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口镇导游词作文
古劳水乡导游词
导游词,最好依照景点来讲
江门二日游线路特色:自然风光和文化景观独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辉映,中西文化交融,构成一幅幅引人入胜的画。
线路设计:D1立园→帝都温泉D2小鸟天堂→圭峰山→玉台寺线路指导:第一天:早上参观广东最大的私家园林—“立园”,立园是已故旅美华侨谢维立先生按名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景致而建造的一座园林式别墅,园内的建筑、布局、风格、融中西文化之精华,堪称“中西建筑艺术之典范”。
然后前往恩平,游览帝都温泉,温泉位于山林拥抱中,设计独特,多个形状、大小不一的天然温泉浴池分布在七万平方米的温泉浴区内,其中的十二生肖池面积达3200平方米,是国内目前最大的温泉浴池,可谓泉在石中流,池在水中出,是高等级的优质治疗性温矿泉,可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爽身润肤,对治疗风湿痛、早期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均有一定的疗效,同时还具有恢复疲劳、美容、减肥等作用。
晚餐品尝当地特色风味黄鳝饭。
第二天:早餐后,前往新会,游览著名作家巴金名作《鸟的天堂》里的“小鸟天堂”,小鸟天堂占地1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第二大的单株榕树,岸上望去,象一座绿锦墩,里面栖息着十多种鸟类,以白鹤及灰麻雀最多。
之后游览山脉群峰俊秀,湖泊众多,兼有丰富的文物古迹的“圭峰山”风景名胜区,主要景点有:建于东汉年间,广东“四大丛林”之一——“玉台寺”。
风景秀丽的圭峰山,游人登上顶峰上,江门市、新会市的风光尽收眼底。
开平碉楼的作文(400字)
在我浩翰无边的脑海里,有一个五彩缤纷的音乐盒,有一个音符却深深地印在我记忆的脑海里,就是游览开平碉楼。
在阳光明媚的夏日之中,我兴致勃勃地来到令人神往的开平碉楼游览。
碉楼的设计非常独特,是中西合壁,碉楼的地方非常广阔,每一层楼都有厨房,每一座碉楼从不低于两层,每扇门的设计非常精美,是铁门,每扇门都有几十口凸出来的点,从这一点,就可以体现出碉楼的美丽和贵气。
每一座碉楼最高为六楼,七楼就是天台,天台大多数是六角形和四角形,天台上面有大小不相同的石头,是用来向敌人投和攻击的。
这边有凸出的防卫建筑件被称作“燕子窝”燕子窝的造型化多样,在那一个时代,不单是开平,还有加拿大村、赤坎古填、自力村利迎龙楼,都是碉楼聚集的地方,碉楼遍布全国,自然就形成了一句话,叫“无碉楼不成村”的一名话,碉楼内状装修是非常精美。
如今我最深刻的楼就是方氏灯楼,方氏灯楼在开平市的塘口镇塘口此北面的山坡上,原名叫“古溪楼”后人改为方氏灯楼,这座楼高5层,钢筋混凝土结构,第3层以下灯之处,第4层为桃台敞廊,第5层楼是由西洋式穹窿顶的亭阔,楼内面配有值班预警的西方早照灯,枪械房是典型的碉楼,楼里有10多名消防队员长期在守碉楼,他们配有当时先进的枪械,有七光枪,还有两支从美国购进的马枪。
后来不在第一层楼设置了发电机,楼顶设有盏探照灯,都是从德国进口的。
如果有土匪来打劫,守卫人就开着探照灯照射土匪,然后通知村民,采取反击行动。
以后土匪再也不敢来这里轻举妄动了。
方氏灯楼也安全发挥着。
以上就是我介绍开平碉楼,接下来介绍的就是立园,立园是谢维立先生为国家贡献,而回祖国建造的碉楼就是立园,立园非常广阔,当时的防护网非常大,也被日军侵略过,不过财物就没有失去,因为那个时候的建筑非常密,在立园有一个地下室,当时就是把财物放在地下室,我来说一说谢维立先生他妻子的故事。
第一个妻子,帮谢维立先生生下了几个孩子,有六个是男孩,有人怀疑她一直在喝井里的水, 人民称这口井叫做“生仔井”,谢维立就在立园旁边种了一棵树,树非常有灵感,结果不久就癌病去了世,谢维立先生又和一个妻子,她帮谢维立先生生下了一个孩子,难产又过世了。
