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作文
  3. 满分作文

西安碑林导游词三百字小作文

西安碑林导游词

碑林--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现在我们就来到了碑林。

顾名思义,它的意思就是“碑石丛立如林”,这座博物馆始建于公元1087年,距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了。

它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一座艺术宝库。

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石质书库”。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恩所称的石经包括:唐天宝四年,也就是公元的745年,由唐玄宗书写的;以及唐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的837年刻成的。

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太学内。

唐朝末年,朱温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驻守长安的佑国军节度使韩建将长安城进行了缩小,致使石经弃于郊外。

在许多人的建议下,韩建和后来的刘郇陆续将这些碑石移到了城内的文宣王庙内,也就是今天的西大街社会路一带。

由于那里地势低洼,所以对保存经石不利。

于是,公元1087年,在北宋漕运大使吕大忠的组织下,又将那里的碑石移到了今天的位置。

这便形成了最早的西安碑林。

  “碑林”一名始于清代。

它收藏了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布在七个陈列室,八个碑厅和六座碑廊之中。

这些碑石主要可以分为“碑林”和“石刻艺术室”两大部分。

博物馆占地面积319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00平方米。

碑林博物馆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群。

它的前半部分是由原先拜谒孔子的孔庙改建而成,至今仍处处可见孔庙的痕迹。

孔子是中国儒家的创始者,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推崇。

汉武帝就曾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按照中国历来的建筑制式,门都是朝南开的。

而碑林的门却是东西向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碑林为孔庙旧址,按照中国古代的制度,孔庙的门都开在东西两侧,以示对孔子的尊敬。

西门称为“礼门”东门称为“义路”。

南面的门则封闭起来,叫做“塞门”。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高大的牌坊叫做“太和元气坊”。

它是明代的建筑,是由华山西岳庙移过来的,采用的是四柱三檐。

上面的这些彩画是和玺彩画。

中国古代制度森严,彩画也是有等级的。

最高的是和玺彩画,另外还有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两个半圆形的水池,它是孔庙特有的建筑。

按照古代制度,国家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圆形,叫“辟雍”;地方级孔庙内的水池为半圆形,叫做“泮池”。

“泮”是三滴水加个一半的半。

汉字讲究象形,“泮”就是半个水池。

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学问永远没有满的时候,就像这水池,永远也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

在古代,只有考中秀才的人才可以走上泮池中间的小桥,当一回秀才。

  在泮池北边的这个石牌坊也是孔庙特有的建筑,称为“棂星门”。

传说“棂星”是二十八星宿中主管取土的神。

当年,进出棂星门有严格规定:祭孔大典时,只有主祭的最高官员才能由中门出入;一般官员由西门出入;其他人员由东门出入。

所以就有了成语“旁门左道”。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棂星门内。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讲究中轴对称的。

那么,碑林也不例外。

碑林的各个陈列室以棂星门的中门为中轴线,自南向北对称排列。

两边的房间为临时陈列室。

大家请注意看,中央道路两旁有许多的石柱,它是我国古代民间石刻的瑰宝—渭北栓马桩。

这些栓马桩高2米左右,上面刻有各种纹饰,造型丰富。

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和作战工具。

在一望无垠的渭北高原上,出于交通与军事的需要,在驿站旁边设立了大批的栓马桩。

它除了可以栓系、震慑牲畜这个目的外,还具有震邪、吉祥和装饰的意义。

在解放前,渭北地区的官宦或富豪人家的院门外两侧大都栽有成排的栓马桩。

  现在请大家看远出处的这个巨大的匾额,上面书写着“碑林”二字。

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碑”字少了一撇。

那么为什么会少一撇呢

难道这是一个错别字吗

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这两个字出自清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之手。

鸦片战争之后,他革职戍守新疆伊犁。

当时路经西安,写下了这两个字。

有人说“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征他当时丢了乌纱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你待会儿就会发现,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

这是因为古代的汉字讲究对称,“碑”字少了一撇,只是为了看起来对称美观罢了。

  现在请大家看这通高大威严的石碑,这便是久负盛名的。

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

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由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纂的。

全书共分18章,主要讲述封建社会基本伦理道德之一的孝道。

并且把孝敬父母和忠于君王联系起来,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封建统治,因而得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殊重视。

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把“以孝治天下”视为基本统治策略。

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隶书为孝经作的序,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来治理天下。

后半部分是孝经的原文。

那些小字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注释。

在当时,此碑立在国子监太学内,因此被称为“御碑”。

又因为此碑建在三层石台之上,所以叫做《石台孝经》。

这块碑石高近6米,碑座、碑身、碑首由35块巨石组成。

碑顶雕有卷云蜷龙,似乎就要凌空而去。

碑身由四块巨石组成,是整个碑林中碑身最大的一块石碑。

碑座底下有三层石台,形制特殊。

“风流天子”唐玄宗也擅长书法,这块碑刻书法工整,字迹清晰,华美飘逸,在唐代隶书中堪称佼佼者。

这块碑林中的超级巨碑因为太大,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个方坑,向上则快到亭顶,显得顶天立地,气度不凡,因此被称为“迎客第一碑”。

  现在请各位随我进入碑林的第一陈列室。

这里展出由艾由晦、陈《》等楷书的。

“开成”是因为它刻于唐文宗开成二年,也就是公元837年。

“经”,是指中国古代儒家的经典著作。

包括12部著作,除外,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是先秦思想史的重要资料;是编成于春秋时代的中国最早诗歌总集;、和是先秦典章制度与社会礼俗的汇集;、、《谷梁传》分别从史料和儒家义理角度阐释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春秋》;《论语》是技记述孔子言行的专集;《尔雅》是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

