妹,后宫中出现了一姓姑侄三人同事一夫的新鲜事(他们都是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家族)。
海兰珠被封为东宫(天雎宫)宸妃(取名为《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足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 )。
然而好景不长,海兰珠的儿子不幸夭折,导致海兰珠朝思暮想,白天不进饮食,夜晚彻夜难眠,终日以泪洗面,不久便身染重病,撒手人衰,命归西夭,年仅33岁。
当海兰珠病危时,皇太极正率军在前方攻打极具战略意义的城池,而且战局胶着,但是抛却三军统帅之位,不顾战局,马不停蹄返还盛京,只可惜看到的宸妃那香消玉殒的遗体,皇太极耐不住巨大的悲痛,哭天号地,泪如雨下。
之后松锦大战捷报频奏,关外四座重镇全部归属清朝,逐鹿中原亦指日可待,这样的战争胜利的喜悦,也不能冲刷掉皇太极的悲伤。
之后皇太极的身体日渐衰弱,甚至连日常朝政也“难以躬亲办理”。在海兰珠去世两年之后,皇太极也病人膏盲,追寻海兰珠而去。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皇太极的儿子顺治皇帝福临据传也是爱美人不爱江山,他和董鄂妃的故事也是凄美,可见多情种的基因很强大。
各位朋友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你点赞关注,您的点赞关注将是我继续写文的动力。感谢!!!
各位朋友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请你点赞关注,您的点赞关注将是我继续写文的动力。感谢!!!
古时一剑闯天下,下联
古时一剑闯天下,
今日一机握手中。
横批:纵览全球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7552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