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作文
  3. 满分作文

陶铸故居导游词作文

双龙洞导游词

导游词各位旅客,大家好!我是这次旅行的导游刘朝维。

很高兴能陪伴你们一起参观金华的双龙洞。

双龙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自然风景名胜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赞赏它;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曾为它写下了近5000多字的游记并把它列为“金华山八洞”的第一位;还有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国家著名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

那么双龙洞到底有什么魅力令文人墨客们慕名而来?还有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呢?相信有旅客有跟我一样的疑问,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去探寻双龙洞的魅力。

各位游客,请看,这就是我们本次游览的路线。

现在我们已经出了金华城,来到罗甸,马上就要入山了,距离双龙洞还有半小时的车程。

请大家不要着急。

前面就是上山的盘山公路,大家可以看到山上长满了映山红和油桐。

现在大家注意看树底下的沙土,颜色是不是跟平常看到的不一样?在平常普通的沙土是黄色的,而这儿的却是粉红色的,是不是很特别呢?还有,大家请看,路边的溪流可是从我们要去双龙洞里流出来的。

我们这次游览的主线就是探寻双龙洞溪水的源头。

旅客们,著名的双龙洞到了,请有序下车,注意带好随身携带的物品。

现在我们到了双龙洞的洞口。

洞口宽敞高广、气势雄伟,你们看那两侧悬挂的钟乳石是不是很像龙头?你找得到吗?现在我们走进去,就是外洞,让我们赶紧走进去瞧瞧吧!。

这就双龙洞的外壁,很宽敞吧,面积有1200平方米,可容纳上千人聚集,就像到了个大会堂。

这里常年洞温为15℃左右,冬暖夏凉。

夏天来这里纳凉是个不错的选择,比起天然空调,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古人形容这是:“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

大家看到这边的“双龙洞”三个字,可是唐人手迹哦。

这边的“洞天”二字,是宋代书法家吴琳的墨宝;那边“三十六洞天”五个大字,则为国民党元老、近代杰出书法家于右任的手笔。

如果说双龙的内洞是“龙宫”的话,那么外洞就是“龙厅”,双龙洞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大家说是不是很形象?现在我们就去找寻一路上溪流的源头吧?请认真找找,找不到?还是听我说吧!大家往左下方看,泉水就是从这孔隙流出来的。

这个孔隙应该比你们想象的要大一些,可以让一只小船进出。

但是,这只小船只能坐两个人,而且规定要并排仰卧。

为了安全起见,请大家听从工作人员的指挥,两人两人依次排好队坐船入洞。

外洞到内洞的行程有八九米,在行船期间注意千万不要抬起头,哪怕是一点点也不行,以免碰破额角或鼻子。

游客们,内洞到了,这里光线很暗,请大家注意安全。

内洞面积约3500平方米,景点很多,大家不要着急,随着前面的汽油灯参观。

这里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看这个,像不像个“寿”字。

看,蜿蜒在洞顶的黄龙和青龙,多么神气!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态各异,五颜六色,非常美丽。

此外、还有景点五彩图、避水金针、小桥流水,大家可以自由参观。

“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亲爱的朋友们,这次金华双龙洞之旅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希望我的介绍能令你们满意,谢谢大家的支持,希望下次还有机会带大家游览。

谢谢大家!

帮我把它改成导游词,谢谢

1965年3月,陶铸农业生产工作南省郴州,在“游苏仙岭公栽果树林,只见千枝吐艳象欣欣。

然于三绝碑上,览秦少游词,感其遭遇之不幸,因益知生于社会主义时之有幸,乃反其意而作一阕,以资读该词作今昔之对比,而更努力于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这是他在《羊城晚报》发表这首词时的自序。

其词云:翠滴田畴,绿漫溪渡,桃源今在寻常处。

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

桥跃长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

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写,浙江的双龙洞孔隙的作文,30字。

游览顺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的景色明艳、溪流欢唱,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内洞的“黑、奇、大”,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伦美奂,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欲望。

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有机交融、贯穿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是教学的难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学习目标

【第1句】:认识本课11个生字,学写其中9个。

正确读写“浙江、森郁、聚集、合适、昏暗、稍微、额头”等词语。

【第2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3句】: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

【第4句】:阅读与想象相结合,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教学建议

【第1句】:课前,师生应了解有关溶洞的知识和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相关信息(文字介绍、图片或旅游录像片等)。

教师还可设计、制作突破教学难点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第2句】:教学应从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

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从而引导学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条理,分清文章的主次。

