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文案
  3. 节日文案

月饼要吃成什么样?

月饼,是中秋节的标配食品。关于月饼的起源,我猜测应是古人敬拜月神时的供品,大概那时候古人拜月时是以家族为单位,敬拜后坐儿将祭品分而食之。但最早的祭品肯定不是饼,饼是随着饮食进步逐步产生的一种食品样式。经过千年的演变,中秋节成为当今阖家团圆的传统节日,月饼成了最具标志性的载体,拜月则变成文人墨客附庸风雅的赏月了。

月饼在中国已经成为最具传统意义的食品了。中国的传统节日食品已经越来越少有节日的对应性了,目前很难找到像月饼这样对应性非常明确的食品了。过去春节要吃的水饺,现在俨然成为所有节日的仪式性食品。这也许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中国历史上的中秋节什么时候开始把吃月饼作为一种固定的食品,素有争议。吃月饼或者吃类似月饼这样的吃食应该很早,但是真正被称为月饼,应该晚一些。有些人讲故事说这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中秋赏月时随口叫出来的,不足为据。北宋大文豪兼美食家苏轼曾有诗疑似提到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这两句出自苏轼的《留别廉守》,并不是网上有些文章所说的《月饼》诗。我略看了苏轼诗词全集,并没有查到这首《月饼》诗,但这两句出自《留别廉守》,全诗是这样的:

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

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

好在真一酒,为我醉宗资。

诗中是酥与饴,不是酥和饴。看来网上流传的苏轼《月饼》一诗,乃后人编撰的。而且撰得也并不高明,因为饴和资韵脚也不对,前者是四支韵,后者是十一真韵。文豪不应该犯这样低级的错误。而且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中的小饼是否真讲的是中秋月饼,还要考证。据说小饼等等叫法在宋代很普遍,一个圆形小饼很像圆月,一口咬下变成弯月,这很符合诗人的想象力。如果那时候小饼便已是中秋赏月吃的月饼,诗人又是中秋时节写下这句诗,那就味同嚼蜡了,我想东坡先生断不会用如此没有诗意的句子来谈月饼。

苏轼有过若干首与中秋节有关的诗词,均未见月饼之说,这似乎与他美食家的身份不太符合。在他脍炙人口之作《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中,我们看到的是他把酒问青天。而在另一首《中秋见月和子由》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北宋汴京过中秋节的情景,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灯:

何人蚁舟临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据说月饼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南宋末年的《梦梁录》一书中。所以生活在北宋的苏轼是否吃过月饼,还真不好说。到明清,中秋吃月饼似已成习俗。清朝杨光辅的《淞南采府》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已和现在的月饼颇为相近。说得最明白的,当属清代的著名文人,也是史上有名的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言: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这几乎就是传统五仁月饼的食谱了。

月饼的南北方差异很大。北方的月饼硬而酥,用油少,馅料简单,品种也比较单调,例如北京的月饼以自来红为著名,非常朴实;而南方的月饼苏式、粤式等,特别是粤式,松软油腻,用料讲究,例如莲蓉双簧等,闻名遐迩。实话讲,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生活困难,我们对月饼乃至中秋节都印象不深,不像今日这样,铺天盖地的月饼广告和软文。所以,传统的粤式月饼能够长盛不衰,除了经济上的改变之外,香港的存在恐怕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便是在困难时期,广东一带的百姓也可以从香港的亲戚那里获得月饼,比我们这些北方佬有口福多了。

现如今的月饼已经创新得让人不认识了。因为并没有一个法律规定月饼应该是什么样的,于是月饼的样子就越来越没有原来的样子了。据天眼查App显示,我国与月饼有关的专利申请信息超1万条,也真的让人醉了。现今各种形状的月饼层出不穷,例如今年我就看到一种把月饼做成一个个可爱的娃娃模样的,让人不忍下口。

另外,从月饼的馅料上讲,现在也是五花八门了,凡是能够想到的食材,都可以入料,月饼就是一个微缩的宴席。过去讲甜口和咸口,现在你根本就无法辨别,虽然大趋势还是甜得多,但你要做好准备,咬下一口可能你都说不出什么味道。

包装则越来越隆重。典雅的、质朴的、古典的、西洋的、炫酷的,可爱的、金属的、木质的,什么材质什么主题的都有。最后显见得与月饼关系不大了。一位媒体记者看到,一款价位为588元的月饼礼盒里有6块月饼,却包着6层包装,拎起来有七八斤重。第一层包装是一个纸质手提包装袋,第二层包装是个圆柱形盒子,第三层是一个金属鸟笼形状的架子,架子上又有第四层包装——两个圆盒子。上面的圆盒内,6个精致的金属盒子依次排开,下一层圆盒子里是茶具和茶叶。拧开金属盒子这个第五层包装,月饼才出现。

当然,价格也就越来越高,几年前,政府甚至专门提出要求,要遏制天价月饼。这两年动辄上千元一盒那种天价月饼少了,但是几十元一块上百元一块的仍不少见。但是隐性的定价则是一般人无法关注到的,即定制月饼。现在流行各个企业定制月饼,并不一定公开出售,价格无从比较。

这所有的创新,都是围绕着当今最流行的一个词:社交。曾几何时,中秋节这样一个主打团圆主题的传统节日,俨然已经成为社交的节日。近年来社交这个词成为一个热度非常高的词,反映出中国社会的现实。但无社交无创新则有点令人遗憾,几乎所有的圈都是社交发挥的吸引力所致,以至于资本闻社交而动。中国的创新为什么只有以社交为主题,才会富有激情和活力?反正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

成也社交,败也社交。一个拜月敬神的仪式,被赋予了阖家团圆的寓意,并流传至今。月饼因社交而流芳,但也有可能因社交而丧失其初心。月饼只是一个载体,不过一饼耳,既然是载体,重要的就是其负载的含义。从团圆到祝福再到礼品,随着这个逻辑发展,月饼不知道会变成什么味道。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6623.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