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名言

初中语文优美名人名言

初中语文名人名言

初中语文名人名言

【第1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第2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第3句】: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第4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第5句】:业精于勤,荒于嬉。

【第6句】: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第7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第8句】:衔远山,吞长江。

【第9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第10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第11句】: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第12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第13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第14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第15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16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17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18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19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第20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第21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22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第23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第24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第25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第26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第27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第28句】: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第29句】: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第30句】: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初中语文作文的评语

作文的评语对学生来说有着建设性的意见,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作文的评语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初中语文作文的评语一

【第1句】: 本文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第2句】: 开头简明扼要

【第3句】: 本文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观众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

【第4句】: 本文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观众。…点面结合,使文章活泼,具体,详略得当。

【第5句】: 本文语言活泼丰富,可读性强。

【第6句】: 开头出手不凡,吸引观众

【第7句】: 开头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第8句】: 本文开头交待得十分清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第9句】: 本文选材新颖,激起观众读下去的欲望

【第10句】:虽为一件小事,但作者却描述得有声有色,结尾处有不可或缺的点晴之笔。

【第11句】:文章来源于生活。

【第12句】:写了小猴吃面包的情景。作者扔给它一块面包,小猴子先是“没接”,只是用“爪子试探”,还用眼睛看着我,最后才是“狼吞虎咽地吃起来。”这样一步步地描写,把小猴子可爱之处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第13句】:文章的结构简洁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初中语文作文的评语二

【第1句】: 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

【第2句】: 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第3句】: 比喻贴切,用词活泼。

【第4句】: 本文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第5句】: …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第6句】: 叙述自然活泼、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第7句】: 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第8句】: 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第9句】: 本文边叙事边抒情。

【第10句】: 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第11句】: 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第12句】: 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第13句】: 本文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第14句】: 本文想象合情合理,

【第15句】: 通过活泼、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观众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第16句】: 本文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第17句】: 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第18句】: 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第19句】: 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第20句】: 语言准确,鲜明、活泼,内容极其丰富具体,

【第21句】: 事例叙述得活泼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第22句】: 本文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第23句】: 本文将…写得细致入微

【第24句】: 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第25句】: 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初中语文作文的评语三

【第1句】: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第2句】: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第3句】: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第4句】: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第5句】: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第6句】: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第7句】: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第8句】: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第9句】: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第10句】: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第11句】:虽为一件小事,但作者却描述得有声有色,结尾处不可或缺的点晴之笔,较好地突现了文章主题。

【第12句】:故事虽平凡,感情却真挚、充沛、感人。

初中语文常见试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二

陶渊明

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第1句】: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农村生活图景?试作简要分析。(4分)

【第2句】:诗人借对乡居生活的描述,表达了怎样的情感?(4分)

考点分析:

考点1:诗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处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感悟。诗文默写:①根据课文填空;②默写诗文名句;③读图默写诗文名句;④根据提示填写诗文名句。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王者,国小,力不能。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楚、三晋,稍蚕食诸侯,且至于燕。燕君臣皆恐祸之至。太子丹患之,问其傅鞠武。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其为人智深而勇沉,可与谋。”太子曰:“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诺。”出见田先生,道:“太子愿图国事于先生也。”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太子逢迎,却行为导,跪而蔽席。田光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臣闻骐骥盛壮之时,一日而驰千里;至其衰也,驽马先之。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图国事,所善荆卿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结交于荆卿,可乎?”田光曰:“敬诺。”即起,趋出。太子送至门,戒曰:“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田光俯而笑曰:“诺。”

偻行见荆卿,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日‘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第1句】:(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 质:做人质

B.田光曰:“敬奉教。”乃造焉 造:到……去

C.太子逢迎,却行为导 却:表转折

D.愿足下急过太子 过:探访

【第2句】:(3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B.①愿因太傅而得交于田先生 ②因遂自刎而死

C.①其少时与丹欢 ②失其所与,不知

D.①跪而蔽席 ②田光俯而笑曰:“诺。”

【第3句】:(3分)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燕太子丹小的时候在赵国做人质,跟秦王政是好朋友;等到秦王政当上秦王,恰好太子丹又在秦国做人质,因秦王对太子丹不好,太子丹怀着怨恨逃回燕国。