接着,直奔课文的主体——描写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的部分,使学生通过阅读,知道作者在这三处分别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感受,并从作者的体验和生动描绘中,归纳出它们的不同特点。

其中,要重点了解作者是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的以及外洞的神奇风貌。

最后,回归整体,引导学生理清“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这一显性线索之外的另一条隐性线索“泉水流经的路线”(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借此使教学在抓住重点的同时,兼顾课文其他内容,使学生感受作者构思的严谨与巧妙。

【第3句】:“由外洞进入内洞”一段的学习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由外洞进入内洞的唯一通道是流出泉水的孔隙,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个孔隙有多大,怎样仰卧在小船里从外洞进入内洞。

“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说明作者的姿势低得没法再低。

“可是还能感觉……”“我又感觉……”写出了仰卧在小船里进洞时的真实感受。

姿势低得无法再低还有这样的感觉,说明孔隙很窄很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紧挨着山石了。

教学本段时,可用以下方法突破难点: (1)关键词句品析法。

例如,从“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这个句子如何体会孔隙的“窄小”呢,可引导学生这样品析:①这句话写了什么(“我”仰卧在小船里进内洞)②既然句子一开始就直接告诉我们这一点,那么“自以为……贴着船底了”的描写是否多余请标出关键词语。

③对“从……到……到……到……没有一处不贴着”这几个关键字眼,你在朗读时打算怎么处理试着读一读。

(2)演示法。

动作演示——让学生以两只手365kUaIle.cN分别模拟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经过窄小、低矮的孔隙时“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及“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情景;也可借助课件演示引导学生感受。

(3)复述法。

即让学生一边动作演示,一边介绍作者由外洞进内洞的经过。

【第4句】:本课是名篇,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认真揣摩、体会,做到不仅读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强阅读体验。

如,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使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尤其是关于内洞的石钟乳、石笋的描写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尽量做到如见其形,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如,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在观察、构思、表达等方面的匠心。

但是,要求不宜过高。

【第5句】:朗读本课时,要注意语气自然从容,语速稍缓,带有陶醉感,仿佛正流连于金华双龙洞中,一边悠然地欣赏美景,一边听着身边导游的介绍;又好比你刚从金华双龙洞旅游归来,正将自己的见闻向好朋友娓娓道来。

【第6句】:本课的生字中,“浙、呈、适、稍”是翘舌音,“浙”是四声,不要读成二声;“郁、聚”是撮口音,要注意读准。

“聚”的下面部分要注意写正确。

【第7句】:课后可以安排学生读读叶圣陶写的其他游记。

四、参考资料 本课节选自叶圣陶的《小记十篇》中的《游了三个洞》。

双龙洞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

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

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

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内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仅通水路,水路长十余米、宽三米多。

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

古诗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要从外洞进内洞,须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惊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

内洞略大于外洞,如果说外洞是“龙厅”的话,那么内洞就是“龙宫”。

洞内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颜色各异,有“黄龙吐水”“倒挂蝙蝠”“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四十余种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双龙洞有着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化遗产博大丰厚。

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情,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轼、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

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4000多字的游记。

现代文学家郁达夫、叶圣陶、郭沫若、艾青等都为双龙洞写过脍炙人口的名作。

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陶铸、彭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迹。

洞内留有多处古今名人的墨宝。

石钟乳、石笋都是由石灰质聚集而成的。

岩洞中的石灰质溶解在水里,水中的石灰质一点一点地聚集起来,在洞顶逐渐形成冰锥状物体,这就叫石钟乳,也叫钟乳石(类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

洞顶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质也逐渐聚集起来,越积越高,形成直立的笋状柱体,叫石笋。

