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作文
  3. 满分作文

随州的文物导游词作文

用英语介绍随州炎帝神农故里风景区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到八达岭景区观光旅游。

今天有幸陪同大家一起参观,我很高兴,望各能在八达岭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长城是世界闻名的奇迹之一,它像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北方的辽阔的土地上。

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法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

游客们,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长城,您向远处看,可以发现这里的长城分为南、北两峰,蜿蜒于山脊之上,龙腾虎跃、气象万千,景色十分壮观。

往下面看是有两个门洞和U字形的城墙缎怕谳瓮城。

在瓮城墙上内外两面都有垛口墙,四面拒敌。

倘若敌人攻破关门涌入城内,将受到四面守城将围歼,敌人如落瓮中。

瓮城是长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一般都建在地形险要的交通要道上。

八达岭的瓮城也不例外。

建在山脊上,受地形限制,依山就势,东低西高,东窄西宽,仅有5000平方米。

瓮城内无井,水源缺乏,平常驻兵不多,守城部队驻在西北三里的岔道城。

瓮城中原有一座“察院公馆”,是供皇帝路过驻跸或官员停留住宿的。

瓮城两门之间相距

【第63句】:9米,西门楣题额“北门锁钥”,它的用意我在前面已经讲过。

城门洞上,古进安装有巨大的双扇木门,门内安装有木顶柱和锁闩。

平时,大门敞开,行人商旅自由出入;战时城门紧闭,严实坚固;一旦发出反击号令,城门洞又是千军万马发起冲锋的出口。

瓮城的东门楣题额为“居庸外填”,修建于明嘉靖十八年。

在“居庸外镇”关城的城台上,原来嵌有一块石碑,为明朝万历年间刻制。

从碑文可以看一带长城,先后经80多年时间才完成。

这碑中还记录着修筑长城的时间、长度、主持官和管工头、烧头、窑匠头、泥瓦匠头和名字,以明确责任。

站在城上向下看,我们中以看到来往不断的车辆和从门洞穿过的游人。

这里不仅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关口,而且也是交通要道。

从这里南通昌平、北京,北去延庆,西北往宣化、张家口,“路从此分,四通八达”。

八达岭也因此得名。

我们往右下方看,在登城口的南侧陈列着一门大炮,名为“这时威大将军”。

这门炮炮身长

【第2句】:85米,口径105毫米,由于中炮身上铸有“敕赐神威大将”而得名。

字最大的射程是500多米,可见当时的军工业是比较发达的。

北8楼是八达岭长城海拔最高的楼,高达8

【第88句】:9米,建筑也很有特色。

原来还可登上敌楼观山望 景,但目前为了保护文物封了楼门。

从关城城台到南峰的最高处南4楼,城墙长6

【第85句】:8米,高度上升1

【第42句】:4米,特别是南3楼至南4楼之间,山脊狭窄,山势陡峭,长城逶迤400多米。

城顶最险处,坡度约为70度,几乎是直上直下。

南1楼和南2楼,都没有修复二层,从南3楼遗存的柱础看,原来也有铺房。

南峰长城以南4楼地势最高,海拔80

【第3句】:6米。

登楼眺望,长城自西南向东北蜿蜓于山脊之上,宛如苍龙,宏伟壮观。

使人不由得想起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时咏的诗;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

锁钥北门天设险,半哉峻岭走长龙。

从南4楼到南7楼,高度逐渐下降。

南5楼与南6楼之间在长城的内侧距城墙30米的山脊上,耸立着一座白色的小亭,这就是1987年6月落成的“贵州省修复长城纪念碑亭”。

南6楼是一座铺房,铺房建在上层的顶上,面阔三间,硬山顶,红柱子,灰色瓦,小巧玲珑。

这大概是当年“千总”的指挥所。

结尾: 今天的长城,早已失去军事价值,而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外游客,成为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会焕发出新的生机。

以更优质的旅游服务、更优美的旅游环境迎接着大家的到来

游记导游词。

编钟  百科名片  编钟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锤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引在木架上悬挂一组音调高低不同的铜钟,用小木槌敲打奏乐。

  目录  原理介绍  曾侯乙编钟  评价  展开  编辑本段  原理介绍  编钟的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