谢维立先生又娶了一个老婆,她琴、棋、书、画样样都有。
谢维立又娶了一个妾氏,妾氏又改嫁别人了。
第三个老婆2003年就去世了,才把碉楼交回给国家。
其实立园还有一个故事,谢维立先生因为从第一个老婆去世了,他的生意也不是很顺利,所以就叫风水大师来测一测这里的风水,风水大师说,这一座山叫虎山,正对着你这里,所以要买几个狮子回来震一震这个老虎,谢维立就从美国买来两个狮子回来,风水大师又说,狮子的嘴边流了血,其实是材料不好,风水大师又说买两条虎鞭来打一打这个老虎,结果老虎受伤了,所以不敢再做了,以前的人就是这样的迷信。
开平的碉楼特别吧
如果你有空也来开平和立园玩一玩吧
他们一定会欢迎你的
开平碉楼的解说词
碉楼 开平碉楼是中国民居中土洋结合种形式,主要建造年代在20。
但追溯其历史,可以远至明代。
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其赤坎乡一带旧称驼驮,过去是一片湿地,芦苇丛生,水凫成群,最初到这里来定居的人是芦庵公。
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6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
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村的人口不断增加,而楼的容量又有限,再遇紧急时,总是人满为患。
在水患人祸不断发生的日子里,为了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居住在三门里村的芦庵公的曾孙关圣决定在村中兴建一座更大更坚固的楼。
这座楼建于清代初年,坐北朝南,楼高大约十公尺,共有三层。
楼的占地面积约一百五十二平方米多,算是比较大的楼。
这座楼的墙壁全是用一种较大的红砖砌成的。
砖长三十三厘米,宽十五厘米,厚八厘米,墙体的厚度竟达到九十三厘米,接近一米之厚
修建这样一座楼的确要花不少钱,所以关圣徒建到一半时,发现钱已不够建完楼。
据说,他的夫人谭氏见此情景后,拿出私蓄,楼才得以完成。
为求吉利,关圣徒将此楼命名为“迎龙楼”。
从平面上看,这座楼呈长方形,但四个角各突出一块。
每层的四角都有枪眼,最下面一层的正立面开有一个拱形顶的小门,门的两边各开一个四方形的小窗户。
从平面上看,每一层都分中厅和东西耳房。
从造型上看,楼顶是传统的硬山式屋顶,而且屋顶很小,前后并不出檐。
别看迎龙楼其貌不扬,它可是开平碉楼的起因。
三门里及其附近等村的地势低洼,房屋易遭洪水淹浸,有时一年发生数次洪灾,百姓苦不堪言。
史书记载,清朝光绪甲申(公元1884年)和戊申(公元1908年)年的两次特大洪水,各村的房屋几乎都被淹没过顶,但躲进迎龙楼的村民避开了危险,全都活了下来。
由于瑞云楼早已毁坏,开平人对迎龙楼的防卫功能有口皆碑。
人们敬重楼,仰慕楼,只不过建这样的楼太贵,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担的,所以开始摹仿建楼时,往往几个村才建一座碉楼。
除了防御洪水外,防御土匪是建碉楼的另一个原因。
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个县之间。
立县以前,历来是四不管的地区,社会秩序比较紊乱,所以地方希望建县以保太平。
清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始建开平县治,所以开平县至今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县治虽然建立,但要保证天下太平,并非易事。
翻阅开平县志,碉楼的功能除防洪以外,更加偏重于防范盗匪袭扰。
民国二十一年的《开平县志》,记载了“奉父楼”的故事。
清代初年,盗贼十分猖獗,不仅夜闯民宅、杀人、强奸、抢劫、而且还常常绑票勒索钱财。
一次,许龙的妻子被土匪掠走上山,土匪派人捎信来勒索赎金。
许龙的儿子许益赶快将钱备齐,准备和匪徒商量议赎的问题。