石笋常与石钟乳上下相对,日久天长,有些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就成为石柱。

石钟乳和石笋都有各种各样的形状。

十来进房子“进”在这里是量词。

有一种民居分为前后相连的几个庭院,每个庭院称为“一进”。

《 广州白云山风景区 》 导游词

白云山为南粤名山,自古有“羊城第一秀“之称。

它位于广州市北部,山形略呈长方形,总面积为20。

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岭”,海拔382米。

  人们常用白云珠海来特指广州,这白云指的就是白云山。

白云山风景区在广州市北部,距市区约17公里,是九连山脉的南延部分,素有南越第一山之称。

据说每到秋季,常有白云冉冉升起,使山上一个侧面变成白云漫漫的一片,犹如面纱笼罩,因而得名。

白云山由30多座山峰簇集而成,全山面积28平方公里,最高峰摩星岭海拔382米,是广州市最高峰,又称“天南第一峰”。

 自古以来,白云山一直是广州有名的风景胜地,历史上羊城八景中的菊湖云影、白云晚望、蒲间濂泉、景泰僧归都在白云山里。

金液池位于白云山麓,是一座风光如画的湖泊,湖光潋滟,波平似镜。

湖光山色交映生辉,如诗似画,别有情趣,是白云山中的佳境。

  白云山很早就知名于世。

战国时已有名士出入,晋朝时已风景宜人,唐朝便以胜地著称。

宋代以来的羊城八景,白云山就占多处。

羊城人们一向喜欢到此登高游览,尤其在九九重阳,更以登白云山为乐事,每逢此时,扶老携幼,人流熙熙攘攘的热闹场景便构成羊城一幅独特的风情画。

白云山被广东省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

一些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如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邓小平、陈毅、陶铸、郭沫若等都曾来此观光、小憩和接待外国来宾。

现在,白云山有专线游览车,顺着盘山公路而上迂回曲折,可直达山顶公园和天南第一峰,还设有上山索道。

山上有各式风味餐厅和各种服务设施,还有简易炉灶可供人们野餐和烤烧,已成为全国有名的游览胜地。

  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发展,白云山的空气质量和生态绿化环境大大改善,成为广州市空气指数、生态环境最好的一方“净土”,如今的白云山,已是层林叠翠、山花满径、清泉滴翠,松涛如涌。

  云溪生态公园、明珠楼游览区汇聚白云山自然风光的优美特色,散落于湖光山色的观荷园、叠水园、果香园、黄婆洞水库、桃花涧、白云松涛等景点,水光山色,秀丽奇特。

  在繁忙纷扰的都市住腻了的人们,请来白云山走一走,漫步森森古木之中,徜徉于淙淙山泉之上,听涛观荷、品茗赏泉、休闲垂钓,在大自然的天地里,寻找生命的意义,生命的真在,定能洗去世俗的烦嚣,领略幽雅的境界和情怀。

苏仙岭风景区介绍作文

苏仙岭风景区  我美丽的家乡是湖南郴州,这里有美丽富饶的东江湖,有远近闻名的莽山,但让我记忆犹新久久不忘怀的还是那风景秀丽的苏仙岭。

  苏仙岭草木茂荣,从远处看显得格外醒目,清晨,当一丝光芒从东方升起,苏仙岭折射出了太阳的光泽,光彩夺目,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绿宝石。

走进苏仙岭,首先汇入眼帘的是万福山,大大小小的福字刻在峭壁的山石上,个个苍劲有力,字字入里行间,这是怎样的巧夺天工啊

  再往上走,经过一个茂密的林子,便到达了乘观光缆车的地方,坐上缆车,眼前的树木仿佛伸手可触。

雾来了,笼罩了整个苏仙岭,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仿佛自己变成了一个神仙,在逍遥快活的遨游天界。

快到站时,可以清楚的看见下方灌木丛被剪成了“天下第十八福地”的字样,美极了

  到了站,经过几座庙,便到了屈将室,相传这里是蒋介石为囚禁张学良将军所建,在这里,可以清楚的看见张学良将军睡过的床和他本人的金色头像,可惜现在在修建,更多美景我们以后再分享吧

  苏仙岭山好,人更好。

在这里,我们看到这没一张垃圾,这是游客的功劳,也是工人的功劳,在这里,我学到了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有多么重要,这里,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我爱家乡,我爱家乡的苏仙岭

体验过黄埔军校战士的感悟

黄埔军士的感悟今天去埔军校。

这些地方就想去逛逛,今日才成行,真憾。

下午吃晚饭我们就坐上车直接到大学城,这里真是不小,我们随便围着一个体育会馆绕了圈就累得不行。

完了去黄埔军校旧址。

没有想想中的好。

没有气魄,很小,楼也很旧。

不过靠近珠江边,江风吹来,淡淡的腥味,很是舒服。

很多卖纪念品和军用品的。

又看了孙中山的纪念堂。

三民主义 辛亥革命 真是物是人非了。

晚上回去都5点多了,坐了轮渡。

转公交车的时候看到一个MM,广东人吧。

扎着马尾,真的很漂亮,身材也好,露肚脐。

很是时尚。

但是当她转过头来得时候。

哇,她得这边耳朵连上脖子,整个的被烫伤或烧伤的感觉。

看着真是触目惊心。

我突然想。

世界上果真是没有完美的人,老天总是给你找一点缺点。

我很喜欢她的坦然,高高的乍起马尾。

不在乎别人的目光。

我都幻想自己是位医生帮她看好病。

就算是自己的缺点,如果实在隐藏不了,大胆露出来,没人会嘲笑,大家反而会欣赏你得坦诚。

【篇二:黄埔军校观后感】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东南的黄埔区长洲岛上,恰和中科院南海所的新洲码头隔江相望。

