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街导游词的作文
导游词作文 500字 南京
游吧,一路游来,江南的美景游了不少,美食也品了不少,美女呢,也见过不少。
大家开心我也开心。
不过肯定还有不少的遗憾,江南的美景太多了,不可能在这短短的几天就全部看到,我所能做的就是带大家欣赏更多的美景,多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文物特产。
也许有的人还有机会再来,也许有的人可能再没有机会来了,一路上大家对我的工作都很支持,我很感谢,让我们一起抛开遗憾,收藏美丽
快到南京了,说起南京带给我的感受,可谓爱恨交加。
为什么呢
听我慢慢道来。
在南京呆过一年半载的人,都知道,夏天像个大火炉,那个热呀,恨不得苍蝇蚊子都能中暑;冬天像个大冰窖,那个冷呀,好像睡觉也会冻翘翘。
三言两语难以表达我的讨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要说到它的地势了。
听听诸葛孔明怎么说的。
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应孙权之约,下江南共商抗曹大计,骑着小毛驴,摇着鹅毛扇,考察建邺后(今南京),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
”也就是说,在南京,东有绵延起伏的钟山,像一条盘龙;西有巍然的石头城屹立于大江之滨,像一只猛虎蹲踞着,这一切暗合古时传统的好风水:左青龙,右白虎,后人简称为“虎踞龙蟠”。
大山小山整把南京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了个口儿。
造物主偏爱南京,又送给她什么
长江,对了。
古人没翅膀,没大桥,没飞机,没大炮,敌人只能望江兴叹。
所以嘛,封建帝王想:“南京好,美景多,美人娇,躺在里面睡大觉”。
更关键的是,南京有个凝聚了金陵王气的宝物,就是貔貅,南京的市徽。
它是上古的神兽,英勇善战而且招财进宝、驱邪消灾。
大家要记得带个回去哟,是个好东西。
于是乎,11个朝代在南京这个大摇篮中,上演了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历史剧。
想当年,蒋家王朝也曾妄想据长江天险二分天下。
哪十一家,有你家吗
我们游客中有姓孙的,姓朱的吗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初,太平天国,中华民国有几家了
十。
还有一家,哪去了
再加上南唐前的“杨--徐政权”。
杨指杨行密、徐指徐温,南唐始建政权者是徐温的养子---徐知诰,也即唐烈祖李昪。
从去年年底始,南京已被定格为十一朝古都,还说十朝古都的,以后可没说当初导游没讲过呀。
南京深得帝王宠爱,可总是红颜薄命。
因为兵家必争之地,自然会血雨腥风。
改朝换代就像小孩子搭积木一样,不满意,推翻再重来;牺牲的将士就像朱元璋手中捏的鸡,死了还有鸭子替代;从天子到臣子到小卒子最后到凡夫俗子的坟墓就像路上的红绿灯一样,没两步就亮起来。
不好,不能讲了,要不然大家夜里睡不着找我唠磕,怎办
不好意思,少说点,就打对折,就说近几百年的吧。
明朝。
葬朱元璋马皇后的明孝陵,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
提到朱元璋,不能不提长
【第35句】:267公里的明城墙,这个数据是最新的,用美国佬的军用卫星测量出来的。
当年朱元璋采纳谋士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借沈万三的聚宝盆修筑了固若金汤的城墙。
如今以中华门城堡最雄伟,也是保存得最好。
如果有机会,登临中华门,我们既可领略明城墙的雄伟坚固,又可以回味书上报上口头上的种种历史传说,还可以幻想种种可能的结果。
当年,为了不按约定在五更鸡叫时还聚宝盆,朱元璋下令杀光全城的鸡。
从此,南京没有鸡子,就吃鸭子了。
南京的板盐、盐水鸭,皮白肉粉骨头绿,极具地方特色。
至于其中详细故事过会一一道来。
为了江山社稷安稳,朱元璋建城墙;为了集中政权,树立朱氏子孙的威信,朱元璋比“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更狠毒,造了一座功臣楼。
皇上的心计只有刘伯温一人知晓,就装病告老还乡,临行前到中山王徐达府上——瞻园。