B.从文中看,鞠武向太子丹举荐了田光,田光又向太子丹举荐了荆轲,二人举荐的虽是不同的人,但都是为了尽己所能帮助太子丹挽救燕国。

C.从文中看,太子丹是一个以国为重,礼贤下士,而又有点疑心的人;而田光自刎,并不全是因为太子丹对自己有疑心,也是为了激励荆轲为太子丹出力。

D.节选文段既细致描写了太子丹尽力为国出力,礼贤下士,亲自上门拜访鞠武、田光和荆轲等贤人侠士的事情,还着力描绘了田光的侠义精神。

【第4句】:翻译

(1)光窃不自外,言足下于太子也,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儿童文学:还原孩子的天空

儿童文学,顾名思义,就是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它的一大特别要求就是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作品的主题要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而且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新世纪儿童文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进入了一个实力团队纷争和实力作家竞技的状态。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们追求市场效益,创作越来越商业化和娱乐化。今天儿童文学的著名作家越来越多了,但权威性在消失。

新世纪儿童文学的格局变化,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也促使我们对儿童文学创作进行新的思考。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价值、阅读市场、作家的创作姿态等问题。

儿童文学的价值包含以下方面:一是对儿童生命和生活的基本状态的呈现,这使儿童文学成为成年人了解儿童世界的窗口。二是对成人生命与生活的基本状态的`适当表现,这使儿童文学成为儿童了解成年人世界的窗口。三是比如爱,比如合作,比如同情心和悲悯情怀等人类的基本情感。四是成年人的文化期待,包括成年人作为父母亲角色对儿童的呵护与关爱,以及父母亲对儿童的教育意愿和成长要求。五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民族历史的理解。六是对母语意识的培养。儿童文学应该是很慎重的文学,值得我们不仅在文字上选用美的修辞,而且要在主题和内涵上进行母语文化的提炼和选择。

中国儿童文学拥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阅读市场——3亿少年儿童。但是现在占据我们市场的多是国外的引进版儿童文学书籍。《哈利·波特》的市场包装、市场策划、市场运营都给中国儿童文学上了一课。它有书籍、电影、玩具、网站等一系列产品,彼此之间形成联动。相比之下,我国儿童文化商品市场的经营者和参与者在观念上都要转变,应该把儿童文学当做产业,按照市场运行规律来操作。我们觉得要制造本土的“哈利·波特”,就不能把电影、电视当做儿童文学的敌人,而应该利用合理的市场手段,五指成拳,整合中国的文化力量来发展儿童文学。

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具备比一个优秀的成年人文学作家还要多一层的东西,因为成年人文学要求文学性和思想性,儿童文学除了这些,还需要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要从表面纷繁复杂的人间世象中提炼出一个让少年儿童能够接受的表现形式,让他们喜欢看,这就是书写的角度的问题。儿童文学,要从内容上、角度上还原孩子的天空。

儿童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所在,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整个人类传承不息的根本希望所在。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自然也脱离不了儿童文学的熏陶。如何创作出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引导的社会责任,将继续成为社会要解决的重要话题。

【第1句】:下列有关“儿童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儿童文学是专门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要求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在创作内容和书写角度等方面还原孩子的天空。

B.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要明确突出,形象要鲜明具体,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让孩子们喜欢看。

C.只有符合市场价值,利用所有的市场手段,儿童文学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像《哈利·波特》一样,把儿童文学当作产业。

D.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要尽可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第2句】:下列各项关于儿童文学的价值和对儿童文学作家的要求,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儿童文学能呈现儿童的和适当表现成年人的生活和生命的基本状态,所以儿童文学应成为成年人和儿童相互了解对方世界的窗口。

B.儿童文学的价值应包含人类的基本情感和成年人的文化期待,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对民族历史的理解和对母语意识的培养。

C.儿童文学需要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比一个优秀的成年人文学作家在表现形式上有更深一层的东西。

D.如何创作更多适合孩子们阅读的图书,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引导孩子的社会责任是儿童文学作家乃至整个社会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第3句】: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天的儿童文学作家们追求市场效益,创作越来越商业化 和娱乐化;今天的儿童文学缺少权威,也缺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B.中国儿童文学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阅读市场,儿童文化商品市场的经营者和参与者应该把儿童文学当做产业,按照市场运行规律,利用合理市场手段,整合中国的文化力量(包括电影、电视)来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

C.如今儿童文学的著名作家越来越多了,但权威性在消失,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儿童文学的价值、阅读市场、作家的创作姿态等问题。

D.儿童是家庭、国家、民族和整个人类传承不息的希望,要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努力构建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井蛙说:“我独霸一口井,像是一位国王,我一跳到井里,水就来扶着我的两腋,托着我的腮帮。我高兴就钻入水底,泥巴就赶快来按摩我的脚,到了晚上,不想待在水里,就跳出井来,散散心。看我每天都这么快乐啊!”

