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月的千古名句 描写月亮的千古名句
【第1句】: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第2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第3句】: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第4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第5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第6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第7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第8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第9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第10句】: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第11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第12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第13句】: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第14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第15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第16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第17句】: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第18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第19句】: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第20句】: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 贾至 《别裴九弟》
【第21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第22句】: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第23句】: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
【第24句】: 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唐 刘方平 《秋夜泛舟》
【第25句】: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 刘方平 《月夜》
【第26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 韩愈 《山石》
【第27句】: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唐 韩愈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第28句】: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 徐凝 《忆扬州》
【第29句】: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 《寓意》
【第30句】: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宋 张先 《菩萨蛮》
【第31句】: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张先 《天仙子•送春》
【第32句】: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 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第33句】: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宋 苏轼 《西江月》
【第34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宋 苏轼 《前赤壁赋》
【第35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 苏轼 《中秋月》
【第36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 《西江月》
【第37句】: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清 袁枚 《春日杂诗》
【第38句】: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50句古代关于明月的千古诗词名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
【第1句】: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第2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第3句】: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第4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第5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第6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第7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第8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第9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第10句】: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第11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第12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第13句】: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第14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第15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第16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第17句】: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第18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第19句】: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1/3页
【第20句】: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 贾至 《别裴九弟》
【第21句】: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第22句】: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第23句】: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
【第24句】: 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唐 刘方平 《秋夜泛舟》
【第25句】: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 刘方平 《月夜》
【第26句】: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 韩愈 《山石》
【第27句】: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唐 韩愈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第28句】: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 徐凝 《忆扬州》
【第29句】: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 《寓意》
【第30句】: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宋 张先 《菩萨蛮》
【第31句】: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张先 《天仙子•送春》
【第32句】: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 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第33句】: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宋 苏轼 《西江月》
【第34句】: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宋 苏轼 《前赤壁赋》
【第35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 苏轼 《中秋月》
【第36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 《西江月》
【第37句】: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清 袁枚 《春日杂诗》
【第38句】: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宋·晏几道: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唐·刘禹锡: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倾如熔金。
唐·白居易: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唐·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清·萧诗: 辽海吞边月,长城锁乱山。
唐·杜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清·张惠言: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唐·杜甫: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清·梁章钜: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山遥水皆有情。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2/3页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孟浩然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
在吗?
描写中秋月亮的千古名句????//
月亮,多么美丽迷人的字眼!古今中外,人们无不爱月、赏月、咏月。中国诗歌史上究竟有多少咏月诗作,如同“明月几时有”一般令人难以作答。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便是自古咏月诗人多,咏月诗更多。“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诗经·齐风·鸡鸣》),“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均见《诗经·陈风·月出》),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咏月诗句。
