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浓浓的节日气氛已经在空气中蔓延开来,是啊,中秋节马上就要到来,作为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自古以来,深受百姓的重视和喜爱。农历七、八、九月份,属于三秋季节,也称作孟秋、仲秋、季秋,八月处在中间,位于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
中秋节源自古人对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类似于崇拜太阳一样,圆圆的月亮自然不例外,再加上其清冷高洁,普照大地,变化无穷,遥不可及,更增添神秘气息!因此,祭月在我国早已是一种古老的习俗。拜月时,院中央设一大香案,摆上月饼和各种瓜果。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朝着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到了汉朝,由于南北各地文化交流融合,边境贸易频繁,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陆上丝绸之路的盛行,中秋佳节普及全国。中秋一词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成书于两汉时期的《周礼》中记载,先秦时期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的活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有文字记载,但由于战乱频仍,北方外族势力入侵,中秋节在北方并不受到重视和流行。
到了唐朝,唐太宗在位时期,有了中秋节一词。《唐书·太宗记》中明确记载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也就是说,中秋节在唐初已经成为官方认定的全国性节日了。唐朝在我们心中就是梦幻和浪漫的代名词,许多文人将中秋节与神话传说结合起来,写下不朽的诗篇。
北宋时期,中秋已经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并正式规定阴历八月十五为中秋佳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 pián tián),至于通晓。中秋佳节饮食丰富多彩,人们尤其喜爱喝酒。《清明上河图》画作上绘有汴京百姓当街沽酒,酒肆饮酒,瓦肆听唱喝酒的热闹场面。中秋节前后数天,各酒店就出售新酒,人们争相购买。
明清时期,中秋已成为我国最重要和最主要的节日之一。明代开始,人们开始流行亲朋好友互赠月饼、水果等物品。清代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红楼梦》第七十五和七十六回,作者也罕见地用大量笔墨为我们描绘了贾府是如何过中秋节的。
我国地域有东西之分,习俗有南北之别,但在中秋吃月饼、食瓜果和赏圆月已经是我国广大地区人们过节必备的习俗。
据史料记载,早在殷、周时期,江、浙一带就有一种纪念太师闻仲的边薄心厚的太师饼,这应该是我国月饼的始祖。苏轼在《留别廉守》诗中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就是酥油;饴,就是麦芽糖,两者混合做成馅料。据考证,东坡先生其实吃的是一种宫饼,并不叫月饼。当时北宋宫廷中秋节出现了一种宫饼的节令食品,民间俗称小饼、月团,就是月饼的雏形。月饼一词最早出自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一书,但真正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会》的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也就是说,月饼在民间的正式称呼是明代才出现的。
中秋佳节,正值三秋之半。硕果累累,丹桂飘香,时令水果一波接一波上市。不论是寓意平平安安的苹果,还是代表时运顺利的柚子;也不论是象征多子多福的石榴和葡萄,还是比喻吉祥如意的橘子和栗子……到了这一天的桌子上,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中秋之夜,月光如洗,月色皎洁,圆圆的明月是团圆的象征。因此,八月十五又称团圆节。古人对圆和方十分崇拜和迷恋,所谓天地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宇宙者,空间与时间也,天圆地方也。由拜月到赏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娱乐。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亮最圆,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无论是在外的游子,还是回娘家的小媳妇,在这一天都如期归家,亲友相聚,围坐一堂,吃一顿团圆饭,喝一顿团圆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总是寄托着人们的一片深情,月亮代表我们的心。
其实,我们过节不过是一种追求幸福、祈求安康的美好愿望,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把流传至今的习俗和文化薪火相传,并成为维系亲朋好友之间的情感纽带,经久不息。如此甚好!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6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