忘了,这园子是朱元璋亲自在泱泱金陵挑选的宝地,建成豪华的王府作为自己当初的吴王府,后来登基作了皇帝,送给徐达的。
军师悄悄说:“楼成摆庆功宴时,你要紧追皇上,寸步不离。
切记切记。
兄弟过此别过”。
结果,除徐达外,其它功臣元老都随一声炮响而无影无踪。
究竟徐达在朱元璋心目中是何等地位,晚上我们瞻园里的江南美美自然会告诉我们的,白天时间比较紧张,我们还要去—— 清朝。
南京遭到的罪孽与扬州相比较少,康熙赞朱元璋“治隆唐宋”,就是夸他功劳高过唐太宗和宋太祖。
为什么
得民心者得天下。
南京是明都遗都,反清复明的首领都集聚于此,清朝要国泰民安,想让鱼米之乡的江南搞好农业生产,就得收拢人心。
康熙甚至拜明孝陵,乾坤六下江南也有这原因。
所以,南京的清朝的孤魂野鬼较少。
怕人呀。
太平天国。
清军镇压,无数军兵死于战乱。
天王洪秀全本葬在荣光大殿下,后曾国荃令士兵掘墓、鞭尸、焚烧,最终真可谓灰飞烟灭。
想想生前贵为万人之上的天子,死后连安身之地都没有。
人生在此,在好好享受每一天的同时,再想想还有什么地方没去的,什么景点没玩的,什么好吃的没尝的,什么漂亮的没买的。
短短人生几十年,少太了,我还要向苍天再借五百年,唉呀,那不成了老不死的了吗。
扯远了。
在当年烧成废墟的天王宫殿上建两江总督府,后又扩建为总统府。
人们常说,北有故宫,南有总统府。
故宫是封建文化的最高代表,体现了帝王之风;总统府是中外文化碰撞的火花,中西合璧。
二者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帝王由故宫走向金銮殿,却从总统府走向坟墓。
如今总统府是中国最大的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到南京不去总统府就等于去北京不去故宫一样,白来一趟。
瑞金景区有导游词日记两百字
瑞金导游词 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瑞金。
瑞金位于武夷山西麓。
是江西省东南边陲重镇,东与福建省长汀县相连,南与江西省会昌县为邻,西连于都,北接宁都、石城二县。
全市总面积2448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总人口60万。
古代这里产金子,“掘地得金”,金为瑞,是吉祥之意,故取名瑞金。
唐天佑元年(即公元904年),以象湖镇淘金场设置瑞金监,瑞金之名即从此正式叫起。
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升瑞金监为瑞金县,自此历经千余年不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会成立时,定都瑞金,一度把“金子”的金改为“北京”的京,瑞金当时为中央直属县。
瑞金在1994年撤县改市。
求一篇南京概况导游词要好玩一点的~
我们现在来到了南京,也许大家早就听过“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苏州确实是风景美如画啦,南京没有苏杭那么漂亮的风光,但是,她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有非常浓重的文化底蕴。
她是一个古都,一个历史文化名城。
“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洲”这些都是说的我们南京。
大家看古装剧的时候,老是看到以前的读书人说“我们要进京赶考,进京赶考”,这个“京”也许就是指的我们南京,而非今天的首都北京。
北京虽然有故宫,有一千年的文明史,但她仅仅是明清两朝的都城所在地,而我们南京呢
我们南京讫今为止有多少朝代在此建都呢
大家可以跟着我数一数:三国时的东吴,两晋时的东晋,南北朝时的。
。
。
。
。
(列举十个朝代)。
数过了吗
有整整十个朝代是建都在南京的,整整两千五百年的沧桑历史。
所以,发展到如今,南京也拥有了比其他城市更多的名字,比如:。
。
。
。
。
。
(可以让客人说,一般人都会听说过几个,像金陵,建业,应天府等。
)那么,有谁知道,我们南京建城至今,到底有过多少名字呢
(可再次调节一下气氛,搞个有奖竟猜)告诉大家,我们南京发展至今,用过的名字有七十多个。
大家肯定会惊叹吧
是啊,我们今天南京的一条路名,一条河名,一个小区的名字,也许都曾经作过这个城市的名字,但是,她也有一个千百年来固定不变的名字,知道是什么吗
——“石头城”。
大家看过《红楼梦》吗
