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节日文案

中秋特辑|《红楼梦》里的中秋节:月圆人难圆

作者

知性的妖孽

《红楼梦》是一个贵族公子对往昔繁华生活的追忆,难免会描述世族大家过节的热闹景象。但是这本小说结构严谨,编织严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繁华的外表下面总是暗藏着某种凄凉。中秋节在小说中实写的有两处,一处在开篇甄士隐宴请贾雨村,另外一处在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 赏中秋新词得佳谶》和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描写了宁荣二府过中秋节的景象。这本书八十回后原稿遗失,看不到作者原来的构思。我们不妨大胆揣测一下,如果按照曹雪芹的原意,也许仍然用中秋节结尾,在贾府被抄家子孙飘零之际,宝玉会和谁在中秋节的夜晚相遇呢?会是湘云吗?

第一回的中秋佳节,甄士隐家宴结束后到贾雨村寄居的庙中邀请他到家里吃饭,恰好听到了贾雨村因思念娇杏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而对月吟诗作对,读出了其抱负不浅。爱才且仗义的甄士隐主动送给贾雨村五十两白银和两套冬衣,助其参加明年春天的科举考试。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也。甄士隐对贾雨村的成功充满期待,也对二人再次相聚充满期待,岂不知这个中秋是他和家人最后一个团圆节。元宵节后女儿英莲看花灯时被拐走,三月十五葫芦庙一场大火将甄家烧成一片瓦砾场,投靠丈人封肃后日子日益困窘,最后随疯道人飘飘而去。繁华到幻灭只在转瞬之间。更加可悲的是,甄士隐投资的贾雨村是个无情的人,为了自己的仕途眼看着恩人的女儿掉进火坑而不施以援手,英莲再次失去了和家人团圆的机会。

第七十四回的抄检大观园,是《红楼梦》由繁华到幻灭的关键。第七十五回的中秋节正是在表面的喧哗热闹中透露出家族衰败的端倪。过节前夕,江南甄家犯了罪,被抄没家私。甄家慌慌张张地来了几个女人到贾家来,或是拜托贾家,或是转移珍贵财产,作为政治上同一派系的甄贾两家,一家被抄,另一家还会远吗?书中的甄家才是真正的曹雪芹家族,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家是曹雪芹一生最痛苦的事。甄家被抄,贾母心里肯定不好受,这个家族经历四代恩宠,眼看着富贵就要到头了。作为创业的一代,她苦苦支撑到现在,她不愿意面对这种现实,只能强作镇定地说:咱们别管人家的事,且商量咱们八月十五日赏月是正紧。兔死狐悲,贾母已经预感到了家族即将到来的灾难,只能聊以自慰。

荣府的经济已经捉襟见肘,连做个米饭已经是可着头做帽子,一点富余也不可能了。宁府的贾珍竟然还在居丧期间以习射为由聚集了一群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纨绔子弟酗酒赌博。贾府的男人竟然堕落到如此程度,也难怪中秋赏月时发生了灵异事件,祖宗的祠堂里传来了一声叹息。《红楼梦》用女蜗补天的神话传说开头,多处穿插超现实的手法,这里的祖先叹息预示着家族的败落。刚才还是风清月朗,上下如银,转瞬间风气森森,比先更觉凉飒起来。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妇女被吓得毛发倒竖,贾珍也被吓得酒醒了一半,只是比别人撑持得住些。子孙不争气也是贾府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秋节当日,嘉荫堂前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风烛,陈献着瓜饼及各色果品,月明灯彩,人气香烟,一派节日盛况。但是当贾母率家人在凸碧山庄厅前团团围坐时,却只坐了桌半壁。想当年过的日子,到今夜男女三四十个,何等热闹!今日就这样太少了!无奈只好将迎春、探春、惜春姐妹们请出来一起坐。难得一聚还要强颜欢笑。古板无趣的贾政第一个抽到讲笑话,讲得没意思大家也不好意思不笑。轮到贾赦讲笑话,干脆话里有话讽刺母亲偏心。这个大家族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结,妈妈和儿子也不例外,还要勉强维持欢笑的场面。聪明的贾母已经能预感到到家族的败落,她还是希望在中秋节维持形式上的团圆和表面上的排场。

这个家族历经几代的繁华富贵已经很难再维持下去了,作为创业者的贾母还在苦苦支撑着,就像一棵大树。她对这个中秋之夜无比眷恋,她深深知道,自己一走,大家就散了。当远处传来悠悠扬扬的笛声时,贾母落泪了,也许是无限心事涌上心头。这位史候家的小姐,十几岁嫁入贾家,见证了这个家族度过所有艰难富贵至今,她渴望全家的和睦与温暖,儿子却和自己心存芥蒂。男人散去后留下的都是女性,遗憾的是少了李纨和凤姐,热闹的团圆夜是有人缺席的。凤姐生病不仅仅是让宴席少了许多欢乐,更主要的是让贾母感受到缺憾。这个团圆夜注定是冷清和落寞的。尤氏的笑话让贾母听得快睡着了,贾母仍然强撑着害怕曲终人散的一刻。四更天的时候,贾母细看了一看,果真都散了,只有探春一人在此。探春和贾母一样,是最后想做点努力撑住这个家族的女孩子。

贾母终于决定要散了。白手起家的第一代眼睁睁看着第四代弱的弱,病的病,只有三丫头可怜见儿的,尚还等着呢。这个三小姐看到了家族未来将要发生的悲剧,在抄检大观园时她的反应最强烈,讲出了最痛心的话:我们这样的大族,从外面杀是杀不死的,只有自相残杀,才会败落。贾母知道自己是这个家族的那棵大树,她不能乱了阵脚轻易倒下,但是悲怨的笛声还是让她禁不住堕下泪来。是要到了告别的时候了,一个个都陆续走掉了,即便她苦苦支持到最后也难免是曲终人散的结局。多年之后曹雪芹在回忆自己家族最后一次中秋团圆夜时,是否还能清晰地记得老祖母不舍的神情。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637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