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倾述林首页
  2. 名言

名言警句的书法写作

【第1句】: 书法名言警句、格言、古事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

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

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字怕练,马怕骑

●字无百日功

●拳要打,字要练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宋·米芾)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宋·苏轼)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晋·卫恒)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晋·索靖)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书)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南北朝·萧衍)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南北朝·萧衍)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南北朝·袁昂)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唐·张怀声)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李嗣真)

●笔下龙蛇似有神(唐·张怀谨)

●挥毫落笔如云烟(唐·杜甫)

●时时只见龙蛇走(唐·李白)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韩渥)

【第2句】: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的书法作品

书法作品没有,现在有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读书名言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托尔斯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威尔逊

【第3句】: 关于书法写的很好的名言文案

【第1句】: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刘熙栽《艺概》 【第2句】: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西汉学者扬雄 【第3句】: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刘熙载《艺概》 【第4句】: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唐代诗人韩偓《草书屏风》 【第5句】: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孙过庭《书谱》 【第6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柳公权 【第7句】: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袁昂 【第8句】: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唐代诗人杜甫《醉歌行》 【第9句】:老夫之书,本无法也。

——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黄庭坚《山谷文集》 【第10句】: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张彦远 【第11句】:心正则笔正。

——北宋文学家苏轼《书唐氏六家书后》 【第12句】: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第13句】: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

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唐代书法家张怀瓘《书断》 【第14句】:笔下龙蛇似有神。——张怀谨 【第15句】: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张怀谨 关于书法的优美文案(热门篇) 【第1句】:字之纵横,犹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倾欹。

【第2句】:笔须凌空,固也。然学者误会斯语,每走入空滑一路去。

必曰气空笔实,方能无弊。 【第3句】:唐代书法家张怀瓘。

【第4句】:离形得似,书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第5句】: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 【第6句】:逆笔起,最得势。

褚河南书,都逆起,隶法也。 【第7句】: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第8句】: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第9句】: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第10句】: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第11句】: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

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第12句】: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第4句】: 书法创作常用词语 名句 对联大全

【第1句】: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第2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第3句】: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第4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第5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第6句】: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第7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第8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第9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第10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第11句】: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第12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第13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第14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第15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词语是词和语的合称,包括单词、词组及整个词汇。文字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

新词典词语丰富,信息量大。词是由语素组成的最小的造句单位。词语有2字、3字及4字的分类,但请注意,词语不属于成语一类。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或普通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名言警句易于留传,是浓缩的精华。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第5句】: 关于书法家的名言警句

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黄庭坚

再抄一些

●书肇于自然(汉·蔡邕)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唐·张怀谨)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唐·张彦远)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

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唐·张怀谨)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虽至贵不能抑其高,

虽妙算不能量其力(唐·张怀谨)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刘熙载《艺概》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唐·孙过庭)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项穆《书法雅言》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赵壹《非草书》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刘熙载《艺概》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项穆《书法雅言》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张彦远《法书要录》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虞世南《笔髓论》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陈绎曾《翰林要诀》

【第6句】: 关于书法名句大全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把笔深浅,在于去纸远近,远者浮泛虚薄,近则瘟锋体重。唐.卢携《临池诀》▲凡学书,欲先学用笔,,用笔之法,欲双钩回腕,掌虚指实,以无名指依笔,则有力。

黄庭坚《论书》▲所谓法则,恹压.钩揭.抵拒.导送是也。五代.李煜《书述》▲右军用笔内恹,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明.丰坊《书诀》▲执笔在乎便稳,用笔在于轻健:轻则须沉,便则须涩,谓藏锋也。清.冯武《书法正传》▲字有藏锋出锋之异,粲然盈褚,欲其手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

宋.姜夔《续书谱》▲用笔之势,特须藏锋,锋若不藏,字则有病,病且未去,能何有焉。唐.徐浩《论书》 ▲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矣。

