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句子
  3. 好句大全

顺境和逆境的好词好句 逆境的好词好句

、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离成功不远的时候。——拿破仑

【第2句】:自己要先看得起自己,别人才会看得起你。——佚名

【第3句】:卓越的人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和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

【第4句】:只有有天才的人才能发现天才的幼芽,发展这些幼芽,并善意地给予他们以必要的援助。——圣西门

【第5句】:只有那些晓得控制他们的缺点,不让这些缺点控制自己的人才是强者。——巴尔扎克

【第6句】: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

【第7句】:在顺境中,朋友结识了我们;在逆境中,我们了解了朋友。——C.Collins

【第8句】:在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张海迪

【第9句】: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莎士比亚

【第10句】:灾难是真理的第一程。——拜伦

【第11句】:淤泥池塘开莲花,贫寒家境出人才。——(蒙古)谚语

【第12句】:有困难是坏事也是好事,困难会逼着人想办法,困难环境能锻炼出人才来。——徐特

【第13句】: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第14句】: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时常栽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人才。——约里奥·居里

【第15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第16句】: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并非没有安慰与希望。——培根

【第17句】:想象困难做出的反应,不是逃避或绕开它们,而是面对它们,同它们打交道,以一种进取的和明智的方式同它们奋斗。——马克斯威尔·马尔兹

求一篇短篇文言文,是关于顺境与逆境的,要十句以上。

【第1句】: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第2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3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第4句】:事不三思总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文言文励志名言 处之泰然。

【第5句】: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

【第6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第7句】: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第8句】: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第9句】:人生伟业的建立 ,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第10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用顺境,逆境,风景三个词语写一段话,60个词

人生不管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学会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于顺境,要戒骄戒躁,平心静气,努力奋斗向下一个目标进发;于逆境,要打起精神,找到方向和信念,百折不挠地向前进。总之,不管处于怎样的境地,都要学会欣赏,欣赏沿途的风景。要记住,人生之美不在于终点有多么绚丽美好,而在于一路走来的两岸风景。

逆境到顺境的名言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辩论赛的立论格式 题目是 在顺境中成长好,还是在逆境成长好 顺便加辩论词,不要太长 急急急啊!!!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环境对人的成长是有一定影响的。逆境中的人因更能正视自我,挖掘自己的勇气和巨大潜力,奋勇拼搏,而最终成材。

就成材而言,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是外因,是要靠内因来起作用的。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自古英豪出贫贱,纨绔子弟少伟男”了,因为顺境中的人容易受迷惑,他们往往贪图享受,不知奋进,不知道苦难为何物。而没有志向,没有进取心的人,又怎么能成材呢?逆境中的人则不同,他们饱受磨难,一次次与命运和困难作斗争,为走出逆境,大多都树立了远大志向和坚定目标。人没有压力不抬头,没有动力不奋进,一旦二者兼备,就会发挥出令人吃惊的潜力。这正是顺境中的人一般不具备的。

当然,既然环境是外因,所以不是所有身处顺境的人都不能成材,更不是所有逆境中的人都会成材,这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顺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图安逸,立下壮志,奋力拼搏,又何愁不能成材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经不起磨难,就会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

古往今来,有许多名人都是经过逆境奋进成功的。像司马迁,他由于李陵一案身受宫刑,蒙受大辱,但他终于顶过磨难,发愤写完了辉煌巨著——《史记》。再如现代的华人张士柏,他经历了从游泳健将到高位截痪的巨大变更,却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将它化为动力,勤奋学习,完成了许多健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还有张海迪、李政道……逆境中成材的名人不胜枚举。北京“宏志班”的学生们,个个在困境中长大,学会了用勇气、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困难。他们像是野外的小草,饱经风雨蹂躏却不倒伏,而那些温室里的“花朵”的生命力又怎么能与他们相比呢?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看来,不经过风浪,就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不经历风雨,就不能看到彩虹;不经受磨难,就不能成大事。所以,青年们,如果你身处顺境,请走出“温室”,拿出勇气迎接困难的挑战;如果你身处逆境,也不要气馁,要勇敢地克服困难。正如人说:“苦难是所学校。”而学得好坏要看自己。

楼主自己提取一下核心的部分就好了,这个参考价值还是蛮大的

有关对待顺境与逆境的名人名言!