中国明清四大小说之一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当时就是生活在我们今天的南京城,他的小说中很多的地形,环境,风俗,人物,都是参照的南京城,是以这个城市作为创作的背景的,大家还记得书中提到的“金陵十二钗”“江宁织造府”吗
金陵,江宁都是南京的旧称啊
江宁织造府,其实就是当时曹雪芹的家,你知道他的家有多大吗
整整占到了当时大半个南京城啊,有房屋几百间,有几百口人,权倾朝野。
大家知道江宁织造府是干什么的
就是负责整个江南的丝绸刺绣的,杭州的丝绸,苏州的苏绣,历来就是朝延的贡品,皇帝的龙袍,嫔妃的霞披,可都是从江南上贡的,而封建等级制度的严格也早有规定皇帝穿绫,大臣穿罗,商人穿绸,百姓穿布(故名“布衣”)。
。
。
。
。
。
[稍作丝绸铺垫,点到即可]。
清朝的两个皇帝康熙和乾隆一共十三次下江南,到南京全都是住在他家,你说他的家大不大
所以,小说实际所写的是曹雪芹自己家的事,是他们家祖先的事,他们家是后来才败落的。
那么,他当时给这部小说取名字的时候,并不是叫《红楼梦》的,《红楼梦》是我们后人为这部书取的名字,他自己取的名字叫什么呢
就叫《石头记》。
因为,南京是一个石头城
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希望可以给大家一点帮助,因为讲南京的话历史是最重要的,只讲历史可能会很烦燥,这样通过“石头城”这条主线,可以很好的穿起来,讲起来比较生动一点,也显得内容比较丰满,又可以铺垫一些东西,大家还可以穿插更多的东西,比如:南京的天气,军事地位,工业,风俗。
。
。
。
。
。
。
如果你是一个小导游,打算怎样向游客介绍南京呢
请设计一段解说词写下要来。
20字
我前年也是在南京考的导游证,考导游证不是有本《南京导游词》的书吗
这本书前面有南京简介的,值得提醒你一句的是,你最好自己总结,这样就有条理了,背诵的时候也好记住
另外考试的时候不要太紧张,就像面对自己的老师就好
祝成功啦
导游经典幽默简短的开场白跟结束语。
要自创的,文采好的帮忙写一小段呗。
谢谢
游客们,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
请大家往左边看,这里是黑龙江,请大家往右边看,那里还是黑龙江。
求泰州凤城河风景区导游词
凤城河风景区地处泰州城区中心,是一个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AAAA级风景区。
有
【第83句】:3万平方米的水域,河水绕城四周,是省内唯一现存的较完整的古城河。
景区以水为脉,因水成趣,集中而又完美地体现了全国罕见的一种都市水韵。
凤城河畔,“江左胜境”望海楼、全国独一无二的戏曲文化三家村,凸现泰州草根文化的泰州老街,共同构成了现代都市中不多见的独特景观。
在初建于宋的“江淮第一楼”望海楼上凭栏俯瞰,全国独一无二的“戏曲文化三家村”、世界名僧辈出的佛教庙庵群落、中国历史独有的盐税建筑遗存会尽收眼底。
巍峨的州城遗址、幽幽的宋城古涵,尽显宋朝盛世之遗风,置身其中,您会充分感受到宋朝时期泰州城的繁华与辉煌,赵朴初先生曾为此赋诗:“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
”宋朝曾从泰州走出去五位宰相,怪异的“五相树”,会令游客惊叹自然造化,而走进雄伟的文会堂,滕子京与范仲淹谈文论道、赋诗唱和的情景仿佛清晰在目,范仲淹曾为文会堂赋诗“君子不独乐”,23年后,滕子京在岳州建岳阳楼,范仲淹撰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海陵到巴陵,划出了一代政治家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轨迹。
与望海楼隔河相望的就是全国当今唯一的戏曲文化三家村――梅、桃、柳三园,分别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传奇大师孔尚任、评话宗师柳宗元。
三种植物,三位名人,概括了戏剧、传奇、评话三个戏曲分支,更见证了泰州戏曲文化的源远流长。
桃园为纪念孔尚任编著《桃花扇》而建,正是在桃园陈庵,孔尚任创作完成了《桃花扇》这部中国戏曲史上的华彩乐章。
渔壮园,首演《桃花扇》的地方,吹拉弹唱,梅腔京韵,让您在体味古人“舫亭观剧”意境的同时,还可以过足戏瘾。
桃园之美,美在传奇。
除有《桃花扇》这部传奇外,凤凰墩上的飞来钟也是另外一部传奇。
飞来钟传从杭州飞来,现又与姑苏寒山寺古钟结为姐妹钟。