  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发现我国在西周时期就有了编钟,那时候的编钟一般是由大小3枚组合起来 编钟图片2的。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就逐渐增多了,有9枚一组的和13枚一组的,等等。

1957年,在我国河南信阳城阳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编钟13枚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着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响太空。

1978年,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至今为止所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这套编钟之大,足以占满一个现代音乐厅的整个舞台。

曾侯乙墓编钟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

这些钟分3层8组挂在钟架上,直挂在上层的3组叫钮钟,斜悬在中下层的5组叫甬钟,其中最小的一个钮钟高20.4厘米、质量为2.4千克,在演奏中能起定调作用,最大的一个低音甬钟高达153.4厘米、质量为203.6千克,全套编钟总质量在2500千克以上。

钟架是铜木结构的,它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如┏),全长10米以上,上下3层,高273厘米,由6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

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

演奏时乐队由几个人组成,用6只丁字形木锤敲高、中音,用两根长形棒撞低音。

经声学专家研究,编钟中的每只钟都可以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标音的位置,它就能发出合乎一定频率的乐音,整套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

这套编钟的定音频率为256.4赫,与现在钢琴上的中央“C”频率几乎完全相等。

[1]  材料  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用以标明各钟的发音音调,它是公元前433年的实物。

可见,远在2400多年以前。

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

  起源  早在3500年前的商代,中国就有了编钟,不过那时的编钟多为三枚一套。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个数也不断增加。

古代的编钟多用于宫廷的演奏,在民间很少流传,每逢征战、朝见或祭祀等活动时,都要演奏编钟。

  象征  在中国古代,编钟是上层社会专用的乐器,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

近代,在中国云南、山西和湖北等地的古代王侯贵族的墓葬中,曾先后出土了许多古代的编钟。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现的曾侯乙编钟。

这套编钟工艺精美,音域可以达到五个八度,音阶结构接近于现代的C大调七声音阶。

另外,编钟上还标有和乐律有关的铭文2800多字,记录了许多音乐术语,显示了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先进水平。

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中国出土数量最多、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编钟,被誉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编钟音乐清脆明亮,悠扬动听,能奏出歌唱一样的旋律,又有歌钟之称。

  用曾侯乙编钟演奏的乐曲《楚殇》。

乐曲表现了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被流放时的悲愤之情。

  西周时期编钟  1985年8月25日杨家村出土了西周时期编钟一架。

这架大型编钟,总重量为340公斤。

它在西周考古发现中是不多见的稀世文物。

西周青铜编钟这架乐器,共为4组,铸造的时间各不同,可能为一个家族数代人的制品。

它对我们研究西周“钟”,“”的演变规律将有很大的帮助。

从器物的用途看,既有编组使用的,又有单独使用的。

从“”来看,以前出土实物不多,传世的有“克”,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四虎”等,但都是单个出现。

杨家村“编”,属于西周晚期遗物,是目前已知资料中最早最完整的一套。

另外,从“钟”的铭文看,对研究西周社会史和官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充分证明编钟无愧为我国古代众乐之首,击之耳边荡漾着雄浑凝重的“金石之声”,形象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充分显示了我们祖先伟大的创造力,使人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2]  被誉为“国宝”的编钟古乐器,从1954以来,在我省出土过多次。

《隋书·音乐志》载:编钟“各应律吕,大小以次,编而悬之。

”编悬的木架,西周时叫“(xuān)”,呈“月”形。

演奏时用小木槌敲击,音色纯净,旋律优雅,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

高音昂扬,惊天动地;低音浑厚,沉雄飞扬,演奏起来八音齐鸣,古音神韵娓娓动听。

  编钟是西周时代祭祀、朝聘、宴享、歌伎的主要和声乐器,尤其适合于伴奏,富有中国古乐的独特风貌。

西周时还以此礼乐制度规定名位、等级。

编钟是王公贵族权势的标志。

  西周编钟,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那时候,地球上大部分地区还是荒无人烟,有些地方虽有人群,却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

那时,我们这里的祖先不但越过了钻木取火的时代,而且已达到了能用火冶炼青铜铸造编钟的先进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高度发展的结晶。

