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第4413期 诗意语文 | 杨前:《红楼梦》阅读专题之《咏白海棠六首》见曹公匠心
《咏白海棠六首》见曹公匠心
窥斑见豹
第4413期
编者按
窥斑见豹,一叶知秋。杨前老师醉心研读《红楼梦》三十余年,叹服曹公匠心。今着眼六首《咏白海棠》,从格式到内容,无一不窥出曹公大才华、大格局,真可谓同题迥文显厚蕴,传神文笔足千秋。
窥斑见豹
——《咏白海棠六首》见曹公匠心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旗经棚一中
杨前
大观园内结的第一个诗社就是海棠社,只因探春雅兴大发,有了结社作诗的打算,恰好赶上李纨见下人抬了两盆白海棠入府,索性就以白海棠为题,限了十三元的门、盆、魂、痕、昏韵。这两盆花是宝玉的干儿子——贾芸送给宝玉的,其实写诗人并没有真正见到花,但这又有什么妨碍呢?谁说写诗一定要见实景?鱼香肉丝里有鱼吗?老婆饼里有老婆吗?范仲淹写《岳阳楼记》,他亲临了吗?李白写《蜀道难》,写《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未见得一定要亲眼看见亲自梦见,文章也照样名垂千古。
我发现海棠诗社后,大观园结了菊花社、桃花社,戏咏了螃蟹,联了两次诗,但,都在第八十回前,第八十回之后就不见群诗组诗的影子了。是贾家衰败了,无心作诗,还是续书作者高鄂没有曹公才华呢?或许二者兼有。但中国古典小说源起于宋的话本儿,而我读过的小说里,也包括中国现当代小说以及网络流行小说,能含有组诗群诗的还真是没有,外国小说里也并未见到。抛开我孤陋寡闻的因素,我只能对曹工表达由衷的钦佩之情了。
小说中的诗和诗人做的诗有很大区别。诗人写诗是自由的,兴致来了就是一首,天马行空,随心所欲。而小说中的诗歌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所说的,小说中诗如水草,放水中好看,就是从这一角度谈的。曹公心中有千女,千女千面。写出来的诗,哪怕是同一题材(咏物),同一对象(白海棠),同一体裁(七律),也要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与人物命运,更不用提七律的严格要求(押韵、平仄、竟然还要限韵)。因为达不到,所以一直我对律诗敬而远之。还是请贾岛去苦吟吧,我们只看曹公的六首《咏白海棠》,看他戴着镣铐跳舞,就算过瘾吧。
一首一首的读来,既要找相同,又要找不同。六首诗,都描写了花的颜色和花的神韵。除了门盆魂痕昏之外,都用到了雪、愁等字眼儿。都赞美了花的冰清玉洁。从手法上都用到了化有形为无形的手法。这并不意外。因为韵脚的门盆是实,魂痕昏是虚,所以用到联想和想象很正常。由海棠想到仙女、怨女、倩女、四大美女,以及一切美好的景和境,都扩展了诗歌的内容。
其间也有一些别致的手法出现,诗的结尾两句几乎都是比喻、拟人连用,以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为例,本体是花,喻体是人,二者的相似点自不必说,赋花以人的情态:娇羞独倚不语幽情,于是我们分不清何为我,何为花,物我两忘,这就是诗歌的高境界吧。
典故增添了诗文的美感,倩女霜娥嫦娥白帝太真西子自带故事,让人遐想连篇。黛玉善炼字,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穷而后工,竟妥帖到了无字可以替换,印证了黛玉的咏絮才。宝钗善述志,珍重也好,淡极也罢,不语亦如是,印证了她的停机德。而史湘云的也宜墙角也宜盆难寻偶易断魂,让人倍感心酸。幼失所怙带来的两种结果:湘云开朗大方和林黛玉的小性,都是命运无常的悲哀。我常想,为什么湘云幽情欲向嫦娥诉呢?为什么黛玉娇羞默默同谁诉?或许预示了她俩皆是青春失偶,孤独寂寞之人。若所失之偶如薛蟠尚可,可若是情真意切,体贴有加如卫若兰、贾宝玉呢?她们失去的是整个世界。
窥斑见豹,一叶知秋。六首《咏白海棠》,在全书中或许连冰山一角都算不上,但其中匠心已让人叹服。从格式到内容,心中若没有大才华,大格局是不敢也写不出这样的诗的。曹公自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哪里是荒唐?分明是一部《红楼梦》,半部兴亡史。千千女,一个朝。
作
者
介
绍
作者杨前,2002年毕业于锦州师范学院,一直从事高中语文一线教学工作,一级教师。醉心于《红楼梦》研读三十余年,有多篇作品发表于美篇,其中三十几篇被评为精选。
栏目负责:刘洪涛
投稿邮箱:
liujin1206@qq.com
本期责编:董艳荣
执行主编:胡 艳
责任编辑: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52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