年年除夕夜,游客们可亲手撞响飞来钟,一响烦恼清,二响智慧长,三响菩提生。
在浑厚悠扬的钟声中许下自己诚挚的愿望,为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祝福。
阳春三月,桃花岛上千株桃花怒放,恰逢景区一年一度的“桃花节”的到来,让您不仅可以徜徉花海,体验“世外桃源”风景如画的梦境,又可以感受到“借花引来天下客,宾朋携手乐融融”热情洋溢的气氛。
中秋佳节,正是品尝菱角的最佳时节,届时,一个别开生面的“采菱节”将会在踩菱榭举行。
您可以泛舟河上,一边倾听《采红菱》的优美旋律,一边亲手采下在城河水里长大的新鲜的菱角,上岸后精心烹制,与家人一起分享菱角的美味与香甜。
桃园向东,可到泰州老街。
这是一条长600米的文化街。
青砖黛瓦,旧民居门楼,麻石街巷,戏院书场,泰州古巷中的基本元素都将在这里恢复。
而泰兴木偶、姜堰面塑、泰州叶雕等地方文化绝活和老泰州婚嫁场景等民风民俗表演,也都将在这里重现。
不长的街巷,浓缩了整个泰州老城的记忆。
这又是一条商业街。
中华传统风味小吃、私房菜馆、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销售、名人工作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种业态都将在这里汇集。
这更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小吃街。
大炉烧饼、城河菱藕等这些早已消失在市面上的泰州本土小吃将会在老街重现,而来自全国各地的特色风味小吃更可让您足不出户便能品尝到中华之美味。
每年的初一、十五,老街都会举行隆重的美食赶集活动。
届时,不仅有美味可口的小吃等着您,各式各样的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也会出现在街市中。
喜欢热闹的您可以加入到充满趣味又其乐融融的游街活动中;喜欢安静的您可以去戏曲楼台点一壶香茗,听一出《海陵春》,静静品味泰州戏曲的独特韵味,让自己忘记一切烦恼,全身心地享受老街带来的别样的乐趣。
白鹿洞书院导游词分述
朋友们,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您知道在中国的历史上有那座书院对中国的传统教育产生了七百多年的影响,曾被称作“天下书院之首”。
这就是我们将要去游览的庐山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地处庐山五老峰的山麓,他在五老峰呵护之下,又有卓尔山、后屏山、古翼山环合着,从高处俯瞰他,就象一个山洞样的。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教育体系完备的书院。
在遥远的历史时期,这里是鹿的快乐家园。
到了唐代贞元年间,有一位叫李渤的洛阳少年带着他的弟弟来到了这里。
他们在此隐居读书,优美的山林,使他们学业长进的很快。
年少的李渤在读书之余与生活在这里的白鹿群中的白鹿做上了朋友。
这只经常与李渤交往的白鹿受到李渤的耳薰目染,尽然也善解人意呀!经常帮李渤到山外的集镇上购买些学习用品和投送书信的事情。
天长日久山外的老百姓以为李渤的这只白鹿是神鹿,于是就称李渤“白鹿先生”,李渤读书的地方就叫“白鹿洞”了。
李渤兄弟开创了白鹿洞以书为中心的时代先河。
在南唐的时候,南唐王朝在白鹿洞建立了国家级的学府“庐山国学”,这是国家办学的开始。
到977年的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御赐白鹿洞书院《九经》等书籍,从这时开始白鹿洞书院在当时的中国就渐渐生出了名气。
南宋时大教育家朱熹来到庐山山南任南康军知军时,让白鹿洞书院散发出夺目耀眼的光辉。
这个时期中的朱夫子亲自担当白鹿洞书院的洞主,为学生讲学。
并且根据当时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制定出一整套完备的教学规范、学规(白鹿洞教条),并将四书五经等确定为学生主修课目。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中将他的教学主张变成教学实践。
系统地改革了旧时官办书院教育仅仅就是读书为做官的弊端,大胆的推行、创办出新型的书院教育制度。