从咏月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月亮有不少的别名、代称。最常见的有——月子:“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咏月诗,大都着意描绘月亮的形状。在诗人们的笔下,新月是弯弯的,其形如玉钩:“玉钩斜傍画檐生,云匣初开一寸明”(唐·赵嘏:《新月》),“夜来江上如钩月,时有惊鱼掷浪声”(唐·崔道融:《秋霁》);其状如弯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唐·白居易:《暮江吟》);其样像女子的眉毛:“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唐·戴叔伦:《兰溪棹歌》)。而满月则是圆圆的,李白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以“白玉盘”、“瑶台镜”状写月圆之形,且突出了月光的皎洁;苏轼的“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月》),也是用玉盘比喻月亮,描绘颇为形象具体。
月亮皎洁明亮,这在咏月诗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句“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杂诗》),著一 “素”字,直写月之皎洁明亮。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李白的诗句“明月照我影.送我至郯溪”(《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诗人苏轼的诗句“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月夜与客饮杏花下》),都是以“明”字明言月之皎洁明亮。咏月诗中也有不少是借助于比喻、映衬手法描绘月之皎洁明亮的。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夜月似秋霜”(《玄圃纳凉》),唐代李白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李益的“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些都是以白雪比喻月亮的皎洁。赵嘏的“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江楼感怀》),这是以清澈的江水与皎洁的月光相互映衬,突出月明。北朝诗人庾信的“山明疑有雪,岸白不关沙”(《舟中望月》),这是以雪的洁白、沙的反光映衬月光的皎洁明亮。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村夜》),以明月映照下的荞麦花白如雪来衬托月光的皎洁明亮,别有一番韵致。
一年四季,季季有月。而在诗人们的笔下,不同季节的月则分别与不同的物象连在一起。春月,往往与梨花等物象、与青春的气息连在一起:“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唐·无名氏:《杂诗》);“日暮归来春困重,秋千闲在月明中”(元·贡性之:《暮春》)。夏月,常常与荷花等物象、与纳凉相联系:“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宋·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四首》之一);“绿槐阴转小栏干,八尺龙须玉簟寒。自把红窗开一扇,放他明月枕边看”(清·纳兰性德:《四时无题诗》)。秋月,每每与露、霜等物象共处:“白云映水摇空城,自露垂珠滴秋月”(李白:《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唐·温庭筠:《商山早行》)。冬月又总是与梅、雪等物象相互映衬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宋·杜耒:《寒夜》);“梅花擎雪影,和月度疏篱”(宋·赵葵:《雪夜》);“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李白的绝句《静夜思》便是游子月夜思乡的名篇之一。诗的前两句“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月光洁白如霜;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诗人望月思乡,于平谈处见深情。杜甫的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与其弟的深切思念之情。他的另一首《月夜》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全诗以月为主线,处处从对面着墨,描绘出了一幅妻子儿女月下思亲图,从而,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此诗堪称望月怀远之代表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月在中天,遍地洒满清辉,于是,诗人们生发出奇想,托明月将自己的思亲之情捎给远方的爱人或友人:“春风难期信,托情明月光”(南朝乐府民歌:《读曲歌》);“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明末清初诗人屈大均有首《绝句》:“美人揽明月,盈手以瑶华。欲赠离居者,徘徊秋汉斜。”此诗写美人用手揽起月光想赠给客居异地的心上人,可又不知如何赠送,为此,她徘徊不定,想象更是奇特大胆,与唐代诗人李冶的诗句“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明月夜留别》)有异曲同工之妙。
月夜,诗人们遥望明月,自然会联想到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并以此为题吟诗遣兴。嫦娥,也作姮娥、恒娥,系神话故事中后羿之妻。后羿从西王母处取得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奔上月宫。在众多吟咏嫦娥的诗中,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是一首耐人咀嚼的佳作: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此诗写嫦娥独处月宫,孤寂凄凉,长夜不寐,她应悔恨当初不该偷吃不死之药奔月。古今学者大都认为此诗有寓意,至于有何寓意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思人,或以为是悼亡,或以为是借嫦娥抒孤高不遇之感,等等。笔者以为,对此诗有何寓意,解诗者大可不必像科学家那般论证坐实,还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不是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写嫦娥悔恨的还有李商隐的“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垣娥应断肠”(《月夕》),宋代诗人晏殊的“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中秋月》)等。明代边贡的《嫦娥》也写得很出色:
月宫秋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此诗由望月联想到嫦娥在月宫的孤寂,进而将天上与人间联系起来,突出嫦娥与人间两相忆这一中心,欲露还藏.似淡实美。
月出月落,月圆月缺,这一自然景象的奥秘何在?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仁人志士废寝忘食地探索之,试图找到科学的答案,诗人们则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咏之问之。李白的《把酒问月》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题下有诗人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可见,此诗系诗人应老友贾淳之请所作。全诗紧扣一个“月”字,突出“把酒问月”的主旨,共有四问:明月几时有?月,夜晚由于东海,白日隐入云间,又是怎样归落东海的呢?月中白兔为何年复一年地捣药不止?寂寞孤独的嫦娥与谁为邻?但诗中皆问而不答。一是无法作答——前两问尚属未解之谜;二是无须作答——后两问涉及神话故事,读者完全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自寻答案。最后,诗人由问月而慨叹月的永恒与人生的短暂,从而,流露出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此诗对后世的影响颇大,宋代大诗人苏轼《水调歌头》一词的发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便是化用了此诗的开头两句。
一言以蔽之,月亮美,古代的咏月诗也美;月亮是永恒的,诗人咏月也是永恒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千古名句
答案: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原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关于"明月"的千古诗词名句有哪些?
【第1句】: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第2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第3句】: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第4句】: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第5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第6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第7句】: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第8句】: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第9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第10句】: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第11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第12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第13句】: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第14句】: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第15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描写中秋月亮的千古名句???
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描写中秋月亮的千古名句?
月子纤纤云里见,吴江不尽莫湖来”(宋·汪元量:《湖州歌》);月牙:“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金·张澄:《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 ;月魄:“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唐·高适:《塞下曲》);月轮:“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怨》);月桂:“长河上月桂,澄彩照高楼”(南朝·陈·张正见:《薄帷鉴明月》);桂魄:“不知桂魄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宋·欧阳修:《中秋不见月问客》),等等。
床前明月光"是李白的千古名句,其中 "床"指的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最易被错误理解。正确解释: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作“井栏”解。
《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此诗作于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8367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