没有哪一个聪明人会否认痛苦与忧愁的锻炼的价值。

——赫胥黎

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苦难有如乌云,远望去但见墨黑一片,然而身临其下时不过是灰色而已。

——里希特《长庚星》

幸运并非没有恐惧和烦恼;厄运也决非没有安慰和希望。

——培根《论厄运》

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

——日本谚语

灾祸是一个人的真正试金石。

——鲍蒙特与弗莱彻《荣誉之胜利》

苦难磨练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

——富勒《至理名言》

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

——塞内加《论天意》

逆境给人宝贵的磨练机会。只有经得起环境考验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强者。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

——松下幸之助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尼采《偶像的黄昏》

没有经历过逆境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力量。

——琼森《确实可靠》

一颗高尚的心应当承受灾祸而不是躲避灾祸,因为承受灾祸显示了意志的高尚,而躲避灾祸显示了内心的怯懦。

——阿雷蒂诺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这并不是因为他对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

幸运最能发现罪恶;而厄运最能发现美德。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令人敬佩,这是塞内加的名言。

——培根《论厄运》

交好运时要谨慎,遭厄运时要忍耐。

——J·雷《英国谚语》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

——《伊索寓言》

参考资料:百度

在顺境中执着,在逆境中沉着。请问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

在一帆风顺的生活中坚守自己的本心。在艰苦坎坷的道路上沉稳向前

顺境与逆境哪个更加有利于出人才的辩论

【第1句】: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有利于出人才,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人才是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说的顺境就是为这样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这说明顺境给人才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

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认现在和解放前比是一个空前的大顺境吗?你能否认现在人才比解放前多得多吗?如果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又怎么能否认我方的观点呢?

反方一辩:首先谢谢对方辩友承认了我方观点: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什么是呢?我们认为,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又包括困难之境和悲惨之境。你们所说的解放前,主要是悲惨之境,但是你们还没有涉及到困难之境。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这就必然地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所以不可能有顺境出人才,只能是逆境出人才。具体地说,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的,他们是最早的人才;第二,逆境无时无处不存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第三,人的本性便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推动事业的成功。

正方二辩:首先请问对方辩友,困难就是逆境吗?你们说困难也是逆境,但是要知道,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才是最典型的逆境呀!听对方辩友的宏论,似乎觉得你们实在偏爱逆境,但你们又说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这如何能自圆其说呢?我方一辩已一再声明,逆境可以出人才,但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因此顺境出人才与逆境出人才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从种种方面来统计,逆境出人才的机率远远低于顺境出人才,今天,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顺境,使得人才辈出,不正说明了顺境更容易出人才吗?

反方二辩:首先要指出对方的一个盲点,你们一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我方对逆境的理解包括主、客观两方面,认为逆境是内、外因的碰撞,碰撞产生阻力,对于想成材的人来说,要想攀登得越高,困难也就越大,既然成材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那么逆境就必然存在。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正是经历逆境的过程,一个人成材的过程也正是战胜逆境的过程,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石之草药,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枪戟,销膏磨骨而不知。”

正方三辩:我想提醒对方一句,你们还是没有解决“困难就等于逆境”这一问题。我方二辩刚才提出只有生存问题比如饿肚皮等才是典型的逆境,你们如何回答?你们说成材是主观与客观的碰撞,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物质决定意识,而不存在所谓主观意识与物质并列的碰撞,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呢?我们仍坚持顺境出人才要多于逆境出人才,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出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四十,对方又如何解释?还有我想问对方辩友:古猿也算人才吗?(笑声、鼓掌声)