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德育的教育,以及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为国家培养出急需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改革实践,直接影响了封建中国后七百多年的科举教育制定,并成为后世中国办学所遵行的样榜。
也就是从此时,白鹿洞书院开始享有“海内书院第一,天下书院之首”的美誉。
现在的白鹿洞书院的山林面积有三千亩,其中建筑面积占3800平方米。
整个书院沿贯道溪而建,座北朝南,尚有五组建筑。
在白鹿洞书院里至今有遗存着150多块历代碑刻和许多摩崖石刻。
这都是能感受当年书院浓厚的文化气息的地方。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个书香依旧的圣地,去感受一下书院的瀚墨香味……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篇文章,急求
杜鹃啼血魂梦南唐 我的嘴唇在冬天常常会裂开,寒风中时时能听到肌肤的唉叹。
嘴角皴得龟裂,慢慢渗出了血,渐渐结成了痂。
它拂之不去,拭之不离,像一朵炙败的花朵.不是它与别的花不同,春天它湮没,冬天它又旖旎盛开。
也许我是一只杜鹃,年年啼血,日日魂梦江南。
“暮春三月,莺飞草长。
彩舟云淡,画图难足。
”他一袭布衣黄杉南下金陵,来到那秦淮河,那条清了天,空了他心的秦淮。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他听到了一个纤细的声音,似雾朦胧。
河边那树绯色花遮去了他寻声的视线。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那词句和着花香沁入他的心脾。
不知是花香使他心醉还是词让他消魂。
瞬间的凝思后他有些后悔,误了听下面。
“自是人生常恨水长东”,此时树下已站了一位白色少年;纤瘦,脸色冷白,但神情秀异。
他凝视着少年双眼——淡雅若花。
他见过无数的眼眸,兵临城下的绝望,视死如归的忠贤。
对他不屑的眼神,献媚于他的眼神。
但没有一双眼睛像这白衣少年那样令他心动。
他痴了,望着这清艳莞尔。
少年在树下对他微笑…… 我在心中虚构着这个故事。
虽然我知道赵匡胤和李煜在江南从来不曾相逢。
一直坚信,无论是谁,在他的心中一定有着第二种情怀。
第一种情怀留给了生他养育他的地方。
第二种便是他谴绻难平的年华。
那时他无法抵达的世界,任其思绪纵横飞扬、天马行空。
那个地方,那段时光已随历史沉没。
而于我,那种情怀是金陵,是南唐。
读《影梅庵忆语》、看《桃花扇》明末复社与才子佳人的年代同样令我心动和心痛。
那是个充满悲情和痴情的世界:陈圆圆的哀怨,李湘君的刚烈无疑不映在我心底的深处。
但摸索着金陵千百年的柔情,时间的一瞬间应该停留在南唐,应该凝聚在他,李煜,少年后主的身上。
车上,导游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明孝陵、鸡鸣寺……我无暇顾及。
脑中一直徘徊着秦淮河和李煜的诗句。
下了车,同伴们直奔夫子庙,我一个人来到河边,那条让我不知道抛撒了多少泪的秦淮。
这哪里是想象中的它,没有风光旖旎,没有精致画舫。
风吹着河水彀皱千叠,吹痛了我嘴边的痂。
我摸着它,在风中留下了泪:我真得再也回不到那个世界。
南唐不大,也不应该大。
但他小的精致。
想象着李后主和大周后“歌台暖响,舞殿冷袖”的奢侈生活和“待踏马蹄清月夜”的情致,不免要责怪李煜。
仗着鱼米之乡,物美人丰却忘却了民间疾苦。
其实李煜绝非是个人个高洁完美的人。
虽与大周后情深爱笃也不免留情于小周后年轻貌美。
他也绝非是一位从善如流的明君。
画家颀园中夜探韩熙载,留下了千年的笑柄。
而让宫女在金莲中翩然起舞的荒唐举动与隋炀帝的水殿龙舟之事可以说不分伯仲。
可是这些我都可以原谅你,李煜。
你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不是那颗赤子之心。
960年,赵匡胤陈桥病变,建立大宋江山。
之后,他兵下江南,势如破竹,五代十国烟消云灭。
976年,宋军攻破金陵,南唐灭亡。
那一年李煜四十岁。
战争给予的痛苦,承担的大多数百姓。
难道还需要杜甫的“三吏”、“三别”。
还需一位形容槁枯的诗人缓缓吟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吗?我回不到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但我是感觉得到大宋的一统江山结束的应是唐王朝以来二百多年的分裂割据,历史的车轮永远向前迈进。