实验结束后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一行十余人,随摆渡而前往参观了绿树丛中静谧的军校旧址。

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

校门两侧的围墙上分别刷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大字。

走进首道校门,具有传统岭南风格的祠堂式建筑群映入眼帘。

房屋很高大,因骑着战马可从楼下穿堂而过,俗称走马楼,是典型的南方祠堂式建筑,二门之内,前后四进,东西两边各有四栋房子,形式一致,布局对称,错落有致。

来到黄埔军校,不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

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1924年,国共两党首次携手,国民革命风起云涌,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即国立广东大学和黄埔军校,前者即是今天的中山大学。

而黄埔军校,以“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在当时是与美国的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篇三:黄埔军校观后感 作文】2013年6月7日下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支部组织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去位于黄浦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共有31名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参加活动。

让我重温了以前历史学习过的“黄埔军校”精神

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

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

为民族的独立而奋斗的梦想

今天也爬上了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碑亲眼目睹了,小时候奶奶和我说过:“孙先生临终训词:和平,奋斗,救中国

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壮志未酬,却与世长辞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

此行的目的,我们不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

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

从这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共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

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当年,孙中山先生对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这里办公。

孙中山先生革命屡经挫折,痛感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建立革命的武力。

1924年1月28日,正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先生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就选在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故简称为黄埔军校。

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

孙中山先生任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军校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

当时黄埔军校的特色在于实行政治与军事并重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

黄埔军校的建制是学习苏联红军的,设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后来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中去,成为区别于过去一切旧军队的主要标志。

后来,我登上孙总理纪念碑参观。

登上这山巅远眺,滚滚珠江,万顷沃野,林立高楼,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此刻,才对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有了些许体味。

也遥想200多年前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这古黄埔港发祥,一时间商贾云集,船只穿梭,几多繁华。

古时的黄埔云樯便是黄埔十景之一。

而今日更是锦上添花。

我们在军校门口前集体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

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我们人生中的一段美好记忆,也让我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我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相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努力奋斗。

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

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

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怀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同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

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让我们铭记

通过这次黄埔军校之旅,增进各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党员关注国家和党的发展。

让党员们更加关注群众,服务群众

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两会前后的时事,尤其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为今后开展更多的党员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四:黄埔军校观后感】黄埔军校,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令人兴奋不已的名字,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因其岁月的峥嵘,培育了一批批时代的精英,创造了一个个历史的辉煌,更因其精神的伟大,为了民族的存亡,南征北战,戎马一生,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息,百折不挠。

这次的党组织特色活动就组织了相关同学去参观,然而我因为有事所以没有去,真的感到很遗憾。

不过下次有时间一定要去参观一下,到那里缅怀革命的历史以及革命军人的精神。

不过虽然没去,但是我自己还是有上网查了相关黄埔军校的资料,做了一个详细的了解。

黄埔军校建于1924年,建校时的正式名称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因其校址设在广州东南的黄埔岛,史称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建立以来,以孙中山的“创造革命军队,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培养军事与政治人才,组成以黄埔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实行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完成国民革命为目的。

一方面积极进行孙中山革命的三民主义教育;一方面灌输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

军校采用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针,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培养了多少杰出的军人,多少革命战士,而这些战士又为我们中国民族的复兴的奋斗付出了多少,有些还付出了伟大的生命。

每当想到这些,我都不由自主地在内心升起一种对那些为民族事业不断奋斗牺牲的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我觉得这次的组织参观黄埔军校的活动对于我们现在这些没有经过革命时期的80后一代来说真的是非常的有意义。

可能关于那个时代的所有的种种我们都是听老一辈的人说起过或者是看书。

但是我们对这些的感触有多深呢

然而听过的又还有多少是深深的记在了心里

听参观回来的同学说起他们参观军校的种种,参观过程中他们的心情都是很激动的,每人的心里名都有一份豪情壮志。

这是属于一种对军人的一种敬仰,一种军人精神在参观者心里产生的一种共鸣。

【篇五:黄埔军校观后感】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

它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

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

在当时是与美国西点军校、日本士官学校、英国皇家军官学校、苏联伏龙芝红军大学齐名的世界著名军校之一。

黄埔军校一经建立,就成为当时的革命摇篮。

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

军校中国共产党的一批重要干部都曾在那里锻炼成长,如周恩来、叶剑英、熊雄、恽代英、萧楚女、聂荣臻、张秋人等。

他们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英勇奋战、流血牺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黄埔精神。