反方三辩:非常佩服对方辩友关于人才百分比的说法,不过请问“有关报纸”是怎么个“有关”法呢?你们能肯定数据的可靠性吗?其次没有古猿何来人类?并非我们偏爱逆境,而是逆境客观存在,应当懂得世上不存在没有矛盾、没有艰难的“理想国”,所谓的乌托邦和“桃花源”只存在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书中。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害怕逆境。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一个好的智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英国的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主席:下面开始自由辩论。

正方:还是这个问题:困难等于逆境吗?对方辩友说的逆境到底是困难还是什么,一直叫人模糊不清。

反方:我方早已说明这个问题,对方辩友为何听而不闻呢?我们说逆境出人才而顺境不出人才,人才百分之百来自逆境,这是因为所有人才的成长史确实就是走出逆境、战胜逆境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塞万提斯穷困潦倒而写出《堂·吉诃德》,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逆境出人才。

正方:刚才我们已经列出了数据,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四十,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

反方:对方辩友只拿数据作文章,为何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呢?

正方:既然对方辩友如此拘泥于例子,那么我就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按对方说挫折便是逆境——那还出什么人才?

反方: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推行挫折教育,不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吗?

…………

主席:下面我们请双方作总结陈词。

反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错误,第一,对方以结果推条件,犯了逻辑错误;第二,对方只有抽象的结论,却连一个具体的例子都举不出来;第三,对方误解了我方的意思,把人才百分之百出自逆境听成是逆境百分之百出人才。下面再总结一下我方的观点。第一,说逆境出人才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性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阻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成材的必经之路。第二,认识到逆境出人才,就能够在任何困难和阻力面前处之泰然,去克服困难。第三,认识了逆境出人才,才能够重视意志品质的磨练,不再出现象97年中日夏令营那种情况。让我们记住十三世纪波斯洋人萨迪的忠告吧:“你若在困境中也不要慌忙不安,因为往往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

正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对方一直未曾回答我方的问题,即困难是否便是逆境,还有古猿还不能算是人,拿它说明人才不足为据。我方早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比如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所以投资者云集而来,这是总设计师为我们创造的顺境啊!试想假如是逆境,投资者又如何会青睐呢?对方所说的挫折教育,确有其事,但是各国同样还在努力争取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学子提供发展的顺境,否则还要办那么多的大学干什么呢?这说明挫折只是其次,顺境才是根本

【第2句】:

正方: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队、反方:杭州市法律学校队。

时间:1998年6月9日晚7点

地点:杭州市法律学校礼堂

主席:各位来宾,晚上好!欢迎光临“友谊杯”辩论赛现场。和外面灰暗的天空相比,我们这儿则是灯火通明,热闹异常。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浙江省商业干部学校的师生来共同参与这次辩论赛,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掌声)今天参赛的两支队伍都是各自学校挑选出来的辩论精英,相信一定能让大家一饱耳福。现在在台上的分别是商干校队和杭法校队,到底谁能最终博得评委的青睐呢?那就让他们在口舌上一决高下吧。

今晚的辩题是,正方:顺境出人才;反方:逆境出人才。双方立场由抽签决定,商干校抽得正方,杭法校抽得反方。下面我宣布:辩论赛现在开始,正方先发言。首先请正方一辩同学发言表明观点。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对方辩友、各位老师、评委、同学,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顺境有利于出人才,当然我方并不否认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但是我们认为顺境比逆境更有利于出人才。人才是指出类拔萃、德才兼备的人,我们说的顺境就是为这样的人才的发展提供好的条件。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政策,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更为顺利的、优越的条件,在这个大顺境中,我国人才辈出。这说明顺境给人才更多的表现和发展机会,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

请问对方辩友,你能否认现在和解放前比是一个空前的大顺境吗?你能否认现在人才比解放前多得多吗?如果不能否认这一点,那么又怎么能否认我方的观点呢?