  编辑本段  曾侯乙编钟  介绍  战国早期著名青铜乐器。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

曾侯乙,是战国时代曾国(今湖北随州、枣阳一带)一个名叫“乙”的诸侯。

此人死于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

1978年曾侯乙墓被发现并开掘,使得许多埋藏地底的珍贵历史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现存湖北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图片1关于古代乐器,在曾侯乙墓中有着惊人的发掘。

墓的东室有琴(十弦)、筝(

)、五弦(

)各一件,瑟五件,笙两件和悬鼓一具。

沿北墙放有编磬,靠东南角放着巨大的建鼓。

此外,还有篪两件,排萧两管,瑟七件和枹鼓等等。

其中最为辉煌,堪称“国之瑰宝”的,要数庞大的乐器组合——编钟。

编钟共有六十五枚,全部为青铜铸造,制作精美。

钟架呈曲尺形,铜木结构。

钟列在钟架上分上、中、下三层。

上层钟十九枚,中、下层钟是编钟的主体部份,分为三组,这三组钟形制各异。

一套称为“琥钟”,由十一枚长乳甬钟组成;第二套称为“赢司(音sì)钟”,由十二枚短乳甬钟组成;第三套称为“揭钟”,由二十三枚长乳甬钟组成。

每件钟体上都镌刻有错金篆体铭文,正面的钲间部位均刻“曾侯乙乍时”(曾侯乙作)。

琴它体的铭文,基本是关于五声音阶名与八个变化音名;敲击每一只钟的正、侧都可以奏出升、降两个音。

曾国其他五均调高铭文,曾国与晋、楚等国律名的对应文字等等。

这些铭文是研究我国古代乐律极其宝贵的材料。

[3]  音域  曾侯乙编钟的总音域达到五个八度,略次于现代的钢琴。

中声部约占三个八度,由于有音列结构大致相同的编钟,形成了三个重叠的声部,几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个半音,可以奏出五声、六声或七声音阶的音乐作品。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推想,这套编钟演奏时应由三位乐工,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组编钟奏出乐曲的主旋律,另有两名乐工,执大木棒撞击下层的低音甬钟,作为和声。

  历史成就  曾侯乙墓编钟的出土,使世界考古学界为之震惊,因为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如此精美的乐器,如此恢宏的乐队,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曾侯乙墓编钟的铸成,表明我国青铜铸造工艺的巨大成就,更表明了我国古代音律科学的发达程度,它是我国古代人民高度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曾侯乙编钟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编钟。

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的一座战国早期墓葬——曾侯乙墓中。

出土时,整套编钟耸立如故。

  钟在我国商朝时就已出现,最初只有3到5枚,到周朝增到9至 13枚,战国时发展成 61 枚。

人们按钟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钟编成组,制成编钟,演奏悠扬悦耳的乐曲。

曾侯乙编钟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战国时楚惠王赠送的镈。

编钟分八组,共分三层悬挂在铜、木做成的钟架上。

包括钮钟十九件,甬钟四十五件及一件镈钟,共六十五件,总重量达2.5吨。

钟架全长10.79米,高2.73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着。

六十五枚编钟的总重量达3500千克,它的重量、体积在编钟中是罕见的。

钟上大多刻有铭文,上层十九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四十五枚钟上不权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

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

  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有五个八度,比现代钢琴只少一个八度。

钟的音色优美,音质纯正,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相同。

考古工作者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钟演奏出各种中外名曲,无不惊叹。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为今天古音律和编钟制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最大的编钟  曾侯乙编钟图片2一九七八年发掘的举世闻名的我国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是我国古代最庞大的乐器,它共六十四件,(计钮钟十九件,角钟四十五件),分三层悬挂在满饰彩绘花纹的铜木结构的钟架上,每层的立柱是一个青铜佩剑武士。

