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今天,我们从诗词中了解重阳节习俗
重
阳
节
今日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是中国民间重要传统节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朝时,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
接下来,我们就从几首古诗词中,了解重阳节的一些习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有心旷神怡、健身祛病之效。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另外,登高有登高避凶之意,也有高升高寿之意,备受人们推崇。
插茱萸
重阳节还叫茱萸节,九九插茱萸的习俗,风行已久。
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是逢凶之日,佩带茱萸可辟邪求吉,因此,茱萸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泪沾衣。
簪菊花
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菊花是吉祥、高贵与长寿的象征,素有寿客之称,深受人们喜爱。
宋代,人们还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清代,北京人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菊
唐宋时,重阳赏菊成为风俗。尤其是宋代,菊之名种培植繁多,盛况逾越前代,赏菊成为当时城市居民的一大活动,明、清继之。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重阳》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黄色而圆者曰金铃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容菊,无处无之。
清代的《帝京梦时纪胜·赏菊》也有记载:秋日家家胜栽黄菊,采自丰台,品类极多。椎黄金带、白玉团、旧玉团、旧朝衣、老僧衲为最雅。酒炉茶设,亦多栽黄菊,于街巷贴市招曰:某馆肆新堆菊花山可观。
九 日
宋·邹浩
归田日日望恩光,
今日尤思返故乡。
淡饭三杯菊花酒,
何妨随俗且重阳。
饮菊花酒
菊花酒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的酒,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缓衰老等功效。
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都门杂咏·论糕
清·杨静亭
中秋才过又重阳,
又见花糕各处忙。
面夹双层多枣粟,
当筵题句傲刘郎。
吃重阳糕
重阳糕是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所以,重阳糕亦称花糕。
从民俗意义上看,糕与高同音,重阳吃糕,象征步步登高,意义独特。
不论饮食,不论游戏,
重阳节的种种习俗,
都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在这里,也祝大家健康平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由adm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jieriwenan/show-149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