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名言

孔子关于取舍的名言

《季氏将伐颛臾》练习答案

参考答案:

【第1句】:【第1句】:A【第2句】:C【第3句】:B【第4句】:C【第5句】:C

【第2句】:

【第1句】:语录

【第2句】:丘、仲尼、春秋、儒

【第3句】:仁

【第4句】:虎兕龟玉

【第5句】:为政以德

【第3句】:

【第1句】:把……作为

【第2句】:岂不、恐怕

【第3句】:通“欤”,语气词

【第4句】:危:站立不稳。颠:摔倒。

【第4句】:【第1句】: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第2句】:那么为什么还要使用那个助手呢?

【第3句】:远方之人还不归附,便再完善德政教化来使他们归顺;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居下来。

【第4句】:我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啊!

【第5句】:【第1句】:“夫子”指季氏。由(子路)与求(冉有)足季氏的家臣。

【第2句】:指攻打颛臾一事。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以“干戈”指代战争。

【第3句】:成语:“祸起萧墙”。修辞方法:借代,以“萧墙之内”代指鲁君(古代只有人君宫内有萧墙)。

课文翻译:

季氏准备攻打颛臾。冉有、子路二人谒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恐怕这应该责备你了吧!颛臾,已故的周天子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疆土早在我们鲁国最初被封时的疆界之中,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忠心耿耿的附属国,为什么要攻打它?”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做,我们二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才能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譬如盲人站立不稳,不去扶持;摔倒了,不去搀扶,何必还要那个助手呢?你的话是错误的。老虎犀牛从木笼子中逃了出来,龟甲和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

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兵甲精锐,而且离季孙家的采邑费(今费县附近)很近。现在不去占领,日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得无厌,却一定另找借口。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有国者)还是大夫(有家者),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须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应担心境内不安。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睦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之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定地生活。如今仲由和冉求你们二人辅佐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之内使用兵力。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呢!”

【第1句】:选择题

【第1句】:先秦时期一部最能代表儒家思想的`著名语录体散文集是(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苟子》

【第2句】: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用“周任有言日:‘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为论据来批评冉有,这种论据的类别是( )

A.具体事例

B.历史事实

C.至理名言

D.科学公理

【第3句】:“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出自( )

A.《孟子》

B.《论语》

C.《韩非子》

D.《庄子》

【第4句】:“祸起萧墙”这一成语来源于( )

A.《孟子·梁惠王上》

B.《庄子·养生主》

C.《论语·季氏》

D.《墨子·非攻》

【第5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一句所用的修辞格是( )

A.排比

B.夸张

C.比喻

D.比拟

【第2句】:填空题

【第1句】:《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__________体的散文集。

【第2句】:孔子,名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人。__________家学派创始人。

【第3句】:孔子的思想核心是“__________”。

【第4句】:“__________出于柙,__________毁于椟中。”

【第5句】:《季氏将伐颛臾》体现出孔子关于治国以礼、__________的政治主张。

【第3句】: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第1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第2句】:无乃尔是过与?

【第3句】:是谁之过与?

【第4句】: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第4句】:翻译题

【第1句】:何以伐为

【第2句】:则焉用彼相矣

【第3句】: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第4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第5句】:分析题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第1句】:“夫子”指何人?“由与求”与“夫子”是什么关系?

【第2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指何事?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第3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可以压缩成哪一个成语?这句话中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方法?

《季氏将伐颛臾》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3.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谒见

B.无乃尔是过与 过错

C.是社稷之臣也 国家

D.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跌倒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其身也,则耻焉

B.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C.既来之,则安之 彼竭我盈,故克之

D.昔先王以为东蒙主 以五十步笑一百步

【第5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先王以为东蒙主”。

B.孔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编造借口来搪塞的态度。

C.冉有说: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难以费力接近,更不要说攻取它。

D.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敏锐的政治眼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季氏的阴谋。

6.翻译下面的句子。(5分)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答案:

【第3句】:B  4.D  5.C

【第6句】:(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人与人)和睦相处就不会人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化石吟》练习答案

【第1句】:积累运用:

【第1句】:朽 裹 码皱乌 魔

【第2句】:事——势洋——杨想——享代——待

技——伎贬——砭中——衷画——化

【第3句】:骸骨桃核睡眠泯灭葱茏笼罩

【第4句】: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驱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串/珍贵的/密码

【第5句】:BCDC

【第6句】:对错对对

【第7句】:通过问句的形式,引发读者的想像。连续不断的排比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表现出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也打开了读者思维的闸门,使读者和作者一起去想像亿万年前那神秘的世界,去倾听化石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第8句】:全诗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化石当作可以说话的人,并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亲切自然。

【第9句】: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10句】:啊,你——令人叹服的大自然,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第11句】:“刻下道道皱纹”写的不是人、而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第12句】:《化石吟》的作者联想到太古时代的各个物群;而《鱼化石》的作者联想到的是精力旺盛活蹦乱跳的鱼和它的灭顶之灾。

【第13句】: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

【第14句】:(1)以生命来衬托死亡,表现悲剧发生的悲烈。

(2)借助鱼化石完全石化的特点,表达诗人对政治厄运的反抗与蔑视。

《离骚》练习与答案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汉族诗歌史上一首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下面是《离骚》练习与答案,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第1句】: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謇朝谇夕替替:废弃

B、伏清白以死直兮 伏:守、保持

C、忍尤而攘诟 尤:厉害

D、岂余心之可惩惩:挫败

【第2句】: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怨灵修之浩荡兮

B、伏清白以死直兮

C、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D、宁溘死以流亡兮

【第3句】:下列句中加粗的词在句中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退将复修吾初服  邹忌修八尺有余

B、固时俗之工巧兮固前圣之所厚

C、竞周容以为度乐盘游,则三思以为度

D、忍尤而攘诟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第4句】:下列诗句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

B、竞周容以为度──竞相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作法度。

C、进不入以离尤兮──不能进朝做官更不能离开这里啊!

