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苏词导游词的作文
介绍校园的导游词(400字作文)
我是金马小学四年级二班的戚维仪,今天就由俺来为你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吧!进入金马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墙的奖状,这可都是我们全体同学和老师共同努力而得到的胜利果实。
再往里走,就来到了我们学校宽阔的操场。
下课时,操场就像一块巨大的吸铁石,把我们牢牢地吸住:同学们有的跳橡皮筋,有的玩捉迷藏,有的跳绳,有的踢毽,有的跑步……别提玩得多开心了;上体育课时:低年级的小朋友有的玩“老鹰捉小鸡”,有的玩“大灰狼”,有的玩“几点钟”……高年级的同学有的跳远,有的练习跳舞(注:我们学校元旦节可要进行集体舞比赛哟
)有的在扔实心球……操场旁边种了许多美丽的鲜花。
紫色、蓝色、白色、红色、黄色……五彩缤纷,好看极了,他们好象在对我们点头微笑。
清风拂过,花儿吹弯了腰,仿佛在风中跳起了轻快的舞蹈,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操场前面就是我们的主席台。
主席台上立着一根笔直的旗杆,每周星期一,我们都会敬着队礼,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顺着一坡石梯往上走就来到我们的教学楼。
教学楼每间教室门口都有我们的“全家福”。
我们的教室在四楼,只要你看见了我们班的“全家福”,一定会说“哎
那里怎么会有一个非洲小朋友呢
”其实那就是我,因为我天生爱游泳,就把皮肤晒成了“黑煤炭”色。
如果你走进我们宽敞明亮的教室,就会发现桌椅永远都对得那么整整齐齐。
四楼的电脑教室这学期也“脱胎换骨”了,因为我们的“总司令”――李校长让旧电脑“光荣下岗”了,由新电脑“新官上任”了,可把我乐坏了。
对了,忘了告诉你们,在一楼和二楼楼梯之间的过道上,还有我的书法作品呢
我写的是“宁静致远”四个铿锵有力的大字,呈扇形排列,学校里像我这样的书法作品还有很多,比如我们班黄雨晨的“墨宝”――“书道千秋”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游客们再见,如果你们有兴趣,欢迎下次光临,拜拜
导游词天涯海角
观景三娘湾 碧海白云黄沙坪,浪花奇石乌雷岭;榕树根下织渔网,海猪石外渔舟行。
白鹭飞舞红树林,海豚欢跃碧水兴。
朝霞如画衬渔人,余晖似火海天映。
三苏祠景点:木假山堂导游讲解词。
眉山祠导游词:从成都前往乐山的高速公路上,大约经80公里的行程路经一个名叫“眉山”的城市,这里曾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大文豪苏洵、苏轼、的故居,即今天的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
祠位于城西南隅的一条街巷中。
不宽的街道却是来往不断的各种车辆,使这里的交通较为拥挤。
这里的“三苏”故居,由明代洪武元年改宅为祠。
占地约56800平方米,整座建筑红墙环抱,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庭院。
苏氏父子是北宋人,但他们家在眉山定居,却还要早上二三百年。
据说唐代有名的诗人苏味道做眉州地方官时曾遗下子孙,传到苏氏父子时,已是眉山城里的世家了。
不过三苏故居建成祠堂,则是直到明开国洪武年间才得以完成的。
三苏祠门口有大家熟知的门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联意气魄很大,但符合苏氏父子的文学地位,并不让人觉得是吹嘘不实之词。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十七年(1928)。
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
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
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
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
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
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走进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游客眼帘的是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为中轴线荷花池岸亭阁徐徐向外展开,显得疏而不散,紧而不促,布局自然流畅。
正殿有苏洵、苏轼、的塑像;启贤堂是苏氏父子的文物陈列室;木假山堂是游人们参观文物后极为理想的休憩场所。
东侧有一方水池,池中池水清清,石山峻峭,游鱼飘忽。
由池水将绿洲亭、抱月亭、云屿楼连成一组园林。
亭小水阔,树密楼奇;西侧一泓池水为“百坡亭”廊桥横断,向北望,透过“披风榭”可见隐于竹林中的东坡卧塑像。
披风榭的建筑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座南朝北。
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
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
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
据史料记载,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的诗作。
但随着时代更替,沧桑横移,眉州环湖和披风榭都不复存在了。
目前的披风榭,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魏了翁、陆游,在三苏祠内修建的,因原披风榭规模式样已不可考,故未绘东坡像。