但是我依然旧恨,恨你在宋军兵临城下,像项羽自刎乌江的勇气也没有。
而在“肉袒出降”之前还把崇文馆中列代珍品付之一炬。
但是,我看到了你的苦笑: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一向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你不是我,你怎么能了解? 是的,我不是你,就是的南唐已灰飞烟灭,成了我永远不能抵达的世界。
但是我来了,依旧来到秦淮河边,寻找着答案,梦回那个世界留下的片瓦碎砾,遗址顾迹。
可是,我失望,我欲哭泣,市里秦淮哪里还剩当年你独自凭杆涕泗的雕栏。
风吹动了秦淮河。
河水拥着落日,浩浩荡荡的向前进。
“问均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已烂熟于心的词霎时如醍醐灌顶使我决然顿悟。
终于明白了,你为什么喜欢以水喻愁。
为什么在你的词作中离不开水的缠绕。
秦淮旧日、金陵玉殿都免不了瓦解冰消;大厦楼倾,曲终人散终不过是过眼烟云。
南唐旧梦,何尝又只是我无法触及!你依旧在水里梦中把金陵呼唤得一遍又一遍。
岁月如斯,唯有秦淮河,能跨越千年,流淌至今。
我的心为你释然,命运与你开了多大的一个玩笑。
明明是吟月弄花的江南才子却偏偏生在了帝王之家。
生为李璟的第六子拟本没有继承王位的可能,但是哥哥接连地夭折把你推上了龙椅。
史书上记载你“骈齿。
一目重瞳”。
这多少带有宿命粉饰的成分。
但我仍愿意相信,你的确仅有一目重瞳,而另一只却是少年书生淡雅若花的眼睛。
又是一个七夕,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河啊,你再浩渺都挡不住牛郎织女的一年一度。
为何李煜,你面对长江天险却无法与南唐相逢。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军同。
”汴城河的池水啊,你是否淌过长江到达江南的秦淮,我愿意化为你的一滴回到那的一滴回到那魂牵梦绕的地方。
今夜的月色亦复似当年的月光。
故乡的月亮也同样临照他乡。
你举起一杯鸠酒,红色,如血一样。
你喝下了它,朱砂般的液体沾在你的嘴角,你终于变成了一个啼血的杜宇。
你终于能回到那金陵。
你微笑,像世间告别。
当然,你看到了他,一如当年对他微笑莞尔…… 我依旧在编造那个世界的故事,心心念念那站在远处,遥不可及的李煜,你是一朵风中的雪莲,你是一株天山的昙花。
离开了滋润你养育你的沃土,你便失去韶秀,暗淡了光泽。
不是那一壶鸠酒让你奔赴酒泉,不是那一句“垂泪对宫娥”成了你远去的丧音。
是你,在亡国的那一天便放弃了自己。
虽然曾经苟且偷安,作了二年亡国贼俘。
但谋杀你的依旧是秦淮河中自己忧郁的身影。
亡国后的词句是子规夜啼的唉吟:“回去啊!那个江南。
梦断啊,永远的金陵。
”于是你离去。
就像一朵欲落的花朵,当别人都在哂笑你的犹豫,却在蓦然回首时,惊讶于你随风旋转下落的美丽。
我的视线有些模糊,晚霞的余晖射得我的双眼疼痛。
我终于能像旧日的时光告别了,在其了那个世界。
虽然永远不能抵达,但我曾经无数次的萦行梦回那旧日的六朝金粉盛地。
夕阳拉细了我长长的身影,走了很远很远,似乎已听不到秦淮河水流动的声音。
蓦然回首,一河碎金中仍能看见白衣少年孤单的背影……
作文《参观临水宫》
都说福建有三大奇女——福州女、惠安女、湄洲女。
我的家乡在闽南,故此,惠安女对我来说,比较熟悉。
曾经去过湄洲岛,更见过一身特色的湄洲妇女打扮,故此,对湄洲女,也可以说是似曾相识。
唯独福州畲家女,并未亲见,有说陈靖姑是福州畲家女子下嫁到古田县人氏刘杞家的,故此想来,到临水宫觐见顺天圣母,该是见到真正的福州女了
公元2013年6月14日,东南网采风团一行四十多人,来到宁德古田县,瞻仰了陈靖姑的道教圣殿——临水宫。
由此,对这位陆上妈祖,也就有了一些探究性的了解。
临水宫修建于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至今已经1200多年的历史了。
当我们走到山门时,看到这里张红挂彩,迎面而来是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热烈祝贺古田临水宫荣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是的,文物得到重点保护,是件喜事,值得庆贺