【第5句】: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产创作的新时代。他的.代表作是《离骚》。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的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屈原创作。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第6句】: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请按要求写出有关诗句:

⑴ 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热爱祖国的诗句:

⑵ 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

⑶ 表现诗人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的诗句:

⑷ 表现诗人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诗句:

⑸ 表现诗人洁身自好、自我完善的诗句:

【参考答案】

【第1句】:C(尤:罪过)

【第2句】:B(A项,古义:荒唐;今义: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C项,古义:处境不好,不得志;今义:缺乏生产或生活资料,没有钱。D项,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第3句】:B,本来(A整理、长或高;C法度、限度;D耻辱、辱骂)

【第4句】:C(正确为:到朝廷做官不被君王接纳又遭受指责啊!)

【第5句】:D(应为政治抒情诗)

【第6句】: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了高尚的品德和爱国情怀,请按要求写出有关诗句:

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⑵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⑶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⑷ 伏清白以殆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⑸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拓展阅读:《离骚》课文简析

第一节:

长声叹息擦拭眼泪啊,哀伤人生多灾多难。我虽然崇尚美德并且约束自己啊,但是我早上进谏而到晚上就被废斥离间。

屈原从事政治活动,是想实现他的理想和抱负。他的政治理想接近于儒家,要求统治者“圣哲茂行”,“举贤授能”,“循绳墨而不颇”。楚怀王早期也曾想任用屈原,和他有“成言”,答应屈原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但怀王是一个庸懦无能的人,任用一批佞臣如上官大夫、靳尚之流执政,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排斥贤臣,他们伺机陷害屈原。他们对内搜刮无厌,政治腐败;对外贪图小利,听信秦国而和齐国绝交,失去外援,屡次被秦国打败。怀王后来竟听了他们的以谗言。他时刻忧念国家和人民的安危,“长太息以淹涕”,正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

第二节:

既因为我佩带蕙草(行以忠正)而受到斥责,又因为我采集香芷(美德善行)而加上罪名。这也是我崇尚的美德理想啊,即使我九死一生也决不改悔。

诗人以身许国,坚决、顽强、奋不顾身地战斗,以“九死”、“体解”的大无畏精神来表示要刷新政治、挽救楚国危亡的决心。

第三节:

怨恨君王荒唐(糊涂;无思虑、茫然;放肆纵恣貌)啊,始终不能体察人心。奸佞小人嫉恨我的美德啊,说我好邪作乱就对我进行造谣诬蔑。

诗人一心为国、为君、为民,别无他图,正是这样诗人“虽九死其犹未悔”至死不渝地为崇高的理想而献身。可是“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第四节:

诚然,是世俗之人善于投机取巧啊,违背规矩而不走正道。违背规矩追求邪曲啊,竞相以苟合取容于众人作为正当的法则。

这是比喻时人反常妄作,违背正道,追随邪僻。诗人站在正义的一边,痛斥卖国贵族集团的荒淫无耻。

第五节:

我烦恼苦闷,忧愁重重啊,我在此时怅然失意。我宁可突然随着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能容忍做出小人苟合求容于世的样子呀!

诗人忧郁不安,诗人感到孤独,诗人至死不渝,即使溘然长逝,也决不卑躬屈节,同乎流俗。

第六节:

勇猛的人超出流俗啊,自古以来就是这个样子。方和圆怎么能相合呢?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哪能相安无事呢?

鸷鸟,不与众鸟同群,喻诗人忠贞自守,不同流合污。道不同不相为谋,泾渭是分明的。

第七节:

委屈自己,克制自己啊,饮恨忍辱。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这本来就是前代圣贤所嘉许的。

诗人委屈着情怀,抑制着意志,忍受着归咎,忍受着耻辱,行清白之志而死忠直之节。

第八节:

诗人说,我悔恨观察正道没有看清楚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返回。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啊,趁着踏上迷惑之路还不算远赶快罢休。

悔恨,是诗人自我反省。行则兼济天下,不用则独善其身。

第九节

让我的马车徐徐走在长着兰草的水边啊,让我的马车急驰在长着椒树的山冈。我入朝做官而不见用反而遭受忧患啊,如果退而不做官,我就回乡整理我未进仕前的服饰。

初服,是指未进仕前的服饰,比喻诗人想退隐以行夙志。这就说明诗人即使退隐之后也还要继续培养自己的才德,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

第十节:

要把碧绿的荷叶裁成上衫啊,我要把洁白的荷花缝缀成下装。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吧,只要我的本心的确是高洁的。

诗人追求美好的理想,洁身自好,永远要保持崇高的品德。

第十一节:

把我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让我项下的环佩美好漂亮。芳香和污垢纵使会被人混淆啊,只有我光明纯洁的天质却丝毫没有亏损。

这形象地表明了诗人“其志洁,其行廉”的高尚情操。

第十二节:

我忽然又回过头来放眼纵观啊,将去观察辽阔的四野八荒。环佩五彩缤纷何其众多啊,馥郁的香气更加显著。

放眼世界,无边无垠,更衬托出诗人光彩照人、香气四溢的光辉形象。

第十三节:

人生各有各的喜好啊,而我就是习惯于修身养性。即使把我车裂了我也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心可以受创而终止吗?

这是诗人最后的誓言:“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为国为民,追求美政,坚持真理,献身理想,嫉恶如仇,洁身自好,刚直不阿,一身正气。铿锵有力,石破天惊,这是诗人的豪言壮语!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152990.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