它们的形体和重量是上层最小,中层次之,下层最大。

最小的一件重二点四公斤,高二十点二厘米;最大的一件重二百零三点六公斤,高一百五十三点四厘米。

它们的总重量在二千五百公斤以上。

钟架通长十一点八三米;高达二点七三米。

气魄宏大,场面相当壮观。

这座墓的下葬年代为公元前四三三年,距今二千四百一十余年。

它的出土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认为是世界音乐史上的重大发现。

[4]  制作  八十年代初,湖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武汉机械工艺研究所、佛山球墨铸铁研究所、武汉工学院和哈尔滨科技大学等单位上百名科技人员通力协作,采用了激光全息摄影和扫找电镜等现代技术手段,发现我们的祖先早在两干四百多年前就摸索出了铜、锡、铅三种成份的最佳配方,以获得优美的音色;掌握了钟体大小,钟壁厚薄与音高的严格比例,铸造出不同音高的编制系列;设计了“合瓦式”的独特钟形与复杂的钟腔结构,形成了奇妙的一钟双音和优美的旋律。

这套编钟都能别两个乐音,全部音域贯穿五个半八度组,高音、低音明显,中间三个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

由于有了完备的中间音,所以能在任何一个音上灵活自如地旋宫转调。

尤为可贵的是,钟体和附件上,还篆刻有二千八百多字的错金铭文,记载了先秦时期的乐学理论以及曾和周、楚、齐等诸侯国的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这一重大发现,据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不能旋宫转调”的说法。

  贡献  为了使这套中华乐器史上珍贵的国宝发挥更大作用,科学工作者将曾侯乙编钟进行复制。

一九八三年一月六日至九日,中国音协、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学会、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共八十多人,在武汉对复制的编钟进行了鉴定。

专家通过聆听和比较原件和复制品每个钟的音色、音高,并交替欣赏原件的录音和复制编演奏的《胡笳十八拍》、《梅花三弄》、《浏阳河》、《圣诞夜》等中烁曲。

他们认为复制品确实达到了原件的音响效果,高音区清脆,明亮,悠扬;低音区浑厚,深沉,气势磅礴。

其中演奏出的大多数音乐与原件的差异小于正负五音分之内,为一般听众所难以辨别。

  编钟曲目有  01 竹枝词(编钟与编磬)  02 春江花月夜(古乐合奏)  03 屈原问渡(古乐合奏)  04 楚殇(古乐合奏)  05 幽兰(古琴与编钟)  06 国殇(古乐合奏)  07送孟浩然之广陵(古乐合奏)  编辑本段  评价  编钟虽作为一种较为古老的打击乐器,但其音质、音准、音色等方面,绝不逊色于:排鼓、大鼓,大锣、小锣、大镲、小镲、钵等民族打击乐器,也不逊色于:定音鼓、马林巴、铝板琴、大军鼓、小军鼓等西洋打击乐器,更不逊色于架子鼓等爵士打击乐器。

其地位已在世界打击乐界中根深蒂固。

  2009年,“六十甲子中国磬”由石头神人力涛大师倾力打造,为祖国60周年大庆献礼。

请专业导游人士进行回答

湖北省,简称“鄂”,又称“千湖之省”。

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

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于北纬29°05′至33°20′,东经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东连安徽,东南和南邻江西、湖南,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为邻。

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低平。

东西长约740公里,南北宽约470公里,面积

【第18句】:59万平方公里,省会是武汉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为宜昌市、襄阳市,黄石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

汉江自西北向东南,汇入长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汉平原。

湖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文化沉淀丰厚、文物古迹众多。

全省不可移动的文物点

【第1句】:5万多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4处。

有武汉、荆州、襄阳、随州、钟祥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屈原出生于秭归县;被誉为“东方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出土于随州擂鼓墩,堪称古代青铜冶炼技术顶峰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和越王勾践剑、商代的盘龙城就出土于荆楚大地;工艺精湛的漆绘、木雕制品和古代丝绸大都出土于荆州江陵。

明代伟大医学家李时珍故里、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及武术,汉文化代表——王昭君故里,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著称于世。

还有以荆州古城、蒲圻赤壁、襄阳古隆中、当阳长坂坡为代表的三国文化根基厚实提起湖北的历史名人,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惟楚有才”这个典故。

湖北位于祖国中部,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素有重教兴学、培养人才的优良传统。

在钟灵毓秀的荆山楚水之间,自古至今,走出了如此多的优秀人才。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anfenzuowen/show-34029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