这些都是封建社会文人学士的必读之书。

因为当时雕版印刷还不普遍,为避免传抄错误,唐文宗下令把它们刻在石碑上,立于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太学内,供人们校对。

《开成石经》由114块碑石双面组成,共计228面,650152字。

清代又补刻了《孟子》一书9石,合称十三经。

中国历史上曾经组织过7次经籍石刻,只有这一部保存得最完整。

加上时代又早,史料价值极高,人们赞叹它是“世界上最厚最重的书籍“。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林的第二展室。

这里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

其中有唐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书写的《皇甫诞碑》,以及他的儿子,也就是欧阳通书写的《道因法师碑》。

有颜真卿书写的《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还有晚唐柳公权书写的《玄秘塔碑。

和怀仁和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又被称为“千金贴”。

这里还有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唐代书法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时代。

长期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自唐太宗以来历任皇帝的酷爱和提倡,造就了全社会对书法的普遍重视。

一大批书法家涌现出来,如同百花齐放。

  各位游客请看这块碑石。

在中国古代石碑上出现外国文字的碑石在碑林中有好几块。

而《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大概就是碑林里国际知名度最高的碑石了。

它刻于唐德宗建中二年,也就是公元的781年,由波斯人景净述事,吕秀严书写。

原立于唐长安城的大秦寺内,后来埋没土中。

明天启三年,也就是公元1623年被重新发现,清末移入碑林。

“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

景教,属基督教的一个分支,称聂斯脱利派,公元431年由叙利亚人聂斯脱利派创立于费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

据碑文记载:“由波斯人阿罗本率领的传教代表团欲公元635年到达长安,受到隆重接待,并准许其传教。

从此,景教在中国大范围流传开来。

“景”是光明、美好的意思。

碑首刻有基督教标志十字架。

这块碑石记载了基督教早期传入中国的情况以及教规、教义,还有古叙利亚和汉文对照刻了72个景教僧侣的名字。

为研究中国古代和欧洲、中亚的友好往来提供了宝贵资料。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在近代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

此碑拓片曾经传到了国外,并译成了拉丁文稿,引起了许多国家的注意。

一些外国人认为,欧洲多基督徒,那么像这样记载景教的碑石应该运到欧洲供人瞻仰。

1907年,丹麦人荷尔漠受英国政府指使,企图以3000两白银复制的假碑换取此碑,受到舆论反对,只得将复制的碑石运往伦敦。

现在世界上好几个国家有这块碑石的复制品。

  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对面,我们看到的这几通碑石是唐代著名大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

分别是《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以及《争座位稿贴》。

颜真卿不仅书法潇洒,而且在历史上也以忠贞有节、刚正不屈著称。

在发生“安史之乱”时,他作为平原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山东太守,联络他的兄弟颜篙卿起兵抵抗,被推为盟主。

合兵20万,有力地牵制了叛军,成为平息叛乱的中坚人物,被封为鲁郡公。

后来,李希烈叛乱,他前往劝降,被杀害。

颜真卿的书法字如其人。

他初学褚遂良,后来跟随张旭学习草书,在正楷中参用篆书。

颜真卿的书法可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圆、大、厚、方”。

他的行书气势开张,挥洒自如,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颜体”。

《多宝塔碑》为颜真卿44岁时所写,是留存下来的颜书中的最早作品,代表了他的早期风格,常被人们作为学习颜体的入门范本。

《颜氏家庙碑》是他73岁时所写,笔力雄健,气韵醇厚,书法造诣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争座位稿》是他55岁时所写,是写给当时另一位官员郭英义的书信手稿,指责郭在公众场合把宦官鱼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许多大臣之上。

行笔苍劲有力,一气呵成,是颜体行草书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林的第三陈列室。

通过这里陈列的碑石,我们可以对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做一个大致的了解。

据《史记》记载,文字是由黄帝时代的一个史官仓颉造的,所以人们称仓颉为“造字圣人”。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仓颉庙碑》。

其实文字的发明不应该归功于某一个人,它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

篆书是流行至今最古老的字体,在碑林的这个陈列室中,我们可以看到宋代梦英和尚刻立的《篆书目录偏旁部首碑》。

他把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的540个偏旁部首分别篆出,并用楷书注释,自作序文说明。

这对研究汉字的渊源、演讲以及篆体书法都大有益处。

篆书在秦代时达到了高峰。

但由于它字体繁难不便于书写,秦代的狱吏程邈把篆书的笔画和结构作了简化,把圆转为方折,形成了使用较为方便的隶书。

由篆到隶是我国书体的一大变革。

隶书到了汉代成为通用文字,逐渐趋于成熟美观。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汉隶的一个代表作《汉曹全碑》,它是东汉时为陕西合阳县令曹全所立。

从这块碑石上我们可以看到隶书的特点:蚕头燕尾,外柔内刚。

楷书出现于三国时期,隋唐时楷书成为通用的字体。

历代统治者都把楷书规定为书写官府文书和科举文章的正式字体。

楷书和行草书在这里都有代表的作品。

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概述了。

  石刻艺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西是中国石刻艺术发展较早、遗存较丰富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汉唐盛世石刻以众多的数量和高超的技艺驰名海内外,在我国雕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集中了散存在陕西各地的从汉到唐的圆雕、浮雕和线刻艺术品共70余件,分为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