唐.韦续《墨薮》▲所谓千古不易者,指笔之肌理言之,非指笔之面目言之也。清.周星莲《临池管见》▲学有规矩,字有体法;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

一字之法,贵在结构:一笔之法妙在起止。结构之道,尤在乎笔法之精妙也。

佚名《永字八法》▲将能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笔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悻致。清.包世臣《艺舟双辑》▲笔正则锋藏,笔偃则锋出。

宋.姜夔《续书谱》▲发笔处便要提得笔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传语。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古人作纂,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

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纂则一毫不可测也。明.丰坊《书诀》▲古人一点一画,皆使锋转笔以成之,非至起至掣曳之处乃用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1326236使转;古人一牵一连,皆旋转,正心着纸,无一黍米倒塌处。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字划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迹,如羚羊挂角。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股之妙。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快。

清.朱和羹《临池心解》▲数画之转接欲折,一画之自转贵圆;同一转也,若误用之,必有病,分别行之,则合法耳。清.笪重光《书筏》▲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要使笔锋行字画中,如入骨既立,虽丰瘠不同,各自成体。宋.李弥孙《筠溪集》▲书之大要,可一言而尽之。

曰: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

清.朱履贞《学书捷要》▲圆以规以象天,方以矩以向地。方圆互用,犹阴阳互藏。

所以用笔贵圆,字形贵方。圆乃神圆,不可滞也;方乃通方,不可执也。

明.项穆《书法雅言》▲古人作书,落笔一圆便圆到底,落笔一方便方到底,各成一种章法。《兰亭》用圆,《圣教》用方,二贴为百代书法楷模,所谓规矩方圆之至也。

▲以转束言之,则内方而外圆;以笔质言之,则骨方而肉圆。此是一定之理。

清.周星莲《临池管见》▲柔润则肥瘦皆圆,硬燥则长短皆扁。是故曲直在性情而达于形质,圆扁在形质而本于性情。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契出之。

圆笔用佼,方笔用翻,圆笔不佼则痿,方笔不翻则滞。近代.康有为《广艺舟双辑》▲用笔尖如落锋势,无一毫如尖锋势,意况生举,爽爽若神,为一字,须数体俱入。

晋.王羲之《论书》▲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

提得笔起,则一转一束处皆有主宰。转,束二字,书家妙诀也。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起有分合缓急,收有虚实顺逆,对有反正平串,接有远近曲直。清.刘熙载《艺概》▲用笔要沉着,沉着则笔不浮;又要虚灵,虚灵则笔不板。

解此用笔,自有逐渐改观之效。笔要巧拙互用,巧则灵度,拙则诨古,合而参之,落笔自无轻挑浑浊之病矣。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书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涩。疾涩二法,书妙尽矣。

东汉.蔡邕《石室神授笔势》▲笔贵绕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唐.林蕴《拔镫序》▲作书用笔过快,则无顿挫,过迟则不劲利。

清.梁献《学书论》▲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

清.刘熙载《论用笔》▲下笔而刚决不滞,挥翰墨而厚实深沉。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山舟曰:笔要软,软则遒;笔头要长,长则灵;墨要饱,饱则腴;落笔要快,快则意出。

清.梁同书《频罗奄论书》▲笔法过于刻露,每易伤韵。运笔锋须要取逆势,不可顺拖也,即无生气,又见稚弱。

清.秦祖永《桐阴画诀》▲人但知笔墨有气韵,不知气韵全在手中。清.笪重光《画。

【第7句】: 书法15字名言警句

【第1句】:时时只见龙蛇走。——李白

【第2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第3句】: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苏轼《书论》

【第4句】: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张怀谨

【第5句】: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韩渥

【第6句】: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张沅《石涛画文案》

【第7句】: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本文由qingshulin发布,不代表倾述林立场,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qingshulin.com/mingyan/show-158787.html

联系我们

15932669617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381046319@qq.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QR code