这时,许龙的妻子暗地托人捎来口信:“母不必赎,但将此金归筑高楼以奉尔父足矣
”当天夜里,许龙的妻子乘匪徒不备,从山上投崖而死。
许益便遵照母亲的遗嘱,修建一座“奉父楼”。
朝代的更迭,往往带来社会的动乱。
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土匪乘机抢劫百姓。
民国十一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一大群匪徒劫掠赤坎开平中学。
旁边鹰村碉楼的探照灯一下子打开照射,四处的乡团闻讯及时截击,救出校长及学生十七人。
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开平,海外华侨得知后也十分惊喜,觉得在防范匪患中,碉楼确有作用。
因此,他们宁可在外节衣缩食,也要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
开平人一下子兴起了建碉楼的风气,人们不断总结使用经验,国外的华侨又反把西方的先进建筑技术介绍过来,中西融汇,华洋并举。
开平碉楼的建筑占地普遍不大,人们追求的是高度,这样可以眺望,晚上便于射击。
碉楼的结构一般是用生土材料。
生土墙又分为土坯墙和版筑墙两种形式。
土坯墙建得快,只要土坯干透以后,一次就能从底部砌到顶楼。
为了延长土坯的寿命,人们还常常在土坯墙的表面,先抹上灰砂,然后再抹一层水泥,这样可以防御雨水的冲刷,也能防止枪弹的射击。
版筑墙是用黄泥、石灰、砂子和红糖水混合拌成的三合土材料,在两块大木板中使劲夯制而成墙的。
开平碉楼的夯土墙都不厚,一般也就一尺多,比福建土楼要薄了。
不过,三合土的坚固程度和低标号的水泥墙硬度相等,抗张力甚至更大。
但是这种夯筑法很费工时,要等先筑好的墙体干透之后才能再筑上面一段,所以体积庞大的碉楼一年内不太可能完成。
用生土材料砌成的墙体占大多数,更有全部用钢筋水泥墙体的,但这种楼造价太贵,所以极少见到,当时水泥是依靠进口,所以人称“红毛泥”,水泥是用一米多高的木制圆桶装的。
碉楼的楼板有用钢筋水泥楼板的,也有用木地板的。
有的钢筋水泥楼板是水磨石的,光洁美观,底层还用方形釉面砖铺地,十分平整。
有的碉楼内的楼梯扶手做工精细,展现欧式风格。
碉楼内部空间普遍不大,尽管每层都有窗子,但窗户很少。
所以,碉楼只是作为应急使用,一旦发生情况全族人或全村人都躲入碉楼,一到天亮,大家再回平房休息。
在贼匪猖獗的年代,一般碉楼上有年轻人守驻,看管上面的火炮、铜钟、警报器、探照灯等防范装置。
碉楼的造型有许多种,但绝大多数的形式为一个平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高塔型建筑,建筑的最上层出挑一圈环廊或一圈阳台、几个挑斗。
在出挑的顶层四边都设有枪眼,出挑的部分楼板上也有长条形的枪眼,以便向下射击,使匪徒不能接近碉楼。
除顶层设枪眼外,其余各层都有小窗,小窗内有竖向的铁条、外面是用超过三厘米厚的进口钢板做的钢窗。
小窗的目的是平日用来通风和照明,一旦有匪情,关上钢板做的窗扇,外面是一个平面,枪弹无法射入。
碉楼的底层设一小门,门都是钢板的,闩上后,外面人打不开,也撬不开,而且上面还有枪可以射击,匪徒根本无法靠近。
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
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
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
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
关于腊子口的导游报告
第二十章 激战腊 -------------------------------------------------------------------------------- 19359月16日,毛泽东率一军团来到腊子口外离腊子口不远的朵里寺,向林彪、聂荣臻、罗瑞卿、刘亚楼等人部署腊子口战斗。