陵墓石刻是用刀砸在石面上的图画,起源于西汉,盛行于东汉,2000多年来以它独有的特色显示着不朽的艺术魅力。

  西汉时期,厚葬风气极盛,在贵族阶层中“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很强。

他们生前的生活场景和宠幸爱慕的东西雕刻于墓室以尽人间之乐。

汉代画像石便是在这种厚葬风气中逐渐产生的。

石刻艺术室陈列的汉画像石大多出土于陕北。

内容除少数神话故事外,其余的大量取材于现实生活,如牛耕、狩猎、乐舞,贵族生活等。

汉画像石记载了大量的历史史实。

因此,它们既是艺术创作又是历史记录,为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牛耕图》是汉代画像石的代表作,画面上有一人双手扶犁,前面有两头牛拉着,两头牛的牛颈上有一横杠,这就是二牛抬杠的耕作方法.汉朝时农业的耕作水平已经是很高的了.在陕北地区共出土汉代画像石500件,西安卑林博物馆收藏有133件。

隋唐时期的陵墓石刻在这里陈列的有献陵石犀和昭陵六骏。

我们现在所看到地这尊石雕是献陵石犀,它原来位于唐高祖李渊的献陵前,刻于公元635年,重10吨,是用整块巨石圆雕而成。

这种犀牛的品种非常奇特。

大家来看,它头上没有角,鼻子上方有一圆包,因此叫做“圆帽犀”。

这种犀牛原产于东南亚一带,现已灭绝。

据史料记载,唐初,林邑国,也就是今天越南顺化一带,以这种犀牛向唐王朝进贡,李渊非常喜欢。

建造献陵时,唐太宗李世民就特意把石犀置于陵前。

这一石雕注重写实,结构匀称,比例准确,显然是以活犀牛为“模特儿”,使人感到它温顺驯服,憨态可掬。

  接下来各位看到的这一组石雕为“昭陵六骏”。

它是原先置于唐太宗昭陵北麓祭坛两侧庑廊的六幅浮雕石刻。

六骏,指唐太宗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曾经骑乘作战的六匹骏马。

相传六骏图形出自于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之手。

原先画面上角刻有唐太宗题铭的四言赞诗,是由欧阳询书写的,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了。

唐太宗营建昭陵时,诏令立昭陵六骏的用意,除为了炫耀一生的战功外,也是对这些曾经相依为命的战马的纪念,并告戒后世子孙创业的艰难。

六骏采用高浮雕手法,以简洁的线条,准确的造型,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战马的体态、性格和战争中身冒箭矢、驰聘疆场的情景。

每幅画面都告诉人们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故事。

由于六骏雕刻精美,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

1914年,美国人毕士博勾结陕西军阀陈树藩将六骏中的两骏盗运美国,现存于美国费城宾夕尼亚大学博物馆内。

这两骏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两幅完整的浮雕作品,便是拳毛弧与飒露紫的复制品。

1918年,他们又再次来到中国,企图将剩余的四幅砸成数块再次装箱运走,被人们发现拦存了下来。

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四幅残损的浮雕。

它们虽然是残缺的,但却是真品。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尊庄严的石像是老君像,是道教的石刻。

老子像是道教的教主李耳的雕像。

因为它是唯一反映道教的石刻,所以就非常珍贵。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老子像的眉目不像我们中原人。

据说这是因为这个作品的雕塑者是西域的一个著名雕塑家,名叫元伽儿。

他从小就生活在少数民族的圈子当中,作画、写生都是以本民族的人为摹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他这种独特的风格。

老子的形象庄严肃穆,耐人寻味。

台座的变形牡丹花图案疏密有致,匀称饱满。

它原先位于骊山的华清宫朝元阁内,当年接受过唐玄宗的膜拜。

后来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朝元阁倒塌了,使老子像的外面裹了一层泥塑,所以至今保存完整。

于1963年移存到这里,是唐代石雕中的珍品。

  好了各位,今天我们的碑林博物馆之行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

感谢各位的参观,谢谢

  你要的东西还真多

西安钟楼的导游词(100字)

钟楼位于西安市中心,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交汇处,是中国现存钟楼中形制、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初建于今广济街口,与鼓楼相对,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整体迁移于今址。

钟楼建在方型基座之上,为砖木结构,重楼三层檐,四角攒顶的形式,总高36米,占地面积1377平方米。

[1] 1956年8月6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钟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20日,西安钟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当导游介绍名碑荟萃作文400字

利用国庆假期的空闲,我和爸爸去了登封的“aaaa”级国家名胜风景区——古代四大高等学府之一的嵩阳书院。

刚进入书院大门,迎接我们的是郁郁葱葱的古木,那翠绿的树叶上显出旺盛的生命力,我迫不及待地跑上台阶,饱览书院景色。

我们先到了离门口不远的地方,有一个木头搭成的凉亭,亭内有一石碑,碑上正面刻有众多的佛像,背面因文革时管理不善所以被毁坏了。

我们都为此感到遗憾。

接下来,上书院的三大宝之一——大石碑。

此石碑上有三大特点:其特点一,造型十分奇特,它的顶是一个大圆球,其特点二,它的雕刻十分完美,在它那圆球顶上,雕刻着双龙戏珠一图,它的碑身上也残留了历史的痕迹,其特点三,书法。

石碑上面题着一行行的碑文,都是由各个时代的书法家题字再刻上去的,这就是第一大宝。

接下来我们绕过杏坛,走过一道道门槛,终于看到了将军柏的第一棵——大将军。

说上大将军,其实它上三棵柏树中个头最小的一个。

在它的对面就矗立着二将军,它的体积大约上大将军的2倍。

讲解员说起了一个有趣的传说:当年汉武帝刘彻来书院时,在墙外就看见了大将军,因为这棵柏树太大了,所以汉武帝当即就封它为大将军。

可是他刚跨进院内的门槛,就后悔了,因为他看见了将军柏的第二棵——二将军,因为已经封过了大将军,刘彻无奈,只好封它为二将军,但一扭脸,他又后悔了,因为他又看到了比二将军还要大的一棵柏树,可是已经封过了那两个,这个就只好屈居第三了。