反方一辩:首先谢谢对方辩友承认了我方观点:逆境也可以出人才。什么是逆境呢?我们认为,逆境是人在成材过程中遭遇的外界阻力,又包括困难之境和悲惨之境。你们所说的解放前,主要是悲惨之境,但是你们还没有涉及到困难之境。一个人要想成为人才,就必须不断地克服困难,这就必然地把自己置于困难之境中,所以不可能有顺境出人才,只能是逆境出人才。具体地说,第一,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类人猿克服逆境走出森林开始的,他们是最早的人才;第二,逆境无时无处不存在,要前进就必然会有阻力,人才正是在克服各种阻力中产生的;第三,人的本性便是避难趋易,在顺境中人容易骄傲,容易自满。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只有在逆境中人才能把压力变成动力,推动事业的成功。

正方二辩:首先请问对方辩友,困难就是逆境吗?你们说困难也是逆境,但是要知道,食不裹腹、衣不遮体才是最典型的逆境呀!听对方辩友的宏论,似乎觉得你们实在偏爱逆境,但你们又说人的本性是避难趋易,这如何能自圆其说呢?我方一辩已一再声明,逆境可以出人才,但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因此顺境出人才与逆境出人才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从种种方面来统计,逆境出人才的机率远远低于顺境出人才,今天,邓小平同志为我们创造了这样好的顺境,使得人才辈出,不正说明了顺境更容易出人才吗?

反方二辩:首先要指出对方的一个盲点,你们一直忽视了人的主观因素,我方对逆境的理解包括主、客观两方面,认为逆境是内、外因的碰撞,碰撞产生阻力,对于想成材的人来说,要想攀登得越高,困难也就越大,既然成材过程中困难在所难免,那么逆境就必然存在。一个人成熟的过程正是经历逆境的过程,一个人成材的过程也正是战胜逆境的过程,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石之草药,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内,眼前尽兵刃枪戟,销膏磨骨而不知。”

正方三辩:我想提醒对方一句,你们还是没有解决“困难就等于逆境”这一问题。我方二辩刚才提出只有生存问题比如饿肚皮等才是典型的逆境,你们如何回答?你们说成材是主观与客观的碰撞,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只有物质决定意识,而不存在所谓主观意识与物质并列的碰撞,对方辩友作何解释呢?我们仍坚持顺境出人才要多于逆境出人才,据有关报纸统计,世界上顺境出的人才占百分之六十,而逆境出的人才只占百分之四十,对方又如何解释?还有我想问对方辩友:古猿也算人才吗?(笑声、鼓掌声)

反方三辩:非常佩服对方辩友关于人才百分比的说法,不过请问“有关报纸”是怎么个“有关”法呢?你们能肯定数据的可靠性吗?其次没有古猿何来人类?并非我们偏爱逆境,而是逆境客观存在,应当懂得世上不存在没有矛盾、没有艰难的“理想国”,所谓的乌托邦和“桃花源”只存在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书中。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害怕逆境。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一个好的智者是不会放弃这种机会来学习的”;英国的病理学教授贝弗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

主席:下面开始自由辩论。

正方:还是这个问题:困难等于逆境吗?对方辩友说的逆境到底是困难还是什么,一直叫人模糊不清。

反方:我方早已说明这个问题,对方辩友为何听而不闻呢?我们说逆境出人才而顺境不出人才,人才百分之百来自逆境,这是因为所有人才的成长史确实就是走出逆境、战胜逆境的过程,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全身瘫痪,却写出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迪生经历了几千次失败终于发明了电灯,塞万提斯穷困潦倒而写出《堂·吉诃德》,曹雪芹经历过家族被抄的逆境而写成《红楼梦》……这些例子都说明了逆境出人才。

正方:刚才我们已经列出了数据,百分之六十和百分之四十,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这是不争的事实。

反方:对方辩友只拿数据作文章,为何不举几个例子来说明问题呢?

正方:既然对方辩友如此拘泥于例子,那么我就举个例子,比如有人在遇到挫折时就自暴自弃——按对方说挫折便是逆境——那还出什么人才?

反方:现在许多国家都在推行挫折教育,不正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吗?

