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名言

关于劝学的名言警句

劝学的经典名言警句34条

【第1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第2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第3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第4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第5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第6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第7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第8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第9句】: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第10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第11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第12句】: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第13句】: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第14句】: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第15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第16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第17句】: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第18句】: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第19句】: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第20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第21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第22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第23句】: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第24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第25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第26句】: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第27句】: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第28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第29句】: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第30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第31句】: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第32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第33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第34句】: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关于孔子劝学的经典名言

【第1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第2句】: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第3句】: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第4句】: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第5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第6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第7句】: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第8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第9句】: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第10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第11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第12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13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第14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15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第16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第17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18句】: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第19句】:不学诗,无以言。

【第20句】: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第21句】: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第22句】: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第23句】:有教无类。

【第24句】: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第5句】:孔子政治名言

【第1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第2句】: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第3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第4句】: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第5句】: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6句】: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第7句】: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第8句】: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第9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10句】: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第11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第12句】: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第13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第14句】: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第15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第16句】: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第17句】: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第18句】: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第19句】:……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第20句】: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第21句】: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第22句】: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第23句】: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第24句】: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第25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第26句】: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第27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第28句】: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第29句】: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第30句】: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第31句】: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第32句】: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第33句】: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劝学》原文及翻译

《劝学》这篇课文相信很多人都学过,而有关孔子劝学的原文以及翻译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孔子劝学》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孔子劝学》原文:

版本一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君无谏臣则失政,士而无教友则失德.御狂马不释策,弓不反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孔子劝学》翻译:

孔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是受益良多。

《孔子劝学》简析:

本篇选自《孔子家语》,记载了孔子与子路最初相见时的一段对话,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面对子路的疑惑和反问,孔子因利势导,语言简明而深入地纠正了子路的观点,让人无可辩驳。孔子的教育家、思想家之谓由此可见一斑。寓意人不能光凭天资,还要勤奋学习,多加实践,才能提高自我!

在开篇中,孔子的学生就把一段貌似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摆出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要表达什么思想呢?在初中时,老师把三句话分开讲,通俗易懂:常复习学过去的东西,朋友从远方来看我,都是快乐的事;有人不了解自己,但是自己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所为?更值得高兴。的确,能成为君子在孔子看来是很荣耀的,尽管看来可能有点傻。实际上,中国人做学问很多时候是善于分析的,但是综合能力往往欠缺。南怀谨先生的《论语别裁》中对这句话作了一番解释,听起来更符合逻辑,只不过是否与本意相符就不得而知了。他说,这是因果相连的三间事:复习以使英名渊博,远方的朋友慕名前来,不料,朋友的观点与自己的不合,我也不着急上火。这样在高兴中成了君子,“不亦乐乎”?

学习要有两个行为——学与思。《为政篇第二》中,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思考不学习就会懈怠而无所得。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两个极端。高中时,这句话一直是我的座右铭。我能考上大学真该好好谢谢孔老夫子。而我的同桌落榜了,但他和我一样刻苦。不是我的运气比他好,我想就在这句话上。他很能问题,却很少独立思考。实际上,思考也是要学会的一项本事。我的同桌应该是迷茫了吧。学和思哪个更重要呢?

《卫灵公篇第十五》中,子曰:“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草草地理解这句话,好像学比思重要。实则不然。孔子这样说,我也可以反过来说,吾偿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学,无益,不如思也。学和思是学问长进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

孔子很重视学习过程复习的重要性。“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学过的东西而获得新的体验,就可以做老师了。“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亦。”每天记住将要忘记的,每月不忘记所学到的,就可以说是好学的。在高中时,老师曾给我们谈及遗忘规律。

学过去的东西要在24小时内温习一遍,才会记到脑子里形成长久性记忆。在第二天或第三天再看,就会记得更长一些。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都省察自己是否做好了三件事: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老师讲的`东西是否复习了?每个好学之人都在与遗忘作斗争,孔子在几十年的求学路上摸索到的方法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学习态度方面,首先,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是说,知道的不如爱好的,爱好的不如以之为乐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注意引导学生培养学习的兴趣,这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态度决定一切。被强迫的学到知识不如自己喜欢去搞明白;喜欢又比不上以学习为乐。我们应该明白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同时,要学会培养兴趣。孔子是个博学之人,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有了兴趣就会有行动的原动力。行动了就会有结果。其次,孔子对学习的目的有自己的见解。