这三棵树各自都有情绪,三将军认为它个头最大,可是却被封为了老三,最后被气死了,所以我们就无法领略三将军的风采了。

二将军呢,则被气炸了肚皮,成为了空心树,居然又侥幸活了两千多年还没有死,它已经有4500多岁了。

大将军认为自己不配当大将军,羞愧地弯下了腰,一直到现在还没有直起来。

这就是书院的第二宝。

第三宝是三幅字。

令我吃惊的是这些字实在太有个性了

第一幅是“福”字,它的个性上在下面的田字里的十字竟然是一个妇女抱着一个不出三个月的小男孩。

第二幅是“乐”字,竟把上面的几画画成了大肚子弥勒佛,画的真是太逼真了。

第三幅是“佛”,作者居然将单立人画成了一个虔诚的正在诵经的小和尚,实在是太形象了。

这次游嵩阳书院,我还看了“碑林”、“许愿池”及珍贵的石碑拓片和象牙化石。

嵩山,人杰地灵,蕴涵了无数的瑰宝,同时也是一座蕴藏着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宝库。

名胜古迹作文300字

游名胜古迹西安 陕西省西安市 西师附小四年级 李斌 亲爱的朋友,你想了解西安吗

你想“五一”、“国庆节”和爸爸、妈妈来西安旅游吗

告诉你吧,来西安旅游,是你最理想的选择

不信,你先听我说说。

我们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城市,历史上叫做长安。

它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从建设到现在,已经有3100多年的历史。

它曾经是我国古代12个朝代的首都;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从这里开始;著名的唐僧西天取经,也是从这里出发;它目前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城市。

我们西安最大的特点是,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特别多。

一进西安,你就会看到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城墙。

城墙的历史,已经有630多年。

它高12米,宽度比高度还厚3—6米,看起来非常雄伟壮观。

城墙把古城分为城里、城外两个部分。

城里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钟楼,还有鼓楼和碑林博物馆;城外有大雁塔、小雁塔和我国目前最大的陕西历史博物馆。

钟楼处在西安的市中心,是我们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说到钟楼,人们就会想到西安;说到西安,人们同样会想到钟楼。

钟楼和鼓楼,都是以古代放置大钟和大鼓而得名,听说钟楼上放置的那个大钟,足足有5吨多重呢

碑林博物馆,那就更神奇了。

它距今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里面有8座游廊和8座碑亭,收藏了从汉代到清代的碑石共2300多个,上面有隶书、草书、行书等各种书法,可都是古代著名书法家的杰作。

热爱书法的小朋友,你一定很希望去那里看一看

再说城外的大雁塔。

凡是来西安的人,都要去那里看看。

那可是当年唐朝皇上为了保存唐僧去西天取回的经书和舍利子,而专门为他修建的,至今已经有1355年了。

说了这么多,还有最精彩的没给你介绍呢

那就是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哪里有好多好多的秦代兵马俑,他们身材高大,形象逼真,身披盔甲,手拿兵器,排成一个个的方阵,好威武啊

凡是来过我们国家的外国元首和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都去那里参观过。

美国总统克林顿和他的夫人和女儿,还下到正在挖掘的俑坑,和兵马俑一起照过像呢

除了上面说的这些,在我们西安附近,还有许多名胜古迹,如黄帝陵、秦始皇陵、法门寺、武则天墓、杨贵妃墓等等。

还有其它大大小小的黄帝陵墓共70多处。

我们西安不但古迹多,而且交通也很发达。

到西安来,不管你坐飞机、坐火车都非常方便。

我们的火车站就在市内,飞机场离市内也只有半个小时的路程。

我们的市内交通也很方便,公交车、出租车满街都是,有一环路、二环路、高架桥、立交桥,还有绕城高速公路。

总之,不管你去那里,保证方便。

朋友,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动心了吧,那就请你尽快到我们西安来旅游。

我们西安的小朋友欢迎你

到时,我还可以给你做个小导游

游凤翔东湖公园作文

东湖公园真是一个景色宜人的好去处,那里有花有草有树木,许多人都喜欢去那里游玩。

可不,这个暑假,我们一家人就去那里游玩了。

东湖公园的花草树木是最具有特色的。

有人说:“要看菊花就要来东湖公园。

这话一点都不假,东湖公园的菊花最多,品种也最全。

每年这个时候这里都要举办菊花大展。

到那个时候从大门口,到里面,再到每一条小径,全是美丽的菊花,非把你看醉不可!接着,我们来到东湖公园最美丽的地方“东湖”东湖公园是以东湖水库命的名字,我特别喜欢看东湖的水。

当你走上水库的大坝时,你会立刻被眼前的水吸引。

水库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像一块绿色绸缎;水库的水面真宽啊!宽的让你望不到它的边。

水库的水真清啊!一眼看去水里的石头,青苔看得清清楚楚。

水库的四周,全被绿色的小山包围,山映着水,水照着山,加上山间的那些绿树红花,你的心都会被陶醉。

忽然,一阵山风吹来,湖水碧波荡漾,实在太美了!风姐姐走了,护士变得平静了,湖水迎着蓝天,白云,山峰……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参观完了山和水,该看看草和木了!公园里有一块非常大的草坪,无数小草在微风中摇摆着,向一个个快乐的小精灵,向我招手微笑。