…………

主席:下面我们请双方作总结陈词。

反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错误,第一,对方以结果推条件,犯了逻辑错误;第二,对方只有抽象的结论,却连一个具体的例子都举不出来;第三,对方误解了我方的意思,把人才百分之百出自逆境听成是逆境百分之百出人才。下面再总结一下我方的观点。第一,说逆境出人才并不仅仅是一个认识性的问题,而是客观存在,古今中外,哪一位杰出人才不是披荆斩棘从各种阻力中脱颖而出最终取得成功的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在两千年前就指出了成材的必经之路。第二,认识到逆境出人才,就能够在任何困难和阻力面前处之泰然,去克服困难。第三,认识了逆境出人才,才能够重视意志品质的磨练,不再出现象97年中日夏令营那种情况。让我们记住十三世纪波斯洋人萨迪的忠告吧:“你若在困境中也不要慌忙不安,因为往往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

正方:我先要指出对方的疏漏之处:对方一直未曾回答我方的问题,即困难是否便是逆境,还有古猿还不能算是人,拿它说明人才不足为据。我方早就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顺境更有利于出人才。比如当前我国的投资环境比以前好得多,所以投资者云集而来,这是总设计师为我们创造的顺境啊!试想假如是逆境,投资者又如何会青睐呢?对方所说的挫折教育,确有其事,但是各国同样还在努力争取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学子提供发展的顺境,否则还要办那么多的大学干什么呢?这说明挫折只是其次,顺境才是根本。

(评判团打分,统计,指导老师作点评发言,略)

主席:现在我宣布,经评判团多数票的评判,今晚“友谊杯辩论赛”的胜方为杭州法律学校代表队。

【第3句】:在自由辩论中找到几个很出彩的问题,希图通过这样的问题一举打垮对手,让别人登时哑在那里或者一路被动下去……

我想你们多少有这个想法,所以才会这么问。

我认为辩论的关键在于逻辑构架。只有强大的逻辑构架结合生动清晰的表达,才是辩论取胜的关键和核心。请相信,并不是有独到新颖想法的那一方会获得胜利。能够表达清晰自己的思想就已经很不易了。所以比赛的时候还是注重如何贯彻,表达好自己的思路吧。赛前准备好了一些陷阱或者问题事实上很不明智,经常的情况是队员们为了施展出这几个“绝技”而想方设法的往这个点子上靠,忽略了现场情况,效果反而很差。请相信以上这段不是废话。

这个辨题你们肯定看过很多资料了,重新分析辨题和提出基本思路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如果你的准备够充分,那么下面说到的问题你一定会有同感或者说之前就已经遇到过了。

一个是逆境和绝境的问题。这个辨题通常对方都会用归谬。好比他会说,“对方辨友既然说逆境有利于成长,那为什么还在这里读书接受教育?不如直接上街流浪乞讨啊,那是何等的逆境!”

这是一个典型的问题,即便是最高水平的选手,一般也就是从这个角度入手进攻的。所以我们以这类问题为例子谈。

这样的发问牵扯到2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逆境和绝境的问题。你可以看到他会让你去自寻死路,去人为跳入一个非常不利的环境或者说就是绝境。

这里我们不能免俗……我方一旦听到这种问题,仍然应该站起来坚决的声明:逆境不等于绝境!对方辨友说一个人可能在身患绝症明天就要死的情况下取得丰功伟绩么?显然不可能。逆境和绝境是不同的,对方辨友请设想如果今天的辨题换成“顺境和绝境哪个更有利于人的成长”,这样的问题有可能拿出来辨么?显然是荒唐的。

这里对方就会提出一个界定问题。这是个纠缠不清的环节,我建议直接跳过,这样回答:对方辨友你问我如何界定逆境和绝境?让我来告诉你,同样一件事情,在逆境下,我通过努力可以做到;而绝境中我无论怎样努力都做不到,这就是区别。不要把这个说不清的问题纠缠的太多,不要试图提出区分逆境和绝境的标准,容易被对方把绝境归为逆境的特例,而且和主题偏的较远。所以,我方只需要让大家知道逆境和绝境是2个不同的东西就是,而不用告诉对方如何区分。