聂荣臻和林彪从朵里寺毛泽东的住处出来,天正在下毛毛细雨,前面高峻的腊子山正锁在云雾里。
白龙江的支流石沙河从栈道底下奔腾而过。
一尺多宽的小小栈道,被荒草和枝条掩着。
他们顺着这条小径一直前进到二师师部,与左权一起实地勘察了地形,对二师师长陈光和政治委员萧华布置了攻打腊子口的任务。
腊子口,可谓险峻已极。
长征途中他们经过的险关不算少了,但像这样险恶之地还没见过。
小小的口子,不过30米宽,两面都是绝壁,形成一个长达百米的甬道。
湍急的腊子河从这道缝隙里奔流而下,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成了两山间唯一的连接点。
桥头筑有坚固的碉堡,桥西是纵深阵地,桥东山坡上筑满了三角形碉堡。
腊子口后面没有仓库,屯积着大批粮食,敌人做了长期死守的准备。
桥头守军两个营,整个腊子山梯次配备了一个旅。
在岷州城内,还驻扎着鲁大昌4个团的主力部队,随时可以增援。
入夜,战斗打响了。
攻打腊子口的是二师四团,六连担任主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地派人到军团指挥所,问六连突击队的位置,有什么困难,要不要增援。
聂荣臻听着口子上传来的手榴弹的爆炸声,派人了解战斗进展情况,知道仗打得很艰苦。
由于口子太窄,敌人用手榴弹控制了木桥前面那段隘路, 50米的路面上铺了一层手榴弹破片和没有拉弦的手榴弹,有的地方已经堆了起来。
六连已伤亡多人。
午夜两点钟,林、聂令六连撤下来休息,重新组织进攻。
他们来到四团指挥所,组织指战员共同想办法,经讨论决定:仍以六连正面进攻,吸引住敌人;以一、二连从腊子口的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背后去进行突袭。
究竟怎样攀登这样笔立陡峭的崖壁呢
有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从贵州入伍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
他用一个带铁钩的长竿子,钩住岩缝,像猴子那样攀上险峻高耸的绝壁,然后从上面放下绳索,迂回部队便顺着这条绳索一个一个地都攀上去了。
可惜这个苗族小战士只留下了外号,没有留下姓名。
这时,林彪、聂荣臻、左权就站在相距200米远的栈道旁边的树林里,敌人的子弹不时飞进树林,二师政治部组织科长刘发英就是在这里负重伤后牺牲的。
主攻的六连重新调整部署,组织敢死队,隐蔽地接近到桥的这一端。
一个战士抓着桥下横木过桥时掉迸了激流,把敌人惊动了,敌人向桥下猛烈射击,从而也就吸引了敌人的火力,连长胡炳云乘机带着人冲上去,与敌人展开肉搏战。
正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腊子口背后的半山腰升起一颗表示迂回成功的白色信号弹。
白色信号弹刚从高空闪烁着徐徐下降,红色信号弹接着钻进苍穹。
放信号的是四团通信股长潘峰,他只顾高兴忽略了上前一步便是悬崖,就这样从悬崖上滚落下来,多亏一条小路把他挡住了,才没掉进激流。
他从昏迷中醒过来时,天已拂晓,发现敌人正向后溃退。
他成了腊子口胜利的目击者。
腊子口的顶峰披上霞辉时,六连敢死队与四团团长王开湘率领的迂回部队胜利会师。
敌人逃跑时在老林里放起了火,一时间火乘风势,烈焰腾空,噼噼啪啪之声遍山崩响。
勇士们在忽闪忽闪的火焰中冲过去,长追不舍。
聂荣臻来到腊子口桥头,面对半尺深的手榴弹破片层,伫立良久,慨然长叹。
他想,关非不险,路非不难,倘使我们的部队有一营之众纵深防守,纵有10万之师又焉能扣关而入
是我们的部队太勇猛、太机智了
9月18日,聂荣臻与林彪一起随二师进驻哈达铺。
根据俄界会议的决定,一、三军和中央直属队在这里正式改编为陕甘支队,彭德怀为支队司令员,毛泽东为政治委员。
下辖3个纵队,林彪为陕甘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纵队司令员,聂荣臻为第一纵队政治委员,下辖一、二、四、五、十三共5个大队。
聂荣臻在哈达铺,从一张国民党报纸上看到蒋介石正在“围剿”陕北红军,才知道陕北还有块根据地。