每次看到那些小草,我就感到很亲切,恨不得跟他们来一个亲吻,小草们你挤我,我挤你都像小孩子似的。

首次来到东湖公园,看到那些大榕树,他那长长的胡须,美丽的头发,漂亮的衣服,在空中飞舞着,像一位羞涩的小姑娘,看到这里,我又想起我学过的一篇课文,《鸟的天堂》。

公园的那些榕树就像巴金爷爷说的一样,把自己全部的生命力都展示给我们看,说的多形象啊!东湖公园处处都是美丽的风景,处处都让人赏心悦目。

到了离别的时候,我还跟他立了誓:“东湖公园,你一定要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看你的。

我和 (焦作古代女名人)的对话作文600字

1,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必说夜莺在婉转得歌,麻雀在喳喳的嬉戏,美蝴蝶在风中舞动,单是一株不起眼的小草就足以令人心旷神怡,它是那么嫩绿,那么坚强,迎着凛冽的寒风昂然挺立.2,不必说举世闻名的世界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古色古香青砖碧瓦的西安古城墙,晨钟暮鼓的钟楼,也不必说幽静美丽的兴庆宫,庄严肃穆的历史博物馆和烽火戏诸侯的骊山烽火台,赫赫有名的西安事变的兵谏亭、大雁塔、小雁塔.单是碑林,就让我感慨万分,一笔写就的“虎”字,气势雄伟;昭陵六骏,唐太宗李世民的六匹宝马浮雕,被八国联军的强盗摔碎后拼出来,无法还原的珍宝,更不必说西岳华山的险峻,华清池的风景这边独好.不过,最让我怀念的倒不是古城西安两千年历史文化,而是西安的小吃.3,不必说蓝蓝的海水,不必说柔和的阳光,不必说金黄的沙滩.也不必说海浪拍击岩石的哗哗声,金色的沙滩上的柔软,海上冲浪的快感.但是沙滩上的徐徐微风,就使人心旷神怡

【第4句】:不必说炎炎的夏日;湿滑的小路;参天的柏杨;鲜艳的花朵.也不必说蝉儿在树上长鸣;小小的蚂蚁在寻找食物;英俊的白鸽在天空中飞鸣.单是公园里就生机勃勃.翠鸟在湖面上盘旋;松鼠竖起大大的尾巴阳.还有猕猴,在树枝上跳上跳下,时不时还向游人要吃的!

【第5句】:不必说学校里的的楼台,的竹林,流淌的小河,绿叶片片的树林,也不必说朗读的声音从小林里飘起,蓝球场上你争我夺的场面,教室里飘出的歌声,单是那学生们走出校园,在阳光下面,就有无限的生机和朝气.

周至楼观台的导游词

呵 虽然你不给分 看在是同仁的份上 给你答吧呵呵 很长呦 背上一阵子了  楼观台位于西周至县城东南15公里处的终南山北边,东距西安约7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被誉为中华文化之魂所在地,有 “天下第一福地”美称。

另外,它还有 “仙都”、“洞天之冠”的美誉。

  楼观台得名于西周,古代圣哲老子曾在此著《道德经》五千言,并在楼南高岗筑台授经,留下楼观台这一名称。

公元前5世纪的某一天,周康王时期的大夫尹喜正在草堂和夫人弈棋,忽听门外吵吵嚷嚷,接着便有下人神色慌乱地跑进门来,语不成句地说:“大夫大夫,大事不好!”尹喜将手中举着的棋子稳稳地落在棋盘上,扭过脸来不慌不忙地问:“什么事,如此慌张,这样大惊小怪,”下人说:“东方天空忽然涌出一股紫色云霞,形状奇异得很,活似龙蛇邀游太空,滚滚西来,势不可挡。

下人们想,如今战乱四起,这股紫色云霞,不知主何吉凶?请大夫上楼观望!”尹喜听说有这等事情,便站了起来,随同下人外出,登上草楼,举目远望。

果然见一股紫气如蚊龙腾舞,自东西迈。

尹喜观后,掩不住心头兴奋,连声赞道:“妙哉,妙哉!此乃祥瑞之气,真人将至矣!”于是便上书朝廷愿为函谷关令,遂蒙恩准。

到关,敕门吏曰:“若有名翁从东来,乘青牛,勿让过关,当禀我知。

”关令尹喜计算时日将至,便令下人全部斋戒,恭候迎接。

至期,果见一老者,天庭饱满,鹤发童颜,两耳垂后,眉长三寸,目光炯炯射人。

青牛迈着有节奏的步伐,老者坐在牛背上,逍遥自在,悠然自得。

尹喜见之,赶紧迎上前去,再三稽首参拜:“圣人来矣,有请!”原来,这骑青牛的老者,便是太上老君。

老君姓李名老聃,宇伯阳,系东周守藏史。

因周室内乱,便辞去官职,准备西行,路过函谷关。

他见面前这位官员,清奇不俗,气度非凡,便问道:“你是何人?为何得知老夫将至

”尹喜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乃函谷关令尹喜,去年冬天,我看见天理星西行,今春又见紫气东来,状如龙蛇,知真人将西行,故于此迎接。

”老君日:“吾亦知子之奇”。

遂相携入关。

尹喜辞却关令,同回草楼,请老君讲经传道。

这就是 “紫气东来”的故事。

后人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老子为什么会选择这个地方作为他的传经授道、著书讲学之地?这个问题提得好。