而与此同时,据导游介绍:公元2013年6月17日,海峡两岸数百名信众将齐聚陈靖姑祖庙——古田临水宫,共同祭拜顺天圣母陈靖姑,同祈和平,共享安康。
届时,由宁德市人民政府主办、古田县人民政府承办的以“两岸同源,根脉相连”为主题的、第五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将在古田临水宫隆重举行。
因此,当我们一行人到来时,临水宫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张灯结彩,以迎接这个盛典的到来。
我想,届时,这座千年的道教圣殿,将会热闹非凡。
从山门外的台阶走近山门,两边各立两方石刻碑记,都是近代书法名家所写。
走过山门,迎面而来是十八级台阶,暗示着陈靖姑十八岁时下嫁到古田县刘杞人家;而再往上行走,又是二十四级台阶,暗示着陈靖姑二十四岁为乡民抗旱祈雨,最后牺牲得道,留下千古清名。
上了这二十四级台阶,正对右侧方向,是一座陈靖姑右手手执画扇,左手护着一个孩童的石雕像。
形像地再现了这位妇幼保护女神的风姿,以及她庇佑一方的英容。
而在左侧方向,则是灵水宫的正大门,上有“敕赐临水宫”五个金字,字体竖排。
导游不忘介绍说,此乃某朝皇帝所赐的牌匾。
跟着导游从这个大门走进去,就是临水宫的祖殿,此殿全部为木质结构,到处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陈靖姑和临水宫又是怎样来的呢
有记载说,陈靖姑(公元767-790年),生于福州下渡,曾经到道教圣地吕山学法,能降妖伏魔,扶危救难。
她下嫁到古田刘杞家后,因逢天旱无雨,为民作法祈雨而命殒于古田大桥临水。
死后得道,乡民们感其恩德,为她建殿崇祀,后经历朝皇帝封赐,名声大振,终于成为陆上妇幼保生女神。
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在陈靖姑蒙难两年之后,其乡人为了纪念这位降妖伏魔,扶危救难的道教女神,在古田大桥镇中村建造了这座临水宫。
自此,临水宫终年香火不断,历代受人景仰。
陈靖姑成为人们心目中敬重的道教女神,也是海内外信众公认的“顺天圣母”
有关陈靖姑的故事,导游讲得最多的,是她和一条蛇精的恩怨故事,体现了这个世界邪不压正的真理。
对于此种炒得太熟太热又十分雷同的传说故事,我在这里就不再表述了。
单单讲讲她和两个男人争强斗智的故事,述说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唐代女英雄故事。
原来,有两个男道长不服陈靖姑,想和她争坐坛主之位。
于是,二人商量好,找机会给她下绊子。
陈靖姑为使他们二人心服口服,保持她在乡民中不可动摇的地位,欣然接受他们的挑战。
于是,这两个男人想出一个他们占有优势的点子,和陈靖姑比走路速度——也就是说,三个人从某地开始行走,看谁先赶到临水宫为胜。
导游说,陈靖姑听了之后,欣然接受这个挑战,并且和二人约定,谁先到临水宫谁就是坛主,后到者要听从先到者的号令。
的确,两个男人确实会跑,他们很快就跑到了临水宫,看看陈靖姑还没到位,于是二人到此处之后摆下棋局,打算边下棋边看陈婧姑的笑话。
导游又说,因为陈靖姑是个妇女,绑着小脚,走起路来自然赶不上这两个大手大脚的男人,于是她想出一个妙招,当两个男人正在下棋的时候,她利用所学的道法,在远处将声音从里屋传了出来。
两个正在下棋说笑的男人,听到屋里传来陈靖姑的声音,误以为人家早就到达这里,慌忙跪倒在地,伏首听命,动都不敢动一下。
随后,陈靖姑才从后门悄悄地溜进来,由里屋走出,问他们二人是服还是不服
最终二人只得说:“服服服,我们服了陈仙姑
” 导游讲完,大家还沉浸在故事的氛围中,一边拍照一边跟着她的故事漫游临水宫。
而我知道,这都是民间传说,当然无据可考。
但做为民间传说,其失误之处依然十分明显。
虽然导游看似津津乐道,但这个传说还是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
据史料记载,中国女子绑小脚,应该是从南唐后主李煜(公元937年—978年)时代开始,宋朝之后兴盛到满清结束。
故此,在此一百多前年的唐朝乡野女子,是不会绑小脚的。
但中国的民间传说却认为,绑小脚是因为纣王的宠妃妲己而起。
因为她是狐狸精,怕她长毛的脚让纣王看见了而失宠,故要求纣王号令天下,女人们都要将脚用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anfenzuowen/show-373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