这真是天大的喜讯
聂荣臻立即派人把报纸送给毛泽东。
与此同时,毛泽东也获得了一些国民党报纸,使毛泽东下决心引着这支不足万人的红军向陕北进发。
从哈达铺到陕北,没有严重的敌情,主要是与敌人的骑兵作战。
10月7日过了六盘山,侦察科长刘忠抓到两个骑兵侦探,得知前面的青石嘴有东北军何柱国骑兵军第七师第十三团的两个连,他们刚从武凉开到青石嘴两个小时,是奉命到六盘山同二十师联络。
正谈着林彪到了。
林彪审问了俘虏,叫刘忠再去侦察,并将情况报告了毛泽东。
林、聂、左决定消灭这两个连,他们向各大队长布置任务后,前进半里,翻过一个山头,去观察这次战斗。
这时是上午10时光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
聂荣臻举起望远镜,只见一个有土城墙的小镇子炊烟缕缕,战马全都卸了鞍具,红马队、黑马队、白马队,各站一排,在低矮的围子外边,敌军三三两两地走动,喂马、铡草、吊水,毫无战斗准备,根本没料到红军从天而降。
几个大队采用突然袭击的办法,经几十分钟的战斗,青石嘴的枪声便停止了。
这一仗缴获了100多匹战马。
聂荣臻立刻想到与其把马分了,不如建立一支骑兵部队。
他一边往青石嘴走,一边对刘忠说:“刘忠啊,这一仗缴的马,首先把侦察连武装起来,叫骑兵侦察连。
以后以这个连为基础,建立骑兵营,骑兵团。
你到前面去,通知各单位,把俘虏里的钉掌工人、修鞍具工人、马术教官、马医官查出来,对他们好好做思想工作,争取他们当红军,为我们建立骑兵服务。
” 骑兵侦察连建立起来了。
黑马、红马、白马,走在队伍前面,威风得很。
在以后的直罗镇战役中,这个骑兵侦察连便发挥了作用。
10月19日,聂荣臻与林彪率部进入陕北苏区的吴起镇,从此结束了历时一年、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的长征。
当红军进吴起镇时,马鸿逵、马鸿宾和毛炳文的骑兵在后面紧追不放。
毛泽东认为,让敌人骑兵一直跟进陕北对红军很不利,便想砍掉这个尾巴。
于是叫聂荣臻等人到前面看地形。
傍晚看完地形回来,聂荣臻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建议立刻出击。
他说:敌人骑兵也就是几千人,别看他在马上气势汹汹,真打起来,他就不行了。
他一定要下马和我们作战,还要招呼马匹,战斗力就会下降。
毛泽东同意天早晨出击。
10月21日,二纵队在左翼,一纵队在正面,向正在迂回吴起镇的敌三十五师骑兵团出击,一下子就把这个团打垮了。
随后又击溃了敌第三十二师、三十六师两个骑兵团。
聂荣臻欣慰地看到缴获了很多马匹,立即着手建设骑兵部队,除了充分利用缴获的马匹外,他还动员指挥员,全都骑骡子,把马交给骑兵。
这支骑兵后来很快发展壮大,日后跟随他到晋察冀,驰骋燕赵,立下很多战功。
11月初,陕甘支队在陕北甘泉地区与徐海东领导的红十五军团会师。
不久,部队进行整编,恢复红一军团,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
新恢复的红一军团实际上是由原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并而成的。
红一军团与红十五军团一起,编成红一方面军。
11月7日,庆祝俄国十月革命节,一军团在套塘口召开了体育运动大会。
开运动会是红军的老传统,是对部队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军事训练等工作的全面检阅。
许多白发苍苍的老同志还记得当年运动大会上的盛况,还记得聂荣臻把全军团的指战员集合在大操场,他站在一张八仙桌上,用四川话慷慨激昂地即席演说的情景。
他强调指出:原一军团的同志要向三军团的同志学习,加强团结,发扬光荣传统,把一军团建成优秀的铁军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anfenzuowen/show-327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