现在,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那是因为这里风水好。

《陕西志》载:“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

”宋代文学家苏轼也说:“此台一揽秦川小,不待传经意已空。

”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更是赞美楼观台为天下“第一山”。

的确,这里的自然景观美不胜收,有“十里瀑声”的野牛河飞瀑,“仰首一线天”的四十里峡,“可观黄河日出,能看行云雾海;风鸣林啸,五月飞雪”的首阳山以及溶洞、风井、石林带等。

而且,这里森林繁茂,山清水秀,有一种“古、秀、幽、静”的绝妙意境,而这种环境特别适合老子的想法。

因此,他老人家就选中了我们楼观台。

  为了让大家对楼观台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我现在把楼观台的建造历史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楼观台从西周函谷关关令尹喜在此结楼计算起,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

其间,它经历无数次兴衰。

据史料记载,周穆王曾来此游乐,并建造“楼观宫”;秦始皇在观南建清庙,亲来求拜神仙;汉武帝在观北建祠;东汉之后,老子被依托为道教开山祖师,楼观台由此成为道教祖庭;晋惠帝在此植树10万余株,迁来居民300多户专门维护建筑和园林;南北朝时期,北方著名道士大多集中在这里,并形成了著名的“楼观派”;唐高祖李渊认老子为祖宗,亲来楼观台,改楼观台为“宗圣宫”;唐玄宗以夜梦老子为名,改 “宗圣宫”为 “宗圣观”,并扩建规模。

一时间,这里殿宇豪华,道士众多,盛极一时。

这之后,楼观台渐渐走向衰败,真可谓 “盛极而衰”。

不过,楼观台的鼎盛时代也是我国古代历史最为辉煌的时期,因此,这里保存的各种文化遗存多达60余处,展示的文化类型更是丰富多彩。

楼观台既有周秦遗迹、汉唐古迹,又有幽室园林,也是历代文人墨客聚集的地方。

唐代的王维、李白、白居易、李商隐,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都在这里留下了大量优美诗章。

这里既有老子说经台、宗圣观 (宫)遗址、尹喜观星楼、秦始皇清庙、汉武帝望仙宫、大秦寺塔、老子墓等著名景观,又有炼丹炉、吕祖洞、十老洞、迎阳洞、老子词、栖真亭、元始台、上善池、化女泉、延生观、吾老洞、王母宫、西楼观等文化古迹及遗址。

楼观台现在还遗存有历代古树名木367株,其中千年以上古树16株,具有重要的观赏、保护和研究价值。

另外,现存历代碑碣178通,保留的名人赞美楼观台的诗词有95首,论著、绘画、乐章150余篇。

在楼观台,各位还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道家音乐、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故事。

这些文化遗产可都是咱们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瑰宝。

有学者说:“陕西的黄帝陵是中国文化的根,楼观台是中国文化的魂。

”  说经台  现在就来到了楼观台中的说经台。

说经台,也叫授经台,是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李聃讲授《道德经》五千言之地。

说经台位于海拔594米的山冈上,虽处山之阴,但却尽得其阳,翠竹环抱,古木参天,秀峦葱郁,悦目赏心,历来是帝王、道众朝拜之仙都,文人墨客云集之圣地。

说经台始建于公元619年,公元1236年重新扩建,明、清均有修葺。

现今保存的主体建筑为明清古建筑,经修葺和重建,占地面积9432平方米。

有正殿、偏殿、碑厅、厢房、回廊等古建筑146间,为楼观台道教中心建筑群。

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是山门口。

山门口左右的碑厅内,有欧阳询的隶书碑石《大唐宗圣观记》碑。

欧阳询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被称为“结构大师”。

碑厅前各有六角亭一座。

两亭间原有池水,名为“上善池”,左边亭内竖有赵孟頫隶书“上善池”碑,碑阴为草书。

提起上善池,还有一段优美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 (1283年)春,周至一带遭千年不遇的时疫,死亡者众多,百姓处于惶恐不安之中。

当时的楼观台监院张致坚梦见太上老君告诉他说:“山门前有块石板,石板下有一眼泉水,泉内有吾炼成之仙丹,可治时疫。

”张监院醒来觉得奇怪,就命小道士在山门外西边找到石板,揭开石板,果然有一泉,就用此水治好了30多名道士的疫病。

凡喝此水者,只要两个时辰,其病自愈。

消息传出,远近百姓皆来取水。

凡饮此水者,时疫即退,简直是“药到病除,圣水回春”。

三年之后,翰林院学士、大书法家赵孟頫来楼观游览,听到泉水治疫之事深感奇异,很受感动,就以《道德经》中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之意,挥笔题写了“上善池”三个字,并刻石立碑于此,以示纪念。

后来,四方善男信女多来此取水治病。

古往今来,多少诗人学士来楼观游览,吟诗作赋,铭石留言,抒发情怀。

“丹砂久窑井水赤”、“汲尽阶前井水浑”之句,就记述了当年取水治病的盛况,上善池也因此而名扬四方。

有诗云“清泉虽小来历奇,诗人雅士多咏题。

楼观台下一胜景,游览莫忘上善池。

”这棵树叫银杏。

银杏树,又名白果树、公孙树。

其果、叶均可人药。

相传,太上老君为炼长生不老金丹,需要白果这味药,才在楼观台栽了两株银杏树。

他栽雌雄银杏树,是为了炼的金丹内阴阳二气相通,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因为阴阳二气相通,才能生出万物。

说经命的这棵古银否树,树龄有2000多年。

  老子祠  老子祠,创建于唐代,明代重修,这里是老子讲学的地方,老子就是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五千言。