这类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他牵扯到的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就是对方的这种发问,描述的是如下一个场景:一个人在有主动选择权的情况下,主动放弃有利条件而选择不利条件。显然这和人类的基本行为规律是违背的。我们是不能容忍这样的防守弱点的。

这个问题上他们实质是在指证我方的一个“矛盾”,即: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是寻求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的,而我们在要求人主动进入不利环境。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交锋基本决定了比赛的胜负。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大专辩论赛上双方的表现就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反方提到了“人生是不可选择的”,初听起来是如此,但实际上有问题。比如我现在考上大学了,为了寻求逆境,我可以选择不上大学,去街上流浪(事实上还是归谬)。因此不要像那场比赛的反方那样提出人生不可选择的观点。

然后我好困……今天先睡了,明天继续探讨~

关于上面这个问题,我今天反复思考了一下,我认为以下的内容基本上是严谨的。我个人是如下分析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人都是追求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亦即“顺境”。

但是最关键的在于,此时,我们的出发点是:“成事”而非“成长”。就是说对于每一个追求顺境的人来说,他的愿景,他追求顺境的理由,只是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而已,而不是自身的成长。

这是可以理解而且符合事实的。我们在生活中绝大多数时候的思维是:为了做成这件事情,我需要什么;而不是为了自身的成长,我需要什么。

一个学生遇到了难题,为了作出这道题他可以寻求老师的指导,此时他的目标是作出这道题;而如果为了自己的解题能力有大的实质的提高,他应该选择独立思考而不是老师的帮助。顺境可以帮助你达到目的,然而在外部环境辅助下获得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你自身的成长是有限的或者说起码是小于在逆境中的成长程度的。为什么?这个就好证明了,我方可以列举出逆境对人的种种帮助,而这些,是身处顺境的人所永远无法体会的。

总结上面这段话,核心是:“成事”不等于“成长”。

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对方很有可能会打到的点,就是同质比较。

对方提出要比较,就要对同一个人进行比较,这个人的各方面素质都应该是一样的。现在对于一个各方面都一样的人,自然是顺境更有利于成长。好比2辆汽车性能完全一样,当然是公路上跑的比小路上快。

这个问题比较好解决:因为对方这种比较,这种所谓的看似合理的“同质比较”的要求本来就是不符合现实和逻辑的。因为逆境之于顺境的最大优点就是会让人接受更多磨练,心理更加成熟,坚定;这样的2种情况下即便同一个人也是不可能同质的。说到这里又想到,对方即便提出这个问题,他们的出发点还是“成事”。

呵呵,到这里我又忍不住回忆了决赛时的正方,你可以看看,他们事实上也是在打“成事”。

暂时说这些了,想到再补充吧。强调一下,如果楼主你认可成事不等于成长这么一点,那么你还要着手准备一下如何在这一点上站住脚。不过还是好办,上面那个学生解题就是例子。

最后还是重申我的个人观点:不要追求新颖……那场比赛双方都已经研究很透了……他们的交锋点都是经过各种考虑后归纳出的核心问题,你们正是应该在这些问题上下功夫,何必一定要另起炉灶呢?我知道这些话恐怕不符合你的要求,不过你可以试想,如果我们连对方真正最有可能的进攻点都没有准备充分,不能防好,那追求新颖有什么意义?

×××××××××××××××××××××

楼下的小灯花

你评价说我的答案“也算可以”,并且说我这个“倾向照搬”,然后作为辅助你提到你是“辩论队”的,并且感到如果自己的答案未被采纳那应该就是由于“回答顺序比较靠后”。好的,有些话我昨天都没有讲,结果看来应该声明下了……

首先,需要遗憾的告诉你我也是“辩论队的”,我是武汉大学辩论队的。

然后,你说我这个倾向照搬。我不想在这里跟你开题辩论“经验和创造”哪个更重要。我只是想说明,我个人就是认为当时比赛的双方已经挖掘很深了,你说的话又有多少是新颖独到?有多少最后不会归结为别人争论的问题?

这些是从旁边引用的,你点击一下,还有很多

希望可以帮到你……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haojudaquan/show-8589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