东海大龟取笑井蛙说:“你的井太小了,我刚从东海上来,让我告诉你东海的样子吧。东海又大又深,用一千里长,不足形容它的广大;用八千尺高,不足以形容它的深远。水灾时不会增加,旱灾时不会减少,像这样不会因时间的长短而改变,不受雨水的多少而增减,在那里才是快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列应用文中有多出不妥,请指出其中5处并修改。(5分)

初中语文精选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初中语文精选论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摘 要: 有效的提问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到课堂学习中,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但是从目前教学的现状来看,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不符合教学内容的问题,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内容的进展,而且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的心情,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提问设计进行分析,对语文教学提问方法进行创新,希望可以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创新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问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语文教学的进展。恰当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语文教学氛围,还能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实现教学目标。从目前语文课堂提问状况来看,教师提问的具体问题还存在一定缺陷,给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造成了很大影响,必须及时解决。

【第1句】: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以课程进展内容为基础,让学生在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第1句】:系统性原则

问题的设置必须以文本内容为基础,设计出系统性问题,不能就自身的想法随便提问,让学生毫无目的的学习。设计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在问题回答中获得知识。例如,在学习《人琴俱亡》一文时,教师必须明白本篇文章表达的主要思想是兄弟情怀。在学生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之后,教师再进行提问:为什么子敬死亡时,子猷没有痛苦?为什么子猷弹琴的时候,琴不协调了?利用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兄弟间的情谊。采取系统性问题提问,不仅可以快速将学生带入到语境中,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2句】:启发性原则

初中语文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具有启发性。只有利用启发性的问题,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探究性学习知识。在设置启发性问题的时候,难度不宜太简单,答案也不能固守成规,设置的问题一定要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例如,学习《往事依依》一文时,教师可以将问题设置为:于漪老师教育我们要多读书,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电脑、游戏等网络化设备技术的应用比我们学习的书有趣多了,你们认为在科技发展的今天,还有必要读书吗?学生会对此问题非常感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辩论赛,最后对学生阐述读书的重要性。利用一系列具有想象力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展学生的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

【第3句】:适合性原则

适合性原则可以反映问题提问的准确度。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必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问题提问中,将问题难度合理划分。初中语文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和智力因素。例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红色文化论文如果教师直接提出:作者写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提出此问题可能让学生不知所措,教师可以将问题划分为:教师是如何发现桃花源的?当时写作的背景是什么?作者在桃花源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掌握课本知识。设计问题的时候,问题难度应该呈现梯度分布,给全部学生提供发挥空间,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第2句】:初中语文教学提问的技巧

初中语文教师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联系学生实际,优化提问方式。

【第1句】:创新提问角度

通常情况下,教师在提问的时候,只是按照教学的中心和写作技巧来提问。在这种提问方法的长期影响下,就会让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创新提问角度,利用创新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文章中出现了“大约孔乙己已的确死了”“大约”和“的确”在句子中非常矛盾,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以对此处提出问题:“大约”和“的确”的使用是否矛盾?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相互讨论学习,对文章内容深入分析,然后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

【第2句】:创新提问内容

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很多内容看起来非常简单、平淡,但含有深刻的意义。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发现,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作者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可以提问:为什么作者四次提到了背影?

为什么提出了四处?利用具有深度的问题,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第3句】:创新提问方式

问题的创新还体现在提问方式上,在学习复杂难懂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深入浅出原则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刻理解教学的内容。例如,在学习《陋室铭》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陋室为什么不铭?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内容,理解作者写作的用意。由于很多教师在提问问题的时候,缺乏对问题的引导,导致学生在学完课程内容之后,也不能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掌握。其实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问题细化为几个小问题进行提问,在小问题的层层递进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例如,可以将问题划分为:陋室的含义?“不铭体现在什么地方?利用有效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分布指导,让学生综合全面的掌握知识。

【第3句】:结语

经过分析发现,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提问内容较浅、较细等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有效的设置问题,再加上不能采用有效的方式进行提问。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提问的艺术,利用富有创新意识的提问,带动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祚扣.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12).

[2]董秀英.谈谈初中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现代语文,2012,(11).

[3]郭清平.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2010,(3).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10299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