大家注意,院内门两旁立的碑石就是 《道德经》碑,共四通,东边两通刻于唐代,西边两通刻于元代。

其中,东厢一组两通碑石用楷书书写,称为唐正本 《道德经》, 楼观道坛认为这是最标准的《道德经》版本。

西厢一组两通碑石是元朝刻立的,民间称之为梅花篆字《道德经》,是元代著名书法家高文举用古篆书写的,故亦称为《古老子》。

所谓“道”是指宇宙万物之间存在的共同的客观自然规律;“德”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准则,道德是道教的理论基础和圣典。

凡是一种宗教,都必有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也需有一个理论作为依据。

老子的《道德经》就是道教的“教理”。

《道德经》阐述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观点。

并且指出“天下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的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的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老子本人虽不信神鬼之说,但同时又承认鬼神的存在,并不是极端的无神论者。

这正符合东汉张道陵创立道教的思想。

张道陵创教的本意是要和儒佛二教相抗衡。

因此将孔子的老师、威望较高的老子奉为教祖,尊其为太上老君,并说他的道法是老君所传授的。

楼观台便成了道教的圣地。

另外,《道德经》主张“知足”、“寡欲”,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受到封建皇帝的推崇。

由于此书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很深的哲理性,故成为春秋时诸子中重要的一个学派,并普遍受到尊重。

秦始皇首先在这里修建了老子祠庙,汉武帝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葺。

唐初,高祖李渊甚至将老子尊为其远祖。

对楼观台进行了大规模充建,名声为之赫然。

  启玄殿  这座大殿叫启玄殿,是供奉老子的正殿,启玄之意指赞扬老子著说《道德经》揭示了社会的奥秘,阐述了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

老子祠启玄殿后,有一八角形石碾盘,是太上老君碾药的工具。

敲击此石可发出金属响声,如钟、如磐。

民间传说敲此石可以去灾免病。

由于用木棒敲击会发出清脆的音响,所击部位不同,其音韵各异,故又名 “响石”。

相传在远古时代,开天辟地混浊初分,女蜗氏炼石补天,余下响石五块。

其中4块送给了四海龙王,作为镇海之宝,剩下一块,女蜗氏把它藏在海市蜃楼中。

一天,老君由天宫下界,发现蜃楼中霞光万道,紫气千条,直冲霄汉。

老君按住灵光,闭目存神,知道这是响石该出世了,便施法力将响石带回说经台,做了一个碾盘子,用来碾碎炼长生不老丹之药。

这碾盘一直留到今天。

说也奇怪,游人用棒或手拍击此石,就会发出悠扬动听的声响,音域宽广,声波远播,久久不息,比有些金属乐器的声响还洪亮,世人无不称奇,难怪它这样吸引游客。

有诗曰:“女娲炼石曾补天,留下一块赠老聃。

玉炉烧炼延年药,响石碾药可炼丹。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就站在了说经台的顶端,站在台顶极目四望,千峰叠翠,曲水环青,尽在云烟变化中。

  宗圣宫  在说经台到宗圣宫的这段路上,有两处景观可供大家欣赏:一处是衣钵塔。

该塔全称昆山律师衣钵塔,位于说经台西,山门外路北之山脚下。

塔建于1824年,为平面六角形三层阁楼式实心砖塔,高10米。

每层塔角有砖雕斗拱,檐下有雕花图案,攒尖顶。

底层南侧正中嵌有楷书石刻铭记二方,记述了楼观道士朱教先等为其师刘合仓建造祝寿塔之缘故及经过等。

另外一处是化女泉。

化女泉位于说经台以西约1000米的前东明村南,有古泉2眼,四季不变,清澈甘洌,爽心沁脾。

当地人说泉水可治胃病、眼疾,视此泉为 “神泉”,常来汲水治病。

泉边有道院,始建于1236年。

今尚存清代所建老君庙3间,内有老子塑像尊,其高徒文始真人、白骨真人侍立两侧。

《神仙通鉴》记载:老子由楚西游去秦,在道旁发现一具白骨。

他慧眼独识骨旁有魂魄飘游,乃是一位阵亡的将军,便起了侧隐之心,于是对准白骨吹了一口仙气,用手一指,白骨跃然而起,变成了一位英俊的少年。

老子遂收其为弟子,取名徐甲,命他牵上青牛随老子西去,来到周大夫古宅草楼观,并在楼南设台讲授《道德经》。

老子觉察出徐甲萌生了还俗思凡之心,为使他改掉邪念,终成正果,就施法力试他。

老子用吉祥草,口吹仙气,变成了亭亭玉立的美女,边哭边说:“我上无父母,下无兄弟,今后日子怎么过呀

”徐甲见此非常动心,上前对那美女说:“我来管你。

”说罢背上女子正要向别处去,猛然发现老子站在他对面。

徐甲见事不妙,放下女子,低头不语,老子面带怒容,用手一指,徐甲又现白骨原形。

尹喜见此情景,立即跪地哀求,请老子宽恕徐甲。

老子见尹喜苦苦哀求,就用手一指,使白骨又变为徐甲。

同时,生气地用拐杖向地上一点,美女忽然不见了,地上出现一泉清水。

这泉水一直保留到今天,化女泉也因此而得名。

徐甲悔悟皈依,后来也得道成仙,仙名“白骨真人”。

相传,秦始皇时,徐甲又转世出生,名叫徐福。

秦始皇命他带500童男童女去海外,寻长生不老药,一去再不复还。

我们现在就到了宗圣宫。

宗圣宫位于楼观台森林公园大门以北的西巷村东。

原系尹喜故宅草楼观,因老子来此讲授《道德经》五千言而闻名。

魏、晋、南北朝至隋代,一直名“楼观”,颇具古朴之风。

唐代整修扩建,诏赐“楼观”改名为“宗圣观”。

宋初,奉旨改名 “顺天兴国观”。

元代扩建,1266年6月,易名“宗圣宫”,沿袭至今。

据《重建宗圣宫记碑》记载:宗圣宫占地18150平方米,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明清之际宗圣宫遭受地震、山洪之灾,毁坏严重,现仅存三大殿台基遗址。