《宪问篇第十四》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的是古人作学问是为了提升自己,而当今人为了向别人显耀。在孔子看来,人心不古,当今人的精神层面上有浅陋之处。《里仁篇第四》,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未可知也。”不担心没有地位,只担心凭什么有那样的地位;不担心自己不被别人了解,但求未知的学问。此类的话孔子说过不止一遍。这不仅是一种如海阔的胸怀,还是求学的精神。真能做到这点,可去浮躁之气,学问故能更扎实。

学习还要有谦逊的精神。曾子曰:“以能闻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孔子也提出“不耻下问”。这种谦逊的精神再学习的过程里十分常重要的。正所谓“满招损,谦得益”。谦逊并不是一味的收敛锋芒。生活不能缺少激情,也少不了竞争。《八佾篇第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射”居六艺,所以也是学问,而对我们来说就是学习成绩了。君子不避争,但争也有争的风度。

关于学习的重要性,在《阳货篇第十七》中最明显。子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不好学可以毁灭一切美好的东西。谁还会不好学呢?

我不是偶像崇拜者,在我的眼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华盛顿、拿破仑,还是秦始皇、毛泽东,只要肯努力,任何人都可以达成一样的成就。所以,我一直在寻找着伟人的脚印。孔子是我寻找的一个。在学习过程中,我也得到过不少的启发。于丹说《论语》是想让人们过上快乐的生活。我不同意这个说法。孔子主张“克己以复礼”,怎么会快乐呢?在我看来,孔子像一个虔诚的苦行僧,赤足徒步化缘。他想得到施舍,但不能因为能得到施舍就说苦行僧是快乐的。当然,孔子化的是“礼”,是个人精神的升华。

孔子的一生是不平坦的,但是他依然乐观达世,终于成就伟名,成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是应该得到当代人的重视。于丹尽管有些地方误读了孔子,但是她把孔子的思想拿到电视前面,这个功劳是不小的。课程到此就结束了,但是,对孔子思想的思考是没有止境的

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正,士无教友则失德。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人恶士,且近于刑是原文中比喻说理的句子。

孔子劝学文言文翻译

《孔子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劝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帮助。

版本一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 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君无谏臣则失政,士而无教友则失德.御狂马不释策, 弓不反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 士,且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 路拜曰:“敬受教哉!”[1]

版本二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唔非此之问也。徒请以子 之所能,而加之一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呵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 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

注释:

①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②岂: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③释:放。

④檠:(qíng)矫正弓弩的.器具。

⑤谏:直言规劝,批评.

⑥受学:从师学习。

⑦揉:加工。

⑧犀革:犀牛的皮制品。

⑨括:箭的末端。羽:作动词用,指装上箭羽。

⑩镞:(zú):箭头,用作动词,指“装上箭头”。

(11)敬:感谢。

(12)失德:在品德方面有失检点。

(13)绳:绳墨。

(14)毁:毁谤.

(15)重:重视,注重.

(16)圣:通达,明智。

(17)反:反对,引申为“丢弃”。

(18)策:马鞭。

(19)砥砺:磨刀石,作动词用,即“磨砺”

(20) 徒:是,只是

译文:

孔 子对子路说:“你有什么喜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方面。以你的天赋,再加上学习,谁能比得上呢?”子路说:“学习能够增 长我们的能力吗?”孔子说:“好比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对性情狂放的马 不能放下鞭子,操弓射箭则不能随便更换辅正的檠。树木如果以墨绳来牵引就能长得笔直,人能接受善言规劝就能品格高尚。接受教导认真多问,没有什么学不成 的。违背仁德专行恶事的人,随时要接受国法的制裁。所以说君子不能不学习。”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须揉烤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 的厚皮,所以有些东西天赋异秉又何必经过学习的过程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远吗?”子路听后拜谢说:“真 是受益良多。”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126169.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