毛泽东同志在抗战时期曾对黄埔军校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他说:“昔日之黄埔,今日之抗大,是先后辉映,彼此竞美的。

”黄埔军校师生为了民族的解放、祖国的统一与富强,在中国现代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80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成就。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和平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灿烂的前景。

这是一堂具有革命教育意义的党课,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还历历在目,他们的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们不断前行。

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会继续发扬黄埔精神,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将我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六:黄埔军校观后感】2013年6月7日下午,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党支部组织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去位于黄浦区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参观,共有31名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参加活动。

让我重温了以前历史学习过的“黄埔军校”精神

孙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们仍需努力

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的民族爱国主义精神

为民族的独立而奋斗的梦想

今天也爬上了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碑亲眼目睹了,小时候奶奶和我说过:“孙先生临终训词:和平,奋斗,救中国

遗憾的是他老人家壮志未酬,却与世长辞

黄埔军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走近黄埔军校,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陆军军官学校的牌匾高挂在欧陆式的白色大门上,虽并不华丽,却简单中透着庄严。

此行的目的,我们不仅能领略军校的风采和建筑艺术,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其辉煌的历史,感受浓厚的英雄气息。

沿着院落正中的红砖小路缓步前行,左右两边的展厅会依次讲述着黄埔军校的史迹、黄埔群英的故事,描绘着北伐战争中黄埔军人的飒爽英姿和铮铮傲骨。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

黄埔军校建立后,为国民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将才。

从这里,也走出了一批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的中国共产党名将,例如黄埔一期的徐向前、陈庚,黄埔四期的林彪、刘志丹,黄埔五期的许光达、陶铸等。

巾帼英雄赵一曼也曾在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习。

当年,孙中山先生对军校关怀备至,多次来这里办公。

孙中山先生革命屡经挫折,痛感革命的失败在于没有建立革命的武力。

1924年1月28日,正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孙中山先生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下,决定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就选在原广东陆军学校和广东海军学校的旧址长洲要塞――黄埔,故简称为黄埔军校。

这是我国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学校。

孙中山先生任命蒋中正为校长、廖仲恺为国民党军校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

当时黄埔军校的特色在于实行政治与军事并重教育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革命精神。

黄埔军校的建制是学习苏联红军的,设立党代表和政治工作制度,后来推行到国民革命军各级部队中去,成为区别于过去一切旧军队的主要标志。

后来,我登上孙总理纪念碑参观。

登上这山巅远眺,滚滚珠江,万顷沃野,林立高楼,无限风光尽收眼底。

此刻,才对范仲淹《岳阳楼记》里“衔远山、吞长江”的气势有了些许体味。

也遥想200多年前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这古黄埔港发祥,一时间商贾云集,船只穿梭,几多繁华。

古时的黄埔云樯便是黄埔十景之一。

而今日更是锦上添花。

我们在军校门口前集体合影,把难忘的瞬间停留下。

在“陆军军校学校”几个大字前面留下了我们人生中的一段美好记忆,也让我们置身感受那庄严的气氛,这也启示了我们历史是不可改变的。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苍劲有力地题写在门口两边的白色墙壁上,异常醒目,相信它曾激励着中华子孙一代又一代人向前努力奋斗。

走进各个展览厅,听着导游有条不紊的详细讲解,霎时使我更加对历史的了解,历史的那一幕幕似乎在眼前重现了,仿佛那炮声,冲杀声在耳边回绕着。

同时对那些在战争中立下了不朽荣功的先烈肃然起敬,佩服他们的勇敢,佩服他们为国牺牲的可贵精神。

他们的辉煌战绩在中国史册上永垂不朽,何以让人忘怀

归途的路上,随之浮想,不论是国民党的主帅还是共产党的将领,都曾是胸怀报国理想的精英青年,他们曾一同生活、学习、训练,一同成长,却又因不同的政治信仰而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

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信仰与为多数人谋福址的事业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名垂青史,造福后世,历史,让我们铭记

通过这次黄埔军校之旅,增进各党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了党员关注国家和党的发展。

让党员们更加关注群众,服务群众

学习和贯彻十八大精神,两会前后的时事,尤其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方针和政策。

为今后开展更多的党员学习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anfenzuowen/show-32591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