这株古柏叫系牛柏,树龄约2000年,树高14米,胸围

【第3句】:6米,主干中空,基部有两个洞,古貌苍苍,枝叶繁茂。

相传,老子来此讲学时,曾在这棵树上拴青牛,故名系牛柏。

  大秦寺  宗圣宫的参观就在这里。

下面我将带领大家参观楼观台景区内另一个著名的景点,它就是大秦寺塔,该塔位于化女泉之西的塔峪村南,俗称“镇仙宝塔”。

此塔建于公元781年,塔身正八角形,8层砖塔,高约35米,塔基周长44米。

塔顶完好,底层有塔心室。

现塔身己向西北倾斜。

2001年10月,该塔入选《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

楼观大秦寺,始建于公元650年,时称景教寺,公元745年改名大秦寺。

公元781年,郭子仪副使、景教徒伊斯重建大秦寺,成为全国四大景教寺之一。

新寺竣工后,教士信徒开会庆贺50天。

公元845年,唐武宗下诏废除异教,景教也被禁止。

后大秦寺被佛教徒占用,明、清时禅房如林,佛事繁盛。

1798年,白莲教义军在集贤一带激战,大秦寺惨遭焚毁,唯这一座古塔幸存。

1622年,大秦寺出土《大秦景教流行中国记》碑。

碑文记述了景教传入中国的始末及教义,系大秦寺传教士景净义刻立于公元781年。

该碑今存西安碑林博物馆,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

  炼丹峰  炼丹峰位于说经台之南,海拔888米。

相传,原有丹炉两座,一个是金炉,一个是银炉,皆为老君炼丹的八卦炉。

每个炉边都有一个烧火的仙童,据说 《西游记》中的妖怪金角大王、银角大王,就是以这两个烧火童子为创作原型的。

  今峰顶之炉是明代所建,砖砌炉形建筑,坐北向南,南边有砖拱券门,炉内原有老君石像,今已不复存在。

由说经台登炼丹峰路旁有丹井,旁有晒丹石,老君炼丹在此取水、晒丹。

  仰天池  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叫仰天池。

仰天池位于田峪河口东侧山峰,海拔1180米,是一天然水池,面积1300平方米,水深2米,池水澄明,仰面朝天,蓝天白云映入池内,故称 “仰天池”。

据说仰天池是太上老君炼长生不老丹蘸火的池子。

民间传说仰天池有一泉眼,可直通东海,虽几遇大旱,但从未干涸。

相传,仰天池还是西王母的洗衣池,每年农历七月七日, 有七位仙女来此为王母洗涤仙衣,仙女手持彩衣当空舞,雨后天晴,天上就飞起一道七彩飞虹。

  楼观台自然风光  楼观台的自然风光更是一绝,人们常用 “野、幽、秀、奇、古”来形容楼观台的美景。

关于 “古”,大家已经领略到了。

我现在给大家讲讲其他四个特点。

野——林野物丰,山林野趣浓郁,野生植物资源丰富。

这里山大林密,人口稀少,基本保持着原始和半原始的自然环境。

幽——幽谷深遂,环境清幽。

这里有多处峡谷风光。

除山麓和主要峪道有少量居民外,中后山人迹罕至,空气清新,水体清澈,保持着清推幽静的森林生态环境。

秀——这里山清水秀,景色秀丽,山川秀美,构成一幅幅秀丽的天然山水画卷。

奇——这里奇峰怪石有25个,有溶洞石洞14个,园内有野生植物2000余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和珍贵野生动物55种,可谓物种多而珍奇。

正因为上述特征,楼观台在1982年就被林业部列入最早批建的全国12个森林公园之一,这可是西北地区首家森林公园。

1992年,又被林业部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7年被评为“西安市十大景观之一”。

  百竹园  我们现在来到了百竹园。

这里是林业部“南竹北移”的试验基地。

1980年建立,是世界上纬度最高、中国第二大竹类品种园。

1989年,共引进竹子141个品种,经过多年的驯化淘汰,至1992年,竹类品种园内栽植竹子103种,成活留存101种,是进行竹子品种鉴赏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楼观台竹林,历史久远,早在西汉时,司马迁在 《史记》中就有“渭川千亩竹”的记载。

汉魏以来,历代都在周至设“司竹”官职,专司竹子的管护、栽植和采伐。

至今,紧邻楼观的司竹乡,仍然家家植青竹,村村有竹园。

翠竹神化了楼观,引得无数文人骚客到这里赏竹、画竹、咏竹。

在周至当过县尉的白居易曾经吟出过“日暖爱行深竹里,月明多在小桥头”的名句。

苏辙也在西楼观写诗赞竹:“拄杖行穷径,围堂尚有林。

飞禽不惊处,万竹正当心。

”元代诗人李道谦在他的《楼观》诗中写道:“白云深锁烧丹灶,翠霉高横望气楼。

山鸟飞鸣穿野竹,岩花零落逐水流。

”观竹赏竹,夸竹赞竹,亲竹爱竹,古今皆然。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

”谁敢说竹子没有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于竹子的特殊气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anfenzuowen/show-318942.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