在披风榭对面约二十米处,既是一九八二年由四川省著名雕塑家赵树同塑的盘陀塑像。
它不仅愿了披风榭绘有东坡像之说,而且从园林景观看,瑞莲池南端往北观赏,依次为瑞莲亭、百坡亭、披风榭,透视焦点为东坡盘陀塑像。
三苏祠庭院内绿水萦绕,荷池相通,小桥频架,曲径通幽,堂馆亭榭掩映在翠竹浓荫之中,错落有致,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
徜徉于三苏祠庭院,是一种极为惬意的享受,独特的环境氛围不由得不使人遐想连篇。
朦胧中,好像看见苏洵、苏轼、父子三人在曲径通幽的亭台楼榭中缓缓而行;又好似在水岸边父子三人吟词作赋……在三苏祠内,不仅能得到身心的享受,而且一代大文豪的众多作品更是令人大开眼界。
祠内拥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或碑拓本;陈列有数以千计的匾联书画等文物。
这些宝贵的收藏可堪称为举世无双的无价之宝。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他青少年时,独爱交游,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作文,他胸怀炽烈的报国热忱,闭门刻苦攻读,不仅精通“六经”百家之说,而且下笔能写出秘千字的好文章。
嘉右元年(1056),他带着儿子轼、辙赴京应考,将其所作《权书》、《衡论》、《机策》等二十二篇文章,呈献给翰林院,深得翰林学士和宰相韩琦的称赏,并上奏皇帝,被任命为霸州文安县主簿,又授任秘书省校书郎,与陈州项城令姚辟同修宋代开国以来的礼书《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著有《嘉佑集》、《易传》三卷,成了宋代的著名文学家。
治平三年(1066)病逝京师,英宗赠其为光禄寺丞,并敕官府派船将其丧运回四川,葬于眉山眉安镇乡可,后追赠为“文安公”。
苏轼(1037——1101),字,号东坡,苏洵之子。
他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其父游学四方,由母程氏教授他诗书。
苏轼“奋厉有当世志”,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嘉右二年(1057),进士及第,后又同弟辙参加工了秘阁的制科考试,入三等,(宋王朝建国以来制策入三等的,连苏轼仅二人),从此,苏轼文章名扬天下,学者多从讲问,皇帝还自为子孙得了两个宰相。
他官至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专为朝庭起草文告,给皇帝讲学,还做过兵部和礼部尚书,并先后出任凤、杭州、密州、湖州、徐州、颖州等地方官。
他在长期的地方官任上,做了不少好事,如救灾治水、发展生产、抑制豪强、整顿军纪等。
他曾一度反对王安石议行新法,受到打击,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晚年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又遭迫害,从惠州再贬儋州(今海南岛)。
元符三年(1100),被赦北还,提举成都玉局观,次年街至常州病逝,葬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追谥为“文忠公”。
苏轼一生,道路坎坷,但他胸怀宽广,爱国爱民,倔强豪放,至死不衰.他既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而且造诣很高,成绩卓著,誉贯古今。
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颖滨,苏轼之弟。
十九岁时与兄同登进士,又同试制策,因直言入四等。
他初为商州、大名推官,后做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
他的仕途崎岖曲折,因与王安石下放政见不合,贬为河南推官;其兄以诗得罪,他亦遭株连,贬为监筠州盐酒税;后又因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倾轧,再度受到打击,谪贬汝州、循州。
徽宗赵佶即位,后为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自号颖滨遗老,终日默坐,不与人相见近十年。
逝世后与兄同葬一地,追谥“文定公”。
他学识渊博,著作颇多有《栾城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
湘鄂西苏区革命烈士导游词作文
各位游客: 欢迎大家来到新疆。
新疆有着占全国面积六分之一的土地,人们一踏上这里,就会被它的神奇博大、美丽富饶所吸引。
相信在短短几天的游览中,新疆光彩夺目的历史文化、瑰丽全姿的民族风情、神秘绝妙的自然景观、珍奇稀有的古迹遗踪、富饶丰盛的物产资源会让您惊叹不已。
地理概况 游客们,新疆神奇在哪里?首先还是让我来介绍一下它的地理概貌。
新疆的地形地势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就是“三山夹两盆”。
天山山脉横贯新疆,南与昆仑山脉、阿尔金山脉合抱塔里木盆地,北与阿尔泰山脉合抱准噶尔盆地。
俗称天山以南为南疆,天山以北为北疆。
南疆的塔里木盆地,中间是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疆的准噶尔盆地,中间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两大沙漠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绿洲。
绿洲和山地草原,成了新疆人民的世居之地。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anfenzuowen/show-35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